叶有强;丁秋娥;侯冰宗;刘巧丹;王思阳;王成涛;程志斌
目的 探讨全胃根治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间76例全胃根治性切除治疗胃中上部及全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保脾组与切脾组患者脾门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率情况.结果 保留脾脏组患者40例,脾切除组36例,两组患者间,男女性别比、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程度、TNM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留脾脏组和脾脏切除组No.10组脾门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2.2%(16/131)、11.5%(14/122),两组患者No.10组脾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0%(6/40)、19.4%(7/36),两组间No.10组脾门淋巴结转移度及患者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留脾脏组平均每例患者脾门淋巴结清扫(3.25±1.57)枚,脾脏切除组平均每例脾门淋巴结清扫(3.39±1.4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胃切除根治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切实可行,外科医生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无辜性脾切除.
作者:邓俊晖;陈超;黄学军;傅继勇;钟晓华;胡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三组.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在阻断入肝血流前吸入2%七氟醚30 min.分别测定各组肝缺血60 min再灌注2、4、8 h后血清AST、ALT活性和肝组织SOD、MDA、MPO活性.结果 与N组相比.IR组和S组血清AST、ALT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MPO活性升高(P<0.01).S组与IR组相比,S组血清AST、ALT水平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 2%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与氧自由基清除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有关.
作者:周少朋;张雪霞;候冰宗;朱新运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探讨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行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LHM)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06年至2008年传统手术方法右半肝切除的26例患者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酶、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LHM的患者手术均无因盲穿损伤出现肝短、肝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出血,LHM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1),平均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LHM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绕肝提拉法前人路右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可避免术中挤压肝脏引起肿瘤血行播散,符合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作者:蔡育志;张彤;梁伟雄;廖海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Ⅰ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远处转移不能根治Ⅳ期直肠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诊治的152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结果 152例Ⅳ期直肠癌患者,119例合并有梗阻、出血或穿孔,行姑息性手术,包括原发灶姑息切除及肝转移灶切除25例,仅原发灶姑息切除66例,单纯造口术或开腹探查28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有45例接受125Ⅰ粒子植入.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无关;原发灶切除、转移灶切除、肿瘤合并症、肿瘤转移范围、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及125Ⅰ粒子植入等因素与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范围及是否切除、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和125Ⅰ粒子植入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Ⅳ期直肠癌原发肿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合并症者,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岱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萧金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一、前言众所周知,患者的临床结局是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报告的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临床疗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即通过访谈、自评问卷或其它数据捕捉工具,如有关患者日常生活、健康状况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日志,得到的直接来自患者报告的相关资料.其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可靠、正确以及能得到认同的经验为支撑,是评估临床结局变化的科学手段,可用以评估患者的主观感受、自觉症状以及与治疗措施选择密切相关的患者满意度.PRO是从患者的角度获取临床资料,是患者健康状况的具体反映,在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起重要作用[1].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在Ⅱ、Ⅲ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标准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108例,分为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35例和对照组73例(常规处理),腹腔植入组在根治性手术过程中术野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照组仅行常规处理,两组患者术后按NCCN指南进行诊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局部并发症、化疗毒副反应以及2年内复发转移情况和2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局部并发症和化疗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个月至51个月,2年无病生存率比较,腹腔植入组为85.71%,对照组为6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复发转移率比较,腹腔植入组为14.29%,对照组为3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植入组2年总生存率为94.3%,高于对照组83.6%,但差异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在Ⅱ、Ⅲ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在2年内复发转移以及2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柯传烽;雷建;黄炯强;胡明;陈远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 对22例不适合手术治疗、不同临床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根据患者肿瘤大小及肝功能状况,每次分割剂量1.8~2 Gy,每日一次,每周五次,照射次数为22~30次(中位27次),总剂量44~60 Gy,平均(54±6.1)Gy.观察近期疗效及放疗毒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临床分期I期1例,Ⅱ期10例,Ⅲ期4例,IVa期6例,IVb期1例.根据CT检查、AFP水平及临床症状,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8.2%(15/22)、76.5%(13/17)、85%(17/20).毒副反应包括低热(18/22)、乏力(18/22)、恶心(16/22)、右上腹隐痛(6/22)、呕吐(5/22)及轻微肝功能改变,毒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作者:叶有强;丁秋娥;侯冰宗;刘巧丹;王思阳;王成涛;程志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在大鼠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动物模型,研究大鼠术后早期肝脏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9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肝切除组+门静脉动脉化组、单纯肝切除组及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每组30只.观察术前及术后5 min吲哚靛青绿15 min储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rain,ICGR15)、术后5 min及2 h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 blood ketone body ratio,AKBR)及肝组织能荷(energy charge,EC)的变化情况.结果 肝部分切除或单纯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ICGR15明显升高(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大鼠肝脏吲哚靛青绿15 min储留率显著低于肝部分切除大鼠(P<0.01).肝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后,大鼠术后ICGR15明显低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AKBR及EC明显降低(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大鼠术后2 h开始出现回升,而肝部分切除大鼠仍持续下降.肝部分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组AKBR及EC术后均明显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结论 肝部分切除或门静脉阻断的手术操作均明显降低肝脏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有效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残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恢复.
作者:李坚;贾英斌;关晓东;蔡潮农;周文英;张百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拖出式直肠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的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5 cm,A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数据库中,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Dixon)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作为对照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10 cm,B组).观察两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短期局部复发率.结果 两组60例均保留了有控制大便功能的肛门,A组术后恢复进食两周内每天大便次数多于B组(P=0.025),术后6个月后.两组每天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652).两组均各有1例吻合口漏,B组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两组均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吴恺明;陈斯乐;陈剑辉;马晋平;蔡世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肝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TACE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确诊为中晚期肝细胞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共71例,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NK cell)以及CD4+CD25+细胞的比例,分析TACE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相关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ACE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而CD3+、CD3+CD8+细胞比例升高(P<0.01);肿瘤大径总和大于10 cm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P<0.05),CD3+、CD3+CD4+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而肿瘤直径和小于10 cm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无明显减少,CD3+CD4+细胞比例有所下降(P<0.05),CD3+CD8+比例升高明显(P<0.01),致使CD4+/CD8+比值下降明显(P<0.01).多药联合化疗组术后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明显,CD3+、CD3+CD8+细胞比例升高,尤以后者升高显著(P<0.01).CD3+及CD3+CD4+比例治疗后下降与临床获益相关.结论 TACE对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有一定程度抑制,肿瘤负荷较大、多药联合化疗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外周血CD3+及CD3+CD4+比例术后的变化与TACE治疗效果相联系,两者比例下降预示效果较好.
作者:李懿珺;徐立;陈敏山;张耀军;彭振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腹腔镜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其优势在于放大视野、多角度、高亮度和高清酒度;其劣势在于丧失了手的触觉.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腹腔镜手术要求包括:①接触技术;②整块切除;③足够的切除范围.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以肠系膜上静脉(SMV)为主线,以融合筋膜间隙为主要手术操作平面.主要步骤及操作要点有:①张紧小肠系膜根,牵引回盲部张紧回结肠血管蒂,显露辨认回结肠血管汇入肠系膜上血管的夹角处,从此夹角处开始沿小肠系膜根右侧、向患者头侧解剖分离;紧贴SMV前方切开结肠系膜,解剖sMV主干,直至越过十二指肠水平段前方和胰腺钩突前方,到达胰颈下缘.
作者:卫洪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