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顺铂和替加氟及去甲斑蝥酸钠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侯良宝;贾秋龙;刘彦中;王清;梁卫宏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 食管肿瘤/化学疗法,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化疗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方法.方法 186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组,92例进入放射治疗+化疗组(放化组),94例进入单纯放射治疗组(单放组).化疗方案:替加氟800 mg、去甲斑蝥酸钠20 mg均为第1~5天;顺铂30 mg第1~3天;化疗与放射治疗同步第1、4周进行.放射治疗:60Co γ线照射,先设前后对穿野DT 40 Gy/4.0周,结束后成角缩野追加24~28 Gy/2.4~2.8周.结果放化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 22.0%和15.9%;单放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13.8%和8.8%,两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40).毒副作用以综合组较明显,但患者可以耐受.两组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局部复发,两组1,3,5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但放化组死于远地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与单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17,P0.05).结论以顺铂、替加氟、去甲斑蝥酸钠联合化疗加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可以提高疗效. 虽毒副反应有所增加,但患者均可耐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EPO及sTfR水平与恶性肿瘤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水平和癌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ietin,r-HuEPO)和铁剂治疗癌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60例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和sTfR水平,并将其与52例非癌性贫血患者的测定值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以直线相关分析 sTfR、EPO水平和Hb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 sTfR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显著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P<0.05);癌性贫血患者sTfR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 sTfR升高的程度与贫血严重程度一致,与Hb值存在负相关,但与病期无明显相关性; EPO和sTfR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EPO和sTfR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其贫血病因, 对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刘小芳;王凌云;杜涛;李俐佳;胡小彦;钟筑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2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接受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联合化疗.紫杉醇175 mg/m2,d1;卡培他滨2 g/m2,d1~14,21 d一周期,至少化疗2周期后按WHO标准判断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入组5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2例,病情稳定30例,有效率42.3%,疾病控制率63.4%.初治组有效率57.1%,显著高于复治组25.0%(P=0.019).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毒性,多为Ⅰ~Ⅱ度,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性低,是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选择.

    作者:张咏梅;张捷;潘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周型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外周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2002年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90例外周型SPN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SPN的术前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CT引导肺穿刺活检诊断肺癌的准确度达85.7%,Kappa值为0.711;SPECT检查的准确度达93.3%,Kappa值为0.842.(2)外科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楔形切除,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如为恶性,则行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3)术后病理报告:良性病变和肺癌各占50.0%(45/90).45例肺癌中,肺腺癌占60.0%(27/45),肺泡细胞癌占28.9%(13/45),其中31.1%(14/45)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N1),已非早期肺癌.结论 SPECT检查是鉴别外周型SPN良恶性的首选无创诊断方法,对可疑肺癌的SPN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辅助、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指导下的微创手术,是符合专家共识意见的、外周型SPN的主要治疗策略.

    作者:常栋;龚民;胡健;王天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顺铂和替加氟及去甲斑蝥酸钠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联合化疗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方法.方法 186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组,92例进入放射治疗+化疗组(放化组),94例进入单纯放射治疗组(单放组).化疗方案:替加氟800 mg、去甲斑蝥酸钠20 mg均为第1~5天;顺铂30 mg第1~3天;化疗与放射治疗同步第1、4周进行.放射治疗:60Co γ线照射,先设前后对穿野DT 40 Gy/4.0周,结束后成角缩野追加24~28 Gy/2.4~2.8周.结果放化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 22.0%和15.9%;单放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13.8%和8.8%,两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40).毒副作用以综合组较明显,但患者可以耐受.两组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局部复发,两组1,3,5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但放化组死于远地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与单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17,P0.05).结论以顺铂、替加氟、去甲斑蝥酸钠联合化疗加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可以提高疗效. 虽毒副反应有所增加,但患者均可耐受.

    作者:侯良宝;贾秋龙;刘彦中;王清;梁卫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骶骨肿瘤术后残留骶神经功能的评估

    目的 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 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孙馨;郭卫;杨荣利;汤小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洛阳地区20年间食管病变的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洛阳地区食管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食管炎三类食管病变的发病现状及发生规律.方法对20年间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0 646例三类食管病变,依据其类别、年龄、性别、城乡差异进行前、后十年对比以及性别年龄段分布,分析其发病过程及流行病学现状.结果后十年与前十年对比,三类病变绝对数值分别增加1258例、297例和279例;发病年龄分别延迟4.05年、4.95年和3.24年;性别构成为男性多于女性,与前十年没有明显变化(P0.05);城乡构成为农村多于城市,食管炎和食管癌城乡构成较前十年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农村发病比例较前十年显著增多(P<0.05);食管癌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男女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69岁,而食管炎男女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9岁.结论提示食管癌仍是洛阳地区常见的食管疾病,而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生规律与食管炎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作者:冯笑山;侯建峰;董彩红;高社干;王公平;张广平;郝曙光;周博;陈强;茹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癌保乳治疗近期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19例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施行局部扩大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后患侧乳房接受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本人对保留乳房的满意率100%,十分满意者占90%.经随访2~2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Ⅰ~Ⅱ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治疗,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张晓梅;张建生;石国新;殷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阴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是一组多因素疾病,其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非常丰富[1],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基因变异与基因分布可分为不同的亚型[2].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其中的一种,是指ER(-)、PR(-)、Her-2/neu(-)的一类患者.我们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三阴乳腺癌有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彭云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联合放疗研究进展

    许多肿瘤组织同时表达EGFR及其配体,EGFR及其配体网络已经明确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EGFR抑制剂以其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优势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新理念要求放射治疗与靶向治疗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作者:庄洪卿;袁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40例鼻咽癌高剂量放疗后咽旁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继发咽旁感染的临床诊断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1997年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鼻咽癌放疗后咽旁感染40例患者,多以颞侧头痛(62.5%)和咽部疼痛(22.5%)为首发症状.鼻咽纤维镜检查其中35例鼻咽黏膜呈不同程度感染、溃疡或坏死样改变(87.5%),5例见结节状肿物.CT与MRI误诊为鼻咽部复发或疑诊复发共14例(35.0%).全部病例给予抗炎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抗炎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影像学复查1例鼻咽及咽旁肿物完全消退,30例黏膜感染、溃疡及咽旁软组织增厚范围稍有缩小或变化不大.随访10~150个月,36例无瘤存活至今,4例死于肺炎呼吸衰竭.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咽旁感染,其临床和影像学均易与鼻咽肿瘤复发相混淆.其特点为慢性发病、曾有高剂量放疗史、颞侧或咽部疼痛、鼻咽黏膜感染、溃疡或坏死等.CT与MRI见咽旁可疑肿块影.抗炎治疗效果好.

    作者:张宁;卫光宇;曾晓红;谭以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癌相关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人类大多数肿瘤都有基因组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 GI)的表现[1].基因组不稳定性包括两种类型:基因水平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MIN) 和染色体水平的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

    作者:尹玉峰;曾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口服替加氟节拍化疗配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口服替加氟节拍化疗配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B期46例,Ⅳ期10例)中初治32例,复治24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6~78岁.服用替加氟50 mg,tid,持续服用至放疗结束后6个月或病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为止.根据WHO标准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全组56例患者均可评价,获CR 8例,PR 34例,SD 8例,PD 6例,有效率7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TTP)为11.8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8.3个月.Karnofsky评分治疗前平均74.6分,治疗后平均为86.7分.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29.1%和11.7%.主要毒副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乏力、骨髓抑制、恶心和食欲不振,但均较轻微.结论口服替加氟节拍化疗配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毒副作用轻微,费用低廉,易为患者接受.

    作者:毛文奎;曹亮;张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格拉诺赛特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格拉诺赛特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3例肺癌患者接受含铂方案化疗后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用格拉诺赛特250 μ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直至患者中性粒细胞脱离Ⅳ度或恢复正常.结果格拉诺赛特中位使用时间为1.5 d.43例患者均脱离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13例恢复至正常.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肌肉酸痛等表现,均较轻微且为可逆性.结论格拉诺赛特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作用明显,耐受性好.

    作者:席小明;李峻岭;梁平;彭彦;米玉玲;程芳;张湘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GPC3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 分析GPC3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例原发性肝癌及相对应的癌周组织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对AFP、GPC3基因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AFP、GPC3基因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在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70.0%和75.0%,联合应用达80.0%,在癌周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组织AFP mRNA的表达与血清AFP相关,而GPC3 mRNA的表达不受血清AFP值影响,在血清AFP≤20 ug/l的肝癌组织中,GPC3 mRNA表达率为40.0%(4/8).结论 GPC3 mRNA在肝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的表达,GPC3基因对血清AFP阴性肝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可能是肝癌的一种新的潜在的肿瘤特异标志物.

    作者:余家密;陈强;叶韵彬;陈慧菁;刘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吉非替尼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8例应用吉非替尼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生活质量分析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简体中文版EORTCQLQ-C30和QLQ-LC13问卷对治疗前、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68例患者完成了问卷调查.治疗后患者5种功能状态(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值显著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乏力症状评分的均值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肺癌相关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评分的均值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疾病控制相一致.生活质量改善者生存延长.结论吉非替尼可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曲怡梅;廖国清;王红梅;刘鹏辉;李亮亮;解国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消痰解郁方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消痰解郁方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作用.方法观察肿瘤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55例,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观察用药4周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并对其中36例伴有睡眠障碍患者用匹斯堡睡眠指数(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观察治疗前后PSQI变化.结果用药4周后中药组的SDS及HAMD得分分别为44.8±8.4和10.3±4.7,明显低于对照组52.7±5.4和14.8±4.3(P均<0.05);中药组治疗后PSQI总分9.4±4.5,明显低于治疗前14.5±3.2(P=0.002).结论消痰解郁方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修丽娟;魏品康;赵颖;陆烨;孙大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提高靶区剂量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面的价值.方法 62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IMRT组和普放组.IMRT组30例患者给予全程IMRT和6~7次腔内照射,外照射与内照射同步进行,外照射每周4次,内照射1次/周, IMRT的PTV总处方剂量为50 Gy, 2.0 Gy/次;腔内照射5 Gy/次,共30~35 Gy(A点剂量).同时虚拟设计普通放疗计划,按相同的处方剂量计算,自身比较靶区以及直肠、小肠、膀胱和骨髓等危险器官的受照剂量和体积.普放组32例患者接受普通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外照射24 Gy时开始内照射,腔内照射A点剂量35Gy左右,外照射的剂量和分割方式同IMRT组.比较两组的肿瘤缓解率和1,2年生存率,急慢性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疗程长短.结果 IMRT较普放计划的靶区剂量明显提高(P<0.01),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IMRT组肿瘤缓解率较高(P<0.05),部分急、慢性放射反应明显减少(P<0.05),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MRT技术可提高宫颈癌的靶区剂量,并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减少了急慢性放疗反应的发生,但未能提高近期生存率.

    作者:姜迎宵;王明臣;王培合;李勇;郝福荣;马瑞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电子束限光筒经阴道照射治疗外生型宫颈癌临床观察

    电子束限光筒经阴道照射治疗外生型宫颈癌技术是将套筒型限光筒插入阴道以电子线直接毗邻突向阴道及穹隆的外生肿瘤实施治疗,类似于术中放疗.其优势在于肿瘤组织可得到高剂量照射,因放射剂量衰减梯度大,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减少了外照射带来的进一步损伤或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放疗的治疗增益比.

    作者:赵惠;解相礼;贡海;汪延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肿瘤化疗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

    化疗是肿瘤治疗使用多广泛的治疗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其中便秘发生率约为15%,虽然较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但便秘可致患者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等,临床上这一症状常被医护人员所忽视,以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恶性肿瘤化疗患者3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法和针对其便秘发生相关因素的护理干预法,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以减轻患者便秘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苏俊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诊治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经镜下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病理诊断均考虑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进一步应用RT-PCR方法检测出SYT-SSX融合基因mRNA表达,确诊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例1术后予以辅助化疗,术后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转移.例2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死于肺转移.结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临床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需行分子遗传学检测SYT-SSX融合基因的表达.临床治疗上首选根治性肾切除术辅以化疗,预后极差.

    作者:张墨;宋永胜;单立平;王晓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