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

史绍山;全举玲

关键词:方法, 治疗效果, 肺癌脑转移, 常规放疗, 总有效率, 病人
摘要:近几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病人49例,总有效率60%,进行比较后,发现以常规放疗及常规放疗加后程X刀治疗效果好,现总结如下.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颈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脱落细胞学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生育期慢性非特异性宫颈炎继发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和脱落细胞学资料,观察二者在形态学上的联系.结果宫颈脱落细胞涂片中发现成群排列的外底层细胞是其形态特征,相当于组织学上的深棘层细胞.结论脱落细胞学可以作出宫颈良性细胞学改变伴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诊断.

    作者:邱雁;孙怀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癌切除术加肝血管小剂量灌注化疗对提高疗效的影响(附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和门静脉化疗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1997年12月治疗符合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2例.其中术后联合HACE和PVC(观察组)49例,未作特殊处理53例(对照组),全部患者随访3年以上.将两组作对比分析.结果患者1、3、5年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10.2%、36.7%、61.2%;对照组分别为37.7%、73.6%、79.2%.患者1、3、5年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95.9%、57.1%、48.9%;对照组分别77.3%、37.7%、28.0%.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通过联合应用HACE和PVC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是提高肝癌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飞;袁爱军;张志浩;黄兴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宫颈癌44例术后复发与未控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术后复发与未控原因的分析,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92~1999年收治的以44例宫颈癌术后复发病人从复发部位与复发时间、复发部位与期别、治疗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与未控的原因.结果 44例复发及未控包括:宫旁20例、阴道壁13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宫旁复发时间:1年内18例、1年以上2例:阴道壁复发时间:1年内11例(其中半年内复发9例)、1年以上2例;肺转移2例时间均为1年以上;骨转移3例时间均为1年以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时间均为1年内.宫旁复发的期别:Ib2期4例、Ⅱa期11例、Ⅱb期1例、Ⅲa期1例、Ⅲb期2例、Ⅳ期1例;阴道壁复发的期别为:Ⅰb2期2例、Ⅱa期11例;肺转移Ⅱa期2例;骨转移为Ⅱa期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Ⅱa期6例.结论对宫颈癌病人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应做到手术规范、术前诊断准确、必要的术前综合治疗,亦为今后探索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成功率的途径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胜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Fas(Apo-1/CD95)及其配体与肿瘤诱导凋亡的研究现状

    以凋亡方式进行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很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失调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包括自身免疫、癌肿、肿瘤耐药性的获得、中风、某些退行性变和AIDS.凋亡是由很多膜受体及胞浆蛋白参加的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的一种细胞主动自杀过程.Fas系统是目前研究清楚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系统,其主要由Fas配体(Fas Ligand,FasL)及其相应受体(FasR)构成[1].近年来,有关从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出发研究新的抗癌方法的报导日益增多,本文就Fas及其配体与肿瘤诱导凋亡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贺占青;王凤安;闫庆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晚期恶性肿瘤诊疗中的价值(附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各种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取112例晚期肿瘤患者血清采用放免法测定CEA、Fer、AFP、CA50、CA125、CA199含量,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TSGF含量,比较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前后TSGF的变化.结果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达88.4%,治疗前TSGF(X±S)73.6±12.3(u/ml),阳性率为53.6%,治疗后TSGF(X±S)60.2±7.2(u/ml),阳性率16.7%(P<0.05).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可作为判断预后及病情追踪的指标,TSGF可作为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瞿彩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总结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经验,了解该术式的治疗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非小细胞肺癌施行了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回顾治疗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手术病人无早期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1%,35.2%.结论本组资料表明,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相比无明显不同,只要解剖条件允许可减少全肺切除,保留肺功能.

    作者:王平;彭俊;熊健;程宏忠;彭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MDS出现假高雪氏细胞1例报告

    在光镜下见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涂片,见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学特征的高雪氏细胞.但患者无其它高雪氏病的遗传学证据,被认为是假高雪氏细胞.

    作者:魏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探讨(附13例报告)

    目的为探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经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过程.结果部分病人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结论对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应积极处理转移癌,并查找原发灶有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绍明;林沸腾;谢树贤;林桂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置管于靶动脉内给药,治疗间隔4~6周,每例治疗2~3疗程,注射药物均选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结果共观察了72个病例,其中CR 0例,PR 48例,NC 16例,PD 8例,总有效率达66.7%,疗效较好.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药物治疗肝癌,抗肿瘤活性高,毒副反应轻,主要为骨髓抑制,而心肝肾毒性和脱发反应发生率低,因此提示:吡柔比星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肿瘤药.

    作者:孙剑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膀胱类癌2例

    膀胱类癌少见,现报道两例.例1,患者女,69岁.尿急、尿频、尿不尽1月.膀胱镜检查:膀胱三角区见2×2cm菜花状肿物,取材活检.送检0.3cm灰白索状组织两条.镜下:被复移行上皮形态正常,上皮下见大小均匀的肿瘤细胞,多边形,胞浆中等量、嗜酸、核圆形、深染,核分裂易见.呈实心巢状、结节状排列,结节间有薄层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化标记:嗜铬蛋白A(+)、NSE(+)、Sy及HMB45(-),网状纤维染色,瘤组织双重表达.病理诊断:膀胱类癌.后因患者拒绝治疗,自动出院而失访.

    作者:周秀荣;杨洁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及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8例.3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9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巴抗原表达.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11例除表达淋系抗原外,尚有髓系抗原表达.结果 9例LY+AmL病人用常规DA方案化疗仅1例缓解,11例MY+ALL病人用标准DVP方案化疗无一缓解.LY+AmL的病人改用DOAP方案化疗,有2例获缓解,缓解率25%.MY+ALL改用QOAP方案化疗有2例获缓解,1例获部分缓解,缓解率18.1%,有效率27.2%.结论对于LY+AmL及MY+ALL病人其化疗方案的选择应AML与ALL两者兼顾方可提高缓解率.

    作者:卢萍;万芳;王琳;杨友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产镍钛支架治疗气道狭窄

    目的评价国产镍钛合金气管支架治疗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的疗效.方法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13例,狭窄部位:气管5例、气管主支气管6例,主支气管2例,经纤支镜和X线合用共放置15枚支架.结果全部支架均放置成功,呼吸困难改善,死亡病例平均存活时间11.4个月,1例仍存活.结论经纤支镜和X线合用,植入国产镍钛合金支架是治疗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蕃昌;骆柘璜;胡训英;刘久保;金爱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无限增殖是细胞癌变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有关资料表明[1],端粒及端粒酶与正常细胞生长调控及恶性肿瘤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肿瘤细胞由于端粒酶的激活维持了端粒的长度而获得永生,因此对组织或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已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对27例肺癌组织及27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学芳;朱爱萍;王慧珍;赵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53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居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五位[1].在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2].由于其在早期阶段多不易被发现,得不到及时治疗,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多阶段进行性发展过程.上皮基底细胞增生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患人群的一个早期特征,形态学上表现为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原位癌之前的各种病变被认为是食管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不稳定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可向癌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也可维持数年或更长时间不变,或退回到正常状态.细胞增生和死亡的速度可能决定这些癌前病变的生物学变化,如果增生超过死亡,将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福有;邢海平;梅强;杨观瑞;裘宋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应用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3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均进行一次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在DSA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双髂内动脉插管,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顺铂-冲击治疗;特制丝裂霉素C复合乳剂及5-FU乳性骨架阻滞剂-缓释治疗)并加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结果介入治疗症状缓解率达93.54%,肿块消退率占90.32%,无明显副反应,随访5个月~3年,复发1例,死亡1例,29例健在,其中24例在介入后15~39天内行癌肿根治术.结论本法作用时间延长,副作用小,减少反复动脉插管合并症,避免长时置管的护理难度,为近、远期手术治疗提供操作方便,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多;邹心忠;戴建国;薛慧英;王盛彩;许咸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包转移癌20例临床分析

    心包转移癌临床较少见,随着诊断手段的提高,近几年发生率有增多趋势,有文献报导其发病率在1.65%左右.本文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20例心包转移癌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鞠传荣;孙燕臣;张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MDR-1型化疗耐药的诊断及逆转的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MDR-1型化疗耐药的诊断方法及逆转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微波抗原修复技术,用于检测MDR-1的表达产物P-gp蛋白,对48例阳性者采用随机配对分组,采用他莫昔芬120mg bid+异博定120mg tid+川芎嗪120mg ivdrip qd联合逆转耐药,自化疗前3天开始,持续至此化疗结束后4天.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提高33.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法+微波抗原修复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P-gp的检测是可行的;采用超大剂量他莫昔芬+中剂量异博定+川芎嗪逆转耐药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郭光瑷;张克信;李开富;庄德富;张继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苗勒氏混合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苗勒氏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MMMT)极罕见,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仅63例[1-9].临床主要以下腹胀痛为首要症状,且常易误诊为卵巢肿瘤而行手术探查.本院近来诊治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黄斌;王爱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聚金葡素联合小剂量博来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聚金葡素(HASL)对晚期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设对照组30例,常规全身行MVP方案化疗并博来霉素(BLM)胸腔内注射;观察组30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肌注和胸腔内注射HASL.结果观察组胸水吸收的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加用HASL与小剂量BLM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可提高胸水吸收的有效率.

    作者:郑伟生;张江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

    近几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病人49例,总有效率60%,进行比较后,发现以常规放疗及常规放疗加后程X刀治疗效果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史绍山;全举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