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廖海星;樊晋川;陈建超
目的研究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25例原位癌和30例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 Bcl-2在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和43.33%。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三者之间表达率分别为6.66%,8.00%和2 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表明它们在鳞状上皮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作者:孙军;夏和顺;陈璐;高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死亡率则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而几乎所有的死亡原因都是远处转移。就诊时95%的患者在体检,生化,影像检查无远处转移的证据[2]。甚至在手术彻底切除局部病灶且组织学腋窝淋巴结没有受侵的情况下,仍有3 0%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和转移[3],说明存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的微小转移。 Diel[4]等的大样本乳腺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肿瘤分级和分期等。检测微小转移可筛选出复发和转移的高危人群给予辅助治疗,其意义在于:1.增加了在形成明确转移灶之前作出诊断的可能性。2.肿瘤负荷小所需治疗剂量小。3.可能减少对治疗耐药的肿瘤细胞数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对高危复发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同时避免低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近几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骨髓、外周血中检测微小转移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包括连续切片法、免疫组织化学法、PCR法等。由于连续切片法的检出率与切片间隔有很大关系,且费时费力,临床难以推广,故近年来已很少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单抗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或宿主免疫细胞表达相关抗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5],近年来也很少应用。故目前微小转移的研究多采用PCR法。本文就PCR法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刘宁;张伟;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上诊断骨转移癌的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而胃癌发生胃转移者较为少见。本科自1993年2月至1998年12月近六年间共诊治胃癌骨转移20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1 .91%和占同期诊断骨转移癌的10.9%。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共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4.9岁。18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和骨关节活动障碍,4例患者伴有不能单纯用上消化道出血解释的中度或重要贫血,2例患者伴中度发热。8例患者经X线摄片见溶骨性改变,其中3例行骨活检,1例行骨髓穿刺,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10例经ECT骨扫描检查诊断;2例经MRI检查诊断。12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发生骨转移,发生骨转移时间为术后2月~132月,中位时间为7个月,平均时间63.4个月;1 例患者手术时发现骨转移;4例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诊断胃癌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分别于确诊胃癌后4月、6月和11月发现骨转移。原发癌灶位于胃窦者11例(55.0%),贲门胃底部者5例(25.0%),胃体部者3例(15.0%),残胃癌1例。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8例(40.0%) ,粘液腺癌4例(20.0%),印戒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管状腺癌各2例(各占10.0%);另有 2例腺癌,不明具体类型。1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后临床分期1例为Ⅱ期,11例为Ⅲ期(91.7%);其余8例就诊时均为Ⅳ期。除骨转移外6例患者肝脏转移,2例肺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肠壁、胸腔、皮肤及眼底转移者各1例。 骨转移部位:单一骨转移者6例(30.0%),多个部位骨转移者14例(70.0%);以脊柱、骨盆转移为多见。受累率分别为:腰椎10例次,胸椎、骨盆各8例次,肋骨5例次,股骨4例次,颈椎、肩胛骨各2例次,骶骨、胸骨、锁骨各1例次。 既往治疗情况:12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其中5例(41.7%)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ELF、HELF等;3例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中,1例口服优福定化疗2个月,1例联合化疗4周,1例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1周后肝脏肿块缩小,再行胃大部切除术及肝脏肿块切除,术后HELF方案化疗6周。
作者:陈映霞;秦叔逵;钱军;何泽明;王琳;邵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1]。我院1984年10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男性乳腺癌21例,作者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结果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61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的病程为20天~ 40年,平均为20个月,其首发症状主要为乳头下或乳晕区无痛性肿块19例(90.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者仅1例(4.8%),另1例为乳头糜烂(4.8%)。癌肿位于左侧13例,右侧8例,未发现男性双侧乳腺癌。按TNM分期:Ⅰ期2例(9.5%),Ⅱ期6例(28.6%),Ⅲ期9例(42.9%),Ⅳ期4例(19.0%)。病理类型:单纯癌10例,浸润性腺癌6例,腺癌4例,导管内癌、乳头状瘤恶变、男性乳房发育症癌变各1例。17例行根治术中,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1例(64.7%),其中>4个者7例,1~3个者4例,其余为阴性。雌激素受体测定8例,阳性者6例(75%)。
作者:陈俊强;吴君心;刘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84年5月~1998年2月共收治胃癌急性穿孔22例,现就治疗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9~67岁,平均58岁。穿孔至手术时间2 ~32小时,平均12小时。术前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例,胃癌穿孔13例,其中4例是确诊为胃癌住院待手术期间发生。全组均表现为突发的上腹剧疼和全腹膜炎体征。2例合并有中毒性休克。肿瘤直径小者4cm,大者8cm,平均6cm。位于胃窦小弯者10例,胃窦前壁2 例,胃窦后壁5例,胃体小弯3例,胃体后壁2例。穿孔直径1~4cm,,平均3cm。 二、病理全组病例均为溃疡型,其中Borrann Ⅱ5例、Borrann Ⅲ型17例,均侵透浆膜,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9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4 例。 三、手术方式全组病例均采用先缝闭穿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毒素吸收,再进行细致的探查,确定术式,其中一期行根治术4例、姑息切除7例、单纯缝合修补4周后再行根治切除2例(切除率59.0%)。单纯修补3例、修补加胃空肠吻合6例(未切除占40.9%)。置1 ~2根腹腔引流管。 四、术后处理于术后1周开始自腹腔引流管将5-Fu 1g,DDP80mg等分溶于2000ml生理盐水中一次性灌入腹腔,每天一次,连用3天。术后4~5周开始采用FM方案,即5-Fu 500mg,MMC 6mg,每周一次,4次一疗程,休息1个月重复,完成6个疗程结束化疗。 结果未切除的9例,全部在1年以内死亡,平均生存6个月;根治切除的6 例(包括二期切除2例),术后生存满5年者1例,满3年者5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姑息切除7例中,1年内死亡3例,1~2年内死亡3例,1例生存3年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4个月。 讨论胃癌合并急性穿孔的发生率仅为0.49~3.64%,平均1%。癌均已侵透浆膜,大部分为溃疡型,组织学多为分化较差者。本组病例与文献报导相仿。这种穿孔远比溃疡病穿孔的外科治疗更为困难。过去多数学者认为,胃癌一但合并穿孔,多属晚期,生物学特性较差。因施行急诊手术,缺乏充分的术前准备,故主张放弃根治切除,而行姑息疗法。近年研究发现,胃癌合并穿孔,术中行癌肿切除和行单纯修补两者疗效对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故主张为提高术后治疗效果,术中尽可能行根治切除。从本组资料看,未切除的9 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姑息切除的7例,平均生存14个月;而根治切除的6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三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姑息疗法远不如根治切除的愈后好。故认为对胃癌穿孔不能轻易放弃根治切除机会,而应区别对待,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施行根治手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白希永;吴淑华;田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癌病人接受不同全身辅助治疗的预后,以期指导病人的治疗。方法 387例ER +乳癌病人分成三组:辅助内分泌治疗组(178例):绝经后(绝经前病人先切除卵巢)病人服用三苯氧胺(TAM)5年。辅助化疗组(154例):主要化疗方案有CMFVP;CMF;CF;FVC等。联合治疗组(55例):化疗+TAM,其中绝经前病人未切除卵巢。采用生命表的方法观察三组病人的 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在不同年龄、不同月经状态、不同局部肿瘤T期及不同转移淋巴结数目的病人中,都显示出辅助内分泌治疗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辅助化疗者,差异有显著意义。在转移淋巴结≥10个组内,虽然仍是内分泌治疗结果好于化疗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的病人,在各个亚组分析中,都不优于辅助内分泌治疗。结论 ER及绝经状态应作为决定取舍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主要依据,对于ER阳性乳癌病人,术后内分泌治疗为合适。
作者:李彦博;宋三泰;汤仲明;徐建明;江泽飞;刘晓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症状可能加重。本组总结近五年的来,对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本科近五年来收治胸腺瘤病人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6岁,平均36.7岁。行胸腺切除14例,因肿瘤巨大,部分切除2例。其中伴重症肌无力症状者6例:男2例,女4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37.5%,均行胸腺切除术。按osserman分型:该6例病人皆为成人型,其中二型即轻度全身无力型3例,三型即急性进展型3例。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4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66.7%,其中三型3例,二型1例。出现肌无力危象的2例皆为三型病人。对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的病人,皆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环磷酰胺、胆碱脂酶抑制剂及配伍其他辅助用药三个周期后,症状明显缓解者3例,部分缓解者1例,总有效率100%。 二、本组应用的免疫抑制:烷化剂,用环磷酰胺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十二天为一周期,间隔十天;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用地塞米松,第一周期为20mg,第二周期为10mg,第三周期为5mg,皆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其周期与间隔同烷化剂用法。间隔期间用强的松口服维持,第一周期间隔用30mg,每天晨顿服;第二周期间隔用20mg,每天晨顿服;第三周期后用5至10mg,每天晨顿服持续满三月后渐减量,至术后三月半至四月停用。 三、其它辅助用药:根据肌无力控制情况,以低有效控制量调节溴吡斯的明用量,本组从 15mg,每天4次;到120mg,每天4次不等;用中成药生脉注射液5ml×5支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周期开始前5天起,每天一次,持续至周期结束,起到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免疫功能作用;应用利尿剂,钾盐钙剂,升白细胞药物。本组应用双氢克尿噻25mg,每天一次,安体舒通20mg×2片,每天一次,氯化钾片0.3×3片,每天二次;纳米钙片,500ug,每天一次;利血生片20mg,每天三次,配伍应用。 四、用药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病人肌无力症状控制、改善情况。其次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当病人有继发感染、疲劳等情况时,要适量增加抗胆碱脂酶药用量。
作者:黄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脏血运丰富,血流缓慢,许多肿瘤都可沿血行播散至此。肝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采用体部X线刀治疗肝癌在内报道较少,我科自1999年2月底以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7例,随访3~6个月,现报告如下: 资料本组病人男6例,女1例,年龄45~60岁。肺癌肝转移3例,原发性肝癌2例,鼻咽癌肝转移1例,肾癌肝转移1例,共计9个病灶,确诊经过CT 、MRI及临床诊断。 方法病人确诊后采用菲利浦Sli直线加速器和国产OUR公司立体定向计划系统以及定位框架,采用体部X线刀定位架在CT机上定位照片,在TPS上做治疗计划,然后行分次治疗,每周2~3次,共4~6次。所有病人肝部病灶在5cm以下,每次8~10GY,总剂量40~50GY。病灶边缘由60%剂量曲线包围,避脊髓剂量在20% 剂量曲线以下。鼻咽癌肝转移和肺癌肝转移的2例病人,治疗中选择二个靶点,单次剂量均为10GY。 结果 7例患者,共有病灶9个,1个月复查,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有2个病人2个病灶明显缩小。3个月复查有1个病灶稍增大,但较未行治疗的病灶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同一肝内未行放疗的其他病灶已增大几倍),2个病灶基本消失,4个病灶稳定无增大,1个缩小。6个月复查,CT片示2个原发肝癌病灶消失,4个病灶稳定,1个继续缩小,1例病人死亡。治疗中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 讨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进入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它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以非共面、多角度、聚焦式照射使治疗定位准确,使肿瘤接受照射的剂量大,而肿瘤边缘剂量呈梯度下降,使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实际形状相适配,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明显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由于肝脏对外照射耐受性差的特点很难用普通放疗给予肿瘤区根治性治疗量。X刀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克服以上不足,增加肿瘤剂量,减少正常肝脏的损伤能起到较好的姑息效果。本组7例病人经X刀治疗后,1 ~3个月随访,肿瘤病灶稳定。由鼻咽癌肝内多发转移病灶的病人所见,肝脏内经X刀治疗的疗灶,1个月时病灶稳定,3个月时病灶稍增大,而未行X刀的同一肝内病灶,增大了5倍,6 个月时病人已死亡;肺癌肝内转移的3个病人病灶稳定,经X刀治疗后6个月病灶稳定无增大。原发性肝癌的病例,3个月时病灶已基本消失,6个月时CT片示病灶已消失,肝内未见新病灶。本组治疗的7例肝癌病人均不能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外,6例病人的疗效都很满意,由于本组病例数量少,治疗上还有许多不足,随着放疗技术的提高,相信放射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疗效也会更好。
作者:吴克坚;李德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N0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并为外科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5例CN0喉癌患者行颈部探查时所见淋巴结在各区出现频率及病理对照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行病变侧全颈探查或清扫,9例同时行对侧上颈探查或清扫,共34侧。合计53个区出现颈淋巴结,以Ⅱ区频率高(27/53,50.9%),Ⅲ区其次(15/53,28.3%),其余依次为Ⅳ> Ⅵ>Ⅴ=Ⅰ,所有淋巴结均送病理检查,确认有5个区之淋巴结呈阳性(5/53,9.4%);CN0声门上型喉癌同侧颈淋巴结转移为30%,对侧为10%,分布于Ⅱ区(3/4)和Ⅲ区(1/4),CN0声门型喉癌同侧颈转移为6.7%,无对侧转移,分布于Ⅵ区(1/1)。6例声门上型喉癌行术中冰冻,均报告无颈淋巴结转移,1例为假阴性。结论对CN0声门上型喉癌患者应常规行Ⅱ区之分区清扫,术中冰冻意义有待探讨;对于CN0声门型喉癌在行原发灶手术的同时行Ⅵ区之清扫。
作者:李彬;廖海星;樊晋川;陈建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1999年以来采用VDP和VA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5例报告如下: 对象 95例病人系1993~1999年住院病人,均为初治,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符合FAB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16~63岁,中位数26岁;分成VDP组和VAP组:VDP组中男24例,女15例,L113例,L214例,L312例;VAP组中男30例,女26例,L119例,L220例,L317例。 方法 VDP组,长春新碱(VCR)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柔红霉素(DNR)40 mg/m2第1、8、15、22天,强的松(P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VAP组,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阿霉素(ADM)40mg/m2第1、8、15天,强的松(P 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两组每疗程均为28天,一疗程后复查骨髓象。
作者:李秀梅;朱贵华;韩秀华;殷柏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1974年~1999年收治的30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 3 0例中2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常见,尿路造影(IVU)、 B超、膀胱镜、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CT及输尿管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术前诊断符合率93.3%(28/30)。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尿路造影(IVU)、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膀胱镜及CT,MRI等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其中以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的诊断符合率高。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其经典术式,且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之分期。
作者:王海涛;白焱;王建军;张继伟;何群;尹航;刘润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侵及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复发是外科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在防治腹膜复发的作用。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年间行手术治疗的胃癌404例中癌肿侵及浆膜但无种植灶及远处转移的81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术中、术后腹腔内和静脉化疗(IC+Ⅳ) ,另一组单纯静脉化疗(IV),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IC+Ⅳ组1,3,5年存活率为89%,73%,57%,对照组为83%,61%和39%,5年存活率P=0.0416 。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作用小,对侵及浆膜的胃癌有着积极防止复发的作用。
作者:李强;郝希山;王家仓;王殿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脑转移瘤是指颅外其他组织、器官的原发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5%~30%[1]。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及肺癌等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脑转移瘤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1,2]。未经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3,4]。如果采取积极治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近年来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放射治疗全脑放疗曾被认为是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方式,总剂量30Gy,分10 次照射[1,3,5]。行全脑放疗后,有效率为60%~80%,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1年生存率为14%~20%,在全脑放疗后行病灶局部加量照射能否提高疗效,目前尚有争议[3,5, 6]。一些学者采用加速超分割放疗,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可减少治疗中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机会,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同时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晚期放射性损伤。PTOG 85~28方案[6,7]采用加速超分割方法,即1.6Gy/次,2次/日,间隔4~8小时,5 日/周;全脑放疗32.0Gy后,局部加量至总剂量分别为48.0Gy、54.4Gy、64.0Gy、70.4Gy四组。结果显示,随剂量递增全组放疗毒性未见增加,生存期也未见明显改善[6]。
作者:张天龄;郭胤仕;邢祖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和/或区域淋巴结复发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5年5 月共收治102例无远处转移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行放射治疗。本文对上述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其放射治疗疗效和影响预后因素。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女性100例,男性2例;年龄为28~72岁,中位年龄48岁;初治时临床分期(1987 年UICC分期法):Ⅰ期4例、ⅡA~B期44例,ⅢA~B期54例;病理类型:单纯癌42例,浸润性导管癌48例,髓样癌10例,大汗腺样癌2例;手术方式:行根治术77例,改良根治术25例;手术后至复发间隔时间:短为3个月,长6年,复发部位:胸壁24例,锁骨上下区35例,腋下30例,多区域复发13例。
作者:卢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肝转移的作用。方法治疗组56例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靶血管为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5-Fu+DDP+MMC,治疗后观察其5年的肝转移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5年内出现肝转移8例 (14. 3%)。死亡16例,5年存活率71.4%;对照组肝转移9例(20.5%),死亡17例,5年存活率61.4% ,两组的肝转移发生率和5年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其5年存活率。
作者:刘勇敢;李亚伟;陈成立;武现生;许震;代少登;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CE化疗联合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治疗肺癌伴胸腔积液疗效。方法静脉化疗方案为CTX500 ~600mg/m2及CBP300mg/m2,第一天;VP16 100mg/日,第1~5天,28天为一疗程;胸腔内灌注药物治疗,抽水后胸腔灌注平阳霉素16mg,消瘤芥40~60mg,地塞米松10mg,7 ~10天一次。结果肺癌总有效率54.9%;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80.4% ,其中少量胸水有效率100%(12/12),中量胸水有效率82.1%(23/28),大量胸水54.5%(6/11) ,三者间有差异(P<0.025);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生存3~30个月,中位生存12个月。结论本文认为肺癌伴胸腔积液者在CCE化疗同时行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此方法简单易行,可推广应用。
作者:黄柱华;黄清广;王玲;秦凤展;丁永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晚期贲门癌的胃左动脉化疗栓塞、外放射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先行胃左动脉插管超选化疗栓塞,药物为CF300mg、5-Fu 1000~1500mg、CDDP60~80mg、MMC10~20mg与40%碘化油5~8ml 混悬液。介入化疗栓塞后或两次介入之间行放疗。结果 21例患者完全缓解(CR )8例(38.1%),部分缓解(PR)11例(52.3%),总有效率(CR+PR)90.4%。6个月、1年、3年存活率为85.7%,52.3%,33.3%。结论介入结合放疗治疗晚期贲门癌不失为临床选用的治疗手段。
作者:谢印法;于竹成;李玲;薛德文;张慧芳;梁超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周神经离断术在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1992年10月~1998年8月间共42例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病例,行剖腹探查或内引流术24例,剖腹探查或内引流术加胰周神经离断术18 例,分别观察这些病例术后腹疼变化、饮食情况和术后存活时间。结果前者无一例外地在术后短期内出现腹疼,且愈益加重,后期均需要强效镇疼药止疼,也因疼痛影响了进食,术后存活2~11个月,平均5±2.32个月;后者有7例病人出现腹疼,4例病人需要强效镇疼药止疼,术后短期内饮食状况明显改善,术后存活3~18个月,平均7±4.06个月。结论胰周神经离断术作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方法简便、效果确实,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而且可以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李玉明;蒋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从1993年初至1999年底共收治食管癌病人560余人,出现脑转移11人,占同期食管癌住院人数1.96%,其中6人给予治疗,另5人放弃治疗,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食管癌脑转移病人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4.6岁,病理:未分化癌3例,低分化癌8例(低分化鳞癌6例,低分化腺癌2例);脑内转移部位为大脑半球多发转移1 1例,左脑室转移1例,枕部转移5例,基底节转移5例,颅内转移灶伴灶周水肿8例。治疗组给予Fco7Ci-C型同心回转式CO60治疗机全颅放疗,剂量4000cGY/200cGY,4W,其中一例因肿瘤较大,给予局部插植组织间治疗,放射治疗量3000cGy ,5例肿瘤缩小,肿瘤伴灶周水肿灶全部消失,1例病灶消失。放弃治疗的5人为对照组,各组存活时间见附表。
作者:张正军;熊奎;王道梅;李志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低位直肠癌的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9例,无手术死亡和肛门失禁;盆腔复发5例。结论改良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保留肛门功能的同时,避免了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其局部复发率与低位前切除和经腹会阴切除相似。
作者:唐学洵;王家和;陈跃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