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磷脂酶C-γ1(PLC-γ1)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LC-γ1的特异性抑制剂U73122抑制SWO胶质瘤细胞PLC-γ1活性,用MTT法观察在阻断PLC-γ1通路前后,TNF-α对SwO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诱导SWO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免疫印记法检测TNF-α是否激活caspase-3以及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情况.结果抑制PLC-γ1活性后,SWO胶质瘤细胞对低浓度TNF-α的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阻断PLC-γ1通路本身虽不能直接启动凋亡,但却能增加SWO胶质瘤细胞对某些调亡因素(如TNF-α)的敏感性,其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
作者:林骏;杨进城;谭丽;罗深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制备葡聚糖包被的超顺磁氧化铁(SPIO)纳米粒子,并对其主要物理性质和磁学性质进行研究,探讨它作为磁共振造影剂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共沉淀法获得SPIO纳米粒子,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光子相关光谱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利用邻苯二氮菲比色法测定铁的浓度,同时用核磁共振仪测定弛豫率等参数.结果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所制备的葡聚糖磁性粒子主要为Fe3O4晶体,粒子体均粒径为85.9 nm,氧化铁核心大小为15 nm左右,具有超顺磁性,其弛豫率和质量磁饱和度分别达到0.1567mmol/ms和80 emu/gFe.结论所制备的SPIO粒子稳定,其物理性质表明其具有作为磁共振造影剂的特性.
作者:刘世霆;晏媛;陈志良;张玉忠;金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瘢痕疙瘩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含有8064个人类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验证芯片结果;建立与瘢痕疙瘩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瘢痕疙瘩组织中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有277个,其中上调163个、下调114个,涉及到各种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呈一致性趋势.结论创面过度愈合形成瘢痕疙瘩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基因表达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建立和研究较全面反映了瘢痕疙瘩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概貌,有助于认识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
作者:胡振富;高建华;李薇;宋艳斌;李朝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转基因模型鼠的繁育方法,并对其子代鼠进行基因鉴定.方法(1)以6只B6SJL SOD1G93A/+半合子雄鼠与6只B6SJLF1/J+/+雌鼠(1:1)交配;(2)由鼠尾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hmSOD1基因的片段,电泳后观察结果;(3)对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并通过BLAST验证.结果6对种鼠交配产鼠仔53只,存活率为98%(52/53);G93AhmSOD1阳性鼠约占44.2%(23/52);PCR扩增产物分别为内对照(IL-2):324bp;Tg(hmSOD1):236 bp;测序证实PCR产物的基因序列和hmSOD1基因片段中的序列一致,并存在G93A突变.结论B6SJL-Tg(SOD1-G93A)1Gur/J雄鼠与B6SJLF1/J雌鼠配种能成功繁育出Tg(hmSOD1)阳性的ALS半合子子代鼠;本实验的PCR法能准确鉴定hmSOD1基因阳性鼠,并证实该转入的基因按近似孟德尔方式遗传,为ALS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慧;张成;席静;姚晓黎;邱国光;熊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b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Hep3b人肝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检测PTX的药物毒性;应用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assay)观察PTX对Hep3b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技术测定照射后Hep3b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并观察PTX能否去除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结果不同浓度的PTX作用于人肝癌Hep3b细胞株48 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适浓度为2 mmol/L.PTX能明显降低放射后Hep3b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敏比为2.68±0.24(P>0.05).FCM实验结果显示,照射明显导致Hep3b细胞株G2期阻滞,Hep3b细胞在照射后20 h G2/M期比例分别为86.8%和14.8%(P<0.05),PTX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Hep3b细胞G2期阻滞.结论PTX对Hep3b细胞株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X去除放射引起的G2期阻滞有关.
作者:吴德华;刘莉;陈龙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生物分布及代谢规律,为乳腺癌的131I-Herceptin放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采用Iodogen法对Herceptin进行131I标记,以HPLC法测定放射化学纯度(RCP).以与BT-474细胞结合率(BR)鉴定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②按74 MBq/kg·b.w.对3只新西兰兔注射131I-Herceptin,注射后3 h及第1、3、5天进行透射CT显像.以肌肉为参照,计算各脏器放射性计数比值(O/M).③第5天处死动物,取血、心、肺、肝、肾等脏器,计算每克组织摄取分数(ID%/g),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I-Herceptin的标记率为93%,RCP为95%,在BT-474细胞结合率为(36.9±4.7)%.注射131I-Herceptin后不同时间均以心脏、肺、肝浓聚显著,肌肉、肠影像稀疏.随时间延迟,心影逐渐稀疏,肝脏影像浓聚.注射后3 h,心脏O/M值显著高于肺及肝、肾、肠等脏器.随时间延迟,心脏O/M值于注射后1 d显著降低(t=10.817,P<0.001),第3、5天亦显著降低,肝脏O/M值在第1、3、5天均比注射后3 h显著下降.每克组织的摄取分数以血液高,为(11.3 ID/g)%、肝为(2.8 ID/g)%、心肌仅为(1.8 ID/g)%.结论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高.机体分布以血液、肝、肾为主,心肌摄取量低.
作者:范义湘;罗荣城;方永鑫;严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靶向小鼠RelB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框,鉴定针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的RelB基因有效的siRNA序列.方法利用PCR方法构建3个不同位点的表达框,R1/siRNA、R2/siRNA和R3/siRNA分别位于1027、302和1121位点.利用阳离子脂质体AdvantGene转染小鼠骨髓DC,转染24h后,脂多糖(LPS)刺激DC,用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C Rel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经LPS刺激后DC成熟,RelB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未成熟DC;R1/siRNA和R3/siRNA转染DC后,LPS刺激仍然可以增强RelB基因表达,而R2/siRNA转染DC后,LPS刺激不能增加RelB基因表达.结论R2/siRNA可有效抑制RelB基因表达,有望用于构建新的耐受性DC应用于临床免疫耐受的诱导.
作者:郑磊;包杰;王前;杨红玲;裘宇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光敏剂血卟啉(HP)-单克隆抗体赫赛汀的光敏免疫偶联物,并观察偶联物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及凋亡作用.方法以碳二亚胺为缩合剂,化学制备HP-赫赛汀光敏免疫偶联物.给予波长630 nm激光照射后,用MTT法、FCM检测比较免疫偶联物和游离HP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及凋亡作用.结果含同剂量HP的偶联物较游离HP对BT-474细胞的杀伤及凋亡效果明显增强(P<0.05).结论成功制备HP-赫赛汀光敏免疫偶联物,该偶联物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游离HP.
作者:陈璐;罗荣城;李黎波;严晓;丁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兔VX2种植型肝癌模型的成瘤过程进行动态磁共振张量成像(DTI)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在肿瘤植入后第14、18、22、26天分别对4组共16只新西兰大白兔VX2种植型肝癌模型和4组共4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磁共振成像及DTI;动态量化分析平均弥散系数(ADC)、指数弥散系数(eADC)的变化规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兔VX2种植型肝癌模型的ADC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eADC呈先递减后递增趋势;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病理结果的多项分析中,瘤内凝固性坏死和纤维增生呈明显递增趋势.结论DTI的量化指标(ADC、eADC)能够动态观测兔VX2种植型肝癌模型的部分生长特性;为DTI对肝脏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者:徐绍斌;全显跃;孙希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Feeney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A(标准对照组),B(轻伤组)、C组(重伤组),每组20只.分别于脑外伤后6 h、24 h、3 d、7 d随机各取标本5只,测量脑水肿程度以及P-selectin在脑组织的表达变化以及免疫阳性染色血管,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伤后6 h 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P<0.05),于伤后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结论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其时程和空间分布与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吻合.提示P-selectin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作者:张荣军;游潮;蔡博文;贺民;杨咏波;刘展;焦庆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5-ALA加入细胞培养基中,随之给予相同剂量的激光辐射;之后用固定浓度的5-ALA处理细胞,并给予不同剂量的激光辐射.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结果在相同的辐射剂量下,经0.25、0.5、1.0、2.0、4.0 mmol/L的5-ALA处理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70.07±5.37)%、(50.04±4.99)%、(34.53±5.30)%、(26.89±4.44)%和23.90%±2.80%,除2.0和4.0 mmol/L5-ALA两组间外,其余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266.39,P<0.001).在相同的5-ALA的浓度下,辐射剂量为6.25、12.5、25.0、50.0、100 J/cm2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83.50±10.43)%、(67.96±9.23)%、(33.80±8.26)%、(23.31±5.98)%和(14.96±3.50)%,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226.31,P<0.0001).而单用5-ALA处理细胞,对应于其浓度为0.25、0.5、1.0、2.0,和4.0 mmol/L时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6.46±6.72)%、(97.48±5.27)%、(98.33±6.67)%、(99.47±6.97)%和(95.66±7.72)%,各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0.79,P=0.5383).单纯激光辐射,其剂量为6.25、12.5、25.0、50.0、100.0 J/cm2时的细胞生存率也无显著性差异(F=0.61,P=0.6551).结论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杀伤作用随着5-AL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较高浓度时则存在饱和现象,杀伤力与光剂量成正比.单纯激光不能产生光动力效应,5-ALA本身对细胞无毒性作用.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是很有希望的胃癌治疗方法.
作者:黄宗海;周广军;俞金龙;厉周;丁涟沭;徐如祥;姜晓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进行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运动终板结构基本正常,肌肉无明显萎缩;对照组运动终板明显退变或消失,肌肉明显萎缩;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以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绍安;靳安民;邹小英;肖晓桃;肖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Linker介导的乙型肝炎靶向核糖核酸酶(HBV-TRL)重组腺病毒载体(RAd)对HBC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构建载体pcDNA3.1(-)/TRL、TR、TRmut、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Vc)、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hEDN),分别将各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穿梭质粒pDC316,与辅助质粒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分别产生载体RAd/TRL、RAd/TR、RAd/TRmut、RAd/HBVc、RAd/nEDN,其中RAd/TRL组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感染HepG2.2.15细胞,应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RL的表达,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果成功获得了含TRL、TR、HBVc、hEDN等不同目的片段的RAd,在HepG2.2.15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并且明显降低了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乙肝靶向核糖核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作者:宫卫东;李鹏;赵亚;刘军;薛采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重建L4、L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以及与骨盆的三维图像,使之得以直观、形象和生动地体现.方法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标本1具.显露L4、L5神经前支、腰骶干和骶髂关节前方,将钛粉和粘合剂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L4、L5神经前支、腰骶干、股神经神经以及闭孔主干表面.神经表面涂抹的混合物固化变干后,在螺旋CT下行二维断层扫描,层厚3mm,获取159张连续的二维CT断层图像.将获取的二维图像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3D-DOCTO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神经与骨盆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描述了神经与骨盆的相关关系,同时还可应用于临床教学.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王龙江;谢颍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ECV304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致病机制.方法常规方法传代细胞和接种病毒.以PCR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即刻早期基因(IE gene)及其蛋白表达;相差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后细胞和细胞器形态变化;DNA梯度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病毒感染后72 h开始出现胞体变圆、缩小、脱壁,胞质内颗粒增多,细胞边缘模糊不清的特征,可明显检测出病毒特异IE gene及其蛋白表达;电镜结果显示病毒感染96 h后,胞质内明显空泡化,细胞膜微绒毛减少,核染色质浓集、边缘化,线粒体出现溶酶体化、空泡化和自噬现象,呈早期凋亡特征;DNA梯度电泳结果显示感染细胞DNA片段化特征的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感染4 d和6 d时,细胞调亡率分别为4.1%和45.7%.结论巨细胞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可诱导ECV304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亚莉;马文丽;莫小阳;赵海全;柯昌文;郑焕英;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筛选和鉴定膀胱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表型相关的基因.方法以已建立的两株同一来源、不同生物学表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削减杂交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构建cDNA文库;挑取克隆进行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比对,Northern blotting验证差异片段在两株细胞系的不同表达.结果建立了两个消减文库,分别含有168和206个白色克隆,白色克隆含有约200~700 bp的插入片段,对这些克隆进行筛选,获得35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15个对应于细胞骨架蛋白、细胞代谢酶基因等已知基因,另外19个为未知功能基因,1个为新EST片段,注册Genbank(注册号为DR008207).结论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是筛选、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手段;kratin 7、Vimentin等细胞骨架蛋白的不同表达,与细胞形态的表型差异有关;DDH等代谢基因的不同,与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差异相关;筛选到的新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克隆其全长、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玉琮;李旭;陈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以survivin为靶标的小干扰RNA(siRNA)与化疗药5-FU联合应用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利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筛选出一条RNA干扰survivin基因的靶序列.以脂质体为载体,将survivin siRNA转染至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用四氮唑盐(MTT)法染色并计算siRNA联用5-FU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用SAS统计软件及金正均Q值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用5-FU处理细胞,其IC50为4.42 μg/ml,而加入5 nmol/L siRNA后,其IC50降为1.18 μg/ml,siRNA与5-FU联用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单用5-FU明显增强(F=26.74,P<0.01);Q值分析表明survivin siRNA与中低浓度的5-FU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Q≥1.15).结论survivinsiRNA可显著增强5-FU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克服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张淑群;张淑慧;薛兴欢;王西京;姜建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制备和鉴定人冠状病毒SARS-CoV、229E和OC43核衣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观察3株人冠状病毒的N蛋白抗原相关性.方法分别用基因重组SARS-CoV、229E和OC43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mAb,并采用ELISA间接法、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进行筛选和鉴定,同时用mAb分析3株人冠状病毒N蛋白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获得多株抗SARS-CoV、229E和OC43 N蛋白mAb杂交瘤细胞株,ELISA间接法、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所有的mAb仅与各自病毒的N蛋白特异性反应,而在3株人冠状病毒N蛋白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交叉反应.结论获得的特异性抗人冠状病毒N蛋白mAb为进一步研究3株人冠状病毒的抗原决定簇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丘立文;王压娣;廖志勇;温坤;车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从广州管圆线虫抗原中筛选广州管圆线虫病疗效考核抗原.方法用治疗前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大鼠血清与广州管圆线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免疫印迹试验,用ELIS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感染大鼠血清中的AC-IgG和AC32-IgG抗体.结果Mr 38 000~78 000区间的抗原分子与治疗前后的感染大鼠血清的反应带无明显差别,Mr 190 000和Mr 17 000抗原与治疗前大鼠血清出现较强的反应,与治疗后血清未出现反应带,Mr 32 000和Mr 24 000抗原与治疗前大鼠血清出现较强的反应,与治疗后大鼠血清的反应带明显变弱;AC32-IgG抗体出现的高峰期较早,而且在治疗后消失较快,治疗后17周的阴转率为60%(6/10).结论广州管圆线虫Mr 190 000,17000,32 000,24000,16 000抗原具有潜在的疗效考核价值,ELISA检测AC32-IgG抗体可以用于感染大鼠的疗效考核.
作者:赵醒村;顾金保;李华;刘敏;沈浩贤;陈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S-生物丙烯菊酯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分别进行光镜、流式细胞仪、电镜、DNA梯度和基因芯片检测,研究正常淋巴细胞在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后的变化.结果正常淋巴细胞在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后发生凋亡,并有346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结论S-生物丙烯菊酯可导致正常淋巴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谱改变.
作者:刘玥;梁丽燕;马文丽;郑文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胃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neu基因的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3例胃癌标本HER-2/neu基因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随访资料及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3例胃癌组织中HER-2/neu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31.1%(32/103);HER-2/neu基因在胃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中均无表达;HER-2/neu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HER-2/neu基因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陈斌;罗荣城;崔斐;钱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两次注血法建立狗SAH模型,实验分为注射生理盐水组和注血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3、7、14 d分别进行1H-MRS检查扫描,记录胆碱(Cho)、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和肌酸(Cr)的变化.1H-MRS扫描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测定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发生情况,与1H-MRS扫描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在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发生明显痉挛,到第7天各段血管痉挛为显著,第14天血管痉挛明显改善;1H-MRS的检测指标显示注血组各项指标在第3、7天变化较大,其中NAA在第3天下降到低谷,之后逐渐回升,至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Cho在第3天稍有下降,然后上升,至第7天上升至高峰,尔后下降;而Cr则一直表现为上升趋势,但第7天后上升趋势明显放缓,与第14天相对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1H-MRS功能检测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性.结论1H-MRS可用来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病程进展,是一种较好的功能影像学评价手段.
作者:全伟;李铁林;陈光忠;姜晓丹;徐如祥;柯以铨;段传志;吕建平;张昊;谢伟;钟文军;陈颖东;陈凡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三维动态超声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和临床应用.但是三维动态超声的数据结构不属于三维规则数据场,所以不能直接在微机上采用三维纹理加速算法实现实时体绘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微机平台的针对三维规则数据场三维纹理体绘制加速算法.通过现代微机显卡结构的分析讨论,本文提出了利用现代微机显卡中的顶点渲染器编程实现三维动态扇扫数据场到三维规则数据场的快速变换,然后利用显卡中的三维纹理快速运算功能,从而在普通微机平台上实现了三维动态超声的实时体绘制.本方法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立巍;陈武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Ⅰ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Ⅰ、HindⅢ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淑辉;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李美山;熊符;尚延昌;冯善伟;申本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考察丹参酮传递体的制备工艺,并评价其质量.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丹参酮传递体,考察其形态、含量、包封率、粒径、多分散度及Zate电位;并对传递体的稳定性和变形性进行研究.结果丹参酮传递体球形圆整,大小较均匀,含量为(1.0192±0.075)mg/ml,包封率为(62.3±0.08)%,算术平均粒径110 nm,多分散度为0.19,Zate电位为-15mV;丹参酮传递体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用水中,4℃避光保存3个月稳定;证实了含有胆酸钠的传递体在外压作用下特定的变形性.结论丹参酮传递体的制备工艺对其质量有较大影响,选择薄膜分散法优化工艺制备得到的丹参酮传递体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存在促进脂质体的变形,这种作用与胆酸钠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所占比例及外压有关.
作者:胡玉佳;张忠义;李红磊;张守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探讨IBS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罗马Ⅱ标准的48例IB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和睾酮激素的水平用放射免疫r计数器测定,并用自动软件分析.结果对于男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睾酮激素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雌激素、孕激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女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雌激素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孕激素、睾酮激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IBS患者外周血中睾酮激素含量下降,女性IBS患者外周血中雌激素含量下降,提示IBS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
作者:崔楠;吴保平;吴赛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促进宫颈糜烂愈合的情况.方法对48例宫颈患者用rhEGF治疗,30例用自凝刀(射频治疗仪)治疗,观查两组糜烂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流血及持续时间.结果rhEGF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阴道流液量少、持续时间短、无阴道流血.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宫颈糜烂愈合.
作者:胡彩华;许红雁;张德君;黄志锋;祝文峰;范舒舒;徐静;何剑芬;彭金秀;刘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茶碱在慢性哮喘轻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气道炎症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选择41例慢性哮喘的第1级及第2级中的轻症患者,口服缓释茶碱每天4~6mg/kg·b.w.,每12h1次,连用16周.对照组15例,未服药治疗.对比评估临床症状,检测晨间大呼气流黄(PEFam)、用力肺活量(Fy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降低20%所需药物累积量(PD20),静脉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经茶碱口服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PD20、PEFam、FEV1,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慢性哮喘轻症患者小剂量茶碱口服治疗16周后,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与对照组比较得到改善(P<0.01).
作者:黄少丹;阳隽;张世叶;田利奇;潘巧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近似熵(ApEn)和双频指数(BIS)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时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方法随机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异丙酚TCI起始血药浓度为0.5μg/ml,然后以0.3~0.5μg/ml的梯度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再递减至意识恢复.每个靶浓度维持12min,双盲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消失时的EEG非线性参数ApEn值和BIS值.计算ApEn和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意识清醒和消失阶段,ApEn值分别为0.84±0.05,0.71±0.06,BIS值分别为80.2±6.2,67.3±7.9.ApEn、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7±0.06、0.9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En与BIS一样可有效地用于异丙酚TCI时意识反复消失-清醒的预测.
作者:欧阳铭文;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三色和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FCM)在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TLR4监测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10例肾移植术后病例,分别采用三色和双色FCM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14、TLR4和CD80表达情况,计算CD14阳性单核细胞中TLR4和CD80的表达百分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检测CD14阳性单核细胞中TLR4和CD80阳性表达百分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198,P=0.872),两种方法对相同血标本的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关系(积矩相关系数r=1,P=0.000;积矩相关系数r=0.999,P=0.000).另外,应用三色FCM还可同时获得单核细胞中TLR4和CD80双阳性的表达情况.结论三色和双色FCM检测TLR4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三色FCM可同时显示TLR4与其下游分子CD80双阳性表达情况,对揭示TLR4参与移植免疫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血标本用量少,节约单克隆抗体.
作者:于立新;余玉明;邓文锋;刘艳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病人出现急性胸痛症状早期区分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正常人的效果.方法人为纳入正常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确诊病人比例2:1以及正常人、不稳定心绞痛(UAP)确诊病人比例2:1的小样本人群.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0例正常人、19例AMI患者以及20例UAP患者血清H-FABP浓度进行定量.分别绘制H-FABP在正常人、AMI患者组成的人群以及正常人、UAP患者组成的人群中用于诊断AMI和UAP者的特征曲线(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与0.5的大小,0.5被认为是确定一项指标是否具有任何诊断意义的AUC临界值.结果H-FABP浓度定量正常人组为(1.29±0.64)ng/ml、AMI组为(24.45±32.40)ng/ml、UAP组为(1.95±3.11)ng/ml,依此绘制出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AUC-AMI:0.978(95%CI:0.948~1.000),AUCUAP:0.503(95%CI:0.334~0.671).前者与0.5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后者没有.结论H-FABP具备在急性胸痛症状出现早期区分AMI与正常人的能力,但不具备早期区分UAP与正常人的能力.H-FABP定量检测可用于AMI早期诊断.
作者:张鹏;王前;郑磊;曾方银;裘宇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穿刺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方法收集32例NASH的肝穿刺标本及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病理分级.结果轻度NASH患者中气球样变肝细胞及窦周纤维化少见,中-重度患者中气球样变肝细胞及窦周纤维化,随着病理分级升高而加重;脂肪性肝硬化时脂变的肝细胞数量及小叶内炎细胞均减少.结论病理组织学诊断对于鉴别轻度NASH及中重度NASH有重要价值,正确的NASH分级有助于预后判断及临床干预.
作者:孟家榕;郑瑞丹;张闽峰;郭以河;林明珠;戴太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科昏迷病人的院前诊断和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170例昏迷病人的院前初步诊断和急救措施.结果150例抢救成功(88.24%),其中初步诊断为猝死的病人20例,全部死亡(11.76%).结论详细询问病人病史、有效的抢救措施和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欧阳新华;韦莉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除手术前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乙组采用口服蓖麻油行肠道准备,对比肠道清洁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和结论两者在肠道清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均是有效的灌肠准备方法.口服蓖麻油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低于生理盐水清洁灌肠,而且经济,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张海平;肖梅;何丽芳;黄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尿道内留置尼龙线引导下行改良软尿道扩张器尿道扩张的临床经验,提高后尿道狭窄的防治水平.方法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男性患者38例,年龄4~45岁,平均25岁.后尿道狭窄长度0.8~4.5 cm,平均2.2 cm.均行内窥镜术或开放手术治疗,术中尿道内留置尼龙线.留置尿管2~4周,拔除尿管后即行尿道内尼龙线引导下改良软尿道扩张器的尿道扩张.结果38例患者经平均3个月、长9个月的尿道扩张,排尿通畅后拔除尼龙线.随访6个月~5年,排尿正常,无尿失禁.结论尿道内留置尼龙线引导下用改良软尿道扩张器行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狭窄效果显著.与金属尿道探子下行尿道扩张相比,具有取材方便,患者易于配合,减少尿道损伤,避免假道形成等特点,减少了因尿道狭窄复发而多次手术的次数,对男性儿童及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患者尤为适宜.为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方法.
作者:齐桓;付晓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发热、下腹部疼痛6月,加重并眼黄、尿黄3天于2005年2月15日入本院.
作者:郑瑞丹;孟家榕;黄俊达;赵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新生儿,34 d,自出生后即发现右耳后、右颈窝、左上腹部、左大腿外侧及右手食指末端等处有多个小米粒大小的皮肤结节,红色,无明显隆起.随后各处结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以颈部结节增大较明显,约米粒至黄豆大小,表面有糜烂.新生儿睡眠欠佳,无发热,饮食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慧霞;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