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

王淑辉;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李美山;熊符;尚延昌;冯善伟;申本昌

关键词: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真核表达, 转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摘要: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Ⅰ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Ⅰ、HindⅢ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卟啉-赫赛汀光敏免疫偶联物的制备及光敏免疫疗法研究

    目的制备光敏剂血卟啉(HP)-单克隆抗体赫赛汀的光敏免疫偶联物,并观察偶联物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及凋亡作用.方法以碳二亚胺为缩合剂,化学制备HP-赫赛汀光敏免疫偶联物.给予波长630 nm激光照射后,用MTT法、FCM检测比较免疫偶联物和游离HP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及凋亡作用.结果含同剂量HP的偶联物较游离HP对BT-474细胞的杀伤及凋亡效果明显增强(P<0.05).结论成功制备HP-赫赛汀光敏免疫偶联物,该偶联物对BT-474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游离HP.

    作者:陈璐;罗荣城;李黎波;严晓;丁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救内科昏迷病人的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内科昏迷病人的院前诊断和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170例昏迷病人的院前初步诊断和急救措施.结果150例抢救成功(88.24%),其中初步诊断为猝死的病人20例,全部死亡(11.76%).结论详细询问病人病史、有效的抢救措施和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欧阳新华;韦莉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腺病毒介导的靶向核糖核酸酶抑制HBV复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Linker介导的乙型肝炎靶向核糖核酸酶(HBV-TRL)重组腺病毒载体(RAd)对HBC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构建载体pcDNA3.1(-)/TRL、TR、TRmut、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Vc)、人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神经毒素(hEDN),分别将各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穿梭质粒pDC316,与辅助质粒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分别产生载体RAd/TRL、RAd/TR、RAd/TRmut、RAd/HBVc、RAd/nEDN,其中RAd/TRL组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感染HepG2.2.15细胞,应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RL的表达,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果成功获得了含TRL、TR、HBVc、hEDN等不同目的片段的RAd,在HepG2.2.15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并且明显降低了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乙肝靶向核糖核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作者:宫卫东;李鹏;赵亚;刘军;薛采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发热、下腹部疼痛6月,加重并眼黄、尿黄3天于2005年2月15日入本院.

    作者:郑瑞丹;孟家榕;黄俊达;赵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广州管圆线虫病疗效考核抗原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从广州管圆线虫抗原中筛选广州管圆线虫病疗效考核抗原.方法用治疗前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大鼠血清与广州管圆线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免疫印迹试验,用ELIS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感染大鼠血清中的AC-IgG和AC32-IgG抗体.结果Mr 38 000~78 000区间的抗原分子与治疗前后的感染大鼠血清的反应带无明显差别,Mr 190 000和Mr 17 000抗原与治疗前大鼠血清出现较强的反应,与治疗后血清未出现反应带,Mr 32 000和Mr 24 000抗原与治疗前大鼠血清出现较强的反应,与治疗后大鼠血清的反应带明显变弱;AC32-IgG抗体出现的高峰期较早,而且在治疗后消失较快,治疗后17周的阴转率为60%(6/10).结论广州管圆线虫Mr 190 000,17000,32 000,24000,16 000抗原具有潜在的疗效考核价值,ELISA检测AC32-IgG抗体可以用于感染大鼠的疗效考核.

    作者:赵醒村;顾金保;李华;刘敏;沈浩贤;陈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鼠的繁殖和鉴定

    目的建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转基因模型鼠的繁育方法,并对其子代鼠进行基因鉴定.方法(1)以6只B6SJL SOD1G93A/+半合子雄鼠与6只B6SJLF1/J+/+雌鼠(1:1)交配;(2)由鼠尾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hmSOD1基因的片段,电泳后观察结果;(3)对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并通过BLAST验证.结果6对种鼠交配产鼠仔53只,存活率为98%(52/53);G93AhmSOD1阳性鼠约占44.2%(23/52);PCR扩增产物分别为内对照(IL-2):324bp;Tg(hmSOD1):236 bp;测序证实PCR产物的基因序列和hmSOD1基因片段中的序列一致,并存在G93A突变.结论B6SJL-Tg(SOD1-G93A)1Gur/J雄鼠与B6SJLF1/J雌鼠配种能成功繁育出Tg(hmSOD1)阳性的ALS半合子子代鼠;本实验的PCR法能准确鉴定hmSOD1基因阳性鼠,并证实该转入的基因按近似孟德尔方式遗传,为ALS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慧;张成;席静;姚晓黎;邱国光;熊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31I-Herceptin的制备、质控及在新西兰兔的生物分布

    目的探讨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生物分布及代谢规律,为乳腺癌的131I-Herceptin放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采用Iodogen法对Herceptin进行131I标记,以HPLC法测定放射化学纯度(RCP).以与BT-474细胞结合率(BR)鉴定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②按74 MBq/kg·b.w.对3只新西兰兔注射131I-Herceptin,注射后3 h及第1、3、5天进行透射CT显像.以肌肉为参照,计算各脏器放射性计数比值(O/M).③第5天处死动物,取血、心、肺、肝、肾等脏器,计算每克组织摄取分数(ID%/g),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I-Herceptin的标记率为93%,RCP为95%,在BT-474细胞结合率为(36.9±4.7)%.注射131I-Herceptin后不同时间均以心脏、肺、肝浓聚显著,肌肉、肠影像稀疏.随时间延迟,心影逐渐稀疏,肝脏影像浓聚.注射后3 h,心脏O/M值显著高于肺及肝、肾、肠等脏器.随时间延迟,心脏O/M值于注射后1 d显著降低(t=10.817,P<0.001),第3、5天亦显著降低,肝脏O/M值在第1、3、5天均比注射后3 h显著下降.每克组织的摄取分数以血液高,为(11.3 ID/g)%、肝为(2.8 ID/g)%、心肌仅为(1.8 ID/g)%.结论131I-Herceptin的免疫活性高.机体分布以血液、肝、肾为主,心肌摄取量低.

    作者:范义湘;罗荣城;方永鑫;严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生儿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新生儿,34 d,自出生后即发现右耳后、右颈窝、左上腹部、左大腿外侧及右手食指末端等处有多个小米粒大小的皮肤结节,红色,无明显隆起.随后各处结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以颈部结节增大较明显,约米粒至黄豆大小,表面有糜烂.新生儿睡眠欠佳,无发热,饮食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慧霞;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冠状病毒SARS-CoV、229E和OC43核衣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3株人冠状病毒N蛋白的抗原相关性观察

    目的通过制备和鉴定人冠状病毒SARS-CoV、229E和OC43核衣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观察3株人冠状病毒的N蛋白抗原相关性.方法分别用基因重组SARS-CoV、229E和OC43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mAb,并采用ELISA间接法、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进行筛选和鉴定,同时用mAb分析3株人冠状病毒N蛋白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获得多株抗SARS-CoV、229E和OC43 N蛋白mAb杂交瘤细胞株,ELISA间接法、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所有的mAb仅与各自病毒的N蛋白特异性反应,而在3株人冠状病毒N蛋白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交叉反应.结论获得的特异性抗人冠状病毒N蛋白mAb为进一步研究3株人冠状病毒的抗原决定簇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丘立文;王压娣;廖志勇;温坤;车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丹参酮传递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

    目的考察丹参酮传递体的制备工艺,并评价其质量.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丹参酮传递体,考察其形态、含量、包封率、粒径、多分散度及Zate电位;并对传递体的稳定性和变形性进行研究.结果丹参酮传递体球形圆整,大小较均匀,含量为(1.0192±0.075)mg/ml,包封率为(62.3±0.08)%,算术平均粒径110 nm,多分散度为0.19,Zate电位为-15mV;丹参酮传递体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用水中,4℃避光保存3个月稳定;证实了含有胆酸钠的传递体在外压作用下特定的变形性.结论丹参酮传递体的制备工艺对其质量有较大影响,选择薄膜分散法优化工艺制备得到的丹参酮传递体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存在促进脂质体的变形,这种作用与胆酸钠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所占比例及外压有关.

    作者:胡玉佳;张忠义;李红磊;张守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

    目的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otⅠ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入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pcDNA3.1(+)/micro dystrophin经过NotⅠ、HindⅢ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淑辉;张成;陈松林;于美娟;张雅妮;李美山;熊符;尚延昌;冯善伟;申本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阻断PLC-γ1通路对TNF-α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磷脂酶C-γ1(PLC-γ1)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LC-γ1的特异性抑制剂U73122抑制SWO胶质瘤细胞PLC-γ1活性,用MTT法观察在阻断PLC-γ1通路前后,TNF-α对SwO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诱导SWO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免疫印记法检测TNF-α是否激活caspase-3以及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情况.结果抑制PLC-γ1活性后,SWO胶质瘤细胞对低浓度TNF-α的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阻断PLC-γ1通路本身虽不能直接启动凋亡,但却能增加SWO胶质瘤细胞对某些调亡因素(如TNF-α)的敏感性,其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

    作者:林骏;杨进城;谭丽;罗深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H-MR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的评价作用

    目的探讨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两次注血法建立狗SAH模型,实验分为注射生理盐水组和注血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3、7、14 d分别进行1H-MRS检查扫描,记录胆碱(Cho)、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和肌酸(Cr)的变化.1H-MRS扫描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测定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发生情况,与1H-MRS扫描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在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发生明显痉挛,到第7天各段血管痉挛为显著,第14天血管痉挛明显改善;1H-MRS的检测指标显示注血组各项指标在第3、7天变化较大,其中NAA在第3天下降到低谷,之后逐渐回升,至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Cho在第3天稍有下降,然后上升,至第7天上升至高峰,尔后下降;而Cr则一直表现为上升趋势,但第7天后上升趋势明显放缓,与第14天相对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1H-MRS功能检测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性.结论1H-MRS可用来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病程进展,是一种较好的功能影像学评价手段.

    作者:全伟;李铁林;陈光忠;姜晓丹;徐如祥;柯以铨;段传志;吕建平;张昊;谢伟;钟文军;陈颖东;陈凡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瘢痕疙瘩的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瘢痕疙瘩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含有8064个人类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验证芯片结果;建立与瘢痕疙瘩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瘢痕疙瘩组织中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有277个,其中上调163个、下调114个,涉及到各种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呈一致性趋势.结论创面过度愈合形成瘢痕疙瘩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基因表达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建立和研究较全面反映了瘢痕疙瘩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概貌,有助于认识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

    作者:胡振富;高建华;李薇;宋艳斌;李朝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穿刺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穿刺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方法收集32例NASH的肝穿刺标本及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病理分级.结果轻度NASH患者中气球样变肝细胞及窦周纤维化少见,中-重度患者中气球样变肝细胞及窦周纤维化,随着病理分级升高而加重;脂肪性肝硬化时脂变的肝细胞数量及小叶内炎细胞均减少.结论病理组织学诊断对于鉴别轻度NASH及中重度NASH有重要价值,正确的NASH分级有助于预后判断及临床干预.

    作者:孟家榕;郑瑞丹;张闽峰;郭以河;林明珠;戴太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膀胱癌异质性表型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筛选和鉴定膀胱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表型相关的基因.方法以已建立的两株同一来源、不同生物学表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削减杂交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构建cDNA文库;挑取克隆进行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比对,Northern blotting验证差异片段在两株细胞系的不同表达.结果建立了两个消减文库,分别含有168和206个白色克隆,白色克隆含有约200~700 bp的插入片段,对这些克隆进行筛选,获得35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15个对应于细胞骨架蛋白、细胞代谢酶基因等已知基因,另外19个为未知功能基因,1个为新EST片段,注册Genbank(注册号为DR008207).结论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是筛选、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手段;kratin 7、Vimentin等细胞骨架蛋白的不同表达,与细胞形态的表型差异有关;DDH等代谢基因的不同,与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差异相关;筛选到的新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克隆其全长、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玉琮;李旭;陈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医学三维动态超声实时体绘制

    三维动态超声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和临床应用.但是三维动态超声的数据结构不属于三维规则数据场,所以不能直接在微机上采用三维纹理加速算法实现实时体绘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微机平台的针对三维规则数据场三维纹理体绘制加速算法.通过现代微机显卡结构的分析讨论,本文提出了利用现代微机显卡中的顶点渲染器编程实现三维动态扇扫数据场到三维规则数据场的快速变换,然后利用显卡中的三维纹理快速运算功能,从而在普通微机平台上实现了三维动态超声的实时体绘制.本方法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立巍;陈武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除术前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除手术前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乙组采用口服蓖麻油行肠道准备,对比肠道清洁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和结论两者在肠道清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均是有效的灌肠准备方法.口服蓖麻油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低于生理盐水清洁灌肠,而且经济,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张海平;肖梅;何丽芳;黄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己酮可可碱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b的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b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Hep3b人肝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检测PTX的药物毒性;应用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assay)观察PTX对Hep3b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技术测定照射后Hep3b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并观察PTX能否去除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结果不同浓度的PTX作用于人肝癌Hep3b细胞株48 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适浓度为2 mmol/L.PTX能明显降低放射后Hep3b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敏比为2.68±0.24(P>0.05).FCM实验结果显示,照射明显导致Hep3b细胞株G2期阻滞,Hep3b细胞在照射后20 h G2/M期比例分别为86.8%和14.8%(P<0.05),PTX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Hep3b细胞G2期阻滞.结论PTX对Hep3b细胞株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X去除放射引起的G2期阻滞有关.

    作者:吴德华;刘莉;陈龙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urvivin siRNA协同5-FU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目的研究以survivin为靶标的小干扰RNA(siRNA)与化疗药5-FU联合应用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利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筛选出一条RNA干扰survivin基因的靶序列.以脂质体为载体,将survivin siRNA转染至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用四氮唑盐(MTT)法染色并计算siRNA联用5-FU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用SAS统计软件及金正均Q值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用5-FU处理细胞,其IC50为4.42 μg/ml,而加入5 nmol/L siRNA后,其IC50降为1.18 μg/ml,siRNA与5-FU联用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单用5-FU明显增强(F=26.74,P<0.01);Q值分析表明survivin siRNA与中低浓度的5-FU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Q≥1.15).结论survivinsiRNA可显著增强5-FU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克服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张淑群;张淑慧;薛兴欢;王西京;姜建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