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5-9664
  • 国内刊号:44-1710/R
  • 影响因子:0.47
  • 创刊:197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2000年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0年4期文献
  • 重组膜型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克隆及GST-TNF融合基因的构建

    目的:构建膜结合型人肿瘤坏死因子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一步法扩增出人膜结合型TNF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质粒pUC19中。再通过定向亚克隆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GEX-4T-3中GST下游。结果:从激活的单核细胞中扩增出700 bp左右的膜型TNF基因;限制性酶切产物和以重组载体为模板的PCR扩增证实了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建立了重组膜型TNF的GST融合表达及纯化优势,为进一步定点突变,设计高效低毒的非分泌性膜结合TNF,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谭学方;张玲;林学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结核杆菌HSP7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HSP70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用PCR方法从结核杆菌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结核杆菌HSP70基因NDA序列,应用T-A克隆技术,克隆到质粒GPEM-G vector,经DNA测序证实基因碱基无误后,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成PCDNA3.1-HSP70重组质粒。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结论:结核杆菌HSP70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梁增伟;李用国;任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HBV-DNA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了解各型乙型肝炎(乙肝)中HBV-DNA的含量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HBs-IC)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共检测172例血清标本。用定量PCR测HBV-DNA及ELISA法测HBs-IC。结果:(1).各型乙肝患者HBs-IC阳性率和含量都明显升高,但HBV-DNA阳性组的乙肝患者升高更为显著;HBs-IC与HBV-DNA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相关;(2).HBV-DNA阳性率在不同肝病有所不同;在HBV-DNA阳性组中,DNA复制量在各病型无明显差异;(3).HBs-IC检出率在无症状携带者低(59%);慢性乙肝轻度、中度和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中等(60%、75%及80%);慢性乙肝重度,乙肝后肝硬化及急性乙肝检出率高,均为100%。结论:在免疫应答功能正常的机体中,HBV-DNA的扩增常伴有HBs-IC的升高。推测:HBs-IC产生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对HBV-DNA的复制及清除有一定意义。

    作者:吴晓蔓;朱平;郭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广州市某街道老年男性前列腺症状评分报告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前列腺症状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估(QOL)对广州市越秀区232名60岁以上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做直肠指诊、腹部B超检查、尿流率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并排除非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疾病。结果:60岁以上男性BPH的患病率为46.1%,I-PSS及QOL的平均分是7.69和2.12。BPH轻、中、重度的比例分别是53.0%, 43.5%和3.5%。结论:广州越秀区60岁以上男性BPH发病率逼近欧美等国并在症状严重程度比例及分布上与之相似,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泌尿外科疾病。但在困扰的前列腺症状方面却有所不同。

    作者:刘天强;吴开俊;单炽昌;李逊;郭文健;袁敏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自身增殖作用。方法:利用成纤维细胞培养、同位素掺入率测定和RT-PCR方法。结果: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加细胞自身的[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自身的c-fos基因的表达,刺激后1 h达高峰。ETA受体拮抗剂BQ123能部分阻断条件培养液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AT1受体拮抗剂CV11974和(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regitin无此效果。结论:心室成纤维细胞能自分泌内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作者:龚素珍;刘培庆;潘敬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后散瞳对防治浅前房的作用

    目的:探讨散瞳防治青光眼小梁切除术(GTO)后浅前房的作用。方法:将GTO的病例分成二组:散瞳组和对照组,散瞳组77例96眼,给予积极、充分地散瞳,尽量把瞳孔散大到边;对照组89例107眼,一般不散瞳。结果:两组GTO后相比较:浅前房发生率差异(P<0.01)、脉络膜脱离性浅前房发生率差异(P<0.01)、和II、III级浅前房持续时间差异(P<0.05)和发生率差异(P<0.01)都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散瞳防治GTO后浅前房具有高度显著性效果。

    作者:方秋云;陈振谦;郭露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鼻甲内侧移位术在内窥镜下全筛切除术中的意义

    目的:预防全筛切除术后术腔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方法:分析53例采用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的全筛切除手术患者,同时与42例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患者对比。结果:53例患者93侧鼻腔手术中85侧鼻腔术后中鼻道是开放的,无粘连和窦口阻塞;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的42例患者74侧鼻腔手术中仅53侧鼻腔中鼻道是开放的,与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能预防全筛切除术后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

    作者:左成昌;张志钢;程慰北;焦粤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婴儿隐孢子虫肠炎4例临床特点及九年后随访

    目的:介绍隐孢子虫感染4例婴儿肠炎的临床特点及9年后随访的情况,探讨该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取患婴和家人以及所饲养的牲畜的新鲜粪便,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涂片标本检查;并通过动物(鼠)模型的实验以确诊。结果:在随机抽样的271例4岁以下腹泻婴幼儿住院者中,确诊4例婴儿患隐孢子虫肠炎。检出率1.47%(4/271)。经用大蒜素治愈出院。9年后随访,患儿和其家人以及饲养牲畜之粪便检查,均呈阴性。结论:隐孢子虫肠炎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婴儿。患婴以腹泻为主,可伴发呼吸道疾患。大蒜素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婴儿感染与喂养方式(母乳或人工)相关性不明显,而与卫生环境、水源的污染密切相关。注意卫生和改善环境条件以及提高饮用、洗盥水的质量,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作者:郑惠槟;王瑛;姚宜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胃癌移植瘤演进过程中肥大细胞的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肥大细胞与肿瘤演进的关系。方法:将冻存的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悬液先在裸小鼠皮下接种成瘤,瘤直径1cm时取完整瘤组织块再分别接种到裸小鼠的皮下、胃壁上至成瘤。分早(20d以内)、中(20~40d)、晚(40d以上)三期观察皮下和胃壁移植肿瘤的侵袭转移情况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结果:皮下、胃壁移植瘤都只在晚期才出现转移,皮下组肺转移率57.1%(4/7),胃壁组肺、肝、胃周淋巴结转移率皆为50.0% (3/6),并广泛扩散至肠、脾、肝、肾等处。正常皮下组织和皮下移植瘤早、中、晚三期肥大细胞数目分别为18.77±8.60,4.30±5.49,5.50±3.86和2.67±2.28,正常胃壁和胃壁移植瘤早、中、晚三期肥大细胞数目分别为12.63±4.47,6.03±3.11,3.59±1.69和1.97±2.13,两组肥大细胞数目基本上为依次递减(P<0.01)。结论:肥大细胞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邓华;孙宁;唐慰萍;邓惠华;莫梅英;蔡琼珍;李飞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雌激素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对9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雌激素水平及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中,高雌激素水平(术前血浆雌二醇>385pmol/L,平均值1246.9±119.4pmol/L)58例(63.04%),雌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术前血浆雌二醇<385pmol/L,平均值192.8±128.9pmol/L)34例(36.96%);前者伴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临床期别早,组织学改变以子宫内膜增生常见(P<0.05),细胞分化好,肌层浸润及宫颈转移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5年生存率前者91.38%,后者73.53%,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存在两种类型,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Ⅰ型预后较好。

    作者:陈梅;金毓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治疗及预防

    目的:评价低位性结扎胸导管治疗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疗效及术中结扎胸导管对防止乳糜胸发生的效果。方法:对156例食管癌病人,术中常规行低位胸导管双重结扎,观察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并与非结扎组172例作对比,对术后5例乳糜胸病人行手术治疗。结果:结扎组术后无1例发生乳糜胸,非结扎组术后5例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2.9%。乳糜胸病人二次开胸低位结扎胸导管,疗效显著。结论: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时,术中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可有效防止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一旦发生乳糜胸,宜尽早开胸结扎胸导管。

    作者:彭品贤;谢远财;梁建辉;林清文;蔡平;张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广州地区1015例浅部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对10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40.2%,培养阳性率为66.0%,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313株(43.1%)、须癣毛癣菌78株(10.7%)、紫色毛癣菌4株(0.6%)、疣状毛癣菌3株(0.4%)、石膏样小孢子菌5株(0.7%)、犬小孢子菌26株(3.6%)、絮状表皮癣菌1株(0.1%)、念珠菌与酵母菌249株(34.3%)、曲霉菌15株(2.1%)、青霉菌32株(4.4%),15岁以下年龄组红色毛癣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男性病人的镜检阳性率和癣菌的培养阳性比例都高于女性,春夏季癣菌的检出比例较秋冬季高。结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作者:杨健;侯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肝活检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2例慢性肝炎肝活检组织作HE染色及网状纤维嗜银染色,分别判断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结果:血清HA、LN、PCⅢ含量均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LN、PCⅢ在肝纤维化早期即开始明显增高;HA从S2期开始升高,但升高的幅度较大;Ⅳ.C在S3期才开始明显升高。HA、LN、PCⅢ在炎症早期即有升高;Ⅳ.C在G1-G3级都不升高,G4级才有明显增高。结论: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可用于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LN、PCⅢ能较早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卢业成;石亚玲;易俊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抗原过量检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查抗原过量的方法。方法:以IgG为检测对象,在HITACHI-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抗原抗体反应10min,利用定时监测-时间反应进程曲线,分析试剂或样品二次加入后的变化特征,选择抗原过量检查的参数。结果:试剂(30μl)或样品(1∶ 10稀释血清5μl)作为第二试剂于16时间点加入,能自动判断反应体系中的抗原过量。结论:时间反应进程曲线是抗原过量检查的基础,试剂或样品二次加入是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查抗原过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忠民;高月亭;陈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MTX治疗植入性胎盘8例分析

    目的:探讨用MTX保守性治疗植入性胎盘的效果。方法:对1994年1月~1999年10月间8例经临床及B超证实为植入性胎盘的患者,用MTX20mg+N.S 250 ivdrip及中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副作用。结果:8例用药后14~33天阴道排出坏变胎盘组织,并经病理证实。化疗副反应0-1级。结论:采用MTX及中药等保守性治疗植入性胎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映桃;佘若菁;陈敦金;张桂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清Ⅲ型前胶原及IV型胶原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PCⅢ及Ⅳ-C升高在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放射的方法检测76例肝硬化及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PCⅢ及Ⅳ-C。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CⅢ126.09(±46.36)μg/L;Ⅳ-C61.09(±28.50)μg/L。与对照组相比P<0.001。单纯型原发性肝癌PCⅢ128.67(±38.25)μg/L;Ⅳ-C69.47(±24.61)μg/L,与对照组相比P<0.001。硬化型原发性肝癌PCⅢ146.4(±45.88)μg/L;Ⅳ-C107.50(±73.39)与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PCⅢ、Ⅳ-C在患者血清中升高。这两个指标分别与AFP联用诊断原发必肝癌,其敏感性优于单用AFP,但特异性较差。

    作者:李小维;苌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含量测定

    目的:探讨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G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30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29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肝炎肝硬化32例及原发性肝癌27例)入院时血清(-30℃下保存)以RIA法作TGF-α检测。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为17.61±7.90pg/ml,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12.66±4.43pg/ml,慢性重型肝炎为10.754.80pg/ml,肝炎肝硬化为11.45±7.07pg/ml原发性肝癌为19.42±19.1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6±2.15pg/ml。而原发性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急性黄疸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TGF-α在肝细胞急性炎症过程及肝细胞癌的形成中明显表达,并在肝硬化向原发化性肝癌转化的过程中,TGF-α有可能成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贵华;徐建英;于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几种固定化苯丙氨酸解氨酶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不同方法固定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偶联率或包被率以及固定化对PAL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比较,以期得到较为方便、有效的固定化PAL。方法:(1)采用不同T∶ C比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AG)包埋PAL;(2)分别用戊二醛和碘化-1-[环己基-3-(3-二甲氨丙基)]碳二亚胺(CDC)将PAL固定于Bio-Gel P-300;(3)分别用超声法、脱水再加水法、复乳法将PAL包被于三种脂类组成不同的质脂体;(4)对诱变选育出的含PAL活性酵母细胞进行丙酮处理。结论:(1)包埋法采用T∶ C比为8∶ 30时固定化酶活性明显高于T∶ C比为8∶ 19,两者活性保留率分别为50.6%和17.1%;(2)载体偶联法以戊二醛将PAL固定于Bio-Gel P300优于用DCD固定化的酶,两者活性保留率分别为27.2%和13.9%;(3) 质脂体包被中以脱水再加水法对酶活性影响较小, 脂类组成以磷脂酰胆碱∶胆固醇∶磷脂酰丝氨酸比值7∶ 2∶ 1好; (4) 固定化PAL活性酵母细胞能较好地抵抗人工肠液中胰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亦能明显降低苯丙氨酸的浓度。

    作者:王晓华;苏海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D-二聚体在脑梗塞诊治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检测血清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塞的诊断帮助及在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脑CT确诊脑梗塞患者150例与非血栓性、出血性疾病60例及150例脑梗塞患者选用克栓酶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以乳胶法检测血清D-DIMER水平作对比。结果:脑梗塞患者D-DIMER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塞患者使用克栓酶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D-DIMER阳性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DIMER检测结果阳性有助于诊断急性脑梗塞;对其动态观察可用于脑梗塞治疗的疗程监测及疗效评定。

    作者:张颖;蒋业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脑梗塞与院内感染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院内感染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系统全面地阅读病历,确认院内感染,填写院内感染调查表。结果:脑梗塞院内感染发生率17.97%,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7.74%[1];是我院平均院内感染率7.37%的2.44倍,其中重症脑梗塞(伴意识障碍)患者院内感染率79.55%,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占57.95%;其次泌尿道占14.77%;第三消化道占13.07%;第四皮肤软组织感染占11.93%。脑梗塞院内感染发生时机:平均发生在住院后10.26天,3~14天内发生感染266例占75.57%。住院时间1周,院内感染累计发生率10.72%,住院时间2周,院内感染累计发生率13.58%,住院时间3周,院内感染累计发生率16.23%,住院时间4周和4周以上,院内感染累计发生率17.97%,院内感染后脑梗塞死亡数51,占脑梗塞全部病人死亡数62.20%,院内感染后脑梗塞死亡率16.04%,较无院内感染脑梗塞死亡率1.89%有明显增加(P<0.001)。病史中有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为79.58%,无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院内感染率为11.31%,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脑梗塞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院内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为主;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其累计发生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有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更易致院内感染,感染后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表明脑梗塞患者特别是有糖尿病病史的脑梗塞患者应列入院内感染重点监测对象,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院内感染将有望于降低脑梗塞的死亡率。

    作者:沈怡;朱蔚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48例年龄在60~86岁的男性患者中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48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35min术后并发症少,随访3个月~2年,1例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老年患者时有优势。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术前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治疗中的作用(附20例分析)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该组20例术前应用生长抑素施他宁3mg iv drip q12h/qd,连续3~5天,止血后,应用生长激素思增8iu im qd,连续3~5天;全组均施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后联合应用施他宁、思增,剂量如术前,连续3~5天。结果:该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至今,2例术后出现再出血,其中1例因肝功能衰竭于术后1年死亡。由于应用了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食道静脉曲线出血及再次出血均能在3~5天止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结论:生长抑素和生长缴联合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静脉曲张出血,不仅可以止血,而且使病人迅速恢复,尤其对于Child B和Child C的高危病人,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提高了生存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作者:黄颖烽;老洪业;杨劭宇;唐伟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一种提高细胞贴附率的简易方法

    目的:探讨提高细胞贴附率的简易方法。方法:以不同血清浓度预接触培养瓶及不同的接触时间计算细胞贴附率。结果:以常规培养HETFC细胞的预培养液中血清浓度为10%作为对照标准,降低血清浓度,细胞的贴附率下降,无血清状态下则更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提高血清浓度,细胞的贴附率相应提高,当血清浓度为20%时生长密度甚至高于对照组;以常规的没有用培养液预接触培养瓶为对照,用培养液预接触培养瓶不同时间,细胞的贴附率也不同,预接触培养瓶6h以上,细胞的贴附率基本相近,而且近乎达到顶峰。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培养液预接触培养瓶一定时间再接种细胞的确能提高细胞的贴附率。

    作者:邹东霆;刘云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药敏试验观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K-B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另外19种抗生素(另有文章详细论述[1])的药敏试验。结果:197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总的敏感率74%,中介率15%,耐药率11%,对哌拉西林敏感率25%,中介率9%,耐药率66%,其中有47%是高耐株抑菌圈为6mm,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78%,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7%,主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82%、76%,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为78%。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与头孢他啶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相似,对主要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较高,但不及亚胺培南。

    作者:陈冬梅;苏丹虹;罗兰;叶惠芬;陈惠玲;杨银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V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治疗口腔鳞癌的病理疗效分析

    24例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经长春新碱和氨甲蝶呤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其临床和病理有效率分别为83.3%、62.5%,仅2例出现中度副反应。所有患者均按计划手术,伤口愈合良好。V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简单易行,高效低毒,疗程较短,对口腔鳞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东升;赵玮;刘清;李金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生儿窒息后对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对心电图图形的影响。方法:收集足月单胎、头先露、阴道分娩新生儿100例,以出生时脐动脉血pH值7.200为截断值将其分为窒息组及对照组,每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5分钟马上行心电图检测。结果:窒息组新生儿心电图ST-T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产窒息确实对新生儿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围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胡淑君;杨瑞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浊度分析作用曲线的探讨

    目的:研究免疫浊度分析工作曲线的设定。方法: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我们对免疫球蛋白G(IgG)的剂量反应曲线和变异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而不是正比例;IgG测定的变异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0%。结论:免疫浊度分析法应选用拟合曲线定标方式,工作曲线的有效工作剂量范围应用变异系数来确定。

    作者:高月亭;刘忠民;陈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总结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时限及其它全性。方法:尿激酶25万μ静脉注射,1次/日,用5~7天。结果:13例患者血管再通15例,总有效率88.2%,无肺栓塞及出血情况发生。结论: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时限可适当放宽。

    作者:冯爱芬;麦海源;黄志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及毒性评价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用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2例,另收集整理非同时期的非HCPT联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在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面做非随机对比观察。结果:HCPT联药组的总有效率25.0%,比非HCPT联药组的17.8%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较高,但大多为轻、中度,对治疗影响不大,腹泻发生率较非HCPT联药组低,肝肾功能基本不受损害。结论:HCPT的不良反应轻,Karnofsky评分较低的晚期患者可以耐受,对消化道肿瘤又有一定的疗效,与其它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所以对于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晚期患者,HCPT不失为一有效的选择,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江素华;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射频肝癌灭活术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展迅速,多数病人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严重,术后护理工作繁重复杂,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使肝癌手术治疗爱到影响。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新开展的射频灭活术,这种新技术无需开刀,术后护理简单,病人无痛苦,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可能替代手术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起应用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肝癌原位灭活技术治疗了6例病人,术后病人恢复顺利,达到预期交果。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江美霞;区小燕;蔡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高血糖与心肌梗塞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种疾病常伴有血糖增高[1~3];心肌梗塞病人血糖增高可加重心肌损害[4~7]。然而,对心肌梗塞时高血糖的原因,高血糖加重心肌梗塞的机制及其防治尚存在不同的观点。作者结合近年文献就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邓晓芳;周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全蝎用量可商酌

    蝎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干燥全虫,其所含的全蝎素与蛇的神经毒类似[1]。传统药性示其味辛,性平,有毒。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目前所有本草类书及药典记载全蝎内服用量均未超出:煎汤,2~6g,蝎尾1~1.7g;作丸散服用,1.5~3g;研末吞服0.6~1g,蝎尾0.3~0.5g[1~4]。199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全蝎的用量也定为2.5~4.5g[4]。但笔者临症善用6~10g的剂量治风湿顽痹疼痛,获效较佳。

    作者:张霄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以血性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伤寒1例

    患者,女,17岁,住院号18213。因发热4周,阴道流血及黑便3天入院。患者持续发热,体温38.5~40℃,伴乏力、纳差、恶心、腹胀、腹泻,曾在当地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前3天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约700ml,并排柏油样大便2次,曾在外院行清宫术及输血等治疗。患者近半年有性生活史,已停经2个月。 体查:神清,体温39℃,呼吸26次/分,血压12/8Kpa,面色苍白,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1次/分,心音低钝,腹中膨隆,中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作者:吴其恺;周伯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及其发生机理

    目前研究经皮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包括:临床血栓形成、炎症反应、新生内膜增生、血管的弹性回缩和重塑。本文就再狭窄的定义、基本过程发生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刘威;李昭骥;陆东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小儿伽玛刀治疗的麻醉处理

    伽玛刀(γ-刀,Gamma Knife)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某些疾病的新技术,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麻醉即可开展治疗的优点,但对于小儿患者仍然要求麻醉医师协助处理。由于γ-刀治疗有其特殊性,有关的麻醉方法尚未有报道。本文就我院1993~1998年间,对23例小儿γ-刀治疗脑部疾病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作者: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