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内科常见顽症之一,病程长,症状反复,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日久易癌变.西医疗效差,有效率低,且副作用多,易产生耐药性,也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1998~2000,年我们运用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及中药灌肠治疗100例,有效率95%,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池水侠;董亚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76年至1980年间,笔者收治42例瘀胆型肝炎,采用活血化瘀退黄汤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傅毓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顽固性心衰,常认为是心脏病的终末表现.根据心脏疾病生理病理研究的新进展,结合其中医病机特点,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1例,总有效率达96.8%.提示本法有明显促进其康复的作用.
作者:陈荣;南振军;李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抑肝扶脾法(主要药物:煅龙牡、钩藤、党参、白术等)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0%;提示:抑肝扶脾法,治疗小儿压食症效果较好.
作者:赵亚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用康肾散治疗肾病综合征34例,同时以强的松为主治疗31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对肾病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83.9%(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降低血小板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降低血总胆固醇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康肾散疗效稳定,不产生耐药性,无不良反应,适用于肾病综合征Ⅰ型和Ⅱ型.说明康肾散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徐军建;杨萍;田翠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四君升陷汤加减治疗低血压126例.结果:总有效率98.4%;提示: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则,方选四君子合升陷汤治疗低血压病有肯定疗效.
作者:陈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寒湿痹证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应用自拟天乌汤(天麻、川牛膝、制川乌、制草乌、乌梅、甘草)酒浸内服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96%.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麻醉止痛,补益肝肾之功.
作者:于存才;赵李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自拟萎平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萎平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三九胃泰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疗效、胃镜逆转率、HP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平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应于临床推广.
作者:刘超;黄雅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牙周炎是牙周较深层组织受累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患.常见于成年人,且发展较快.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调整患者的全身情况,弥补单纯西医治疗偏重局部治疗之不足,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亚莉;刘康民;崔立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们在1992年5月至1999年6月,临床遇到妊娠中晚期孕服用甲氰咪胍引起室上任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发作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粉莲;张宏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乳腺增生病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慢性乳腺增生病分为肝郁痰凝型、血瘀痰结型及冲任失调兼气虚痰凝型.采用中药神效瓜蒌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结果:治疗100例,治愈53例,好转42例,总有效率95%.结论:本方案中辨证施具有使理气解郁,通络散结,调理冲任的作用.
作者:王稼瑞;王稼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心脑1号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心脑1号早晚各2粒口服,连续30天.结果:显效率86.1%,总有效率97.1%;提示:心脑1号因其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细胞,故对脑梗塞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凌;韩一宁;冯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用自拟调理清肝汤为主治疗了8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湿热困脾型,阴虚血瘀型,脾肾阳虚型,适当调整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痊愈43例(占50%),明显好转23例(占26.7%),好转15例(占17.4%),无效5例(占5.9%),总有效率为94.1%.全方具备了驱邪扶正,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气血兼顾的多功能作用,因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竭亚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采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相结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为基本方,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胡锐;任建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1999年4月~2001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秀芳;贺莉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血塞通(三七总甙注射液)合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结果:相对于西药对照治疗组,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郭琰;胥冰;张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用西药迅速缓解疼痛,随即用中药以活血化瘀为基础辨证治疗,并用西药控制其它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临床症状有效率占93.2%,心电图有效率占79.3%.
作者:王晓红;段竹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本组116例是自1995年以来门诊治疗的病人.其中男64例,女52例;年龄大71岁,小45岁,平均54岁;病程长19年,短2个月,平均1年8个月.
作者:惠民让;党建国;秦小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受伤原因.方法:总结近10年收住我科的颌面外伤病例,加以临床分析.结果:伤因列前四位的依次为打架、摔跌伤、交通事故、工伤.结论:伤因存在性别差异;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单调、男性青年以单身职工比例较高,地处偏远等,是导致当地打架人数增加,成为颌面外伤伤因的主要因素.
作者:袁会诚;许晓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病症之一.由于产程延长、胎先露压迫膀胱时间过久,膀胱粘膜、尿道水肿和产前尿潴留未及时处理,或由于会阴侧切惧痛而致使产后8小时尚不能自行排尿时(无尿除外)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作者:王蕾;齐惠一;王秀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80例缺锌的小儿,采用健脾和胃法,以参苓白术散加味,既使小儿脾胃得以调理、食欲改善,且达到了间接补锌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作者:王旭青;孙继兰;姚小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益气温阳合泻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芪淫五苁汤(黄芪、淫阳藿、五加皮、肉苁蓉、亭苈子、桂枝、川芎、丹参等)为基本方治疗Ⅱ度以下心衰128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2.2%;提示:本法有温补心肾、强心、扩血管、利尿作用.
作者:王益定;关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消化性溃疡系消化科常见病,部分病例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笔者于1991年6月~2000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畅金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自拟降逆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20例,结果显示痊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提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有确切的疗效,值得同道借鉴.
作者:崔超望;肖玉;杜蓉;王敬谊;王洁;夏柔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用聚酰胺薄膜为吸附剂,50%乙醇为展开剂,0.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为显色剂,以薄层扫描法测定五倍子中没食子酸的定量;结果显示其方法可行,重现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平均98.7%,RSD=0.9%.测定五批药材没食子酸的含量3.5%-8.0%.
作者:郭耀武;杨瑞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复方首乌口服液中何首乌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进行含量测定,并全面的方法学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王玲;李怀斌;杨志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简述了消肿止痛膏的制作工艺,并以中医药理论对其配方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史娟莉;陈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阐述了医院制剂的优势点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制剂怎样才能顺应改革,完成职能的转变,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者:韩会玲;魏国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集落刺激因子在机体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细胞的调节及抗感染免疫中均有重要意义.中药有关成分、许多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对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及活性具有促进、增强等调节作用.
作者:张英;郑晓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柱式反应床中对固定化乳酸菌发酵生产乳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化细胞在柱式反应床中可以连续化进行乳酸菌发酵;(2)连续化发酵工艺条件为40℃、PH5;(3)乳酸产量为69.28g/L.
作者:齐香君;刘树兴;薛宗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trous lesions)是一个不同于胃癌前状态的病理学概念.它主要包括胃粘膜上皮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
作者:于远望;于莉莉;张淑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8g/kg、4g/kg胃舒灵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有明显抑制作用;4g/kg和2g/kg胃舒灵给药时均对琼脂所致小鼠肉芽肿块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抑制乙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胃舒灵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张静;刘竹玲;宋延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62例,应用中药加雌激素治疗后血脂、心电图及临床症状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结论:应用中药加雌激素治疗能有效起到降低血脂、改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王归圣;唐远山;史艳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病人肢体瘫痪及各种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高级智能障碍等)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出血性中风,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莹莹;刘承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自拟疏肝化瘀解毒汤,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并设对照组120例进行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BeAg转阴,HBV-PNA转阴效果及肝功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作者:李忠诚;马步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一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通过参麦注射液对治疗组患者的巩固疗程治疗观察,发现1年内心衰患者加重和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做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辅助药物.
作者:李增战;武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减少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方法:门诊病人随机分为预防组101例和对照组102例.两组均应用胸腺肽5mg肌注,连用3个月,其中第1个月隔日肌注1次,第2、3个月每3天肌注1次.预防组另加服参芪冲剂,≤18个月每次半包,每日2次;>18个月每次一包,每日2次,亦连用3个月.结果:参芪口服冲剂与胸腺肽联合应用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
作者:陈文林;宋启劳;李怡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恶急性期的效果.方法:347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恶急性期疗效好,其机制可能是与改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周围水肿脑组织微循环而减轻缺血性神经元顿抑有关.
作者:晁苑翔;蔡影冰;邵园园;邹成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慢性胃炎多病情缠绵,因迁延失治,致寒热错综,虚实夹杂.临床又多因饮食不慎、情志失调导致肝郁气滞、胃失和降,中焦气机痞滞,清浊不分或中阳渐衰而成虚实挟杂之症.自拟疏肝和胃解痞汤,疏肝和胃,解痞散结,并能消除Hp,促进粘膜的保护与修复,治疗120例,结果:近期治愈43例,显效48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4%,Hp转阴率92%.
作者:师俊芳;王惠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吾师张振芳老师,精心潜研<伤寒论>,集数十年教学经验及临床实践,著有<伤寒论汤证篡要及歌括>等著作.多年来,在张老师指导下,笔者临床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每每得心应手,多能收到显著效果,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现举伤寒少阳证一例:
作者:兰正峰;党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通过调查几起中药中毒事件:马钱子炮制不当且超剂量所致中毒;误将白附片当作白附子调配造成禁忌用药致人中毒死亡.分析发生中毒的原因,并从药品监管、提高从药人员素质、加强毒剧药品管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杜绝药物中毒的办法.
作者:杨秋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解决晚期癌症患者的剧烈疼痛,避免因用阿片类镇痛剂易成瘾的不良作用,笔者近年来对不少患者使用沙棘油,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现就3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苟新元;雷文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尪痹为临床常见顽固性疾病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从事该病的防治体会,分两期(活动期、缓解期)五型(湿热邪盛、肝肾阴虚、寒热错杂、脾肾阳痰瘀型、肝肾阴虚瘀阻型等),论述了中医对该病的治疗问题.
作者:张斌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依据祖国医学理论,补肾填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辨证施治,归纳出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八种方法.
作者:王淑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附子在亡阳证及内科杂病中,应用得当,疗效显著.而临床医者多畏其毒性而不敢放胆使用.本文对附子的临床用量、极量、中毒救治等谈了自己的应用体会.
作者:刘如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盐酸纳络酮一阿片受体拮抗剂在抢救吗啡中毒、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及休克昏迷、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陈铁峰;孙基良;黄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近年消化性溃疡研究中发现70~90%的胃溃疡和95~100%的十二指肠炎患者胃内有幽门螺杆菌(HP)定植.在第四届国际东京幽门螺杆菌会议上已经确认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将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其机理是HP感染破坏了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PH下降,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治疗上有单一药物(抗菌素)、二联及三联药物化疗,而以三联化疗具有疗程短、价廉、安全等特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同时根除HP又是防止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使,人们看到了征服消化性溃疡复发曙光.
作者:陈育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褪黑素(melatonin)是松果体(亦称松果腺)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早期在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虫类)中研究发现,褪黑素能使皮肤上的色素颗粒散开,从而使皮肤颜色变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褪黑素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如影响睡眠、生殖、脂肪代谢等,褪黑素的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也有报道.本文着重谈谈褪黑素对睡眠的生理作用.
作者:黄文华;唐俊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药用被子植物蜡叶标本的价值、进行检查的一般程序方法和内容,为GAP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程虎印;王秦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与镇脑宁胶囊对血虚阳亢型头痛治疗效果的观察.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随机分组和单盲对照实验.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6%(养血清脑颗粒组)和855(镇脑宁胶囊组),总显效率分别为82%和60%.上述结果经RIDIT分析,U检验: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P=0.0627,即P>0.05(有效率);P=0.0166,即P<0.05(显效率).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和疼痛指数积分,及72小时发作频率等一些兼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决体疗效与镇脑宁胶囊相似,无明显差异,但在显效率和改善疼痛的程度、发作的频率和一些兼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作者:逯敏;张彦海;贾妮;文龙龙;陶根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介绍中药复方的特点,酶在中药复方设计、中药复方增效方面的作用,及中药复方与体内代谢酶.
作者:党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用三棱针散刺加拔罐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结果:痊愈31例,显效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77.5%,本法能通经活络,活血止痛,去瘀生新,具有简、便、验的特点.
作者:景宏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自1991年以来采用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8%以上.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温针加拔罐治疗膝关节疼痛96例的疗效;方法:采用温针、拔罐方法,选取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结果:治愈64例,有效率94.79%.
作者:闪晓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从虚证居多,无论脾虚湿滞证还是脾肾阳虚证,就其病理机制而言,都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基于该病以虚为本、虚中夹实的特点,针灸对该病的治疗以温中补虚为主,多采用针刺、艾灸相结合,穴位贴敷以其无痛苦,疗效好,亦为临床所常用.此外,调整饮食也是提高该病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被忽视.
作者:田青乐;仲远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温经通阳药物外用结合中医经络理论治疗顽固性口疮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肉萸散(吴茱萸、肉桂、葱白)外敷涌泉穴,治疗顽固性口疮30例,总有效率100%(其中治愈93%,好转7%);提示:肉萸散外敷涌泉穴治疗本病治愈率高,方法简单,无副作用.
作者:孙慧存;边德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专著,也同样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文中从未病先防、整体调护、服药护理、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杨景锋;张娟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寒热药物并用,在方剂组成中比较普遍,是方剂配伍方法的精华之一.寒热并用除了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湿热并存证候外,多数是为了增强方剂的治疗作用,扩大治疗范围,充分利用寒热药物功用的特长,使其在祛邪扶正中发挥各自作用,对纠偏及防止损伤正气具有特殊意义.
作者:周永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及时准确地进行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是成功的抢救关键;做好护理抢救准备是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重要不节;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者、正确注意病情发展是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
作者:柴西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护理工作在多弹头射频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术前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间的准备和药品的准备,检查治疗仪及抢救器械的完好情况.术中要严密观察监测仪器,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不良的反应,积极配合医生手术,适时递上所需的物品和器械.术后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佩娜;闫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通过近年来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护理观察总结出了治疗过程中以及出现各种并发症时的护理经验,以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作者:孟津;王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