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引发儿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给其身心及经济方面带来巨大负担.脑瘫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提出了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性瘫痪直接有效的方法,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有望为脑瘫的治疗开辟新的前景,医生的科学指导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社会支持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核心的基本论点.
作者:邢军卫;李正浩;徐曼;杨永华;谭璐;刘小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病人院前急救进程中心理状态的分析和把握,给予合理恰当的心理支持,从而使抢救进程更加顺利.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院前急救病人的寻访、病例的分析讨论并结合实践工作体会,将心理学知识和院前急救有机结合,根据院前急救进程进行综述.结果在院前急救进程中,给予病人合理的心理支持,能明显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满意度.结论院前急救进程中的心理支持很有必要,对病患和医务工作是双赢的.
作者:周海斌;张军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肿瘤患者有合理获取止痛和麻醉药品的权利.麻醉药品的可供给性、可获得性及经济可承担性是满足肿瘤患者止痛需求的基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管理,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应规范用药、合理用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玉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加强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建设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梯队建设的要求,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加强护理梯队建设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吕慧侠;吕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对于一些恶性疾病,治疗已经没有意义,进行临终护理尤为重要.运用现代护理学开展临终护理工作,应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充分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的选择权.在进行死亡教育时要适宜适度.在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
作者:宋菲菲;马喜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师德建设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着眼于目前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实际,创新师德教育的新途径,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毋庸置疑,地球村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影响到世界各国、各民族方方面面的发展,其中包括民族道德.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重视意识领域的反作用.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于一片繁荣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如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道德的关系上的探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还不够.
作者:钟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我国医疗体制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卫生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卫生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作者:葛移繁;黄省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科学的专业化决定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不对称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医患双方在心理、行为等方面认识不一、表现不同,且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发展,因而需要从医德方面提出相应的支持措施,即:医务人员应正视专业属性,敢于发挥主导作用;医患角色换位,以己度人加深理解;疏通传播渠道,扩展医患沟通手段,从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作者:张金凤;胡文华;徐永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骨外科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康复期、出院后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进行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良好的医患交流可以减少医患纠纷.使患者身体、心理得到康复.
作者:范伟杰;徐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源于战争实践的军医伦理学,自产生之时就涵涉着对生命伦理的高度关注.生命伦理在军事领域中有着独立生威性,由此形成了军医伦理学对生命伦理关注的特定视域:战地安乐死、战场器官移植、军事医学科研、疫苗使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态伦理等.
作者:常运立;杨放;杜萍;杨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的生命伦理学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门年轻学科,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然而,其在思想本源和学术发展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观察西方生命伦理学学科成长的趋势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的生命伦理学应当转向对大众生命质量的关注,在关注现实中体现其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
作者:杨威;杜萍;常运立;杨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老年临终关怀文化模式显得尤为迫切.从灵性照顾、艺术审美观照、家庭伦理与社会关怀诸方面对构建老年临终关怀文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作者:曲江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国对亲子鉴定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鉴定领域局面混乱,再加上社会婚姻状况不稳定、婚外性行为的增加和非婚生子女频繁出现的情况,以及在利益驱使下鉴定机构竞相展开鉴定竞争,致使亲子鉴定数量逐年增加,使得鉴定领域更加混乱.这种混乱局面部分是由于社会伦理道德存在的危机造成的.因此对亲子鉴定的伦理思考很有必要.
作者:王红丹;郭建新;樊栓良;党永辉;朱波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罗素的幸福观从人性中挖掘出不幸的根源,同时告诉我们,通过扩展自己对外的兴趣,以及进行必要的舍弃等是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的.罗素以其非凡的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大门.
作者:朱玉珍;王璐;王宝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1990年启动,2003年告一段落,之后,后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开始向纵深进展.后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至今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概述了后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的七个方面及主要伦理问题.
作者:王延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循证方法和理念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命伦理学研究之中.系统地搜集和使用证据是伦理分析、决策的关键.充分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方法和理念,可为生命伦理学开辟更广阔的学术增长空间.循证生命伦理学的立论基础尚未有公认的看法,如何在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正确使用循证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新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差异,既以群体利益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也以个人健康利益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医疗服务体系包含着社会心理服务等内容,这方面正体现着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伦理价值.为此,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发挥其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互补作用,要将伦理价值体系融合到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构建中,同时以此指导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作者:郭永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20世纪70年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宫颈癌病因是单纯疱疹病毒,但豪森提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是该病病因,终由核酸杂交技术证明这一结果;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病毒(HIV)后又阐明了该病毒的进化史,对盖洛在揭示HIV中的作用作了客观的评介.
作者:熊耀斌;傅缨;资晓飞;傅杰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突破教学案例选择的局限性,选用医学领域外的热案类比法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永利;胡文华;张金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因中国人固有的心理,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进临床教学方法,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霍玉芝;蔡莉萍;刘征丽;益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定位,同时介绍了温州医学院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展概况,并就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涉及的几种关系进行了思考.
作者:陈迎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现代医学伦理学大多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伦理分析模式,这种分析模式具有清晰、明确、简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道德多元化且避免了道德相对主义.但是,在具体的医学伦理决策中,不同道德原则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从而带来道德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安排并论证医学伦理四原则在道德优先性上的顺序,从而为由原则冲突所导致的道德难题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解决思路.
作者:肖健;严金海;吕群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生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环节.患者和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利益冲突,笔者对于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带教医师和医学生的伦理学教育至关重要.
作者:梁红娟;金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对医护人员荣辱观的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医护人员自身发展统一起来,突出医护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实现医护人员在文化传递中的社会功能,重视创建以社会主义荣辱现为核心价值的医院文化.增强道德教育中内容、形式的时代性,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知荣辱的人讲荣辱.
作者:汪一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特殊医疗检查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法定权益,也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和原则.从医学伦理视角阐述了特殊医疗检查界定的原则,提出了落实患者对特殊医疗检查知情权的几点伦理要求,分析了患者行使特殊医疗检查同意权应处理的几个伦理矛盾.
作者:潘传德;卢祖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是对高中应届毕业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真实评估,对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体检过程中,教育医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及知情权,确保体检结果的公平、公正、真实、有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作者:蔡莉萍;霍玉芝;程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方的特殊干预权与患方的知情同意权因权利立法缺失造成的权利冲突,成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这两种权利的基本涵义、比较法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等角度,对医方的特殊干预权及患者医疗自主权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给出立法建议,以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张慧姝;图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对240起医疗纠纷中的患方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医疗纠纷中患方行为、患方对于解决纠纷的态度观点以及患方诉求,分析患方在医疗纠纷中采取行为、表达要求及持有观点的原因和动机,并为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提出建议.
作者:吴卫青;江一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描述知情同意理论的本质、要素和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探讨了在公共卫生实践活动中怎样有效地贯彻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比较了在公共卫生伦理学、临床伦理学、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的不同情境下,知情同意的异同.
作者:李霞;姜孟楠;陈西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提高医患双方道德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和谐医患关系之魂,和谐医院立院之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现实意义和价值.提高医患双方道德素养,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提高医患双方道德素养提供了条件和土壤,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
作者:吕刚;王志杰;张慧;李振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论述医院管理与医德的内在联系,指出医院管理要以医德管理为基础,医院管理与医德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弄清医德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强化这方面的功能,从而把医院管理和医德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医院健康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院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个医院具有各自的个性文化特征,受其影响,服务理念、服务表现有所不同.由此形成区别其它医院的精神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品牌服务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将是创建医院品牌服务的为重要和持久的保障.培育医院文化首先要注重医院精神的塑造,医院精神是医院员工价值取向、文化状态、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必须形成创新的医院文化.
作者:相悦丽;方芳;周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网络成瘾和伤害并不是对所有上网的人都产生,网络伤害是有选择性的,选择性机制包括分子生物学机制、神经生理学机制、行为强化机制、人格心理机制、生活环境机制、易感素质途径等;网络伤害的常见形式有:生理伤害、心理伤害、社会功能伤害、成长发展伤害等;在网癌戒除中要注意区分成瘾种类,重点关注游戏成癌,切忌暴力戒除.
作者:孙国仁;李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实证显示,当医疗纠纷出现时,即认为损害的产生必定是由于一方的过错,而谁都忽视了无法预知、难以防范而又无处不在的医疗风险的发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忽视了在双方均无过失的情形下,损失同样可能发生,并且后果可能相当严重这一事实.探讨如何规避风险,让医务工作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中,不再担惊受怕,免除后顾之忧,从繁杂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于淼;王妍;谷桂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预后除生物学原因外,还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从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心理与生理相关性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为新医学模式下宫颈癌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具体方法.
作者:李莉;王娟;况成云;刘志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以山西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所接受的社会关怀为研究主题,从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两方面来反映山西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状况,并找出在以社会关怀为中心的工作中出现的工作重点和难题,以期其他学者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乔晓春;刘晓丽;陆立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伦理学角度对我国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与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职业防护能力.做好护理工作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医疗机构做好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风险提供参考.
作者:李佳勋;杨淑恩;田贵平;黄新菊;孙思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用生动事例介绍当代医家不怕脏臭,不怕传染,任劳任怨的医例,以供医务人员效法和学习.
作者:孙溥泉;孙健慧;李恩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引入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精神理念,定义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精神,分别论述了公共精神四个特征(公共性、底线性、政治性和辐射性)在突发事件中的体现,总结出公共精神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意义,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民的公共精神内涵进行了解读.
作者:张容瑜;尹爱田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