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年人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er scoliosis,DLS)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治疗 DLS 患者56例,其中男23例,女33例;年龄55~75岁,平均65.3岁。术前常规行 CT 和 MRI 检查、拍摄腰椎正侧位和伸屈位 X 线片,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扩大,椎间融合、椎旁或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所有患者行术前、术后 JOA 评分,并随访腰椎骨性融合情况。结果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56例,术后平均随访6~96个月,平均24.8个月。JOA 评分术前高者10分,低者5分;术后出院时高者16分,低者13分,比术前平均提高了8.67分。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高者85%,低者25%。随访期间影像检查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10.5个月。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椎旁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等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能矫正畸形,恢复脊柱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 DLS 安全有效。
作者:刘瑾;黄杰;郭虎兵;陈立启;谈敬忠;盛俊东;于新福;黄于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防治假体周围股骨劈裂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3年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8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357例,骨关节炎患者53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421例(金属臼杯全部采用生物型固定,股骨柄假体生物型固定395例,骨水泥型固定26例),股骨头置换术160例(生物型固定83例,骨水泥型固定77例)。术中发生股骨劈裂11例,发生率1.9%。结果581例患者493例获得1~5年随访,88例患者失访。Harris 髋关节疗效系统评价优良率90.1%。发生股骨劈裂的11例(12髋)患者全部获得了1~5年随访,股骨劈裂骨折3~6个月全部愈合,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Harris 髋关节疗效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90.9%。结论术中发生股骨劈裂情况几乎都发生在身材相对矮小、股骨髓腔相对狭小的患者,而假体柄远端劈裂者(MayoⅡ型)多几乎都发生在漏斗型髓腔(髓腔开口指数>4.7)的患者和采用生物型固定锥形柄的患者。发生股骨劈裂与手术操作有关:扩髓时大转子部位去除骨质不够,髓腔狭小者直扩髓器扩髓不够,股骨柄假体型号大小及类型选择不合适,安装股骨柄假体时过紧未重新扩髓而暴力击入等。
作者:冉学军;蒲川成;覃勇志;周勇;苏琴;吴贵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指骨双钢板固定复杂近节指骨粉碎骨折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双钢板技术固定近节指骨采用背侧切口,钢板成角置于近节指骨的背外侧,并使用微型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功能评分采用美国手外科协会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otal action flexion,TAF)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10个月。15例(指)平均愈合时间6.5周,无不愈合。术后 TAF 评分,优13指,良1指,差1指,优良率为93.3%。结论双侧微型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复杂性近节指骨粉碎骨折的治疗,通过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陆振良;陆向荣;陆大明;朱金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4月,进行50例51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2岁。股骨颈骨折头下型3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Ⅲ~Ⅳ期6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 Ⅰ型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其中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1例。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根据患者年龄、骨骼质量等因素采用骨水泥全髋、混合全髋、生物全髋。术前利用三维 CT 测量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数据,并与正常值比较,换算出假体臼缘与骨臼缘的距离,帮助准确植入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5年,无假体脱位及骨溶解和假体撞击。结论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方法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易里力;黎克;陈辉;邓智斌;谭勇;蒋飞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5例符合传统骨愈合标准的再骨折手术后的病例,在内固定取出之前,应用 CT 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发现连接骨占骨干直径比例大于25%,但小于75%,全部5例均存在不完全性骨不连。结果全部5例均不符合内固定取出标准,继续保留内固定物,有效避免了5例病例以原愈合标准取出内固定后再骨折的发生,以此提出了不完全性骨不连的诊断标准,并对有可能出现再骨折病例作出风险预测。结论不完全性骨不连是再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符合传统骨愈合标准的主要的负重骨,内固定取出前都应做再骨折风险评估,符合风险预测标准的病例都应行 CT 三维成像检查排除不完全性骨不连的存在,防止再骨折的发生。治疗上应 CT 定位后,采取微创钻骨通髓和自体骨植入促进骨愈合或者不再取出内固定。
作者:张会增;张同润;睢更义;刘玉波;陈震宇;马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带筋膜且同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实施不带筋膜且同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膝部组织缺损创面5例,根据创面的大小切取皮瓣,供区保留深筋膜并将皮瓣的皮下脂肪同期进行修剪,切取后转位覆盖膝部缺损创面,供区以中厚皮片植皮。皮瓣大小14 cm ×7.0 cm ~19.8 cm ×12.2 cm。结果本组5例,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膝关节活动好。结论实施不带筋膜且同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膝部组织缺损,外形质地好,血供恒定,无需吻合血管,手术简单,无需再次修整。
作者:寿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探讨其较为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80例,通过筛选符合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1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8.7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5周(11~17周)。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评定,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能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具有显露充分、内外兼顾、固定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包岳丰;许亚军;孙振中;顾三军;张全荣;杨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可拆分式聚髌器联合钢丝及克氏针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采用可拆分式聚髌器联合钢丝及克氏针治疗粉碎移位髌骨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5~66岁,平均43.8岁。结果随访3~46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聚髌器无断裂及脱落,钢丝及克氏针无移位及断裂,无并发症发生。根据胥少汀等的膝关节综合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13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1%。结论可拆分式聚髌器联合钢丝及克氏针治疗粉碎移位髌骨折,内固定效果可靠,符合坚强内固定原则,并发症少,可早期活动,手术方法简单,是治疗粉碎髌骨骨折的又一方法。
作者:张辉;雷波;刘铁军;徐聪;冯国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3年4月,河北省宁晋县医院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48例(53足),Sanders 分型,Ⅱ型23足,Ⅲ型26足,Ⅳ型4足。其中25例采用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跟骨宽度、B?hler 角、Gissane 角的变化,记录患者切口的并发症、切口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Maryland 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年。两组内术前与术后的跟骨宽度、B?hler 角、Gissane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按 Maryland 评分标准观察组:优13足,良12足,可3足,优良率89.3%;对照组:优11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88%。结论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是早期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飞;李存祥;张剑刚;张宪哲;唐军亮;成存辉;李建涛;李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3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环形植骨融合术,通过影像学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及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时 JOA 评分的优良率为94.4%。腿痛 VAS 评分术前为(6.82±1.33)分、术后(2.11±1.05)分、末次随访为(2.70±1.62)分;腰痛 VAS 评分为(8.25±1.84)分、术后为(3.85±1.08)分、末次随访为(3.52±1.61)分。ODI 指数术前为(68.6±14.7)、术后为(13.7±1.6)、末次随访为(14.0±1.8)。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7.2%。结论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功能,具有较高的融合率。
作者:石青鹏;张建湘;陈银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方法采用后外侧切口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111例117髋,单侧全髋105例,男60例,女45例;年龄36~92岁,平均64岁。双侧全髋患者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32~46岁,平均37岁,经随访并 Harris 评分法评分。结果本组随访率95%,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平均88.2分,优89髋,良22髋,可4髋,差2髋,优良率达到94.9%。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达到优异的临床效果。
作者:艾克白尔·米吉提;阿不都外力;牟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胫骨干骺端骨折中,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4~65岁,平均41岁。开放骨折2例;胫骨近端骨折14例,远端骨折23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2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无感染,无骨不连。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在冠状面和矢状面成角均小于5°。根据 Johner-Wruhs 临床评分,优3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7.3%。结论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对于胫骨干骺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了骨不连的发生,提高了内固定的稳定性。
作者:郭伟;杜静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16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接骨板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柱,男12例,女4例;年龄17~61岁,平均36岁;右侧11例,左侧5例。损伤机制: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2例。骨折类型:按 AO/ ASIF 分型, A 型2例,C 型14例,其中 C1型8例,C2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为1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感染。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曲度数为125°(95°~140°),平均屈曲挛缩23°(0°~85°),前臂旋前平均为70°(40°~80°),前臂旋后平均为83°(70°~90°)。采用 Mayo 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index,MEPI),平均为90分(65~100分),其中优6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2例术后出现尺神经迟发性麻痹。结论对于肱骨远端 C1、C2型骨折,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能够满足复位固定要求,疗效满意。
作者:张智;吴晓满;陆俊峰;赵东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膝后侧倒“L”形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后侧倒“L”形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36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8~61岁,平均45.6岁。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8年。全部病例均获得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16~18分,平均17.4分。骨折愈合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77~98分,平均89.4分。术后3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35°。结论采用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叶俊星;马龙驹;翁海忠;史海山;杭海峰;徐又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136例接受手术治疗并纳入研究,118例获得随访(87%),分成唑来膦酸组(A 组,59例)和对照组(B 组,59例)。唑来膦酸组平均年龄(73.09±5.04)岁,男12例,女47例,术后2~7 d 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常规补充钙剂和骨化三醇;对照组平均年龄(73.25±6.96)岁,男14例,女45例,术后2~7 d 使用针剂密盖息抗骨质疏松治疗,出院后继续使用密盖息鼻喷剂至术后3个月,常规补充钙剂和骨化三醇,术后4周、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术后1年复查骨密度的情况。结果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药物后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且腕关节功能改善,术后1年骨密度较前增加。结论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药物后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好,同时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愈合无明显不利影响。
作者:尹自龙;石磊;王林;刘驰;郑念野;纪泉;张华俦;良元;薛庆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内踝上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应用内踝上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9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年龄16~52岁,平均35岁。软组织缺损的面积5.5 cm ×3.5 cm ~13.0 cm ×6.0 cm。供区创面行一期全厚网状游离植皮。3例皮瓣携带的隐神经在足部与腓肠神经吻合。结果所有的皮瓣完全成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随访1.5~4年,平均随访2.5年,皮瓣恢复了感觉,两点分辨觉为6~9 mm,受区未发生溃疡。结论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宜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张军华;王世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急诊手术组(伤后24 h 内)、早期手术组(伤后5~14 d)、延期手术组(伤后17~26 d),分别为12例、17例、16例,采用 Pugh-McKee 标准术式治疗,术后12个月按照 Mayo 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其中40例获得随访(早期手术组丢失3例,延期手术组丢失2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9个月)。急诊手术组肘关节平均屈伸弧度为118.1°(76°~145°),前臂平均旋转弧度为137.5°(67°~179°), Mayo 评分平均88.3分(63~100分)。早期手术组肘关节平均屈伸弧度为119.7°(77°~145°),前臂平均旋转弧度为136.5°(67°~178°),Mayo 评分平均89.2分(65~100分)。延期手术组肘关节平均屈伸弧度为98.5°(45°~120°),前臂平均旋转弧度为110.2°(60°~155°),Mayo 评分平均78.3分(57~93分)。动态观察三组患者前臂旋转、屈曲功能,发现急诊组术后3个月好于其他两组,但在第6、12个月时急诊组与早期组结果相当,并均好于延期手术组。结论急诊或早期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疗效优于延期手术治疗。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朱永展;张宏宁;何利雷;吴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双足第二趾移植再造多手指缺损的疗效分析及术后对足部功能及外观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手指缺损情况,选择双足第二趾移植再造,其中再造食指和中指缺损10例,再造拇指与食指缺损9例,再造中指与环指缺损1例,共20例40指。结果19例再造指全部成活,1例再造坏死1指,再造指经3~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再造指痛温觉恢复,两点辨别距离在10~12 mm 间,双侧供足外观对称,行走无疼痛,步态正常。结论双足第二趾移植是修复多手指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且对足部外观及功能影响较小,在多指再造中双足第二趾移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周伟;姚忠军;胡军;杨帆;胡炳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距足母囊近端2.0 cm 处 Z 型截骨并 T 型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50例(81足)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行第一跖骨远端 Z 型截骨后 T 型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患者足母外翻角(halluxv algus angle,HVA)减少了11°~23°,平均13.1°,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减少了5°~10°,平均6.6°。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学会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90~100分,79足,80~89分2足,优良率100%,未见感染,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畸形无复发。结论距足母囊近端截骨并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孙青刚;康庆林;徐佳;李立强;陆锋伟;史继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两种空心钉不同排列方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我科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42例,其中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87例,分别使用两种不同排列方式的空心钉,A 组行经矩立体交叉排列方式,共45例,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73.66±8.01)岁;B 组行 AO 三角形排列方式,共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平均年龄(75.16±8.52)岁。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C 型臂照射时间、住院时间;此外,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及股骨颈短缩情况进行随访并比较。结果两组比较,年龄、性别、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骨折类型、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术中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出血量、手术时间及 C 型臂透视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随访,A 组(经矩立体交叉排列方式)中,3例随访期间死亡,39例骨折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3例失效,1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14例发生股骨颈短缩,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13±10.30)分;B组(三角形排列方式)中,2例死亡,39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失效,没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例,23例发生股骨颈短缩,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78.44±14.17)分。两组相比,B 组(三角形排列方式)较 A 组(经矩立体交叉排列方式)更容易发生股骨颈短缩(P <0.01),同时 Harris 评分较 A 组小,说明患肢功能较差(P <0.01)。结论三角形排列方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经矩立体交叉排列方式更容易发生股骨颈短缩,髋关节功能也较差。
作者:任继鑫;刘智;张建政;王晓伟;何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MEDLINE(1990年至2013年12月)、Cochrane Library(2013年12月)、EMBASE(1990年至2013年12月)以及 CNKI(1990年至2013年12月)、CBM(1990年至2013年12月)、VIP(1990年至2013年12月)及 Wan FangData(1990年至2013年12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 LIS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按 Cochrane 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试验,随机对照试验1篇,半随机对照试验2篇,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3篇,共363例,其中 LISS 172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90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80例,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系统(percutaneous comperssion plating,PCCP)21例。Meta 分析显示:LISS 组和其他治疗组的总疗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1.18,95% CI(0.67,2.08),P >0.05]。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LISS 组比较传统的 PFNA 组、DHS组和 PCCP 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死亡率、住院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 LISS 对于那些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了借鉴。
作者:吴家盛;刘舜杰;王永清;尹治军;孙海林;周宾宾;张鸿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膝骨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1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各59例,其中手术组接受膝关节镜手术和理疗、药物治疗,对照组只接受理疗及药物治疗。应用 WOMAC 量表评分(0~2400分)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完整随访107例,其中手术组56例患者1年、2年随访的平均 WOMAC 评分分别为(624±98)分、(865±589)分;对照组51例患者,1年、2年随访的平均 WOMAC 评分分别为(902±521)分、(914±605)分;经检验随访1年时手术组 WOMAC 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第2年两组 WOMAC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的有限手术可使膝骨关节炎患者获得短期(小于等于1年)症状缓解。
作者:喻飞;王振中;杨波;吴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0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需要使用助行器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例,8例(11髋)关节强直。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后凸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1.2~7.8年)。后一次随访,23髋(85.2%)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双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行走,步态正常。术前 Harris 评分平均14.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0°。术后 Harris 评分平均82.9分,其中优8髋,良10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74.1%;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90.5°;髋关节 Harris 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 <0.05)。4髋(7.4%)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 分级Ⅰ、Ⅱ级。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勇;王业华;蒋健;柯明池;徐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节段胸椎结核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36例成人胸椎结核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32.2岁;病变破坏2个椎体23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6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凸角10°~110°,平均21°。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将胸椎按照解剖特点分为颈胸结合部(C7~ T2)、中部(T3~5)、下胸椎(T6~12)。依据解剖特点不同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颈胸结合部前入路、经胸腔胸膜外入路、开胸、肋横突旁入路、后正中入路)对36例胸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胸背部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0°~60°,平均14°,自体骨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 Frankel 分级提高1~2级,大部分完全恢复。结论根据胸椎结核病灶部位的解剖特点、累及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术式可有效清除结核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杨永辉;蔡玉强;晁建虎;王少飞;雷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成人足舟状骨自发性坏死,又称 Mueller-Weiss 病,是一种少见疾病,以足内侧中部局限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与生物力学变异、血管结构、舟状骨延迟骨化及骨软骨炎等原因有关。近些年来,随着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在此作一综述,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严俊;王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踝关节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据统计,在所有踝关节骨折和需要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中,伴有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比例分别占10%和20%[1]。临床中由于对踝关节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认识的不足,导致诊疗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下胫腓韧带损伤常导致距骨外移和踝关节不稳,尸体研究发现:当距骨向侧方移动1 mm 时,胫距关节连接区域减少42%[2]。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会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踝关节疼痛,而治疗不当或漏诊常会导致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等,给患者带来身体与精神的痛苦与负担。除规范诊断标准、详细体格及影像学检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疗缓解患者病痛。骨科医师对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治疗既有赖于其对骨损伤范围的认识,还有赖于对解剖结构的熟识和损伤机制的认识。本文着重阐述当前下胫腓韧带联合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乾;尹芸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脑源性和脊髓源性导致的严重肌痉挛是一种运动障碍,通常与多发性硬化症、脑性瘫痪、脊髓损伤、脑外伤以及卒中有关。其中脊髓损伤患者中有12%~37%患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脑瘫分型中有2/3是痉挛型[2];脑卒中偏瘫患者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3]。其治疗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手术等,包括石膏固定、矫形器、巴氯芬在内的口服药物、矫形外科、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使用辅助器和姿势矫正训练等。
作者:刘斌;张立岩;王济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5年,加重10 d入院。病史:患者自诉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腰腿痛,疼痛为钝痛,伴右下肢放射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相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后腰腿痛反复发作,逐渐成右下肢持续性疼痛,10 d 前患者感腰腿痛明显加重,不敢改变体位,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外院腰椎 MRI 检查可见 L4~5、L5 S1椎间盘突出,门诊遂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查体:患者侧卧于病床上,蜷曲而不敢翻身,脊柱四肢无畸形,L4、L5、S1棘突压痛,右侧坐骨神经压痛阳性,右大腿后外侧,右小腿后外侧疼痛、麻木,右足外侧感觉麻木,肌力4级,反射减弱,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约55°,加强试验阳性,坐骨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病理征未引出。腰椎 MRI 检查 L4~5、L5 S1椎间盘突出,相应水平的硬膜囊受压(见图1),入院后腰骶椎 MRI 检查见右侧 S1椎间孔处一椭圆形长 T1、长 T2信号影,边界清楚,信号较均匀,大小约3.6 cm ×1.4 cm(见图2),MR 增强见右侧 S1骶孔扩大,及条状影并进入盆腔沿骶椎前方向下走行,条状影边缘强化,余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右 S1骶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一囊性包块位于右侧 S1骶孔内,来源于 S1神经根,骶孔内神经根受压明显,色灰暗,水肿明显,包块边界清楚,内含透明胶冻样液体,扩大 S1骶孔,分离囊壁,将包块完整切除后送病检,病理报告(见图3):送检组织镜下为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呈波浪状,局部区域排列疏松,细胞分化尚可,符合神经鞘瘤之改变。
作者:李祖高;徐林军;陈健;邹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椎弓根皮质劈裂对骨折椎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新鲜成年羊胸腰椎脊柱标本(T14~ L2)20具,随机分为 A、B 两组。在 A 组和 B 组标本的 L1椎体上分别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再单独对 B 组标本 T14胸椎任意一侧的椎弓根行外侧(1/4~1/2)切除,作为椎弓根劈裂椎体骨折模型。然后对 A、B 两组分别置钉,进钉深度为钉道全长。标本模型固定后,在 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频率为1.5 Hz 的载荷对两组标本模型行10000次疲劳实验,分别测量疲劳实验后两组标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4个方向运动范围的大小和疲劳实验后两组标本模型螺钉拔出力大小,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疲劳实验后 A 组各个方向活动范围:前屈(1.81±0.14)mm,后伸(1.68±0.37)mm,左侧弯(4.08±0.41)mm,右侧弯(4.18±0.12)mm;B 组各个方向活动范围大小:前屈(4.49±0.40)mm,后伸(3.72±0.51)mm,左侧弯(6.67±0.64)mm,右侧弯(6.73±0.58) mm;A 组各个方向活动范围均小于 B 组(P <0.01)。疲劳实验后 A 组螺钉大拔出力为(252.34±51.27)N,B 组螺钉大拔出力为(115.50±36.74)N,大拔出力 A 组大于 B 组(P <0.01)。结论椎弓根皮质劈裂将严重影响骨折椎体内固定的稳定性。
作者:闫石;苏峰;张春林;张志敏;马朋朋;韩世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股骨干骨折采用锁定板内固定,选择不同螺钉位置情况下,锁定板及螺钉大应力情况。方法通过采集23位健康志愿者左股骨 CT 数据及12孔锁定板外形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前处理,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装配和求解。结果不同固定方式下的锁定板及螺钉上大应力值均出现在内侧螺钉处,即靠近骨折线处。对于简单骨折,随着内侧固定螺钉的外移,锁定板及螺钉上分布的大应力均逐渐减小;对于粉碎性骨折,则随着内侧固定螺钉的外移,锁定板及螺钉上分布的大应力均逐渐增大。结论对于股骨干骨折锁定板内固定,若为简单骨折,应在保证固定强度的前提下使内侧螺钉尽量远离骨折端;若为粉碎性骨折,则应在保证固定强度的前提下使内侧螺钉尽量靠近骨折端。
作者:董巍;路博;石向明;徐秀霞;徐晓磊;王增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资料和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用材料、所循方法。包括起止时间、病例的详细情况(性别、年龄分布、部位、侧别、分型、受伤机制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多少种?比例、开放和闭合、评分或评级等)、影像学资料(X 线、CT、MRI,分别叙述其主要表现、特点、比例等)、疾病、影像学、功能等国际标准分型、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方法(新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麻醉体位、切口与显露、病变处理及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康复(包括引流、药物应用、离床与负重、特殊治疗)、研究方法、技术(基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要交待明确,包括随访情况(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临床改善情况(主要症状、主要体征,与术前对比)、影像学改善情况(主要表现和特点,与术前对比)、功能的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尤其注意对并发症的描述(术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切口、内固定、术后恢复;并发症的情况:何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换药、清创、翻修;治疗结果),例如对股骨头早期坏死停滞并发症的描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