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自觉恶心,伴腹泻,无肿瘤病史.腹部CT:肝左叶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5 cm×10 cm,密度均匀,CT值约40 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条片状不均匀强化,其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影绕行,门脉期肿块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延迟期肿块密度较正常肝实质略低,边界显示不清.
作者:彭陵;吴正参;王中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儿女,14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一拳头大小包块,伴腹胀,未予治疗.4天前自觉肿块迅速增大,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体温38℃.查体:腹部触及一大小约25 cm×20 cm类圆形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较清,基底未触及,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彩超示:子宫前上方一大小约26.4 cm×20.0 cm×10.8 cm的囊实性肿块,内有多个实性团块状强回声突向囊内,囊壁较薄,囊液欠清;CDFI示:囊壁周围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腹、盆腔囊实性肿块,考虑畸胎瘤.
作者:冯清华;罗良平;史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男,53岁,当地CT体检发现双肾占位.平素体健.CT增强扫描:左肾和右肾分别见大小约7.0 cm×6.8 cm×6.0 cm和2.5 cm×2.0 cm×1.8 cm的肿块影,边界欠清,双肾肿块在肾实质明显增强的对比下呈不均匀轻度增强,诊断为双肾占位.先后2次在全麻下进行右肾癌剜除术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双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孙玉今;金承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我院于2002年12月安装Philips Intra 1.5 T磁共振扫描仪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多次故障造成停机,现将故障分析与检修的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罗虹;王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男,5岁5个月,发现右前臂肿物1个月,起初拇指大小,后渐弥漫性增大,达15 cm×9 cm,无红肿、痛,皮温不高,质软.既往史:确诊血友病5年,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Ⅸ为15%(参考值:>45%),凝血因子Ⅷ为165%(参考值>45%),纤维蛋白原9.86 g/L(参考值:2.00~4.00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 s(参考值:26~38 s).
作者:梁昌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于基础状态和恢复灌注24 h后对各组大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二维图像,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并采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_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室壁增厚率(TR).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脏行左心室乳头肌短轴TTC染色并计算节段心肌的梗死面积(AN).以TTC染色作为金标准,ROC曲线分析上述二维应变及TR参数评价梗死节段的准确性.结果 ①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LVID_d和LVID_s值均明显增加,FS、EF和前间隔TR值均明显降低(P<0.05);②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后侧壁和后间隔的PRS及PCS值均明显减低,心肌梗死组术后前间隔、前壁和前侧壁的PRS及PCS值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0.05);③以TTC染色所得节段心肌AN>50%为梗死节段,ROC曲线分析显示PCS为判断梗死心肌的佳指标,PCS值为临界值(-6.14%)时诊断梗死心肌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90.91%.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准确量化局部心肌功能.
作者:付倩;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方凌云;王静;袁莉;程龙;项飞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精确评价犬不同形式心肌收缩运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 分离结扎11只健康杂种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犬急性心肌梗死,于梗死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STI检查,应用观察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及心尖长轴纵向应变(LS)的变化.结果 正常状态下左心室心肌各节段R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CS高于LS(P<0.05),心尖位左心室心肌LS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依次递增,基底段小,心尖段大(P<0.05),心肌梗死后左心室中间段前壁、前间隔及心尖段前壁、前间壁和后间隔RS、CS及LS均明显低于梗死前(P<0.05).结论 STI可精确评价犬心肌不同形式的运动产生的应变.
作者:徐霞;王金锐;刘志跃;杨敬英;王淑敏;贺秀红;李汇文;凌金钰;张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测兔急性肾衰竭(ARF)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及其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关系.方法 家兔后腿肌注50%甘油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前(T_0)、造模后1、4、8、12天(T_1、T_4、T_8、T_(12))共5个时间点行肾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肾皮质回声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包括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变化(A)、曲线上升支斜率(β),同时测各时间点SCr及BUN,分析其与超声造影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造模后曲线TTP、A和β在T_1、T_4、T_8与造模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T_8时间点各参数两两比较,差异不同.AT、TTP、A、β与血肌酐、尿素氮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P>0.05).结论 灰阶超声造影可较早反映ARF时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但曲线各参数变化与SCr、BUN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作者:蒋智;黄晓玲;杨红;涂波;刘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时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对8只实验兔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注射流率,分别为0.5 ml/s、1.0 ml/s、1.5 m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剂量,分别为0.5 ml/kg、1.0 ml/kg、1.5 ml/kg.将灌注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中的肝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灌注值.结果 对比剂剂量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峰值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主动脉、门静脉的增强峰值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注射流率和剂量对肝血流量(HBF)、肝动脉指数(HAF)、肝血容量(HBV)、毛细血管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稳定,对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要求相对不高,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肖景坤;刘斌;王万勤;方雷;吴兴旺;余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1.5T MR扫描仪寻求简单易行的体外冠状动脉管壁成像程序.方法 对10个猪心行冠状动脉MR检查.以3D FIESTA序列行前降支成像,分别选择8通道头部线圈、膝关节线圈、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行2D SE T1WI, 成像参数均相同,之后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采用384×256和512×512的矩阵行T1WI.注入对比剂后,分别使用不同的NEX行SE T1WI、PDWI和frFSE T2WI.测量前降支近段管壁、管腔、前降支周围心外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前降支邻近的室间隔心肌的信号强度,并测量周围空气的信号强度作为背景噪声,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冠状动脉管壁对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1)及冠状动脉管壁对周围心外膜下脂肪结缔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NR2).结果 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成像前降支管壁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8通道头线圈和膝关节线圈.384×256矩阵所得的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512×512矩阵.NEX为3时图像的SNR和CNR1、CNR2高.结论 选择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384×256的矩阵、3个NEX可以得到良好的SNR和CNR.
作者:李涛;高建华;赵绍宏;周卫华;蔡祖龙;杨立;程流泉;高元桂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超声联合载血卟啉PLGA造影剂对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声动力治疗作用. 方法 自制载血卟啉高分子材料PLGA造影剂并检测其基本特性.选择30只荷H22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进行治疗,绘制治疗后15天内肿瘤体积生长曲线,比较其质量抑瘤率,并采用TUNEL和PCNA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及增殖活性. 结果 自制的载血卟啉PLGA微泡造影剂平均粒径为602.3 nm,分布均匀,包封率63.50%,载药量2.15%.治疗后,与其他各组比较,超声加载药微泡治疗组肿瘤生长曲线平缓,质量抑瘤率及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 超声联合载血卟啉高分子纳米造影剂能够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生长,促进其凋亡.
作者:张亚萍;冉海涛;王志刚;张辉;李攀;郎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与Gd-DTPA相比较,探讨铁羧葡胺(Resovist)在大鼠超急性脑梗死MR灌注加权成像(MR PW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8 μmol Fe/kg体质量Resovist灌注组,B组为0.2 mmol/kg体质量Gd-DTPA灌注组,两类不同对比剂剂量的选择以在正常脑组织的MR PWI中获得相同的大信号强度变化为标准.全部动物均于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接受MR PWI.重建PWI原始图像,获得病灶中心区以及脑缺血半暗带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变化并与病理检查及TTC染色对照. 结果 A、B两组大鼠在脑缺血中心区以及病灶边缘区(即影像半暗带)所获得的信号-时间曲线基本一致,相应各兴趣区的rCBV、rMTT及TTP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MR PWI中,与Gd-DTPA相比,Resovist同样有效,且所需剂量小,在脑灌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黄飚;刘红军;刘春玲;杨林;杨万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诊断超声联合不同剂量超声造影剂对正常关节滑膜组织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20只正常清洁级Wister大鼠,分5组(每组4只,8个膝关节):超声+100 μl造影剂、超声+200 μl造影剂、超声+300 μl造影剂、超声+500 μl造影剂、单纯超声照射(对照组).各组均使用诊断超声持续照射10 min.1周后处死大鼠,取关节滑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有无损伤及损伤情况. 结果 超声+100 μl造影剂、超声+200 μl造影剂及超声+300 μl造影剂、单纯超声照射各组未发现关节滑膜组织有明显损伤.在超声+500 μl造影剂组发现滑膜细胞肿胀,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滑膜组织增生明显,层次明显增多,排列紊乱,周围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明显,部分肌纤维结构溶解断裂,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 超声联合造影剂能明显增强对滑膜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且造影剂剂量越大,滑膜组织损伤越严重.
作者:景香香;刘洁;杨炳昂;符少清;吴汤娜;王东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的MRI动态变化,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探讨MRI评价肝癌RFA疗效的价值.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与VX2瘤块混悬液注射法复制肝肿瘤动物模型24只.开腹直视下对24只兔肝癌进行RFA,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兔,进行大体病理和光镜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病灶T1WI中央低信号,外周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外周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光镜下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术后即刻组外周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术后1周组外周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2周组外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及梭形纤维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影,向外为等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4周组外周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T2WI由内向外呈低信号-稍高信号-线状高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本组实验中17只实验兔病理学发现有肿瘤残留,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厚度不均的环状强化.结论 MRI可全面评价RFA后病灶的变化,及时发现肝癌残存与复发.
作者:杜端明;邹英华;刘鹏程;陈俊辉;邹立秋;余宏建;江锦赵;阮继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兔肝组织经低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转归,探讨低剂量HIFU辐照改变兔肝组织声环境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于低剂量HIFU辐照其肝脏后即刻(第1天)、2、3、5及7天取材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光镜下组织学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细胞水肿;第2、3天可见淤血,水肿加重;随后肝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血窦内皮细胞脱落,肝细胞胞浆内细胞器肿胀;第2、3天可见肝血窦内红细胞聚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随后细胞器肿胀逐渐减轻,直至恢复正常. 结论 低剂量HIFU辐照可使兔肝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组织声环境.
作者:张奕;邹建中;欧霞;邹海蓉;王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降低颅底脑膜瘤手术创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观察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同时随机抽取未接受MSCTA检查的2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输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2例患者MSCTA皆清晰显示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与术中观察一致,通过模拟操作皆合理地设计了骨瓣的大小及形状,有效避免了瘤周重要血管的损伤,准确地评估了包裹动脉剥离的危险度,其中9例改变了常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4例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结论 MSCTA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操作,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建强;韩向君;史克珊;李刚;李香营;鲁宏;关莹;尤晓光;战跃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用.方法 应用Siemens 3.0T MR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患者行2D~1H-MRS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及水肿区主要代谢物,计算代谢物比值(NAA、Cho、Cr、Cho/Cr、Cho/NAA、NAA/Cr)比较各代谢物比值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35例中,肿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损伤15例,经组织学证实23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12例.肿瘤复发病变强化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损伤,平均NAA/Cr比值显著低于放射性脑损伤;肿瘤复发病变水肿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平均NAA/Cr在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病变强化区代谢物比值ROC曲线,将Cho/Cr和Cho/NAA比值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大于1.77作为肿瘤复发的判断标准,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18/20)和93.33%(14/15),准确率为91.43%(32/35).结论 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作者:徐俊玲;李永丽;连建敏;窦社伟;吴慧;冯敢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 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0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中晚期PD组,10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早期PD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各兴趣区(双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扣带回、额叶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和早期PD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扣带回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与对照组其余兴趣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黑质FA值呈负相关(r=0.039,P=0.025).3组之间各兴趣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 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在体研究提供更多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有价值信息.
作者:舒红格;漆剑频;朱文珍;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观察补法和泻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脑作用的中枢机制. 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对11名受检者用补法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ST36)、11名用泻法电针刺激ST36、10名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 cm处.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结果 电针结束后5 min,泻法组的脑区激活不明显,而补法组平均信号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尾状核头部、丘脑、左侧岛叶、扣带回及小脑齿状核.电针结束后20~30 min期间两组脑区的激活为明显,均激活左侧的丘脑、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岛叶、双侧尾状核头部、小脑半球、前、后扣带回;两组激活区域大致相同,但补法组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针刺假穴组只激活中央旁小叶及小脑半球. 结论 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均能激活边缘系统、辅助运动区、灰质结构等脑区,而应用补法能更早、更强烈地激活上述脑区.
作者:江虹;王培军;赵小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直肠癌术后复发一直是临床诊治的难题,早期诊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对治疗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在诊断早期直肠癌术后复发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直肠癌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玉成;傅桂芹;杨喆;郭学晨;孙桂来;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首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增强时相的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67个,超声造影后发现病灶106个.转移性肝癌的动脉相增强模式有四种类型:①37个病灶(37/106,34.91%)动脉相呈快速整体高增强,退出迅速,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②56个病灶(56/106,52.83%)动脉相周边呈环状快速高增强,推出迅速,延迟相呈低增强;③12个病灶(12/106,11.32%)动脉相、门脉相病灶均匀等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④1个病灶(1/106,0.94%)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肿瘤的大小为决定其增强模式的重要因素.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时间与转移灶的血供密切相关,在转移性肝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重;邓旦;廖明松;赖小今;吴晓波;陶杰;梁燕;常明;赵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CEUS)对食管静脉曲张(EV)和胃底静脉曲张(GV)血流信号的显示,探讨CEUS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B型超声检查基础上,对23例EGV患者先后行CDFI和CEUS检查,比较二者对EV和GV血流信号的显示率.结果 CDFI和CEUS对EV的血流信号显示率分别为42.11%(8/19)、73.68%(14/19),对GV的血流信号显示率分别为76.47%(13/17)、94.12%(16/17).CEUS对EV的血流信号显示效果明显优于CDFI(χ~2=4.17,P<0.05),二者对GV的血流信号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结论 CEUS可弥补CDFI对EGV血流信号检出的不足,明显提高EV的血流信号检出率.
作者:孙英;王传英;李秀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作者:沈敏;朱康顺;孟晓春;陈秀珍;陈俊伟;刘凌云;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钆贝葡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 MRA)对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 34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均接受MR扫描.经静脉注入1 ml钆贝葡胺注射液后同时启动testbolus测出循环至腹主动脉时间.后行冠状位三维T1加权快速扰相小角度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扫描,自动脉期开始连续扫描4期,每期相隔10 s,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期图像.两名放射科医师观察原始及大密度重建(MIP)图像.并把MRA图像质量定为5级.观测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与邻近血管的相对大小、血管的显示程度,并将结果与同期进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和临床综合资料的结果对照. 结果 MRA对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系统的显示均较好.肝动脉狭窄4例,门静脉狭窄6例,门静脉栓塞2例,肝中静脉重度狭窄1例.其中DSA证实10例,手术证实4例,其余均经超声、随访等证实. 结论 钆贝葡胺动态增强MRA安全无创,对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清楚,对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可能成为活体肝移植术后诊断血管并发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王宏;穆学涛;吴春楠;刘红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2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肿瘤大径分别为4.8 cm、6.7 cm、10.0 cm,均为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内可见分隔;2例病变较大者,推压周围肝内血管使之移位;1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强化和纡曲血管.MRI平扫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多为单发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作者:朱正;赵心明;周纯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 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为恶性,肿块较大,大径均>5.0 cm,密度不均匀,部分有囊变坏死;11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大径均<5.0 cm,多数密度均匀.2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的关系. 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作者:徐化凤;徐青;齐静;袁冬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肝脏动脉及肝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3例CTPV患者,排除肝脏恶性肿瘤及肝硬化、肝脓肿等可引起肝脏动脉改变的疾病,分析其CT资料,观察肝脏动脉及肝脏形态的改变.结果 13例CTPV患者中,10例(76.92%)可见肝左和(或)肝右动脉增粗,3例(23.08%)可见动脉期的一过性团片状异常强化,仅1例(7.69%)可见明显的萎缩-增生复合体.结论 CTPV肝脏动脉供血增加,可出现肝脏动脉增粗,仅少数可见明显的萎缩-增生复合体.
作者:赵斌;杨金永;丁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患者行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值分别取0、500、1000 s/mm~2),比较常规扫描及DWI对肝硬化癌变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21例肝癌28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27例共37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的病例数及结节数均多于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癌变结节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DWI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较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更为敏感.
作者:黄泽光;谢长浓;吴永峻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特殊类型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几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内部的血流图以及超声弹性图像表现.结果 黏液癌、炎性乳腺癌、1例哺乳期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乳腺小管癌及2例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弹性图评分为4~5分,仅1例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图评分为1分,1例哺乳期乳腺癌弹性图评分为3分.本组各病灶的血流图表现呈多样化,乳腺派杰病腺体内未见明显病灶.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炎性乳腺癌、哺乳期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小叶癌及乳腺小管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乳腺派杰病的早期确诊多依赖于病理检查.
作者:盘丽娟;肖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X线和超声检查特征,评价联合应用三种方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纯性ILC的详细检查结果,分析得出假阴性结果的原因.结果 主要临床检查结果为肿块(96.15%)和腺体增厚(3.85%).主要X线检查结果为边缘不规则肿块(65.38%)和结构扭曲(23.08%).主要超声检查结果为肿块(98.00%)和结构紊乱(2.00%).临床、X线、超声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55%、83.87%、98.04%,联合应用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超声检测ILC病灶的准确性高于X线检查.联合应用临床、X线、超声可提高ILC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赖兴建;朱庆莉;姜玉新;戴晴;蔡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对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4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132例,血糖<7.80 mmol/L;B组120例,血糖7.80~11.00 mmol/L;C组102例,血糖≥11.00 mmol/L.结果 与A组相比,C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较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B、C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校正TIMI帧数(CTFC)值高于A组(P<0.05).B、C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A组,其中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随机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介入治疗后预后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
作者:董红志;张敬霞;王伟;殷雅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心房应变,对比斑点追踪显像及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两种方法对心房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 对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的40例患者于术后1周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及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别测量左心房封堵器处及左心房侧壁应变,对比两种方法评价心房功能的可靠性.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及后处理分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显示左心房侧壁应变显著高于封堵器局部应变(组织多普勒:47.31%±27.25% vs 30.06%±14.29%, P<0.01;斑点追踪:43.49%±25.55% vs 12.74%±9.16%, P<0.001).两种方法评价侧壁应变无差异,但斑点追踪封堵器局部应变低于组织多普勒显像,且有5例患者封堵器局部应变为0,而组织多普勒法未见封堵器局部应变为0(χ~2=5.33, P=0.027).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心房形变能力优于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
作者:房芳;李治安;杨娅;裴金凤;栾姝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利用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A)重度狭窄的价值. 方法 对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行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获得其左心室GLS、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以同期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GLS、WMSI、LVEF判断冠心病患者CA重度狭窄(狭窄率≥75%)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同期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 结果 ①判断≥1支CA重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以GLS -17.50%为界值,分别为77.51%、100%;以WMSI 1.00为界值,分别为70.01%、100%;LVEF以59.21%为界值,分别为57.51%、100%.②判断≥2支CA重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以GLS-11.05%为界值,分别为62.52%、80.81%;以WMSI 1.60为界值,分别为56.22%、65.31%;以LVEF 54.31%为界值,分别为56.21%、65.42%.③GLS与LVEF相关系数为0.78,WMIS与LVEF相关系数为-0.82;判断≥1支CA重度狭窄ROC曲线下面积(AUC):GLS为0.87,WMSI为0.80,LVEF为0.78;GLS的AUC大于LVEF(P<0.01);判断≥2支CA重度狭窄GLS、WMIS、LVEF的AUC分别为0.76、0.64、0.64;GLS的AUC大于WMIS及LVEF(P均<0.01). 结论 GLS可用以判断冠心病患者CA重度狭窄,价值优于WMIS及LVEF.
作者:陈立斌;许幼峰;曹涌;陈伟英;尹凤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正常人颈总动脉(CCA)短轴方向管壁运动和弹性参数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方法 健康志愿者40名,采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CCA动态短轴二维图像,分析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6个节段(前壁、后壁、前外侧壁、前内侧壁、后外侧壁、后内侧壁)的运动、弹性及其衍生参数的特点,并分析这些参数间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 各侧壁的弹性相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相关参数(除速度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外侧壁和前壁明显高于后壁和内侧壁.年龄及内-中膜厚度与部分弹性参数及部分运动参数呈负相关(P<0.05).心率与部分弹性参数及部分运动参数呈正相关(P<0.05).弹性与运动参数间呈正相关(P<0.05),弹性及运动参数达峰时间呈正相关(P<0.05). 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研究正常人CCA管壁的运动力学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白冰;赵宝珍;蔡珠虹;熊文峰;王茵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佳的诊断切点. 结果 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 结论 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在诊断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患儿,年龄9个月~15岁.采用PC-MRI采集通过ASD的左向右分流束的图像,以及缺损边缘与上下腔静脉及二尖瓣、右上肺静脉连线的PC-MRI图像. 结果 42例PC-MRI测量的ASD直径、缺损边缘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房室瓣及右上肺静脉间的距离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1).26例PC-MRI测量结果与外科手术结果高度相关(P<0.001),不同流速编码中,流速编码50~70 cm/s时PC-MRI测量到的缺损直径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对为一致. 结论 PC-MRI可直观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数目、大小和与周围心内结构的空间关系,同时可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为心脏解剖畸形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和思路.
作者:孙爱敏;丁文龙;朱铭;钟玉敏;王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胎胎儿cTGA的资料.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诊断切面,并采用心脏三节段分析法进行分析.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在四腔心切面上采集四维容积数据,利用时空影像关联(STIC)技术分析两条大动脉的位置关系.与产后超声心动图及尸体解剖结果对照,对两种方法诊断胎儿cTGA及合并畸形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P=0.14);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常规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P<0.00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快速、准确地诊断胎儿cTGA及其合并畸形,相对于二维超声有一定优势.
作者:张颖;蔡爱露;赵一理;郭亚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的价值.方法 对46例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的产前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中,食道闭锁1例,幽门狭窄或闭锁7例,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18例,小肠狭窄或闭锁6例,结肠闭锁3例,肛门闭锁9例,先天性巨结肠2例,均经引产解剖或产后手术证实.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可直接显示消化道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并由此作出消化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是先天性消化道梗阻重要的诊断方法.
作者:涂长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超声指标诊断卵巢肿块性质的Fisher判别函数. 方法 共纳入卵巢非赘生性肿块48个、良性肿瘤137个、恶性肿瘤120个,以超声参数和多普勒血流信号为鉴别诊断变量,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绘制投影图和领域图,回代法和刀切法验证. 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3类肿块在体积、内部舒张期血流速度(V_(ED))、平均血流速度(V_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物理性质、回声、形态、边界、腹水和血流信号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逐步判别分析法显示肿块体积、RI、物理性质、形态和边界是鉴别诊断肿块性质的显著指标.两个非标化Fisher判别函数是:方程1=0.002体积-4.793RI+0.468物理性质+0.862形态+0.901边界-4.076;方程2=0.005体积-1.480RI+0.851物理性质-0.291形态+0.443边界+0.524;③3类卵巢肿块的二维坐标投影散点基本清晰;④回代法验证函数诊断非赘生性肿块、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是91.67%、88.32%和93.33%;刀切法分别是91.67%、86.13%和93.33%. 结论 超声肿块体积、RI、物理性质、形态和边界是鉴别卵巢肿块性质的显著指标,Fisher判别分析法可为卵巢肿块性质提供较好的鉴别诊断模型.
作者:刘淑霞;陈荣川;刘艳丽;常辉;许春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对100名孕妇(孕龄为16~19~+周、20~24~+周、25~29~+周、30~34~+周各25名)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颅缝和囟门结构.结果 ①矢状缝显示率低,为53.00%,其他颅缝和囟门的显示率为70.00%~98.00%.②不同孕周胎儿额缝、冠状缝、颞缝、蝶囟、乳突囟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矢状缝、人字缝、前囟、后囟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张剑;夏炳兰;夏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优成像条件. 方法 对130胎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后进行显示效果评分,对显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21胎胎儿完成三维容积数据采集,采集成功率为93.13%;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方法整体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方法在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显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在侧位四腔心切面显示佳,二维切面在妊娠25~29周显示率较高,三维切面在妊娠20~24周显示率较高;两种方法在血管长轴相关切面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优势,但需要对采集条件进行控制并熟练掌握脱机分析方法.
作者:郭楠;闵玲;陈娇;朱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在3.0T MR上使用半自动软件OsiriX测量膝关节软骨体积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 方法 在3.0T MR上使用MR轴位水激发3D-FLASH序列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右膝关节进行重复扫描.全部图像由3名观察者分别使用开放源软件OsiriX进行软骨的半自动分割及随机工作站进行人工分割,计算软骨体积,比较两种方法测量软骨体积所需时间、可重复性及测量结果. 结果 ①OsiriX软件分割比人工分割节省50%以上时间;②OsiriX软件分割及人工分割的观察者间可重复性误差分别为4.88%和9.82%,高年资观察者内部可重复性误差分别为0.77%和1.29%,个体内部可重复性误差范围分别为0.14%~1.11%和0.52%~1.61%.前者各项可重复性误差均低于后者(P<0.05);③OsiriX软件分割的系统误差为(-3.80±3.93)%,随机配对误差为(4.68±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36). 结论 与人工分割相比,OsiriX半自动分割测量软骨体积具有省时、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可重复性高、有相对固定标准等明显优势,可用于临床及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
作者:马聪;张礼荣;尉传社;王冬青;王德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参数--血管指数(VI)及肾脏体积对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诊断价值. 方法 病例组80例和对照组30名,应用三维超声技术计算VI及肾脏体积,二维超声技术计算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皮质厚度(CT)及肾脏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I在CKD 2期开始减小,RI在CKD 3期开始升高,CT在CKD 3期开始降低,VI在CKD早期及晚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均高于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CKD 1期肾脏三维及二维体积增大,三维肾脏体积在CKD 2期后缩小,二维肾脏体积在CKD 4期后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三维肾脏体积、CT、二维肾脏体积与病理学积分呈负相关 (r=-0.67、-0.52、-0.43、-0.52).结论 VI、三维肾脏体积较RI、CT、二维肾脏体积能早期敏感地发现CKD肾功能异常.
作者:吴迪;王学梅;刘艳君;欧国成;赵文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扩散张量脑白质成像连续示踪纤维分配技术(DTT FACT)不同成像和重建参数下小脑上脚(SCP)交叉纤维示踪表现. 方法 采用Siemens 3.0T MR及工作站对20名健康成人行头颅轴位扩散张量成像(b=0、1000 s/mm~2), 应用DTT FACT重建SCP交叉纤维,分析不同重建参数下的交叉纤维的表现.选择参数如下:①体素大小为1.2 mm×1.2 mm×3.0 mm、1.2 mm×1.2 mm×5.0 mm、1.6 mm×1.6 mm×3.0 mm、1.6 mm×1.6 mm×5.0 mm.②各项异性(FA)阈值为0.04、0.08、0.12、0.16、0.20.③角度阈值为20°、40°、60°、80°、89°.结果 ①不同体素时DTT图均出现纤维交叉,小体素中纤维交叉类型明显多于大体素.②FA降低,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增多;FA=0.08时为峰值;之后,FA降低,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减少.③角度增大,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增多,角度=80°为峰值;之后,角度增大,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减少.④小脑上脚交叉纤维在DTT图上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向前形成盲端、上下交叉上行、前后交叉上行、吻接上行、单侧向前.结论 DTT FACT重建小脑上脚交叉纤维的佳参数是体素1.2 mm×1.2 mm×3.0 mm,FA 0.08,角度阈值80°.小脑上脚纤维交叉有不同表现类型,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作者:窦郁;韩鸿宾;郭顺林;雷军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A(DCE-MR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前定位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MRA图像,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穿刺. 结果 肝静脉穿刺点到门静脉穿刺点平面上下垂直距离(AA')为(22.63±10.21)mm;肝静脉穿刺点到门静脉穿刺点平面前后垂直距离(A'A'')为(13.93±1.07)mm;前后穿刺角度为(31.64±9.23)°;肝静脉、门静脉穿刺点距椎体右缘距离分别为(23.51±2.12)mm、(38.51±5.36)mm;左右穿刺角度为向右偏(33.57±8.93)°.45例穿刺成功,且穿刺次数较少. 结论 门静脉穿刺点位置变化较大,定位需个体化.DCE-MRA是一种有价值且无损伤的定位方法,对TIPS术前定位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立;杨达宽;袁曙光;闫东;王家平;杨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宫琳;王金锐;傅培;陈芸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有喉癌的多原发癌的MSCT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伴有喉癌的多原发癌患者5例,3例患者有20年以上的吸烟史;3例喉癌术后并发其他原发癌的患者经不同程度的放、化疗及免疫治疗.5例多原发癌患者中,2例同时癌及1例异时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均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其他2例异时癌第二原发癌分别为软腭及悬雍垂恶性肿物和颈部恶性淋巴瘤.分析其MSCT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多原发癌包括2例同时癌和3例转移癌.MSCT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的各部位原发病灶均表现为典型的恶性肿瘤影像特点;2例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结论 喉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其他部位检查发现有典型恶性肿块影像学表现时,尤其是对有长期吸烟史及术后进行过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患者,要考虑多原发癌可能.对喉癌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的颈部及其他部位随访.
作者:宋天彬;夏爽;祁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3D-DESSwe)序列在面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5T MR 3D-DESSwe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行面神经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大强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与格氏解剖学图谱进行比较,由两位阅片者协商采用三分法对图像质量和面神经显示可靠性进行评估:2分:图像均匀,面神经显示清晰;1分:图像局部欠均匀,面神经显示模糊;0分:图像不均匀,无法显示面神经.结果 所有志愿者两侧面神经均获得清晰的描述,面神经与周围结构对比明显,所得图像评分均为2分.脑池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其周围流动的脑脊液呈低信号;内听道段面神经呈相对低信号,内听道内流动受限的脑脊液呈高信号.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颅外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周围骨质、软组织呈低信号,可显示部分面神经分支.结论 3D-DESSwe序列可以显示面神经全长,尤其对于显示面神经颞骨内段、颅外段更有价值.
作者:秦毅;张敬;李金亭;王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及短期疗效方面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肾皮质的ADC值.以肿瘤ADC值1.8×10~(-3) mm~2/s为阈值进行分组,对两组间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及随诊1年内肿瘤短期控制率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CCRCC及正常肾皮质的ADC值分别为(1.778±0.582)×10~(-3) mm~2/s及(2.314±0.22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ADC值<1.8×10~(-3) mm~2/s组24例,ADC值≥1.8×10~(-3) mm~2/s组27例,两组间组织学分级、T分期、临床分期及随诊1年内的短期肿瘤控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DWI可以准确地区分CCRCC及正常肾皮质,定量分析ADC值有助于评估CCRCC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及短期疗效.
作者:余小多;林蒙;欧阳汉;周纯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颈椎关节突关节位属一个新的投照体位~([1]),可显示颈椎关节突关节及相应关节间隙,在传统颈椎斜位的基础上增大20°~25°,使C3~C7关节突关节显示佳,是一种相对客观的颈椎关节突关节X线投照方法.
作者:党连荣;左庆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桡神经在肘部的行程复杂,临床医师不易掌握其解剖定位.高频超声简单、易行,可多平面及动态检查,能显示肘部桡神经的纤细结构.本文对肘部桡神经检查方法及测值进行描述.
作者:赵新宇;鄂占森;徐文中;陈敏;张颖;柳展梅;吕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脊柱畸形矫治和下肢人工关节置换需摄立位脊柱全长和下肢全长X线片.之前有三种解决方法:①常规胶片摄影法:由于常规胶片长为43 cm,只能采用分段摄片然后拼接,很难保证影像与实体一致~([1]);②特制长胶片一次曝光法: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影像密度不均匀、清晰度较差;③CR系统专用的全脊柱成像设备,将三个装有IP的暗盒呈上下重叠排列置于专用脊柱摄影架上进行摄影,其缺点是连接处上下密度不均、清晰度差,有时可见暗盒边框白色伪影.我院采用数字化摄影和图像拼接软件,完成351例全脊柱和全下肢图像拼接,报告如下.
作者:范志刚;许波;潘森鑫;徐周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罕见,因其发病部位特殊,相关报道鲜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的CT表现.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网膜肿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4例,腹部触及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
作者:高伟民;胡连源;徐克;徐荣天;任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肋骨单发浓聚灶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4例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单发浓聚灶病例,将浓聚灶按位置划分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前肋、侧肋和后肋四个部位,按浓聚灶形状分为点状、团块状和条形三种,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以点状、条形为主.点状浓聚灶分布以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及前肋居多,多为肋骨骨折(42/61,68.85%);绝大部分条形浓聚灶(18/19,94.74%)为肋骨转移瘤.后肋浓聚灶中,大部分(24/29,82.76%)为肋骨转移瘤.结论 良恶性肋骨单发浓聚灶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鉴别诊断.
作者:李剑明;于树鹏;裴著果;史蓉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康厚艺;张伟国;金榕兵;王毅;陈金华;张乐天;汪黎黎;邹博;马长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1 概况2009年欧洲核医学年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uclear Medicine, EANM)于2009年10月10日-14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会议中心举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共5531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国内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等地的3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2184篇,录用论文共1775篇,其中大会口头交流659篇,壁报交流为1116篇.论文中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德国及希腊国家的论文投稿数量位居前5位,中国大陆论文数排名第12位,其中被录用论文33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被录用9篇(口头和壁报交流分别为3篇和6篇),国内排名第一.
作者:王荣福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