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肖老伯中风后,经过及时救治和家人精心的护理,瘫痪的肢体恢复挺快,1个月后就能扶拐杖走路了.肖老伯每天清晨去屋外走动半小时,感觉还不错,便越来越精神,手脚也越来越灵活.
作者:林利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今年79岁,5~6年前患坐骨神经痛,右腿、右臀部酸痛,有时站立时间长一些,就要本能地蹲一会儿,再站起来感觉会好一点儿.
作者:蔡关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般只知道颈椎病与长期低头屈颈位导致椎间盘退变有关,而不会想到与咽喉有什么关系.然而,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9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咽喉部炎症.有些职业的人群,比如演员、中小学教师、化工厂工人,或声带、咽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往往是颈椎病的好发者.另外,吸烟、嗜酒等易感咽喉部炎症的人群,也易患颈椎病.
作者:罗光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所谓肠中风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就是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在潜移默化地硬化着.
作者:治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曾因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和金山岭长城而名声大噪的台湾艺人柯受良2003年12月9日,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猝然死亡.经医生诊断,死因是哮喘病发作,未能及时医治所致.
作者:邵晓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东阳市歌山镇一位退休教师,因第二天要开会,下午去浴室洗澡,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猝死在浴室里,享年70岁.这种老年人在浴室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
作者:楼忠亮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恽铁樵(1878~1935)是近代名医,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并翻译小说多部,在文坛素享声誉.中年后,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愤然弃笔从医.
作者:姜厚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世纪上半叶中医领军人物当属谢利恒.先生名观,字利恒,晚年自号澄斋老人.祖籍江苏武进,故居在县北之罗墅湾.谢氏为乡间旺族,医学世家.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八味地黄丸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剂,采用干地黄、山药、茯苓等八味中药配伍而成.
作者:玄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传统的中药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手段,因为它可以凭着医生的临床经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着更明确的针对性,体现出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医生们普遍认为,他(她)们的处方取得的疗效与病人在加工服用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密切相关.
作者:王朴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医生们早就发现,某些药物对某些人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例如:约有1‰的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降至危险程度;另一种治夏梦症的药又会引发某些人的心脏病……
作者:广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国中药名称十分复杂,同名异物的中药材也相当多,有的一药多名,同音异字;有的只一字之差,而其形态药用功效却大不一样,稍不注意便容易相互混淆.
作者:计光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水果当饭易贫血想靠吃水果达到减肥的目的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果不能满足人体必需的营养需求,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作者:陈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反思适当生食的益处在心血管疾患、糖尿病、癌症等疾病肆虐的今天,反思远古原始人习惯生食却身体健壮的历史,饮食科学专家们发现,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搭配一点蔬菜、瓜果类植物性食物做生食,至少有4点是熟食无法媲美的益处:
作者:许家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豇豆,在食疗保健价值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据化学测定证实,豇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精纤维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诸多有益成分,尤其蛋白质、维生素B含量为丰富.豇豆还是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病人理想的保健疗疾佳蔬.
作者:陈文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提起养生保健,一些老人就认为要从合理饮食做起,从体育运动做起,从劳逸结合做起,从讲究卫生做起.应该说,这些看法都没错儿.但是,却忽视了心理问题.
作者:尤福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形体矮小除了与遗传和气候因素有关之外,饮食习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张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孩子有了过错,难免要受到父母亲的惩罚,比如打、骂、威吓、罚跪、限制行动等等.我认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如同奖励是必要的那样,惩罚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作者:吴连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家长为孩子的不诚实担心是有道理的,但仅此还不够,应该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并帮助他纠正之.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很可能做出害人又害己的事来.
作者:容小翔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历来治疗头癣、手癣、足癣都采用外擦、外敷相关药物,而食疗法往往被忽视.食物与中药配伍内服、外用,均可对各种癣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闻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据资料,近年老年肝病患者,及肝功检查某些项目指标不正常者增多,但在治疗及保肝过程中,药物选择余地不大,故大多选择中医治疗.
作者:陈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作者:晓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经不再是传染因子,而是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8月2日,记者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悉,该院郭毅教授等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影响中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过量、睡眠困难和运动少.
作者:蒋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日美联社报道,美国心脏学会新一期<高血压>杂志网络版刊发新研究表明:女性长期服用非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醋安酚、退热净)会影响血压,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加倍.研究还提示,布洛芬、萘普生也存在类似风险.
作者:王朝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在孩子首次遗精或初潮来临的前半年(女孩十二三岁,男孩十三四岁),应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母亲可以告诉女儿,少女会来月经,月经就是每个月阴道里有血液流出,它是女子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不必害怕,初潮来临应告诉妈妈.
作者:宁在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附、紫苏各四两,炙甘草一两、陈皮二两组成.有理气解表之效,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诸症.
作者:牛国莲;牛忻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云南白药是治疗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的著名中成药,驰誉国内外.近年来各地实践表明,它还有许多新用途.
作者:王家喻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脱发患者,女,30岁.头发脱落已半年之久,每日梳头时头发大量脱落,洗头时更甚,无痛痒感.曾经多家医院用谷氨酸、谷维素,生发药物治疗,未效.
作者:马荫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大家都知道<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早的中药典籍,但其作者已经不可考,是汉代药物学家伪托神农氏的大名而写成的,为了尊重作者的意见,我们就只当是神农写的吧.
作者:箫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位8岁小姑娘,在美国被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她对花粉、尘螨、油漆等许多东西过敏,发作时喘息有声,异常痛苦,无法正常活动和休息,大夫给她吸入激素必可酮,同时服用茶碱缓释片仍不能控制她的哮喘发作,后经朋友介绍,她来到了中国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找到晁恩祥教授寻求医治.
作者:杨道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997年的冬季,一场瑞雪把北京打扮得银装素裹.下午是去病房会诊的时间,我拿起会诊条向病房奔去.我找到某患者的病例,打开一看:患者,男,80岁.
作者:项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限制饮食要使饮食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之一,其关键所在就是通过制定科学饮食计划,定时定量.
作者:魏开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老年人由于脊柱退变,周围的肌力减弱,韧带的弹性和韧性降低,椎体间小关节增生,造成相互间吻合不紧密.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如转身取物,伸手提重物或咳嗽时的突然猛烈震动,都可导致急性腰扭伤.
作者:胡云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寿高者,当数李庆远.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于民国24年(1935年),终年257岁.
作者:赵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与年长者交往能获取有益的人生教诲,能更好解读人生的奥秘;与年轻人为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像他们一样朝气蓬勃.
作者:楼绍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习惯熬夜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些人熬夜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还是害处多多.
作者:吕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秋天,热与冷的过渡阶段.气候虽冷尚热,湿度日趋下降,物候收敛藏蛰,故秋季养生注意以下几点:
作者:倪合一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