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4年1期文献
  • 耳再造术后Medpor支架外露的治疗

    Medpor是一种多孔径高密度聚乙烯生物材料,由于置入后周围组织能够快速长入其中,生物相容性良好,近来作为耳廓软骨的替代物在耳廓再造中得到大量应用,但时有支架暴露的并发症发生,尤其当支架表面覆盖较薄或有瘢痕的软组织时[1].Tadeusz[2]采用颞浅筋膜包裹支架加移植皮片的方法,增加了支架表面覆盖组织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架暴露的发生,但由于Medpor支架质地较硬不耐摩擦,远期随访暴露率仍然很高.

    作者:李青峰;刘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阴道松弛症的整形外科治疗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阴道黏膜梭形切除,阴道肌肉荷包式缝合术,并对会阴陈旧性裂伤进行修补,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钱定国;黄文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会阴切口瘢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治疗分析

    近4年来我们治疗会阴侧切术后会阴部瘢痕并发局部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16例,采用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创面通过直接缝合、A-T皮瓣等修复,随访13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切口瘢痕不明显,治疗效果满意,未见复发,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郭志权;张泉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下睑缘外眦入路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

    颧骨复合体骨折是常见的颌面部外伤之一,其治疗以早期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同定的效果好[1].1997~2002年我们对5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下睑缘外眦入路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钟来平;陈关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扩张的腹壁双蒂皮瓣修复前臂环状皮肤软组织缺损

    前臂大面积环状皮肤软组织病变切除后,缺损部位附近无适当的皮肤组织可供利用,其创面修复较为困难.既往常采用皮片移植、远位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外形及功能改善并不理想,供区亦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损伤.我们将皮肤扩张术和远位皮瓣转移技术相结合,利用腹壁可资扩张的正常皮肤,形成扩张后的双蒂皮瓣,分期修复前臂环状皮肤缺损,自2000年以来,共治疗8例,效果良好.

    作者:靳小雷;刘元波;徐军;穆兰花;朱晓峰;晏晓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上唇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治疗继发缺损的修复

    硬化剂注射是早年治疗血管瘤的常见方法,对上唇血管瘤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1].但是,由于注射次数过多或剂量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上唇吹口哨样畸形的发生.

    作者:胡秀启;秦中平;李为路;李克雷;刘学建;林晓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完全性鼻侧喙综合征一例

    病例 患者男,23岁,出生后即发现其右鼻缺失,右眉弓内侧多生一管状赘生物,随年龄增大而长大,伴流黏性液,右眼溢泪,内眦闭合不全,于2000年1月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陈仁物;吴寒冰;牛建瑛;卫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治愈热挤压伤术后并发肺栓塞一例

    病例 患者女,23岁,2000年6月5日左腕被热滚轴挤压,伤后在当地医院外用中药膏剂治疗,第6天转入我科,检查:体温37.5℃,呼吸20次/分,脉搏73次/分,血压125/75mmHg( 16.6/10.0 kPa) .

    作者:程银忠;王永红;李淑琴;杨英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一例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由Kasabach、Merritt二氏于1940年首先报道,患者有巨大的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等特点,多见于婴幼儿期,为先天性疾病.此综合征在血管瘤的婴幼儿的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达30%以上.我们于1998年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彪;庄福连;王美水;黄循镭;黄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女性外阴巨大软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外阴肿物6年余,停经,肿物迅速增大2个月余入院.自述于1994年4月,发现右侧外阴肿物,如花生米大小,无疼痛,无分泌物,对月经无影响,未作特殊处理.末次月经2000年2月29日,停经后肿物迅速增大,并逐渐出现疼痛、溃疡,创面有血性及浓性分泌物,遂来我院住院治疗.既往月经正常,已停经2个月,家族史无特殊.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呈女性型分布,右大阴唇可见一肿物下垂约40 cm×35 cm×25 cm,外形不规则,部分为分叶状,部分呈管状粘连,表面潮红、溃烂,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味臭.

    作者:边建民;覃秋海;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隆乳术后假体爆裂一例

    病例 患者女,30岁,6年前在我院行隆乳术,行乳晕旁切口,胸大肌下放置180ml雾状硅凝胶假体(华南理工大学钰霖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术后术区愈合良好,乳房外形及手感均满意.术后5年,因打架右侧乳房被拳击中,伤后胸部疼痛剧烈,曾在当地医院拍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伤后右侧乳房无肿大或缩小.术后6年,因嫌术后乳房小,要求更换较大的假体隆乳.

    作者:刘帅明;潘江华;曲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部罕见巨大脂肪瘤一例

    病例患者男,45岁.10余年前,患者偶然发现颈部有一5 cm×4 cm大小肿块,以后渐进性增大,因无不适,未就诊,近来因肿块增大,影响外观来我院就诊.检查:颈部有一巨大肿块,质软,边界不清,颈部周径55 cm,肿块上下径15cm,位颈前区部分呈瀑布状,上至下颌骨下缘,下至第二肋间,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

    作者:廖和根;宋建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 mRNA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熟,TNF-α mRNA表达的相对比值呈阶段性递增且差别明显(P<0.01),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仍明显为低(P<0.05).结论提示在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TNF-α的作用甚为重要,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由于TNF-α在组织中的含量降低有关.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可能为预防增生性瘢痕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NGF与雌激素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雌激素(17β-E2)与米诺地尔对离体培养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人头皮毛囊培养模型,加入NGF、17β-E2和米诺地尔,通过目镜测微器测量毛囊长度,利用3H-TdR掺入检测毛囊24 h DNA合成率.结果NGF(100ng/m1)与米诺地尔(125μg/m1)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5);而17β-E2(0.5μg/ml)则显示有抑制作用(P<0.05);NGF与雌激素组毛囊的生长长度与阴性对照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3H-TdR掺入检测与长度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NGF(100ng/m1)与米诺地尔(125μg/m1)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17β-E2(0.5 ng/m1)则显示有抑制作用,NGF(100μg/ml)可干预17β-E2(0.5μg/ml)抑制毛囊生长的影响.

    作者:杨壮群;屠军波;姚天华;赵小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氯化镧对创口组织中不同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氯化镧对Ⅰ、Ⅱ、Ⅲ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和防治瘢痕的可能性.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在背部做切口,处理方法分为下述4种:空白对照组(切口两侧皮下不注入任何液体)、模拟对照组(注入药物溶剂三蒸水)、氯化镧组(50 mmol/L0.25 ml)和抗TGF-β1抗体组(50μg/切口).在14、28 d后,用亲合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技术(ABC法)对伤口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应用氯化镧后,Ⅰ、Ⅲ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使用抗TGF-β1抗体的作用相似.结论氯化镧可以抑制创口组织中胶原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防治瘢痕的作用.

    作者:钟晓春;戴育成;曹勇;李国辉;李洁;吴燮卿;刘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以下简称几丁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β1、b-FGF、IL-8等的变化.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β1、b-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L-8则促进;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敬德;邢新;孙美庆;宋建星;欧阳天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皮下移植后胶原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移植后胶原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异体ADM移植于SD鼠皮下,测定移植后ADM中胶原的含量及Ⅰ、Ⅲ型胶原的比例.结果异体ADM移植后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异体ADM是一种良好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作者:霍孟华;戚可名;黄金井;管正玉;庄强;王阳;吕晓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1991年,Bertelli等[1]研究了前臂内侧、外侧皮神经的伴行营养血管,提出了皮神经皮瓣的概念.1992年,他又报道了手背部神经皮瓣的临床应用[2].同年,Masquelet等[3]介绍了小腿感觉神经血管轴为蒂的岛状皮瓣的概念,并将3种下肢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此后,不同供区来源的神经皮瓣相继问世,作为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皮瓣,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者:张启旭;乔群;周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游离毛囊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进展

    毛囊是由上皮成分(包括毛母质、外根鞘)和真皮成分(包括毛乳头、结缔组织鞘)组成的.毛囊的发育是由表皮细胞及其下方的间质相互诱导形成的,Paus等[1]根据毛囊的长度、近端的位置、形成时间及发生过程中的特征将毛囊的形态发生人为的分为0~8阶段,为研究者筛选突变鼠毛囊的异常形态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法.大多数毛囊具有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三个阶段的循环周期.影响毛发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皮质激素、表-真皮间相互作用、药物等,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现我们仅就游离毛囊的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梁志为;谭谦;林子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瘢痕水泡液TNF、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现已证实TNF、IL-6在组织修复和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体内瘢痕组织中TNF、IL-6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我们检测了深度烧伤愈后早期血液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以期探讨瘢痕水泡液成分和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在瘢痕防治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谢有富;吕海峰;陈怡霓;梁达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皮肤血管瘤中MC与bFGF关系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血管瘤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C主要与新血管形成有关[1].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bFGF)可能位于MC内,并认为MC是通过释放bFGF而引起血管增生[2].该结果提示MC及bFGF在血管瘤的增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皮肤血管瘤中MC与bFGF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血管瘤发生,增殖和退化的机理.

    作者:胡强;王琦;商爱农;姚春莲;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10具新鲜尸体2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26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4~7 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大平;方冬云;郭铁芳;韩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穿支及感觉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感觉的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9具18侧常规防腐固定的成年女尸腹前外侧壁进行详细解剖学研究.结果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位于腹直肌鞘区,平均每侧17.5支,直径≥0.5 mm者7.8支,直径≥0.5 mm者9.7支,其中皮瓣上半部多,内侧略多于外侧.DIEP皮瓣主要位于T9~T12神经节段范围内,56.2%DIEP有感觉神经穿支伴行,而粗大DIEP的感觉神经伴行率高达80.9%.结论切取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以肋间神经感觉支为感觉支配的DIEP皮瓣时,穿支选择应以脐周外侧粗大神经血管束为首选.

    作者:杨红岩;徐军;靳小雷;严义坪;穆兰花;刘元波;晏晓青;李森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后晚期的手功能重建

    目的 探索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在无正常皮肤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4月~2001年2月,共收治7例烧伤面积85%~96%,并伴有典型的烧伤爪形手畸形患者.因遍体瘢痕,无正常皮肤可供修复利用,遂将手背瘢痕挛缩彻底松解,并将松解的瘢痕皮肤保留尺侧为蒂,在腹部瘢痕较轻的部位设计皮瓣,覆盖手背创面,然后将手背瘢痕瓣互换到腹部,以覆盖腹部皮瓣供区缺损.结果术后随访半年~4年,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此术式为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手功能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潘勇卫;韦加宁;杨博贵;赵俊会;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对任意型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任意型皮瓣掀起后皮瓣远端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和外源性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任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形成7 cm×2 cm任意型皮瓣,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不同时间远端皮瓣组织匀浆中NO-2/NO-3含量测定,观察皮瓣掀起后皮瓣组织内NO含量变化,和NO前体L-arg对皮瓣成活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皮瓣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2组少,组织匀浆NO含量结果发现:术后即刻各组N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2、24和72 h各组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5和P<0.0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结论皮瓣掀起后,组织NO含量早期有所升高而后降低;应用外源性L-arg可以提高皮瓣组织中NO含量和皮瓣成活率.

    作者:周力纯;陕声国;张瑞莲;杨勇;赵月强;吴小蔚;于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修复足部缺损

    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在同侧足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小腿外踝及跟腱之间踝关节血管网向上穿支血管及筋膜为蒂,形成上达腘窝下方、前后达小腿内外侧中线的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足跟及足背等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结果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分别为5岁及6岁的患儿.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供瓣面积大,血运安全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等优点,对于小腿中下部、足跟、内外踝及足背部等处较大软组织深度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曹卫刚;李圣利;王善良;张群;杨川;王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延长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以来,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7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经随访,修复后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为7.6 mm),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行,是一种修复指腹大范围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潘希贵;田万成;管同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Le Fort Ⅲ型截骨中位牵引矫正面中份发育不全

    目的 探索使用中份骨骼均衡前移的牵引技术,以矫正面中份后缩畸形.方法牵引系统由面弓、牙科正畸用的橡皮圈和经鼻孔插入的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组成.对18岁以上的严重面中份发育不全畸形的患者3例,行Le FortⅢ型截骨.显露两侧梨状孔缘,用粗裂钻在梨状孔L的外下缘外侧约8 mm处钻孔,斜向穿过上颌窦前壁和鼻腔侧壁的骨质达下鼻道.经双侧鼻孔引入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的挂钩,将挂钩插入梨状孔缘的骨孔内.手术后第3天用连接于面弓和骨牵引钩的正畸橡皮圈进行牵引.结果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面部上、中、下各部的前后关系协调,鼻梁及鼻下部挺拔.结论Le FortⅢ型截骨后弹力牵引能够有效地矫正严重面中份发育不全畸形.新的牵引技术牵引力点适中,能够使面中份骨骼平衡前移;避免对牙齿牵拉所造成的不利改变;利用鼻孔的自然结构,不留可见瘢痕.

    作者:柳春明;侯敏;梁立民;黄旭明;张桐;张海钟;马骁;周宏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菱形去表皮皮下蒂皮瓣推进转移治疗先天性乳头内陷

    目的 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手术方法.方法从先天性乳头内陷的病理特点入手,设计双菱形去表皮皮下蒂皮瓣推进转移法矫治乳头内陷,并于术后持续牵引至少2周.结果 1999~2002年12月共治疗双侧先天性乳头内陷16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血运障碍发生,术后随访2~12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感觉良好,乳头高度及外形满意,无复发.结论本法是矫治先天性乳头内陷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张群;杨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游离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一期重建乳房

    目的 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游离腹壁下深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行一期乳房再造,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01年12月~2003年1月对12例患单侧乳癌的女性患者,在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用游离DIEP皮瓣行一期乳房再造,受区血管采用胸背动、静脉或胸廓内动、静脉.结果本组12例DIEP皮瓣中有1例因为下腹部多条瘢痕,术后整块皮瓣坏死,其余11例全部存活.11例再造乳房和对侧乳房大小基本一致,术后无一例发生腹壁薄弱、腹部包块、腹壁疝等.结论DIEP皮瓣是利用自体组织一期重建乳房合理可靠的新方法,较TRAM皮瓣,术后供区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康复快,但手术较复杂、时间较长,对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

    作者:白雪莉;虞渝生;刘小蕉;林礼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外上侧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

    目的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方法采用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切除上、内、下方多余的乳腺组织;将真皮腺体皮瓣旋转、调整、固定、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本组4例8侧乳房,术后双乳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病例中1例婚育者有哺乳功能.结论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是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合理术式,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

    作者:陈伟华;吕远东;翟舒娅;刁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行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利用组织的弹性,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共为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除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效果恒定,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作者:刘元波;徐军;穆兰花;靳小雷;晏小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直肌-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应用乳房再造术

    目的 探索-种同时修复乳房和胸壁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下简称TRAM皮瓣)和部分背阔肌肌皮瓣,为乳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修复.结果4例8个皮瓣全部成活,再造乳房及胸壁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腹直肌-背阔肌肌皮瓣,可以同时完成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乔群;赵茹;柳成;刘志飞;孙家明;王从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治疗

    目的 探讨乳癌放射性治疗(下简称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方法,阐述放疗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方法1999年以来分别应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皮肤软组织扩张、局部皮瓣转移和局部延迟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16例,并常规行肌电图检查了解臂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因创口感染而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10例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7例合并有臂丛神经损伤.结论乳癌放疗后引起的放射性溃疡常伴有臂丛神经损伤,这些损伤呈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改变;应用血运良好的皮瓣可有效地修复溃疡创面.

    作者:李叶扬;梁岷;汪锦伦;矫立仁;黄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颌下小切口下颌角截骨面部轮廓整形术

    1947和1949年,Gurney和Adams开创了口外入路修改脸形的手术,后经整形科医生们的不断努力,又出现了口内入路[1]、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2]等术式.我们于2001年以来,以单纯颌下小切口为入路,行下颌骨截骨方形脸改形术16例,效果满意.

    作者:冯传波;罗盛康;高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