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国际刊号:1672-2124
  • 国内刊号:11-4975/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2010年3期文献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1日的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 503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1.1%,联合用药比例为45.7%,术科系抗菌药物使用率(68.5%)明显高于内科系(39.2%);联合用药率高的是呼吸科、综合ICU和产科,分别为89.6%、85.7%和72.7%;DDDs前的10位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个、氟喹诺酮类4个、氨基糖苷类1个,限制使用类别9个,特殊使用类别1个,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所用剂量高于限定日剂量;病原学送检率为55.3%.结论:全院尤其是术科系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构成比偏高,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类别药物使用率过高,部分头孢菌素类用药剂量过大,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何丽庭;李伟恩;谭丽蓉;陈敏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抑郁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销售金额每年都占80%以上,成为一线抗抑郁药,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是近3年来使用多的SSRI类药物.结论:我院抗抑郁药使用基本合理,SSRI成为抗抑郁首选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应用逐年减少.

    作者:许月芳;姜玲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实施《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前、后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的实施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中我院外科常见的4种手术部位(腹外疝手术、骨科手术、阑尾手术、妇产科手术)随机抽取2008年1~6月(干预前)与2008年7~12月(干预后)出院病历资料各50份(共400份),对围术期预防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率减少4.5%,联合用药率减少28.5%,合理用药率增加55.5%.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陈铸;吴小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结合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的认识,从而做到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6~12月门诊处方13 162张,对其中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应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数量、用药频度(DDDs)、相关药物的联用情况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统计处方13 162张,其中抗菌药处方4 939张,占总处方量的37.52%;单一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4 09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82.87%;二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812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16.44%;三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4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0.60%.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改善.头孢菌素类的使用量占医院抗菌药物的首位,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的使用量较大.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建议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掌握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于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义凤;严明莉;蔡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牙周科门诊处方评价及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牙周科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状况,为实施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牙周科2009年1~10月门诊处方进行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调研和分析,并对处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应诊不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占83.27%;平均用药品种数1.22种;抗菌药物使用率10.03%,占总药费的14.67%;注射荆使用率77.56%,占总药费的39.67%;基本药物使用率87.68%;平均处方金额17.23元;药物使用以局部麻醉药、消毒防腐药、抗菌药物和抗炎镇痛药为主;抗菌药物使用以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为主.结论:我院牙周科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作者:郑利光;牛桂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病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提取2008年11月~2009年1月出院的157例骨科I类切口手术病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份病历中使用至少1种抗菌药物的病历154份,使用率达98%,所用药品主要集中在头孢匹胺、拉氧头孢、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和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几个品种,存在术前过早用药,术后用药时间过长,高起点等不合理现象.结论:医院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案和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作者:王晓玲;刘晶;李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抗菌药物用量及销售金额,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中,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应用频繁,且头孢菌素类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作者:程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感染药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评价分析我院2006~2008年抗感染药的临床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感染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6~2008年我院抗感染药总的使用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31.21%~32.95%.注射剂的使用频度和消耗金额远高于口服剂和外用荆.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是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抗感染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加替沙星、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年中使用频度均排在前5位.结论:我院抗感染药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量和金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部分品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需要加强监管.

    作者:钱方;陶宜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3~2008年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药临床应用情况评价与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方法,以病原微生物耐药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氟喹诺酮类合理应用的可行性.优化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03~2008年6年间氟喹诺酮类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我院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总体来说,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的应用相对稳定,不同品种的使用频率与细菌耐药情况基本一致.但是发现,药品使用量也与临床对国内外指南的重视程度有关,如受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IDSA/ATS)的CAP指南推荐的影响,近年来莫西沙星的使用率上升,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左氧氟沙星使用率有下降趋势.结论:临床应该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的合理应用,同时要重视普通病房感染病例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提高送检率,以获得全院关于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的全面资料,有利于促进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作者:刘治军;陈东科;傅得兴;杜冠华;胡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8年下半年我院门诊处方调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对门诊处方进行统计调查和评价,并根据结果对门诊进行干预,从而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下半年的门诊处方的处方金额,药品数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平均每张处方的价格偏高,但其他数据基本都符合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方面氟喹诺酮类的使用量虽然在后3个月略有下降,但总体的使用量依然偏高.结论:医疗机构应继续时处方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干预.

    作者:高宁舟;沈杰;宋钟娟;刘奕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和规律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品种数、使用金额等进行统计排序分析.结果及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结构比较稳定,抗菌药物用药品种趋向集中,抗菌药物的选择较合理.

    作者:赵庚昊;王荣乐;崔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治疗342 491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药物品种、用药频度、配伍方式、联用情况、平均药品费用,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6.85%,涉及10类40种,以单一用药为主.占60.8%.口服用药占总用药频度的79.38%,评价为合理用药的占65.66%,平均每例/次患者的药品费用为81.85元.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鲁华;纪新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区3家医院235例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对我区3家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查2008年6~7月3家医院手术病历共235份.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应用原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家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上存在部分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使用疗程较长,剂量偏大、微生物学检查送检率较低等问题.结论:3家医院围术期抗茼药物应用存在一定不合理情况,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作者:郑勇;陈红;陈娟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评价医院门诊患者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9月门诊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对处方诊断、给药途径、单次用量和联合用药进行统计,与药品说明书相关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抽查处方316张,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符合率为72.78%;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过量使用现象,高限剂量使用占49.37%;稀释剂规范率为67.41%;使用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处方占31.01%.结论:医院中药注射剂应用存在与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符的现象,应该严格按说明书的规定使用药品.

    作者:杨永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软件,统计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消耗金额和数量,并计算DDDs和DDC.结果: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品种数量及消耗金额同时增长;氟康唑的应用品种和数量多,3年来的销售金额及各年度DDDs排序中均占首位;伏立康唑的使用上升较快.结论: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较多地使用了有效、经济的药物.

    作者:班立丽;谭晓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我院住院并使用抗菌药物病例320份,其中手术病例160例,非手术病例160例,并对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在抗菌药物选用、联合应用、用药指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较多的问题,应进一步进行干预,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作者:刘玲玲;吕世臣;李美英;史大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药师在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

    目的:介绍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和疝修补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08年全年或2009年6~11月3种I类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通过分管副院长在医院有关会议上点评、药师到临床科室讲课和实施监控,对其进行干预.结果:药师干预后,2009年6~11月76例3种Ⅰ类手术均采用单一用药方案;65例甲状腺手术均在术前0.5~2 h使用了抗菌药物,术中没有1例使用抗菌药物,61例在手术后第2天停用抗菌药物,占93.8%(61/65);这3类共76例手术中,第1代头孢菌素使用例次为37例,构成比为48.7%;第2代头孢菌素28例,占36.8%;青霉素类11例,占14.5%.结论:药师参与干预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显著,本文介绍的干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建玲;张瑞麟;李忠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分析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5~10月住院患者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处方7 386张.采用WHO药物使用研究小组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及结论:用药频度大的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主要用于手术镇痛;用于癌症疼痛治疗以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用药频度大,吗啡缓、控释制剂次之.

    作者:龙明辉;丁惠萍;罗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8年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查分析,以了解我院门诊患者处方用药的基本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抽查处方逐一审查,将其中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挑选出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有402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2.76%,其中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剂量或用法不正确、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我院门诊处方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大<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处方的监督检查,提高处方质量.

    作者:徐芳琴;陈晓莉;赵越平;文爱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处方评价及结果分析

    目的:完善处方评价制度,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5月~2008年12月门急诊处方2 000张,并随机抽取小儿科、老年病科、呼吸科病区出院带药处方500张,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理处方和专科用药进行评价.结果:我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88.7%,小儿科病区、老年科病区、呼吸科病区处方合格率分别为98.5%、97.0%、99.0%;不合格处方中处方前记占36.7%,处方量超过7(3)天未写原因占28.8%,配伍禁忌占12.8%,相互作用占不合格处方的9.7%,禁忌用药占不合格处方的6.6%.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注射剂、基本药物等使用相对比较合理,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应该得到重视,有待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于秋影;石磊;孟丽霞;朱玉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9年我院眼科门诊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眼科门诊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眼科门诊处方质量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眼科门诊电子处方2 400张,分析处方不合理情况,统计不合理处方比例.结果:不合理处方84张.占所抽取处方的3.50%.其中年龄与诊断不符的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76%;用法用量不符合要求的3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38.10%;诊断与用药不符的7张,占不合理处方的8.30%;用药周期过长的2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28.50%;无医师修改印章与日期的6张,占不合理处方的7.14%;药物配伍禁忌的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2.38%;重复用药的1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11.90%.结论:电子处方的实行大大降低了不合理处方的发生,但仍应进一步对门诊电子处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并加强药师审核处方的水平与力度,规范医生开具处方,提高我院门诊处方的质量.

    作者:张春雨;刘子琦;付望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如下方案治疗:表柔比星50 mg·(m2)-1,静脉注射,第1天;多西他赛30 mg·(m2)-1,静脉滴注1小时,第1天,第8天;奥沙利铂85 mg·(m2)-1,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每21天重复.中位治疗5周期.结果:26例患者cR 2例(7.69%),PR 10例(38.46%),SD 9例(34.15%),PD 5例(19.23%),RR 46.15%,DC 80.30%,中位TTP 6.1个月,1年生存率50%.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效果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姜妮;周蕾;张红梅;刘福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7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住院确诊为ABS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5例,治疗组用头孢硫脒2.0 g,1日2次肌内注射,对照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q12 h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4 d,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观察对比研究.结果:临床疗效分别为85.71%和89.23%;细菌学疗效分别为82.26%和85.96%,头孢硫脒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硫眯组为10.0%(7/70),头孢哌酮/舒巴坦组为9.23%(6/65).均未见光毒性和肝毒性不良反应.结论:头孢硫脒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ABS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陈小梅;高春生;王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应用吉非替尼250 mg·d-1,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结果:40例可评价病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3例,病情稳定(SD)17例,疾病进展(PD)10例.全组有效率为32.5%,疾病控制率为75.0%.疾病相关症状缓解率为72.5%,中位缓解时间为8天.中位生存期13.0个月.主要的毒副作用为皮疹24例(60.0%),腹泻17倒(42.5%),皮肤干燥脱屑10例(25.0%),皮肤瘙痒7例(17.5%),恶性呕吐6例(15.0%),转氨酶升高3例(7.5%)及口腔溃疡1例(2.5%).结论: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曲怡梅;廖国清;王红梅;刘鹏辉;李亮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比卡鲁胺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价并探讨比卡鲁胺(Bicalutamide capsules)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1日-2008年5月31日,我院收治前列腺癌患者42例,年龄58~86岁,平均72岁.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为腺癌.血清PSA值2.6-168.2 ng·mL-1.Gleason评分2~4分6例,5~7分28例,8~10分8例.采用手术去势加雄激素阻断[比卡鲁胺(岩列舒)50 mg]的30例,药物去势[戈舍瑞林3.6 mg·(28 d)-1]加雄激素阻断(比卡鲁胺50 mg·d-1)12例,连续治疗12个月,之后根据PSA水平采用间歇治疗.随访症状改善情况、肿瘤消退情况、肝肾功能、血PSA值及生存时间.结果:42例治疗后,开始PSA均有下降,随访第1年时,37例血PSA降至正常,第2年,33例病情稳定,6例下降不满意或出现反跳,改用其他治疗方式.到目前为止.36例存活,其余3例死于前列腺癌进展,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内分泌治疗是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朱煜;张建平;许乐;许文平;童臻;林宗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与评价

    目的:研究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进展.方法:分别介绍了刺五加中皂甙、多糖以及与黄芩联用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同时,对刺五加制剂治疗疾病的研究和评价做了总结,并对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展望.结果:刺五加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刺五加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开发利用更多有效成分.

    作者:杜佳新;顾玉红;张博;朱小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概况.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状况、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及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作者:贡联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267例ADR报告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我院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267例报告,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怀疑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高居首位,共195例,占70.03%;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41例,占90.26%;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普遍,共162例,占60.62%.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理化性质、用法用量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工作应注意ADR高发药物的使用.

    作者:朱志忠;范红春;唐叶秋;吴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1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上报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上报科室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多,占总例数的94.0%(140例);抗菌药物引.冬的ADR多占总例数的42.3%(63例);ADR病例多发于住院病房,占总例数的64.4%(9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0.3%(75例).结论:在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有利于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黎石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传统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肿瘤血管的生成为其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抗肿瘤血管的生成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新靶点,近年来中药或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跃,也具有明显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刘娟;文静;王晶;谢铮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菌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1 王汝龙:优化抗耐药菌的治疗1.1 概述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产酶耐药、靶位改变耐药和渗透性障碍耐药.耐药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治疗筛选了耐药菌株的结果.

    作者:程迎秋;崔德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案.方法:采用统计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成本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分别为88.0%和90.0%,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成本分别为948.57元和2 529.45元,差异明显.结论: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比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更经济,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

    作者:白瑶;刘玉琴;饶艳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3种方案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探讨3种方案药物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经济效果.方法:152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A组)、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B组)和酸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C组)3种不同方案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中小成本分析法(CMA)进行评价.结果:3种方案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治疗费用以B方案低;而A方案复发率高,与B、C两方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治疗方案复发率较低,成本低,更具经济学优势,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方案虽成本较高,但复发率低,远期疗效理想.

    作者:熊一岚;万力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目的:探讨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舍胶体次枸橼酸铋钾的常规四联方案治疗.结果:两组在清除Hp与药物成本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过经过成本-效果分析,两组成本-效果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联疗法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四联疗法,虽然其成本相对高,但是也应广泛用于临床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作者:耿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国家处方集》脱颖而出

    为响应WHO的倡导,完善我国基本药物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行为,加强用药管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卫生部医政司于2007年9月发文委托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编写首部<中国国家处方集>(下称<处方集>).

    作者:张石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HPLC法同时测定加味白头翁汤凝胶灌肠剂中秦皮甲素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医院制剂加味白头翁汤凝胶灌肠剂中秦皮甲素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流动相:溶液A为乙腈,溶液B为含5%三乙胺的0.33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0).0~9 min,溶液A:溶液B为12:88;9~10 min,A:B为30:70;10~22 min,A:B为30:70.流速:1.0 mL·min-1;秦皮甲素和盐酸小檗碱的检测波长分别为334 nm和349 nm.结果:秦皮甲素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4~200μg·mL-1和1~5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63%(RSD=2.52%)和97.37%(RSD=1.84%).结论: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加味白头翁汤凝胶灌肠荆的质量控制.

    作者:蔡乐;刘萍;周忻;张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复方丹参片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和分析市场中复方丹参片产品质量状况和在临床应用情况,探讨中药药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调查了解复方丹参片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对随机从医药市场流通中采集的45个不同企业生产的近百批次复方丹参片质量进行实验比较和分析.结果: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复方丹参片的应用数量和应用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市场中复方丹参片产品之间质量差异很大.结论:临床应用中复方丹参片产品的质量差异过大,导致药物资源的浪费和药品不合理应用,建议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复方丹参片的国家药典标准.

    作者:刘逢芹;刘田云;常跃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