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辅助循环装置(LVAD)作为一种技术先进、效果显著的辅助循环装置,主要用于心脏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急性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左心衰或不易控制的致命性心律紊乱、心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以及作为心脏移植过度等待供体当中.近年来,在国内左心辅助装置的应用作为一门前沿技术逐渐被开展应用.笔者于2005年3-9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期间,参与护理了5例左心辅助循环的心脏患者,并总结了监护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和发展,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但由于术中残余CO2气体及其产生的酸性物质可对膈肌神经产生刺激,进而反射性地引起肩背部、肋间等部位的疼痛-牵涉痛,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使患者以及家属对腹腔镜手术有了新的看法.为了更快地使发生牵涉痛的患者减轻痛苦,我院一直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体位改变,这一方法有效的缩短了牵涉痛的持续时间,缓解了疼痛的程度,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瑾;郑凡;张水治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颈椎后路手术是近年来脊柱领域开展的一项难度较大的手术.因其位置临近较高级神经中枢,血管、神经分布丰富,术区狭窄,故手术危险性大,容易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良好的手术体位可保持脊柱功能位置,以确保患者手术中的安全,同时能为术者提供佳的术野显露,为手术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振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胸腔手术麻醉主要是采用经口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1],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后常带气管插管回ICU,以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通过气管内插管给氧防止低氧血症.常规选用给氧导管为8号鼻导管.在吸氧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气管内插管给氧导管的粗细是否影响患者的PaO2和PaCO2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探讨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玲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手术耐受,增强免疫力,减少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的营养支持方式[1],以往我们多采用单腔鼻肠管喂养,但是由于术后胃肠减压管、鼻肠管、氧气管等多管并存于鼻腔,患者很难耐受.对此,2004年11月-2005年8月我科应用三腔鼻空肠管对32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开展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荣晓旭;陆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灌肠是结肠镜检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灌肠法经常达不到老年患者清洁肠道的目的,反而会诱发某些疾病.有报道口服清肠液代替灌肠,即结肠镜检前1 d番泻叶9 g泡茶,200ml/杯,饮用5杯,检前1 h口服2000ml含KCl 1.5g、NaCl 12.28 g、NaHCO3 5.88 g的电解质溶液,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但短时间饮进大量电解质液易致腹胀、恶心呕吐,部分电解质吸收影响机体内环境有潜在危险[2].为此,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本研究通过改进后的老年人灌肠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德美;梁俊玲;李秀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自2001年Strauer首次将干细胞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1].尽管临床应用已经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2],但目前有关干细胞移植护理配合的文章鲜有报道[3].我科于2004年10月-2005年11月共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12例,经过精心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干细胞移植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淑梅;杨秀兰;曹宏霞;赵爱荣;王秀梅;王海荣;吕烨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的卧位类型,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5月-2002年5月收集的60例PCI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2002年8月-2003年8月的80例同类患者设为实验组(B组).A组术后采用常规医嘱进行护理,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1 kg砂袋压迫8 h,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平卧24 h后下床活动;B组术后床抬高30°,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对无血管并发症者可根据患者需要取术侧卧位、仰卧位或半卧位交替,12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B组的舒适程度显著优于A组.结论B组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心理压力.
作者:郑福芹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采用自体血管建立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的血流旁路,使冠状动脉梗阻远端重新得到血液供应[1].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开展了5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由于大隐静脉切断结扎,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加上血液黏稠度的改变,静脉血流速度的减慢,易致静脉血栓形成,引起术侧下肢肿胀.本研究通过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结合下肢加压包扎、抬高、抗凝治疗、健康教育指导等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志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无痛胃肠镜检查因其具有无痛苦、安全性较高、操作不复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1].我院自2004年以来,在将无痛胃肠镜检查术应用于临床的同时,针对胃肠镜诊疗过程中患者较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小丽;宁云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溶栓抗凝是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主要手段,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正日渐普及和规范.通过对我科2003年7月-2005年2月收治的11例PTE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辅以护理配合,总结护理注意事项,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柳芳;李芳;梁真;吴少珠;谭瑞珠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索Orem自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的可行性和经验.方法通过Orem自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分析患儿的自理需求,评估患儿的自理缺陷以选择相应的护理体系,按系统有层次的配置护理人力并建立各职能层次人员的目标管理制度.结果Orem自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及建立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可以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及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强调了护理的专业自主性,但也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应用Orem自理模式于儿科护理人力资源,能给患儿提供更合适的护理帮助并能分层次合理使用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周雪贞;颜君;张美芬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分别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并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3、5、9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组患者抑郁状态于护理后3、5、9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状态,减轻和缩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提高其生存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杨丰;陈向梅;何喜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利用计算机强大功能和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人工智能成果,研制多媒体护理知识库系统,为护理人员提供准确、快捷、方便、灵活的获取护理知识和技术的佳渠道,可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传平;刘志香;南秀荣;刘慧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利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系统指导临床科学分配护理人力资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338例患者随机收入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是根据主观判断患者的病情来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实验组每日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并指导临床科学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比较2组在护理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入住ICU平均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护理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入住ICU平均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APACHEⅡ评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分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玉敏;张连荣;冯吉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通过对早产儿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促进早产儿尽可能地发挥其潜在能力,使早产儿的智力发育达到正常新生儿的发育水平.方法收集早产儿30例为干预组,正常儿30例为对照组,并排除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有关生物及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早产儿0~2岁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视、听、触觉及前庭功能训练等教育活动,促使早产儿身体和智能发育.结果早期干预组经过2年的训练,从第2年就可以看出早产儿身体及智能发育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干预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包彩玲;高明艳;王丽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完全埋植的体内输液港是一种长期留置在体内的深静脉输液装置,主要由皮下药盒(自封膜、储药囊、出口管)、连接器和导管系统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包括化疗药)、补液、营养支持治疗、输血、血样采集等,尤其是可以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难度,可同时将各种药物直接输注到中心静脉,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是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永久性通路,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应用经验[1].2003年7月-2005年8月,我科为5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植入体内输液港,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细致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了体内输液港的正常使用和治疗的顺利完成,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永琳;高艳;范冬菊;王艳;廖晓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静脉输液须严格控制输液量、输液速度及药物浓度,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1].以往教科书及临床工作中,按1ml相当15滴计算输液量及输液速度.近年来,随着一次性输液器的普及,许多学者发现输液管的莫菲氏滴管内径大小影响每毫升相当滴数.目前,新版教科书规定滴口内径约为3mm,每毫升约15滴;滴口内径2.0~2.5 mm,每毫升约20滴[2].经临床观察,用上述规定计算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误差较大.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后发现,有关口径与每毫升相当滴数的关系尚有争议,但未曾有关于药液本身及温度对每毫升相当滴数影响的文献报道,学者普遍认为每毫升相当滴数是常量.本研究对5种药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对每毫升相当滴数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婕;王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结肠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足将会导致粪便遮蔽病变,污染镜面,影响内镜进镜和观察,是内镜检查漏诊和失败的常见原因.由于不同患者肠道排空能力存在差异,其胃肠排空时间、单位时间的结肠排空率等参数差异很大.虽然常用的肠道准备方法很多,但是否适合每位患者,并能保证肠道准备的效果良好,常难以确定.因此,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法的优劣,对于结肠镜检查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军勋;刘玉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自控镇痛110例及非自控镇痛67例选择性剖宫产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6 h及24 h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8%和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控镇痛患者术后开奶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患者产后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黄飘;曹玉兰;颜香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缩短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安全性和提高术后舒适度的可行性.方法将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0例设为观察组,术后股动脉加压包扎和卧床制动2 h.将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512例设为对照组,术后股动脉加压包扎6 h,卧床制动12 h.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血肿发生率和舒适度、排尿情况.结果(1)2组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观察组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术肢麻木不适、失眠、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观察组患者术后排尿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 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作者:李海燕;亢君;李晓霞;林秋嫣;杨波;盖鲁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活检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其主要并发症为创伤出血,包括血尿和肾周围血肿.严重的大出血常导致血块形成,阻塞输尿管,甚至在膀胱内形成血凝块,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使原有的肾损害加重,而严密细致的护理在肾穿刺术后早期及时发现大出血以及以后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过程中极为关键[1].我科2005年3月收治1例在肾穿刺术后并发大出血患者,经垂体后叶素治疗无效后,行右侧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谈红梅;真启云;吴娟;王艳;孔维信;项呈喜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许多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外科开胸术后往往伴有一些肺血管残余梗阻病变,对这部分病例行外科再次开胸手术的风险很大,即使开胸手术,有些病变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内外科镶嵌治疗复杂先心病已是目前国外先进的技术,内科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分支狭窄效果欠佳,由此支架安置术应运而生[1~4].我院心内科于2005年8月9-13日成功为1例法洛四联征(TOF)术后残余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患儿施行了肺动脉分支内支架安置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蓁;沈海英;金黎洁;唐晓静;邵丽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调查急诊护士掌握灾害救治知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急诊护士掌握灾害救治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救治相关经验、掌握灾害救治相关知识程度、学习需求及途径.结果大多数护士未参加过灾害应急救治工作;灾害救治知识的掌握正确率不高;职称、学历高的护士掌握灾害知识的程度高些,知识掌握与工作年限无关;90%以上的护士认为有必要且希望获得灾害救治知识的培训.结论护理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加强平时灾害救治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急诊护士应对灾害的能力.
作者:王玉玲;刘钰;黎檀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当前,护理队伍缺编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对护士的工作价值观和组织承诺进行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人员选择激励方式,稳定护理队伍提供依据,我们通过对医院护理人员工作价值观及组织承诺的调查分析,使管理者能够掌握影响护士离职的重要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减少流失,进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建华;李继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的观察及护理方案,以减少药物流产并发症.方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1 832例(研究组)与传统药物流产50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研究组清官率为12.7%,高于对照组的8.2%;研究组流产后出血量、持续时间、出血率、盆腔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01.结论药物流产失败者,当日行主动清官术,有利于减少药物流产并发症,有助于药物流产的护理.
作者:马丽;李法升;李锦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001-2005年住院分娩的产妇,选择其中妊娠合并甲亢32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合并早孕者16例,发生妊娠剧吐10例,先兆流产6例;甲亢合并晚孕者16例,发生早产3例,胎儿窘迫6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产后出血2例;新生儿窒息3例.结论对妊娠合并甲亢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围产期护理,降低围产期母婴死亡率.
作者:卢德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围术期的护理研究已越来越深入.传统观念认为,由于组织破坏、输血以及麻醉等因素,术后分解代谢增加,血清钾离子浓度(血钾)增高,术后3 d内不主张补钾[1],但临床上发现部分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存在低血钾的状况.低血钾对人体的危害众所周知,但择期手术围术期潜在的致低血钾因素却常常被忽视[2].本研究通过对妇科手术患者血清钾的动态观察,对具有低钾血症高危因素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监测其病情变化,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水玲;朱浩琴;陈剑虹;裘岚;张娬;陈秀华;吕宏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进修护士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4位进修护士通过评估、计划,严格选择带教老师,实施一对一的专人带教,采用讲解、示范和指导相结合等方法,并于进修结束前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所有进修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均有所提高.结论通过应用护理程序对进修护士的教学管理,可以调动进修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做到因人施教,使进修护士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作者:朱儒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根治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的手术切除范围广,创面大,在组织修复过程中渗出较多.若引流不畅,将出现皮下积血积液,使皮瓣漂浮出现坏死.皮下置管引流是防治皮下积液的传统方法[1].我院自2001年在进行乳腺癌手术后使用一种本科室设计并且制作的负压引流瓶,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莉;杨凤逸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妇科检查床一般为190 cm×66 cm,临床中除用于妇科检查外,还可用于诊断性刮宫、巴氏腺囊肿切除等手术的操作,以及手术前的准备.过窄的检查床常使患者上臂难以自然放置于身体的两侧,尤其是在输液时更是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对妇科检查床进行了改进,经过4 a的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萍;任岚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血氧饱和度探头是多功能监护仪上的重要传感器,也是临床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故障的部件之一[1].临床多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探头,其内部工艺制造复杂,外壳由聚乙烯材料制作,质地较脆,抗震性差,常因各种原因掉在地上而造成开裂松动、感应不良,甚至损坏.临床工作中我们用下面方法对其进行保护,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东延;郑润菊;谢艳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神经科患者由于经常出现烦躁、抽搐、精神异常等症状,常常会使用约束带对其进行固定.同时神经科查体过程中及查体后需及时观察时也需对其进行约束,否则易出现患者拔除导管、碰伤、坠床等现象,为临床医护人员的诊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制作了一种约束手套,经临床实验证明,此约束手套能代替传统的约束带,适用于神经科,尤其适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芳;郭米嘉;姚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女性患者在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时,因子宫与直肠紧密相邻,在术者分离直肠时不仅手术野无法暴露,也容易造成子宫的损伤.以往的常规方法是在子宫两角缝线吊于腹壁[1],但缝针容易引起子宫出血,而且子宫角的缝线太松影响手术操作,太紧则容易撕伤子宫角.2003年7月-2005年7月,我们在11例女性直肠癌手术中利用妇科腹腔镜手术所用的举宫器调整子宫位置,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相丽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开始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及周围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受困情绪活跃,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状态失去平衡,这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因此,为了改善该期精神病患者的受困情绪,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和家庭,笔者于2005年7-10月对30例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情感支持干预措施,收到了较为满意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巧玲;李遵清;胡春凤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