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青光眼手术,在不切穿前房的情况下,精确切除Schlemm管外壁,部分内壁及临近角巩膜组织[2],通过保留菲薄的小梁网-后弹力层膜取得了满意的降眼压效果,明显减少了穿透性小梁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被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手术适应症也在不断扩大.另外,术中植入不同类型的植入物于浅层巩膜瓣下的减压室中,维持了术后的滤过功能,使小梁手术更加安全可靠.我院从2002年11月至2004年2月,施行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T-Flux植入术12例(17眼),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赵春梅;李琳;景晓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6例16眼患者,依据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以及固定皱褶的部位,术前是否发现裂孔及裂孔部位选择手术.外路手术以巩膜环扎加外垫压冷凝放液及必要时的眼内注气;内外路结合手术以巩膜环扎加玻璃体切割及必要时的眼内注气或硅油注入加激光或冷凝.结果终视网膜复位率达100%;一次手术复位12例,复位率75%;3例二次手术复位,1例3次手术复位.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提高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
作者:翟彦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Eales'病在玻璃体切割术前视网膜光凝的意义.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从1995年~2004年住院的Eales'病人,130例(141眼),均做过玻璃体切割术,年龄18岁~45岁,平均28.5岁,平均随访48.8月.根据是否术前行过视网膜光凝将其分为激光治疗组(32眼)和无激光治疗组(109眼),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改善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激光治疗组术中并发症2眼(6.25%),术后并发症5眼(15.62%),无激光治疗组术中并发症24眼(22.02%),术后并发症37眼(33.94%).73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成功59眼(80.82%),激光治疗组21眼复位成功20眼(95.24%),无激光治疗组52眼复位成功39眼(75.00%).激光治疗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激光治疗组视力有所改善.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是治疗Eales'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能在玻璃体切割术前行光凝治疗,手术预后明显好于未行激光治疗的Eales'病患者.建议在Eales'病早期的患者尽可能使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
作者:马成;尹正玉;魏世辉;姚为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时间频率和空间频率对扫描图像翻转诱发电位视力准确度的影响.方法比较10例20眼正常志愿者SPVER视力和对数视力表视力.在SPVER视力的测定中用7个不同空间频率的光栅条纹连续扫描,所得的数据经离散傅立叶分析后,获得振幅-空间频率曲线,并通过外推法估计其视力.诱发电位测定的时间频率分别为8、12、16、20、24Hz,根据测试距离来调整空间频率.结果与视力表视力比较各时间频率测定的SPVER视力有良好的相关r=0.87~0.5,各空间频率间测定的视力有良好的相关性r=0.72~0.96.三种不同空间频率测试的SPVER视力和视力表视力比较在低视力段无差异在高视力段所设空间频率越高结果越接近视力表视力.结论SPVEP视力与视力表视力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为使测定的结果更准确可根据条件选取相应的时间和空间频率.
作者:朱捷;杨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甾体类与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不同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8例(6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A:29例(33眼),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B:29例(33眼),术后给予妥布霉素+普拉洛芬滴眼液.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30及90天对随访患者依次行Schirmer试验、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 up time 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和患者主观干眼感觉评分调查.结果术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Schirmer值比较、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两组的NIBUT(t=-2.35、-2.41;P=0.03、0.03),上方角膜知觉(t=-2.19、-2.26;P=0.04、0.04),中央角膜知觉(t=-2.25、-2.41;P=0.04、0.03)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术后14天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早期,NSAIDs对泪膜稳定性及上方和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大于甾体类消炎药.即应用NSAIDs患者的泪膜更不稳定、角膜知觉恢复慢于甾体类消炎药组.
作者:滕贺;张劲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虹膜型人工晶体对复杂眼外伤无虹膜无晶体眼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14例14眼虹膜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改善,畏光情况缓解.结论虹膜型人工晶体对复杂眼外伤无虹膜无晶体患者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虹膜型人工晶体的构造尚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于秀玲;王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分区测定.方法对确认为正常眼40眼,以黄斑部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扫描,扫描线之间的夹角为30°,采集6幅黄斑区图像,并使用随机软件测定9个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同时测定出黄斑部中心凹神经上皮的厚度.结果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厚度为160μm+15μm,中心凹周围半经500μm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为184μm+13μm,其他分区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与国外类似报道相符.结论OCT不但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测定,而且能够对黄斑部进行分区测定,这些结果有助于对黄斑区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了解.
作者:黄爱国;李玉军;郭希让;孔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与外路异物吸出术治疗眼内异物的效果.方法对眼后节异物患者91例9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玻璃体切割异物摘出术60只眼,行外路异物吸出术37只眼.结果外路异物吸出术异物摘出率为70.3%,术前、术后视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玻璃体切割异物摘出术异物摘出率为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症少于外路异物吸出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眼内异物的有效方法;对于非磁性异物,异物着床于视网膜或位于后部玻璃体腔内,伴有较重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的病例,玻璃体切割异物摘出术较外路异物吸出术更有利于摘出眼内异物和提高术后视力,解决异物存留的并发症.
作者:孙鹏;侯卫红;张帆;刘哲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窦肿瘤对眼眶侵犯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鼻窦肿瘤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手术入路.结果良性肿瘤51例,恶性肿瘤5例;单纯眼眶入路手术23例,联合耳鼻喉科手术33例,均一次性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随访,良性肿瘤均治愈,无复发.恶性肿瘤术后经综合治疗,随访2~5年无复发.结论囊性肿物单纯可经眼眶入路手术切除,实体性肿瘤需联合鼻窦手术入路,恶性肿瘤术后应进一步综合治疗.
作者:王连良;孙丰源;李拥军;赵燕菁;樊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初次白内障手术引起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Vision Related Health Quality -of-Life,VRQoL)改变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06例初次白内障手术患者病史回顾和术后随访,并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测量术前和随访期末的VRQoL.结果术前、后两次量表的克郎巴赫a系数分别为0.91和0.95.随访期末各维和总体量表得分均有明显提高.随访期末患眼视力和患眼视力改变分别是影响随访期末量表得分和得分改变百分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初次白内障手术患者的VRQoL在术后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了解视力状态和改变来推断初次白内障手术患者VRQ状态和改变的方法可行,但需要进一步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等工具得到全面的VRQoL信息,完善对手术效果的判断.
作者:邹海东;缪浴宇;孙倩;张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比较非超乳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探讨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手术方法.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白内障患者,其中非超乳小切口手术37例,超声乳化吸除术63例.对比观察两种手术的术中并发症、内皮细胞术中丢失率、术前及术后前房蛋白定量分析、术后患者满意度以及手术成本.结果非超乳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手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前房蛋白定量和患者满意度在远期均无显著差异,而手术成本小切口ECCE明显低于超声乳化吸除术.结论非超乳小切口ECCE手术更适合中国国情.
作者:何伟;徐玲;张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儿童人工晶体植入后的屈光变化,为人工晶体屈光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为3~7岁白内障儿童41人54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1个月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每6个月复验一次.平均随访2.32年,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屈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的屈光变化均向近视化漂移,漂移范围为0.125D~3.65D,≤2.0D者45眼(83.3%).其中3岁组的屈光变化1.82D(0.50D~3.65D),4岁组为1.23D(0.80D~1.88D),5岁组为1.04D(0.125D~3.53D),6岁组为1.10D(0.25D~2.75D),7岁组为1.03D(0.50D~1.375D).3岁组的屈光度变化较大,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时期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向近视化漂移,漂移程度随年龄增加有减小趋势,绝大多数在可预测范围之内.
作者:朱德海;庞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泪小管炎诊断和治疗经验.从而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将临床诊断病例,生理盐水冲洗泪小管至无分泌物,再以庆大霉素、替硝唑液注入,每日1次.结果6例经3~9天冲洗注入全部治愈.结论泪小管炎需与慢性泪囊炎和泪道阻塞作鉴别,确诊后用冲洗及药物注入法全部治愈.此方法简单、安全、经济、有效.
作者:周丽钧;俞红芬;孙松;曹建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原因,证实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阐述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①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患眼房水中的单纯疱疹病毒D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眼房水细胞中和小梁组织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②用角膜内皮镜检查患眼愈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结果多聚酶链反应检测20只眼房水,单纯疱疹病毒阳性率为60.0%.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4只眼房水涂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28.6%;1只眼的小梁组织切片检测荧光抗体亦呈阳性.角膜内皮镜检查10只患眼,表明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异形性比率增高.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是角膜内皮炎的主要感染原.感染的主要部位在角膜内皮细胞,也可同时感染虹膜睫状体和小梁网.该病特有的临床表现有别其他眼病.
作者:闵晓洁;孙洪臣;范松涛;刘波;刘玉莲;王岳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力、双眼视、屈光状态和手术并发症情况.方法12岁以下儿童白内障共35例54眼进入本次研究.其中单眼外伤性白内障6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10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19例.定期检查患儿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CVA)、双眼视功能、远期屈光状态和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37.8±18.6个月.结果27只眼(50.0%)BCVA≥0.5.13例患儿(37.1%)Titmus立体视≤100弧秒.术眼的远期平均屈光度为-0.76±3.25D.49只眼(90.7%)在不同时期发现后发障,6只眼(11.1%)有部分虹膜后粘和瞳孔移位,9只眼(16.7%)出现<15°的外斜视.5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存在双眼水平震颤.结论儿童白内障及时诊断,早期手术,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功能.后发障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长期随访很重要.术后后发障等并发症和弱视治疗是获得良好视功能的关键.
作者:来坚;姚克;孙朝晖;章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后囊膜皱褶对视力的影响及防治.方法选择48例56只眼瞳孔区有透明晶体后囊膜皱褶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寻找引起皱褶的原因,并用YAG进行治疗.结果晶体后囊膜皱褶由多种原因引起.YAG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晶体后囊膜皱褶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之一.YAG治疗可提高视力.
作者:张晓俊;袁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局部视网膜电流图(LERG)反应,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方法对33例(60眼)干性AMD患者和18例(30眼)正常入应用稳态的闪烁光LERG和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检测,测量振幅和峰时.结果干性AMD患者LERG平均振幅显著下降,平均峰时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干性AMD患者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的a波、b波振幅和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性AMD患者行LERG检测可直接了解其黄斑区视网膜外层功能,评估其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敏;刘海燕;李海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ple focusintraocular lens,MIOL)手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对31例61眼MIOL手术影响视力的手术质量、MIOL度数测定、屈光度的选择、瞳孔变化、其他眼病等进行分析.结果囊袋内周边皮质残留引起MIOL移位,出现异常视觉症状,视力恢复差;后囊膜穿破MIOL植入睫状沟,视力恢复慢;眼轴测量偏差,错输其他人工晶体A常数,影响植入眼的屈光度及视力;选择术后轻度远视屈光状态,近视力欠不足;瞳孔变化使近视力不稳定;葡萄膜炎复发、老年性黄斑变性影响视力的恢复与稳定.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提高手术质量,测准MIOL度数,术后屈光度为平光状态,可使MIOL手术效果更理想.
作者:许维强;赵奋图;孙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发生于青光眼的中央暗点所具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的研究.从青光眼患者的视野资料当中筛选中央暗点,分析暗点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展情况、受累眼的视力以及相应的眼底改变,计算其在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中所占的比率,比较该型视野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阶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发生于青光眼的中央暗点是以水平径线为界的半侧性中央暗点,在进展过程中也不跨越该界线,而是在同侧扩大加深,水平径线侧边界平直;在上方视野的发生多于下方视野;对视力无明显影响;通过存档的彩色立体眼底相片可查见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其位置邻近盘斑束.在青光眼早期视野损害当中,中央暗点约占10.5%.中央暗点可发生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其中,三种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情况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PG)15.9%,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7.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5.2%.在NPG当中的发生率高于高眼压性青光眼(POAG或PACG),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AG与PACG的发生率则无差异(P>0.05).结论发生于青光眼的中央暗点具有自身特征,突出的特点是不跨越水平径线,可与其他疾病所致的中央暗点相鉴别;发生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在NPG当中更易发生,其相关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乔荣华;任泽钦;刘丽娜;潘英姿;李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针对术前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研究不同位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所引起的手术散光(SIA)以及其对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术前存在<2D逆规散光的白内障患者96例,126只眼,将其分为三组,分别采用颞侧角膜切口、上方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进行常规的3.0mm超声乳化手术,观察分析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并做t检验.结果采用上方角膜切口引起的手术散光(SIA)大,达到1.51±0.89(D),采用颞侧角膜切口的病人其术后散光小,0.69±0.66(D),3个月时裸眼视力≥0.5的占90%.结论对术前已经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来讲,颞侧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后角膜散光,从而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作者:庄槿;袁胤;邱立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早期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双切口提上睑肌腱膜瓣-额肌吻合术治疗15例(22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遮蔽性弱视的患儿,年龄4~12岁(平均6.5岁).结果术后上睑缘高度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术后早期上睑缘回落较快,幅度较大,一般在术后1周时,平均下降2.5mm;术后1个月时上睑缘高度又有所回升,平均1mm;术后3个月上睑缘高度再次缓慢下降,直至术后半年时稳定.随访1年,18眼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1~2mm,重睑和睑缘弧度自然美观;4眼上睑缘位于瞳孔上缘,重睑和睑缘弧度自然美观.术后睑裂闭合不全,一般在术后3个月至半年时消失.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适用于早期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作者:高明宏;蓝平;于静;徐旭;禹海;肖卉;陈颖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Rose K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ose K RGP)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为126人218眼圆锥角膜验配Rose K RGP,评估镜片配适状态,比较佳框架眼镜和Rose K RGP矫正视力,随访6~27个月,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能通过Rose K RGP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Rose K RGP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t=10.90,P<0.0001).169眼(77.52%)为三点接触配适状态,38眼(17.43%)为顶点离开的配适状态,11眼(5.05%)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配适状态.结论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圆锥角膜患者验配Rose K RGP成功率高,容易达到比较好的配适状态,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兴武;龚向明;杨晓;戴祖优;魏玲;李树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儿女 3岁 1个月前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右眼睑轻度肿胀,右眼球向前突出,不红,在当地卫生院抗炎治疗不见好转,于2001年11月2日以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既往无其它疾病史,无家族史.入院查体全身未见异常.视力:右0.3,不能矫正,左1.0.右眼睑闭合不全约2~3mm,睑内翻,眼球向前突出,外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16mm,左12mm,眶距85mm.右眼眶饱满,眶周未触及肿物,无触痛.
作者:韩凤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视乳头小凹是临床上少见的视乳头先天异常,合并黄斑裂孔者更为少见,现发现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5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个月而就诊.视力右眼0.1,左眼1.0.双眼前节及左眼底未见异常.右眼底视乳头颞侧近边缘处可见一小椭圆形,边界较清的灰白色区,深度约4D,表面有淡薄的灰白色胶质组织覆盖,与视乳头相连的黄斑区神经上皮浅脱离.黄斑中心可见一约1/4PD大小的圆形裂孔,中心凹反射消失.FFA显示:早期与小凹相对应处呈低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与视乳头相连的一较大范围的荧光素潴留区,黄斑中心一约1/4PD大小的透见荧光,未见渗漏.印象:右眼先天性视乳头小凹合并黄斑裂孔.
作者:郑建秋;孙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例1 王××男 50岁工人 2002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在修路放炮时不慎崩伤双眼,右眼行眼球摘除术,左眼行角膜伤口缝合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入院时,右眼无眼球,左眼视力指数/20cm(+10.00D.S=(0.04),角膜中央区4mm×4mm大小白斑,角膜多个细小深层异物,周边角膜透明,前房深,瞳孔散大,无晶体,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正常.诊断:左眼角膜白斑、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治疗:左眼自体角膜移植术.手术方法:球后及眼轮匝肌麻醉,上、下直肌缝线固定眼球.用8mm环钻,将上方近角膜缘至瞳孔区角膜白斑的角膜半层切开,用剃须刀片将上方切口切透2mm.前房注透明质酸钠,用角膜剪刀沿半层切迹全层切开并游离角膜片.将原瞳孔区白斑角膜转至上方,上方透明区角膜转至瞳孔区,用10/0尼龙线4点固定缝合后加密至12针.冲吸出前房的透明质酸钠,平衡液形成前房.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3mg,单眼加压包扎.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轻度角膜片水肿,前房水清.术后2个月角膜水肿消退,视力0.02(+10.0D.S=0.6).
作者:张吉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心脏白塞氏病罕见,首诊眼科更易误诊,我院眼科收治1例首诊眼部病变的心脏白塞氏病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42岁双眼视力明显下降1月余,经外院多次治疗无效,来我院眼科诊治.追问病史:患者反复口腔溃疡剧痛5~6年,1年来经常胸闷、气急、近20天加重,并出现心悸,双下肢水肿,曾多次按心脏病治疗效果不明显,收住院治疗.查体:T36.8℃,P118次/min,R24次/min,BP125/80mmHg.视力:左眼0.2,右眼0.3,眼结膜充血,双侧前色素膜炎,前房积脓,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炎,眼底出血.口唇轻度紫绀,口腔有4个溃疡面散在,分布于舌右侧边缘,两侧颊粘膜和上唇内侧米粒至黄豆大小,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深浅不一,周围可见红晕.
作者:季强;季华;梁军;孙照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又称为脉络膜驱逐性出血,多种内眼手术中均可发生,但在眼前后段联合手术中极为少见,同仁医院眼外伤专业组自1995年开展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以来,仅在2004年5月至2004年7月间,发生2例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璐;王绍莉;刘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是一种以角膜内皮、前房角、虹膜异常和继发性青光眼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眼病,是一种特别难治的顽固性青光眼,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治疗效果不佳,常因误诊难治造成晚期严重的视功能损害,我们应用Ahmed青光眼阀治疗ICE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菲;荣运久;唐恺;侯忠敏;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 3个月一周前,家人发现患儿哭闹不安,不能注视,双眼瞳区发白.全身一般状态良好,双眼球不突出,结膜无充血,角膜光泽,KP阴性,前房正常深,房闪阴性,瞳孔4mm大小,光反应迟钝,瞳孔呈黄白色反光,晶体无混浊,散瞳后查眼底,双眼视乳头看不到,视网膜可见圆形边界不清的黄白色实性肿块,高度隆起达玻璃体腔内,表面可见视网膜血管,眼压右侧17.30mmHg,左侧20.55mmHg.家庭史:无特殊.个人史:头胎足月顺产.
作者:孙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病),由Theoder Leber于1981年首先报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我科于2004年3月及6月发现两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俊凤;韩英;付宗田;吕造民;梁玲燕;李兰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笔者在近期对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经合理的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治疗,成功的施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东;籍雪颖;张亚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DDLS提出的历史背景视盘损伤分期法(Disk Damage Likelihood Scale,DDLS)是由Spaeth及Bayer等人[1]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青光眼视盘损伤的分期估测法.它是为日常临床诊疗而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在视盘无明显改变的青光眼患者中易于应用,可靠性及可重复性高.并希望此方法能取代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杯盘比(cup/disk ratio:C/D).
作者:王敏;段宣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青光眼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防止高眼压损害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强视神经对高眼压的耐受力或将眼压降到安全水平来达到这一目的.虽然实验研究已经证明某些药物有视神经保护作用,但在临床上,视神经保护治疗仍在探讨和验证之中,因此目前现代青光眼的治疗仍旨在降低眼压[1].
作者:李茅;陈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日常生活中,人眼需要分辨边界清晰的物体,也需要分辨边界模糊的物体.后一种分辨能力则称为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对比敏感度(CS)定义为视觉系统能觉察的对比度阈值的倒数.对比敏感度=1/对比度阈值.对比度阂值低,则对比敏感度高,则视觉功能好.在某一空间频率,视觉系统有一定的对比敏感度;反之,在同一对比度时,视觉系统有一定的空间频率分辨力(形觉).临床上,视觉系统的形觉以视力来确定,通常视力在高对比度下测量.但是,CS可独立地受到损害而视力尚保持良好,这时病人很难描述自己的症状.现就视光学中对比敏感度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洪波;孙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豫东农村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发病情况,以期早发现早治疗并为制定群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国家标准视力表查视力,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视力≤1.0者,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视力≤0.8者定为弱视;采用Hirschberg角膜映光点测定法及遮盖去遮盖试验方法检查眼位.结果检查3136人,弱视64人,患病率为2.04%,斜视30人,患病率0.96%.结论定期对农村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斜视普查,督促患儿及早治疗,以免错过佳治疗时机.农村幼儿弱视斜视的防治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作者:崔月娥;樊颂雅;马红;董凯;曹嵘;李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验光配镜方法的选择及近视眼的防治提供方法依据及工作重点.方法对潮州市不同区域、职业、年龄、性别的临床验屈光不正患者随机抽取1000例作小瞳验光与散瞳验光结果比较,了解眼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年龄越低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远视眼显著高于近视眼,近距离作业者显著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男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不仅与年龄有关,与眼实际屈光状态关系更密切,与职业及居住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建议在临床验光配镜方法选择时,不仅要根据年龄,更要根据眼的实际屈光状态,同时结合患者的职业及居住环境确定小瞳验光或散瞳验光.主张近视眼的防治重点放在18岁以下年龄组及近距离作业者.
作者:陈照良;邱少忠;郑志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农村防盲医疗队短期集中开展的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在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由调查员对江苏省姜堰市接受白内障防盲手术的患者进行VF和QOL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前后同时接受调查的患者131名,占全部接受手术患者的53.9%,131名患者术前平均VF和QOL分别为50.95±29.62和68.07±24.90,术后平均VF和QOL分别为83.21±16.40和86.53±16.33,手术前后VF和QO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F=13.25,PVF<0.01;tQOL=9.5,PQOL<0.01).结论农村防盲医疗队短期集中开展的白内障手术明显提高了患者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术后随访工作的不正规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稳定.
作者:周激波;管怀进;顾海雁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