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ris-claw phakic intraocular lens,ICPIOL)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方法 2005年5月至12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ICPIOL(Verisyse,美国AMO公司)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2例(23只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采用CS测试灯箱(CSV-1000型,美国Vector Vision公司)检查暗视状态下无/有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结果 术后1、3、6个月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60±0.77)D,(-0.48±0.77)D,(-0.34±0.53)D,与术前(-15.53D±3.65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06±0.12,0.02±0.09,-0.003±0.08,与术前(0.21±0.1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与术前比较有增高趋势.术后3个月6、12、18周/度的CS在无眩光时和有眩光时均明显提高(P均<0.01),开始接近正常范围.术后3、6个月在各空间频率上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CPIO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眼可以使CSF恢复到接近正常范围,显著改善视功能,是一种适用于高度乃至超高度近视眼的可供选择的屈光手术.
作者:俞阿勇;林振德;王勤美;杜显丽;罗书科;郑丹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C-OCT)检测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LT)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对30例受试者(30只眼)的中央前房和晶状体,采用ACOCT分别由测量者甲和乙,以及测量者甲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水平方向扫描;对其中的10例受试者(10只眼)的中央前房和晶状体水平方向扫描重复10次.采用类内相关系数(ICC)和变异系数(CV)作为评价测量的一致性,采用变异系数(CV)作为评价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ACD和LT的平均值分别为(3.16±0.27)mm和(3.90±0.26)mm.测量者间ACD和LT的ICC值分别为0.996(F=499.347,P=0.000)和0.996(F=539.069,P=0.000);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7%±0.24%和0.37%±0.20%.测量者内ACD和LT的ICC值分别为0.999(F=2039.611,P=0.000)和0.999(F=1654.961,P=0.000);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8%±0.22%和0.19%±0.16%.10例受试者(10只眼)的ACD及LT扫描10次的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9%±0.12%和0.30%±0.14%.结论 ACOCT测量ACD和LT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较好,是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量ACD与LT的工具.
作者:刘杏;曾阳发;夏园玲;王涛;钟毅敏;肖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深板层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圆锥角膜连续病例65例76眼,其中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指植床仅保留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层)43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33眼,术后随访8个月~3年,比较不同术式下视力、角膜内皮计数、并发症、角膜植片透明等情况.结果 43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裸眼视力≥0.4的25眼,33眼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裸眼视力≥0.4的18眼,两组矫正视力均≥0.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9,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2870±340)个/mm2,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2120±290)个/mm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并发症为植床小穿孔4眼,后弹力层皱褶3眼,层间薄翳3眼,散光(>2D)18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并发症主要为植片排斥3眼,虹膜局限性前粘连5眼,散光(>2D)15眼.两种方式术后均未见圆锥角膜复发,所有植片均透明.结论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可获得与穿透角膜移植一样的视力效果,且并发症较少,但与后者相比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赵东卿;郭浩轶;李家臣;贺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并发的黄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征.方法 12例高度近视眼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剥离黄斑区内界膜及黏附的玻璃体组织.其中8例标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4例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标记.2例正常尸体眼作对照.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除1例玻璃体皮质和内界膜部分脱离外,7例标本均发现有成片的玻璃体后皮质粘附于内界膜表面.6例标本发现有上皮样细胞,其胞浆中含色素颗粒,表面有较多足突.免疫电镜显示其界面的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P<0.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并发的黄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形成玻璃体劈裂.其视网膜表面膜组织中,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介导胶原纤维的收缩.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参与了膜收缩.
作者:王志良;张皙;王方;罗敏;施沃栋;毕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73例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按填充物的不同分别采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气体、硅油填充两组,比较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力的变化.结果 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气体组为81.8%,硅油组为9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进步:气体组为54.5%,硅油填充组5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发展需行手术:气体组为9%,硅油填充组12%.结论 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用玻璃体切除、内境界膜剥离、硅油填充可提高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
作者:李玉涛;白领娣;赵霞;刘淑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时间与眼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法国BiovisionA型超声仪对32例单眼发病的先天性白内障眼和对侧眼的眼轴进行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形觉剥夺时间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结果 先天性白内障眼较对侧眼的眼轴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增长值与先天性白内障眼形觉剥夺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尽早去除先天性白内障所造成的形觉剥夺,恢复视觉正常环境,有利于预防眼轴增长等眼球发育异常所致的视觉功能异常.
作者:谢平;宁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功能形态学变化,以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不同眼底改变对高度近视眼视力、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分组: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组;眼底形态:分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从11个方面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黄斑区功能检查项目有视力,视野的中心低视力程序,视觉电生理的单次视锥-ERG、30Hz闪烁ERG、P-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中一阶反应1、2环.结果 1、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和高度近视资料齐全的分别为94例和104例.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改变及其功能变化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改变相同.在不同眼底形态诸分组中,从构成比分析,>-10D、40岁以上、以及矫正视力低于0.4的近视眼底多为豹纹改变、混合改变.2、30°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下降;视觉电生理中单次视锥细胞和30Hz闪烁b波振幅下降;2环振幅密度下降,2环b波振幅均有下降.结论 无论是否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后极部眼底的变化的程度、范围是随年龄和度数的增加、视力下降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定期对高度近视的眼底客观功能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
作者:石一宁;苏婷;何婷;李妮娜;郑红;陈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指导术中巩膜扣带位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5年3月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连续患者212例(223只眼,396个裂孔).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距离角膜缘的直线距离和钟点位置,作为指导硅胶填压在巩膜上的依据.经术中核实硅胶填压位置合适且术后裂孔被有效顶压作为判断三面镜定位准确的标准.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三面镜定位准确性的术前和术中因素.结果 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的准确率为85.4%(95%CI:81.9%~88.9%).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视网膜脱离的越高、近视度数越高、裂孔距离角膜缘越远,三面镜定位裂孔位置越不准确(危险系数分别为2.42、1.38和1.32).结论 术前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是一种可信赖的方法,对巩膜扣带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程度和裂孔离角膜缘的距离是影响三面镜定位裂孔准确性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文;王丹丹;黄素英;李加青;殷纳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四点固定型折叠人工晶体(Akreo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6例(386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四点固定型折叠人工晶体作为观察组,以两袢丙烯酸酯折叠型人工晶体268例(39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后囊膜皱褶、后发障及人工晶体偏心情况.结果 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后发障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4%;后囊膜皱褶发生率观察组2%,对照组9%;人工晶体偏心发生率观察组3%,对照组1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四点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具有植入方便,不易损坏,安全性高的特点,与两袢折叠型人工晶体相比具有更好的居中稳定性,并可减少后发障、后囊膜皱褶、人工晶体偏心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松;张繁友;张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OCULUS角膜地形图对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拟行LASI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患者238人,476眼,使用附有圆锥角膜诊断和表面像差分析程序的OCULUS角膜地形图进行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诊断,讨论其诊断价值.结果 双眼中任一眼KC判定1级则怀疑双眼早期圆锥角膜,为KC判定阳性组共17人34眼,双眼KC判定阴性组共221人442眼,分为两组进行比较.KC判定正常患者和KC判定1级的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角膜K值、△K,I-S,ABR分别为:(42.70±1.61)D,(0.47±0.34)D,(0.95±0.58)D,0.02±0.50;(43.60±1.76)D,(0.52±0.78)D,(1.37±0.75)D,1.20±0.10.两组角膜中央K值和△K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I-S和ABR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附有圆锥角膜诊断程序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测量分析的角膜地形图能更早期发现圆锥角膜改变,且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临床运用方便.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目的观察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在诊断和量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中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RTA对147只DRP眼进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分析,并与38只年龄匹配正常对照眼进行比较.分析病程和血糖与RTA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RTA可发现视网膜的早期亚临床状态下的视网膜增厚.后极部平均厚度(PPAT)和中心凹旁平均厚度(PFAT)与DRP病程呈正相关,可能对早期判断病变发展进程具有提示作用,对预测DME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中心凹平均厚度(FAT)与DRP病程相关系数大,DME的发生是从中心凹周围向中心凹发展.中心凹平均厚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它的改变提示病变发展的进程.病程和血糖与FAT呈正相关.3.视网膜平均厚度在早期就开始变化,而大厚度的变化不敏感,说明DRP开始可能是弥散的病变,晚期会出现局限的高度水肿变化.结论 RTA为观察DRP和DME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作者:张珑俐;陈松;韩梅;赵秉水;崔文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由外伤引起眼球破裂已有报道,但发生在术后22年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化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 男 15岁 右眼视物不清2年于2006年10月25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好,肝肾肺功能检查正常.右眼视力0.09,小孔矫正0.6,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下方深度浅,约1.5CT,虹膜表面见广泛的色素加深,下部尤甚,虹膜纹理欠清,表面粗糙不平,未见新生血管,虹膜下部3:00~9:00左右明显隆起,瞳孔区可见一黑色肿物裸露部分约3 mm × 2.5 mm,肿物向前顶起虹膜(图1),向后与晶状体粘连,并压迫晶状体有凹陷,晶状体呈灰白浑浊.瞳孔不圆,对光反应不灵敏,Tyndall(±),玻璃体及眼底均窥不清.
作者:周林;徐岬;冯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自2002年始,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对角膜损伤极轻,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手术方法:应用Technolas217准分子激光机.0.4%倍诺喜滴眼表麻.
作者:张达宁;秦海翔;于丽娜;冷瀛;张延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 男性 60岁 因发现左眼肿物1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视力右1.0,左0.1.右眼检查无异常.左眼鼻侧角膜缘一隆起的胶冻样新生物,约8 mm×10 mm大小,基底血管丰富,表面有新生血管,肿物长入透明角膜约3 mm,并向球结膜侧发展.前房深度适中,瞳孔约2 mm,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无异常.左眼B超:玻璃体内少量光点,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胸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
作者:韩方菊;王旭;范传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科收治1例眼球顿挫伤、晶体脱位、玻璃体积血及外伤性瞳孔散大患者,Ⅰ期行玻璃体切割术+晶体切除术,Ⅱ期行悬吊人工晶体植入+瞳孔成形术,疗效好.
作者:张俊;刘国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 男 37岁 头部撞伤后左眼视力下降5d就诊.5天前患者骑摩托车时发生意外,头部撞到摩托车把上,以急诊在外院治疗.右前额部近发际处有一长约3 cm的斜形伤口已缝合,头部检查无明显异常.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1.双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良好,前房清,晶状体透明,眼压正常.右眼底正常.左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静脉纡曲,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的鼻侧部分可见片状灰白色棉绒斑及散在小片状出血,黄斑区水肿,色淡,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静脉早期,视盘边界清晰.静脉纡曲,视盘鼻侧小静脉扩张.
作者:陈风月;张有亭;高亚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教授Leksell首次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设想[11],1968年第一台A型伽玛刀(γ-刀)在斯德哥尔摩研究安装应用于试验和临床研究[2].
作者:张志华;何彦津;宋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1].青光眼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神经以外的因索导致的视神经疾病.普遍认为的危险因素是眼压.
作者:史胜;原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不可逆性失盲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确定其可修正性危险因素可阻止或减缓疾病进展从而防止视力丧失.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才可能改变目前的治疗方式.
作者:韩萍;郭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那他霉素(Natamycin),又称匹马霉素(Pimaricin)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1955年Struyk从Streptomyces natalensis的代谢产物中提取而得.
作者:李玉凤;姚家琳;周云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CNA、Ki-67、CyclinD1、P53的表达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Envision法检测1985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存档的45例泪腺良、恶性上皮性肿瘤和6例正常泪腺组织中PCNA、Ki-67、CyclinD1、P53的表达,并将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比较.结果 在正常泪腺组织组、泪腺多形性腺瘤初次手术组、泪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组、泪腺多形性腺癌组、腺样囊性癌组中各免疫因子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PCNA:34.83%±12.64%、52.19%±9.42%、56.20%±9.28%、82.0%±8.46%、89.29%±5.24%、Ki-67:3.83%±4.62%、6.0%±6.51%、7.7%±8.35%、15.08%±11.41%、16.86%±12.27%、CylinD1:5.50%±5.96%、13.25%±12.69%、12.1%±10.95%、15.17%±11.92%、17.14%±11.49%;P53:7.13%±7.57%、8.5%±7.11%、26.33%±9.44%、22.29%±6.05%.经统计学分析,在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与恶性上皮性肿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有PCNA、Ki-67、P53;在正常泪腺与恶性上皮性肿瘤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的有PCNA、P53;PCNA、Ki-67、CyclinD1、P53在初发和复发的泪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NA、P53可作为鉴别泪腺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作者:朱炎华;魏锐利;蔡季平;李由;何金;岳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髂骨块植入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进行手术前后检查,通过影像学对比研究观察髂骨块的位置和形状;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眼球内陷程度、复视程度和眼球运动状况.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后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程度明显改善或消失.眼眶畸形得以矫正.结论 同种异体髂骨块可应用于眼眶骨折的修复,并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明;金梅;赵岱新;陈立中;濮伟;史韬;尹树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部分断裂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部分断裂继发青光眼实施晶状体摘除手术的患者23例23眼.18眼术前表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5眼术前发现瞳孔区玻璃体疝伴高眼压.治疗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部分患者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根据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程度实施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人工晶体悬吊术.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视力恢复到0.3~1.0不等.结论 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部分断裂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极其相似,必须加以鉴别.根据悬韧带松弛、断裂的程度和玻璃体状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卫真;张文一;孙丽霞;程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误诊为其它类型视神经病变的原因.方法 收集半年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神经眼科门诊及病房工作中发现的误诊为其它类型视神经病变,后经基因检查确诊为LHON的患者共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误诊病例中误诊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7例,误诊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误诊为多发性硬化1例,误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1例.患者眼底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或无明显异常.FFA检查均表现为视盘表面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无一例荧光渗漏.行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对于病因不明的视神经病应谨慎排除LHON,基因检测可迅速确诊LHON.
作者:卢毓敏;梁纳;顾欣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高能超脉冲CO2激光机对睑缘肿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高能超脉冲CO2激光机(Ultrapulse)对175例睑缘肿物(其中睑缘痣100例,睑缘疣42例,睑缘乳头状瘤33例)进行激光治疗,观察其疗效,随访时间6个月~5年.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一次治疗成功,且术后愈合好,无复发,未见色素沉着.激光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无出血,术后反应轻、无瘢痕、效果好等优点.结论 超脉冲CO2激光是治疗睑缘肿物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丹平;蔡建毫;卢蓉;黄一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严重泪道损伤行泪湖鼻泪管插管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1例26眼局部麻醉后行泪湖鼻泪管插管术,术后随访2~10年.结果 21例26眼中,治愈15例18眼,占69.23%;好转3例4眼,占15.38%,总有效率84.62%;失败3例4眼,占15.38%.金制义管14眼中治愈11眼,好转3眼,有效率为100%;不锈钢管12眼,治愈6眼,好转2眼,失败4眼,有效率为66.67%.结论 对于严重泪道的损伤,在无法行泪道手术或激光有效方法治疗情况下,泪湖鼻泪管插管术为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庆惠玲;王丽娅;杜连心;刘宝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UBM观察非穿透小梁术后不同时期滤过道组织变化,探讨其房水引流机制,及手术失败原因.方法 对86例连续病例117眼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利用UBM进行不同时间观察研究,根据检查时间不同,分为术后6月内、6~12月、12~24月、24~36月及大于36月等时间段,记录术前、术后UBM检查时眼压,UBM下滤过泡形态,减压腔变化情况,小梁膜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6月、6~12月、12~24月、24~36月及大于36月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有53、28、37、24、21眼次(共163眼次)行UBM检查,其中有34例37眼有做两次及以上UBM检查;6月内H型滤过泡较多(40/53),而6月后明显减少,L型则较多(72/110).在检查时IOP>21 mmHg或需加用药物控制眼压的28眼中,18眼为F型滤过泡,减压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纤维增殖较多见于周边及植入物处,小梁膜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厚、粘连及凹曲,在有做2次或以上UBM检查的眼中,有9眼可见小梁膜不同程度增厚,12眼小梁膜与巩膜壁粘连.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后房水引流机制可能主要是结膜下滤过,术后失败原因主要是结膜下瘢痕化、小梁膜粘连、增厚及通透性下降.利用UBM可较好的了解滤过道的变化情况.
作者:吴作红;王宁利;叶天才;蔡小于;路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hydroxyopatite,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Rb患者行眼球摘除眶内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术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义眼座活动度良好.24例结膜创口Ⅰ期愈合,2例结膜变薄,1例结膜创口裂开,HA义眼座暴露.1例Rb复发.结论 Rb患者眶内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有助于眼眶发育和美容.
作者:姜玉莹;刘景祥;谷树严;周鸿雁;刘泊明;王永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三棱镜矫正联合融合训练对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3例外隐斜导致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进行屈光、隐斜、AC/A、融合功能检查后,在屈光矫正基础上应用压贴三棱镜矫正和融合功能训练.结果 随访10~42月,全部病例视疲劳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眼胀痛、复视、头痛基本消失.治疗前持续阅读时间为12~35 min,平均(25.1±6.2)min;治疗后为30~78 min,平均(59.3±11.7)min,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402,p=0.000).治疗前远距正融合力为6~25△,平均(12±7.5)△;治疗后为7~32 △,平均(18.5±7.1)△,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治疗前近距正融合力13~34△,平均(22±10.2)△,治疗后为16~39△,平均(28.6±8.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5,p=0.024)结论 三棱镜矫正联合融合训练能明显缓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症状,不影响患者的融合功能.
作者:陈小虎;王晓莉;代艳;李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临床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21眼)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和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为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10例10眼(47.6%),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6例7眼(33.3%),屈光度数误差2例2眼(9.5%),人工晶状体襻脱落2例2眼(9.5%).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包括晶状体囊袋内植入5眼(23.8%),睫状沟固定6眼(28.6%),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10眼(47.6%).术后裸眼远视力≥0.5者12眼(57.1%),0.1~0.4者8眼(38.1%),<0.1者1眼(4.8%).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例,前房出血1例,晶状体后囊膜混浊1例.结论 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瞳孔夹持、屈光度数误差及人工晶状体襻异常是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主要原因;掌握操作技巧可减少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异常情况发生;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是处理人工晶状体异常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小璠;叶剑;陈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edpor在眶壁修复术中治疗眶壁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Medpor做充填材料行眶壁骨折修复术93例.术后观察3~12月,平均8月,对其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其中单纯眼球内陷31例,眼球内陷合并复视52例,单纯复视10例.眼球内陷83例,治愈67例,占81%;好转16例,占19%;复视62例,消失54例,占87.1%;好转8例,占12.9%.无并发症.结论 Medpor植入术在眶壁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手术安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是眶壁修复术中为理想的填充材料.
作者:任红;张瑞君;傅永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160例(168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均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冷凝封闭裂孔.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4.0%.二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7.6%.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联合视网膜下液引流、玻璃体气体填充及眼底激光光凝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包永琴;马景学;王淑芬;张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角膜內皮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将21例(22眼)确诊为角膜内皮炎的病例进行分类,采用皮质类固醇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病人均获得治愈,随访6月-1年,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18.2%.结论 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和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有关,可使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病毒药物获得治愈.
作者:徐新生;韦玮;陈美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同期唇粘膜移植结膜囊成形联合Ⅱ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眼球摘除术后结膜囊缩窄患者行改良唇粘膜移植结膜囊成形联合Ⅱ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观察术后眼窝内陷矫正、结膜囊成形及移植唇粘膜愈合情况,义眼座有无外露、感染及活动度.结果 移植唇粘膜全部成活,眼窝内陷基本矫正,眼座无外露,患者满意.结论 改良有唇粘膜移植结膜囊成形联合Ⅱ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是治疗眼球摘除术后眼窝内陷、结膜囊缩窄的理想方法.
作者:邱品生;王秀年;付小敏;林毅龙;陈晶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15例伴上射、下射现象的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眼球后退综合征进行详细临床检查,根据临床检查制定手术方案,将术后结果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 15例患者中有6例行内、外直肌后徙术;4例行外直肌和上直肌后徙,5例行下斜肌切断和外直肌后徙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详细的术前检查和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伴上射、下射现象的眼球后退综合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宁东;邱辉;马惠芝;赵堪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和评估带管导光在硅油/液体交换硅油注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35只眼)在行硅油/液体交换硅油注入时,应用带抽吸管导光行导光和抽吸操作,将其尾部软管与玻切机的抽吸管道相连,抽吸玻璃体腔液体,同时助手借助硅油助推器经20G静脉穿刺套管将硅油逐渐注入玻璃体腔内.结果 35眼实施硅油注入手术,减少了硅油注入时的阻力,具有注入过程顺畅便捷,油/液交换彻底,眼内压可控性好.术中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例,眼内压过高1例,无晶状体损伤、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带管导光及静脉穿刺套管在硅油注入中应用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梁勇;黄敏丽;区显宁;李传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总结我院收治的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重,发生4级以上房水混浊[1](强束光下房水明显混浊,无数微粒,Tyndall征强阳性)和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及膜形成病例进行浅略探讨.
作者:文豪;付迪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8例(8只眼)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后观察并发症和睫状体炎复发情况,检查视力、眼压、眼底和视野.术后随访12.0~48.0个月,平均(34.42±7.04)个月.结果 7只眼术后眼压维持在10~20 mmHg之间,眼压控制成功率为87.50%.术后6只眼无睫状体炎复发,睫状体炎控制率为75.00%.眼压控制良好的7只眼,术后视力、视野和C/D比值与术前相同.无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和控制睫状体炎的复发,防止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柯秀峰;朱丹宁;袁鹂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西城区一机关内在职及离退休人员干眼症的患病情况,以了解北京市社区正常人群干眼症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2003年9月1日~30日对北京西城区一机关内在职及离退休人员共1997人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同时进行Schirmer Ⅰ试验和泪液镜(Tearscope Plus,Keeler公司)检测BUT,共有3994只眼.共中男性1072人,年龄20~90岁(59.53±15.86岁),女性925人,19~85岁(55.36±14.28岁).角结膜干燥症的诊断标准为:Schirmer Ⅰ≤5mm、BUT≤10秒,伴随患者主诉眼干燥症状,所得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分层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检查确诊为干眼症的病人共有122人.眼部疾病尤其是角膜疾病对病人的干眼症有影响,干眼症的发病机会随接触电脑时间的增多而增多,有线性关系.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泪膜状态,干眼症的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应正确对待干眼症,不要滥用抗生素.
作者:刘莹;邹留河;赵萌;贾力蕴;朱健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