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病灶大直径6 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李超峰;李向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伴癌变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3例FAP伴癌变病例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短期随访结果.取同期开腹全结肠切除手术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腹腔镜组3例均顺利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43.33(200~310) min,显著长于开腹组(P=0.028).平均术中出血量146.66(90~200) ml,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1.33 d,住院时间14 d,略短于开腹组,尚未达统计学差异;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腹腔镜组为4.33 cm,显著短于开腹组19.38 cm(P<0.01).腹腔镜组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证实为FAP伴癌变,随访时间分别为25、15、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结论由具丰富腹腔镜外科经验的医师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FAP安全、可行、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病例积累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冯波;郑民华;陆爱国;李健文;王明亮;董峰;毛志海;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甲硝唑耐药幽门螺杆菌(Hp)株中rdxA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随机收集51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的胃窦部黏膜,体外微需氧培养.甲硝唑耐药率检测分别用E试验和临界点药敏法.选取对甲硝唑高度耐药菌株(MIC值> 256 mg/L),在含16 mg/L甲硝唑及不含甲硝唑培养基中分组培养,半定量RT-PCR法检测rdxA基因的表达,用galE基因作外参照.结果共分离出Hp临床分离菌47株.E试验法甲硝唑耐药率为34%(16/47),临界点药敏法为32%(15/47),其中15株(包括5株高度耐药菌株)2种方法均耐药.5株高度耐药菌中rdxA基因在甲硝唑存在的情况下表达量减少,而参照galE基因表达均不变.结论rdxA基因的表达减少在Hp对甲硝唑高度耐药形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林辉;彭孝纬;何利平;潘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吡罗昔康(Piroxicam)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并结合COX-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结肠癌的预防.方法细胞株选用SW 1116结肠腺癌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时,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用DNA云梯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吡罗昔康能够抑制结肠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效应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1.0 mmol/L时呈现细胞毒作用.吡罗昔康作用12 h即可显著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作用24 h后,蛋白水平恢复程度与浓度成负相关.吡罗昔康浓度≥0.1 mmol/L时可以诱导SW 1116细胞的凋亡.结论吡罗昔康抑制结肠腺癌细胞的增殖与抑制COX-2过度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由于吡罗昔康的效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进行预防或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研究时,要考虑其有效剂量和用药间隔.
作者:于成功;陈慧;徐肇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肠疾病检查新方法--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的操作、诊断效果、适应证等问题.方法应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13例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别从口侧或肛侧进镜,利用外套管、内镜前端的双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和交替滑进,推进小肠镜进入小肠检查.记录检查范围、时间、耐受性及病变等.结果13例患者共行小肠镜检查19例次(11例次接受了口侧进镜,8例次接受了肛侧进镜),每侧进镜术程平均80 min.从口侧进镜均达第3~6组小肠,从肛侧进镜达4~6组小肠.发现空肠良性间质瘤1例、空肠淋巴瘤1例、回肠溃疡狭窄及憩室2例、空肠息肉2例、空肠糜烂2例.口侧进镜患者,术中多数出现恶心、消化液自口及外滑管口溢出,偶尔出现一过性轻微腹痛;肛侧进镜患者无明显不适及反应;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一种新型小肠疾病检查手段,平均2~3 h可检查完所有小肠,进镜迅速.于操作直视下观察病变,通过活检对病变进行定性检查.病变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控性、直视、图像清晰等优点,适用于无肠粘连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小肠疾病患者.
作者:杨云生;孙刚;李闻;令狐恩强;程留芳;王志强;杜红;范开春;王向东;汪鸿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胃肠道结核的内镜诊断经验,以引起对这个特殊疾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黏膜隆起、结节、红斑、溃疡等病变,行黏膜活检病理.结果7例患者中,胃结核2例,其中溃疡型1例,增殖型1例;肠结核5例,其中增殖型4例,混合型1例.病变部位:胃窦部2例,回肠末端1例,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和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及结肠多处病变1例,升结肠1例.内镜诊断:1例结合有浸润型肺结核诊断为肠结核,2例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4例诊断为胃肠黏膜隆起或溃疡性病变性质待定.7例患者活检组织病理均为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符合结核.结论胃肠道结核病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与结肠癌、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及胃良恶性溃疡难以鉴别,需依赖黏膜活检病理诊断.
作者:王志勇;马世华;李志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胆管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结石复发的防治.方法43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和窦道扩张后,经皮经肝胆管镜(PTCS)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22例术后T管留置>3周者,行术后胆管镜(POCS)治疗.该65例中肝内胆管结石(IHS)40例(I型12例, IE型28例),胆总管结石(CBD结石)25例.结果43例PTCS扩张窦道直径平均19.1 F, 建立窦道时间平均17.1 d.65例中11例直接取石, 54例行液电碎石(EHL)后取石,其中25例配合乳头括约肌切开.40例IHS至结石清除每例治疗次数平均5.2次,25例CBD结石平均1.9次.37例(56.9%)有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用探条或气囊扩张,3例留置金属支架,结石清除率98.5%(64/65).11例合并胆道感染,1例IHS伴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肾功能不全死亡.平均随访30.8个月,结石复发率7.1%.结论经皮胆管镜和EHL是治疗胆系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长度<0.5 cm者,器械扩张效果良好;治疗狭窄可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结石复发率.
作者:任旭;唐秀芬;司丽娟;朱春兰;张国梁;孙秀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34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许春芳;朱兰香;陈卫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Olympus CF-230 I电子结肠镜及其附件治疗大肠息肉839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卫中;唐宗江;梁珠明;刘小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自1995年2月起,采用内镜下局部注药与静脉化疗及中医药扶正、对症方法联合治疗了24例失去手术或放疗机会的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并根据患者意愿另设单纯静脉化疗加中医药治疗1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并发症、生存情况等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辛献运;李宗风;赵开健;侯爱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原发性癌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者极为罕见[1].现报道我院2001年以来确诊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5例.
作者:李贞;张铁权;乔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1986以来,发现早期胃癌243例(243/18 052),检出率为1.3%,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作者:谢中华;王杭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解本地区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前视式胃镜在诊断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意义,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在我科进行的12 333例胃镜检查资料,其中十二指肠疾病患者3556例,报告如下.
作者:祝志太;程红平;孙宾;刘国剑;黄春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从1997年以来对31例原因不明的慢性右下腹痛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现将其结果、疗效及并发症报告如下.
作者:钱立元;金钦文;吴君辉;陈远光;陈道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胆道损伤后及时诊断和正确的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17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患者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向国安;陈规划;王汉宁;周继舜;肖方联;刘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Dieulafoy病又称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大,内科用药疗效差,内镜下治疗疗效还是令人满意的.我院1998年3月以来经内镜检查治疗本病2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世斌;马菁;葛林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念珠菌性食管炎是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食管炎,一般只有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生.临床上一些以消化道症状就诊、并在胃镜下诊断为念珠菌性食管炎的患者是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以下合称AIDS),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下面将我院以念珠菌性食管炎首诊的AIDS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介绍如下.
作者:徐芸;魏岩岩;李兴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1987年8月至今,共收治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58例,其中223例行内镜下介入治疗,部分病例结合小剂量放疗、化疗,20例单纯化疗、15例单纯放疗作为对照.现将相关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作一比较,以期找出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道连;马祖胜;蔡华;杨红旗;石光丽;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2年以来,我院经胃镜检查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及有黑便等患者7533例,检出消化性溃疡(PU)1215例.现将汉族和藏族患者的检出率、性别、溃疡部位等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陈友伟;蒋海波;包文辉;马明桥;刘小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反食等.我们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胃镜下定位进行球囊扩张治疗,并于扩张术前后测量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残余压力(LESRP)和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R),研究扩张前后下食管括约肌动力学特征及其近、远期疗效.
作者:贾建忠;马佑平;雷小红;寇华炜;陈中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慢性血吸虫病可能是大肠癌的病因之一.为观察血吸虫病并发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我们将本市2家医院1991年1月以来的大肠癌患者,分为血吸虫病并发大肠癌(简称血吸虫病组)和单纯性大肠癌(简称非血吸虫病组)两组,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梅军;洪慧玲;丁永沛;方耀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近年来随着结肠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UC检出率逐年提高.现结合文献复习我院1992年~2002年确诊的132例UC资料.
作者:马建霞;刘顺英;江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内镜室自1998年9月起对食管贲门癌食管狭窄和(或)瘘患者实施食管金属支架放置术27例28次,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作者:付唆林;郑天荣;毛雪华;吴云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SARS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冠状病毒感染有关,它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也有体液传播的可能,因此,SARS患者内镜检查治疗术前的准备、检查治疗术中的防护以及术后的处理甚为重要.2003年3月7日山西省发生了第一例SARS,到2003年5月7日为止共报告448例.我院是SARS病的定点医院,在SARS暴发期共收治SARS 89 例.我内镜中心在此期间共接受内镜检查治疗患者205 例,并于4月9 日为一位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术,术后第2 d患者出现发热,被确诊为SARS收住我院SARS病区.由于内镜检查术中、术后作了严格的消毒和一系列防护措施,我院未发生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感染.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变英;刘丽萍;王大骏;原丽莉;汪嵘;侯波;康艳;毕淑娟;杨嫦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变化与出血危险性有关,及时准确的了解曲张静脉压力可为预防曲张静脉出血提供参考,我们从2000年起对内镜气囊测压法进行了体内外实验研究,探讨该方法测压数据的可靠性,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的门静脉血流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验证该项技术的实用价值.
作者:张磊;许建明;孔德润;王玲;谢惠君;胡乃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腹腔镜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我科2002年11月成功诊治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后胆囊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发胆道出血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宁;李湧;秦明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胆石症外科手术后仍出现症状,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我院近3年半来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诊断和治疗此类患者93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峰;全志伟;董平;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导丝(guide-wire)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操作中使用为频繁的器械之一,导丝在ERCP操作中的基本作用是进行各种器械的交换,此外,导丝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一是在胆/胰管深部插管发生困难时,借助导丝头端纤细、柔软、滑爽的特性,可顺利插入胆/胰管,以此为基础,完成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二是通过导丝与导管之间的协调配合,将导丝顺利超选到肝内胆管分支或特定部位,这在成功完成内镜下胆管引流等治疗操作时,具有特殊意义.因而,导丝及其操作技术在ERCP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熟悉导丝的性能,掌握导丝的应用技巧,是保证ERCP诊疗操作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书智;胡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大肠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并且在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例中,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判断其是否易复发,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很有意义,但预测复发的方法较少,特别是用有效的生物学标记来预测病变的发展.我们通过检测大肠腺瘤增殖核抗原(PCNA)增殖指数,结合随访结果,了解细胞增殖动力学与其复发的关系.
作者:周毅;林涛;刘迎利;钟筱兰;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内镜超声检查(EUS)是诊断消化系疾病较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分期有较大的价值.近年来,EUS相关的诊断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管腔内超声(IDUS)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技术(EUS-FNA)的应用,使胰胆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许晓倩;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上消化道异物处理至今尚无一份完善的处理指南,美国消化内镜学会组织专家制订了消化道异物处理指南[1],我们择其要点作了节译,以便同行临床工作中参考.
作者:孔庆印;曾宪忠;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老年人为何在胃酸分泌下降的情况下比青年人更易患胃溃疡,胃黏膜更易遭受外来有害物质的损害,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c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老年胃溃疡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启槐;吴建波;谭映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治疗方法上与克罗恩病相比,近年来进展不大.其病理改变以反复发作的黏膜炎症为特征,涉及细胞外基质的更新和伴有上皮下结缔组织的重建.早期的研究者们疑及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有关.为进一步了解明胶酶A(MMP-2)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UC患者内镜活检肠黏膜中MMP-2的表达.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段丽平;李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长条形异物是上消化道异物中内镜处理比较困难的一类,我们近年来应用上海生产的塘鹅嘴型异物钳治疗上消化道长条形异物共7例,均取出成功.
作者:温巧生;周亚梅;周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WHO肿瘤新分类系列丛书之一的<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对胃肿瘤的叙述有许多新颖和独到的观点[1],对临床和病理医生的实际工作均有指导意义.现就胃肿瘤分类的一些新特点作一介绍.
作者:张新华;周晓军;李德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者男,74岁,因颈部疼痛4个月,伴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入院.CT示左侧甲状腺肿物,约4 cm×6 cm,侵及气管.食管钡餐造影示食管中上段狭窄,狭窄段长约5 cm,钡剂通过困难.胃镜检查,距门齿约22 cm食管后壁有不规则的菜花样肿物,累及食管左、右侧壁,食管腔隙约2 mm.住院后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行食管内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萨氏探条依次扩张狭窄段至11 mm,选择直径18 mm、长80 mm的杯形球口附膜支架,置入器插入深度距门齿约30 cm释放支架.术后患者不同意进镜观察支架位置.
作者:马兴;卢国强;庄汝玉;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胃镜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由于其在操作中与患者的体液、组织、血液等密切接触,由此带来的病毒和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胃镜的消毒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戊二醛超声雾化对胃镜进行消毒,以观察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作用及有效的消毒时间.
作者:吕宾;孙翠萍;包海标;范一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