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胃癌243例分析

谢中华;王杭勇

关键词:早期胃癌, 病理特点, 检出率, 病理检, 手术, 临床, 查证
摘要:我院1986以来,发现早期胃癌243例(243/18 052),检出率为1.3%,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内镜在胰胆肿瘤诊治中的进展

    内镜超声检查(EUS)是诊断消化系疾病较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分期有较大的价值.近年来,EUS相关的诊断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管腔内超声(IDUS)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技术(EUS-FNA)的应用,使胰胆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许晓倩;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内镜介入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临床研究

    我院自1987年8月至今,共收治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58例,其中223例行内镜下介入治疗,部分病例结合小剂量放疗、化疗,20例单纯化疗、15例单纯放疗作为对照.现将相关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作一比较,以期找出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道连;马祖胜;蔡华;杨红旗;石光丽;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甲硝唑耐药幽门螺杆菌中rdxA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对甲硝唑耐药幽门螺杆菌(Hp)株中rdxA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随机收集51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的胃窦部黏膜,体外微需氧培养.甲硝唑耐药率检测分别用E试验和临界点药敏法.选取对甲硝唑高度耐药菌株(MIC值> 256 mg/L),在含16 mg/L甲硝唑及不含甲硝唑培养基中分组培养,半定量RT-PCR法检测rdxA基因的表达,用galE基因作外参照.结果共分离出Hp临床分离菌47株.E试验法甲硝唑耐药率为34%(16/47),临界点药敏法为32%(15/47),其中15株(包括5株高度耐药菌株)2种方法均耐药.5株高度耐药菌中rdxA基因在甲硝唑存在的情况下表达量减少,而参照galE基因表达均不变.结论rdxA基因的表达减少在Hp对甲硝唑高度耐药形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林辉;彭孝纬;何利平;潘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溃疡性结肠炎132例临床分析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近年来随着结肠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UC检出率逐年提高.现结合文献复习我院1992年~2002年确诊的132例UC资料.

    作者:马建霞;刘顺英;江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03年美国消化内镜年会学术交流简况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肿瘤WHO分类之2002年版新特点

    WHO肿瘤新分类系列丛书之一的<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对胃肿瘤的叙述有许多新颖和独到的观点[1],对临床和病理医生的实际工作均有指导意义.现就胃肿瘤分类的一些新特点作一介绍.

    作者:张新华;周晓军;李德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ARS暴发期消化内镜及工作区的防护体会

    SARS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冠状病毒感染有关,它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也有体液传播的可能,因此,SARS患者内镜检查治疗术前的准备、检查治疗术中的防护以及术后的处理甚为重要.2003年3月7日山西省发生了第一例SARS,到2003年5月7日为止共报告448例.我院是SARS病的定点医院,在SARS暴发期共收治SARS 89 例.我内镜中心在此期间共接受内镜检查治疗患者205 例,并于4月9 日为一位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术,术后第2 d患者出现发热,被确诊为SARS收住我院SARS病区.由于内镜检查术中、术后作了严格的消毒和一系列防护措施,我院未发生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感染.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变英;刘丽萍;王大骏;原丽莉;汪嵘;侯波;康艳;毕淑娟;杨嫦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假性动脉瘤并发胆道出血一例

    腹腔镜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我科2002年11月成功诊治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后胆囊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发胆道出血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宁;李湧;秦明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在胆道损伤的临床应用

    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胆道损伤后及时诊断和正确的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17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患者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向国安;陈规划;王汉宁;周继舜;肖方联;刘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mRNA与老年胃溃疡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为何在胃酸分泌下降的情况下比青年人更易患胃溃疡,胃黏膜更易遭受外来有害物质的损害,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c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老年胃溃疡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启槐;吴建波;谭映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麻醉喉镜取出异位食管内支架一例

    者男,74岁,因颈部疼痛4个月,伴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入院.CT示左侧甲状腺肿物,约4 cm×6 cm,侵及气管.食管钡餐造影示食管中上段狭窄,狭窄段长约5 cm,钡剂通过困难.胃镜检查,距门齿约22 cm食管后壁有不规则的菜花样肿物,累及食管左、右侧壁,食管腔隙约2 mm.住院后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行食管内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萨氏探条依次扩张狭窄段至11 mm,选择直径18 mm、长80 mm的杯形球口附膜支架,置入器插入深度距门齿约30 cm释放支架.术后患者不同意进镜观察支架位置.

    作者:马兴;卢国强;庄汝玉;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球部癌五例报道

    原发性癌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者极为罕见[1].现报道我院2001年以来确诊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5例.

    作者:李贞;张铁权;乔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肠腺瘤增殖核抗原表达与腺瘤复发的关系

    大肠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并且在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例中,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判断其是否易复发,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很有意义,但预测复发的方法较少,特别是用有效的生物学标记来预测病变的发展.我们通过检测大肠腺瘤增殖核抗原(PCNA)增殖指数,结合随访结果,了解细胞增殖动力学与其复发的关系.

    作者:周毅;林涛;刘迎利;钟筱兰;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早期胃癌243例分析

    我院1986以来,发现早期胃癌243例(243/18 052),检出率为1.3%,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作者:谢中华;王杭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食管金属支架的临床应用

    我院内镜室自1998年9月起对食管贲门癌食管狭窄和(或)瘘患者实施食管金属支架放置术27例28次,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作者:付唆林;郑天荣;毛雪华;吴云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小肠疾病检查新方法--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的操作、诊断效果、适应证等问题.方法应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13例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别从口侧或肛侧进镜,利用外套管、内镜前端的双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和交替滑进,推进小肠镜进入小肠检查.记录检查范围、时间、耐受性及病变等.结果13例患者共行小肠镜检查19例次(11例次接受了口侧进镜,8例次接受了肛侧进镜),每侧进镜术程平均80 min.从口侧进镜均达第3~6组小肠,从肛侧进镜达4~6组小肠.发现空肠良性间质瘤1例、空肠淋巴瘤1例、回肠溃疡狭窄及憩室2例、空肠息肉2例、空肠糜烂2例.口侧进镜患者,术中多数出现恶心、消化液自口及外滑管口溢出,偶尔出现一过性轻微腹痛;肛侧进镜患者无明显不适及反应;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一种新型小肠疾病检查手段,平均2~3 h可检查完所有小肠,进镜迅速.于操作直视下观察病变,通过活检对病变进行定性检查.病变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控性、直视、图像清晰等优点,适用于无肠粘连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小肠疾病患者.

    作者:杨云生;孙刚;李闻;令狐恩强;程留芳;王志强;杜红;范开春;王向东;汪鸿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明胶酶A及其抑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活检肠黏膜的表达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治疗方法上与克罗恩病相比,近年来进展不大.其病理改变以反复发作的黏膜炎症为特征,涉及细胞外基质的更新和伴有上皮下结缔组织的重建.早期的研究者们疑及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有关.为进一步了解明胶酶A(MMP-2)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UC患者内镜活检肠黏膜中MMP-2的表达.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段丽平;李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操作中应用技巧的探讨

    导丝(guide-wire)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操作中使用为频繁的器械之一,导丝在ERCP操作中的基本作用是进行各种器械的交换,此外,导丝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一是在胆/胰管深部插管发生困难时,借助导丝头端纤细、柔软、滑爽的特性,可顺利插入胆/胰管,以此为基础,完成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二是通过导丝与导管之间的协调配合,将导丝顺利超选到肝内胆管分支或特定部位,这在成功完成内镜下胆管引流等治疗操作时,具有特殊意义.因而,导丝及其操作技术在ERCP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熟悉导丝的性能,掌握导丝的应用技巧,是保证ERCP诊疗操作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书智;胡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血吸虫病并发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慢性血吸虫病可能是大肠癌的病因之一.为观察血吸虫病并发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我们将本市2家医院1991年1月以来的大肠癌患者,分为血吸虫病并发大肠癌(简称血吸虫病组)和单纯性大肠癌(简称非血吸虫病组)两组,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梅军;洪慧玲;丁永沛;方耀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34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许春芳;朱兰香;陈卫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