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影响因子:1.7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尼莫地平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和其海马一氧化氮(NO)变化及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大鼠双侧海马注入N-ω-硝基-L-精氨酸(L-NA)建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注完L-NA后再给大鼠腹腔内注射尼莫地平,用Y型电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取大鼠海马部位组织检测NO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干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无差异;模型组大鼠的海马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大鼠海马NO含量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双侧海马注入L-NA可使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海马NO浓度降低.尼莫地平对L-NA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无治疗作用.

    作者:郭洪志;杜万良;屈传强;麻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起病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3步骤分类诊断,第一步为症状学分类:(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腔隙性梗死(LACI);(4)后循环梗死(POCI).第二步为影像学分类:(1)前循环皮质梗死或纹状体内囊区梗死(CO);(2)低灌流梗死(LFI);(3)深穿枝区的皮质下小梗死(SSI);(4)除SSI以外的后循环梗死(PCI);(5)无异常发现(NO).第三步为病因学分类:(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2)心源性栓塞(CE);(3)小动脉病(SAD);(4)其它病因、病因不明或混合性病因.结果在症状学分类诊断为TACI、PACI和POCI的患者中,CT或MRI所示病灶与其临床症状的对应性良好,但只有67.3%的LACI影像学分类为SSI.大多数TACI患者是由CE造成的.在PACI患者中,CE和LAA的数量相同.只有57.7%的LACI患者被划分为SAD,而28.8%被划分为LAA.用LACI和SSI来预测SAD的阳性预测率较高(78%).POCI的病因诊断多种多样.结论除LACI以外,症状学分类与影像学分类的对应性良好,用症状学分类可预测TACI和PACI患者的病因分类,但难以预测POCI患者的病因分类.不少的LACI是由LAA造成的.

    作者:冯海燕;杜秀民;陈国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雌激素致癎作用部位的研究

    目的了解雌激素在癫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方法利用海人酸致癎和6-氟二乙酯致癎的两种不同机制的癫癎模型(单纯致癎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单纯致癎及给予雌激素后再致癎大鼠海马、大脑皮质、纹状体的FOS表达.结果两种模型单纯致癎组海马、皮质、纹状体FOS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均P<0.01).给予雌二醇(E2)后再致癎,海人酸模型中海马、皮质FOS表达较单纯致癎组增加(P<0.01,P<0.05);而6-氟二乙酯模型中无变化.结论在两种不同致癎机制的癫癎模型中,雌二醇对鼠脑FOS表达的影响不同.

    作者:郭富山;迟兆富;张洪军;曹丽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黄芪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线粒体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线粒体酶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采用生化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治疗后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及各自的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黄芪治疗后24小时和48小时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酶和SOD活性均高于各自时间点对照组(P<0.05,P<0.01),而MDA水平则明显低于各自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可以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减轻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朱志安;陈鑫;马延斌;高远征;张红;冯东福;邱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部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部分和严重损毁的PD大鼠模型,给两种模型大鼠连续服用不同剂量左旋多巴/苄丝肼3个月,利用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仪测定大鼠血清谷氨酸、谷氨酰胺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采用生化法测定PD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水平.结果左旋多巴可使严重损毁组大鼠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无明显改变.使用左旋多巴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谷胱甘肽水平无明显改变,而小剂量左旋多巴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对PD模型大鼠可能有兴奋毒性作用,而小剂量左旋多巴可能对机体抗氧化GSH系统有促进作用.

    作者:肖勤;翁中芳;张璟;梁樑;徐洁懿;陈生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卡托普利上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上调及临床应用.方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NOS及在体外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卡托普利后血小板NOS的活性;检测患者服卡托普利前、服后1个月及3个月的血浆oxLDL、NOS、一氧化氮(NO),血小板NOS、NO,同时检查神经功能.结果(1)卒中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加oxLDL后,NOS值均明显下降(P<0.01),卒中组下降更明显;(2)两组血小板同时加卡托普利、oxLDL后,NOS值均明显升高(P<0.01),卒中组升高更明显;(3)两组血小板单纯加卡托普利后,其NOS值均明显升高(P<0.01),同样亦是卒中组升高更明显;(4)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血浆oxLDL明显下降,血小板NOS、NO,血浆NOS、NO明显增高,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卡托普利有直接上调血小板NOS的作用,卡托普利通过提高血小板NOS活性的作用,可以改善内皮功能,防治脑卒中.

    作者:王庄;何建方;许贻白;诸金水;王亚仙;张冰;戴利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技术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分析颈动脉IMT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的血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和ApoA1/ApoB的比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与对照组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颈总动脉IMT增厚与年龄、FIB、TC和HDL密切相关(P<0.05),与血糖和LDL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糖本身可能不是导致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可能通过脂质代谢紊乱和血流变学改变而促进颈动脉IMT增厚和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何育生;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分型和临床特征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8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1)急性、亚急性起病为主;(2)临床以间质型,尤其是以脑卒中起病常见,症状无特异性;(3)血清学检查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特异性较高;(4)脑脊液检查表现为压力增高(42.9%)、蛋白增高(81.2%)及细胞数增高(56.3%);(5)头颅CT、MRI表现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脑梗死不同,为多发、散在病灶.结论神经梅毒早期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与分型密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阮少川;石铸;刘卫彬;黎锦如;梁秀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素(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并进行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ET及NSE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组患者血、脑脊液中ET及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两组ET和NSE值与病情轻重、病灶面积大小有关;它们在卒中后24小时即升高,3~7天达高峰,14天开始降低.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和脑脊液ET及NSE含量呈正相关(P<0.05),说明ET和NSE一样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志物,其水平高低能反映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巧俊;张茹;魏格玲;王勇;郑纯礼;赵英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PP32 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PP32 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缺血诱发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自然组、假手术6、12、24、48、72小时组,全脑缺血再灌注6、12、24、48、72小时组,每组5只.应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CPP32 mRNA的表达.结果与自然组相比,假手术各组CPP32 mRNA无显著性增高,而短暂性全脑缺血6小时后CPP32 mRNA的表达已有增加趋势,缺血后12小时增加了53%,缺血后24小时增加了223%,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缺血后72小时有下降的趋势.结论短暂性全脑缺血可诱导海马组织CPP32 mRNA的表达,缺血6小时其表达开始并逐渐增强,24小时达高峰,72小时有下降的趋势;CPP32的转录增强是缺血诱导神经元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花放;方秀斌;卢岩;丁晓慧;张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脑包围池血肿29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中脑包围池血肿(PSH)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9例首次头颅CT所见符合典型中脑包围池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临床表现,头痛24例(82.8%),呕吐17例(58.6%),一过性意识障碍仅2例(6.9%);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65.5%),有局灶神经障碍2例(6.9%);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均痊愈出院.结论中脑包围池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症状和体征,与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有明显区别,病情相对较轻,并发症少,恢复期短,预后良好,全脑血管造影绝大部分阴性.对此型病例的治疗须遵循传统的SAH治疗原则.

    作者:牛平;王耀山;何祥;曲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内血管畸形的γ-刀治疗

    目的探讨γ-刀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的若干问题.方法应用OUR-XGD型旋转式γ-刀对64例颅内血管畸形进行治疗,其中动静脉畸形(AVM)43例,海绵状血管瘤20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治疗的周边计量10~23 Gy,中心计量20~46 Gy,靶点数1~6个.结果本组28例得到3个月~2年的随访,14例临床症状或影像资料好转,10例临床症状及影像资料均无改变,4例临床症状加重.结论AVM γ-刀治疗疗效佳,海绵状血管瘤次之,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血管曲张不主张行γ-刀治疗.γ-刀治疗AVM的疗效与射线剂量呈正相关,与AVM的大小呈负相关,团型结构的AVM的疗效远高于瘘型结构的AVM.AVM合并相关动脉瘤的γ-刀治疗原则是先手术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再行γ-刀治疗.DSA在颅内血管畸形的分类诊断和构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骏;常义;刘宏毅;陈永严;黄庆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癫癎药物致癎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抗癫癎药物(AEDs)的致癎作用及对其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总结32例AEDs致癫癎发作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以服用卡马西平多(19.12%)、次之为巴比妥类药物(15%)、苯妥英钠(14.5%)、合并用药(14.29%)、苯二氮( )类(8.69%)、丙戊酸钠(2.78%).32例经停药并合理选择其他抗癫癎药物及减少药物剂量治疗,27例有效,5例无效.结论AEDs能致癫癎发作加重,应合理选择抗癫癎药物.

    作者:张丹红;周祥琴;赵菊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不同病程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不同病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后不同病程血清NO的含量,并与46例正常人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早期血清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01),急性期血清NO含量明显增高(P<0.01),稳定期血清NO含量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清NO含量动态变化表明,血清NO水平降低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王晓敏;王晓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巴曲酶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巴曲酶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岁的高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巴曲酶注射液(10 BU,5 BU,5 BU)静滴,隔日1次,共3次;用药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血液流变学测定;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起效快,第2天ESS分值即较用药前显著提高,治疗11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疗效好,且较安全.

    作者:王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MRI证实为CPM的临床资料,并系统复习国内文献报告的1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15例均表现为四肢瘫、延髓麻痹,8例不完全闭锁综合征,7例意识不清,3例共济失调,2例幻觉.12例发生在低血钠症背景下.14例MRI检查显示脑干脱髓鞘病灶,8例显示脑干外病灶.11例预后良好.结论低血钠是CPM的常见原因,在脑干损害临床症状的基础上,MRI出现脑干以及脑干外的脱髓鞘病灶有助于诊断.

    作者:汪凯;王长青;孟玉;胡乃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脑室引流方法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9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水平位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净化术(双侧引流组),另对29例仅采用单侧侧脑室引流术(单侧引流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时间、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双侧引流组总有效率、病死率、脑室出血清除时间、生活能力评分与单侧引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双侧侧脑室水平位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净化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于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治疗.

    作者:丁朝兵;陈东;周易谦;丁新生;侯熙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清和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CSF)降钙素原(PCT)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6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和CSF的PCT,其中病毒感染33例,细菌感染28例.结果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患者(P<0.001),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诊断的特异性为78.8%、敏感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100%.CSF的PCT检测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PCT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

    作者:汪明明;崔速南;孙玉秋;张景遥;张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无力以外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28例MG患者的心电图及血中心肌酶谱进行检查.由3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查体.结果128例中伴锥体束征者3例,伴癫癎发作1例;心电图异常率23.44%;心肌酶谱异常率28.13%;伴胸腺瘤的MG患者(MGT)与不伴胸腺瘤的MG患者(MGNT)之间的心肌酶谱异常率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MG患者可合并锥体束征、癫癎及心肌损害(尤其伴胸腺瘤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在其他部位的乙酰胆碱受体;或免疫泛化产生其他抗体的作用所致.

    作者:宋军;张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报告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临床上较少见,尤其有关临床治疗报道甚少.我院2001年8月至2002年3月采用动脉溶栓治疗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明;林岚;钟静玫;孟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硬膜外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0岁.以双下肢感觉异常、活动无力9个月于2001年12月20来诊.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感觉异常(右足背有接触冰块感),同时觉右腿发紧、发麻,当时未就诊,以后上述症状渐加重,呈上行性发展.

    作者:王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都可喜致体重明显下降1例报告

    都可喜致体重明显下降,国外曾有报告,国内尚未见类似发现,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吴玲;谭芳;黄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影像学改变2例报告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影像学改变的报道不多,现报告2例如下.1病例1.1例1女,20岁.因发热、头痛8天,意识不清4天于2000年8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8天无明显诱因发热(T39~40℃),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作者:王翠兰;刘梅仕;邓小梅;韩恩吉;陈瑞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0岁.因发作性腹、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15小时,尿潴留9小时于2002年8月12日10时入院.

    作者:(艹问)红好;于战涛;张宗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纯失读症1例报告

    纯失读症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74岁,退休干部.因急起发作性眼前发黑、头昏,向右侧视物不清5天于2002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7月1日晨起时突感眼前发黑、头昏,历时2~3分钟完全缓解,先后发作3次.傍晚时发现向右侧视物不清楚,伴头昏及头重脚轻感.

    作者:黄红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葡萄膜脑膜炎1例报告

    葡萄膜脑膜炎临床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3岁.因头痛、视物模糊半个月于2002年5月7日入院.患者既往健康,半月前无诱因出现头痛、视物模糊、听力下降;呕吐1次,呕吐为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血性,无意识及肢体功能障碍,未经治疗.

    作者:张海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Charcot-Marie-Tooth病的特殊类型

    Charcot-Marie-Tooth病(CMT)又名腓骨肌萎缩症或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是一组影响周围神经系统临床、亚临床的遗传多型性疾病.以首先出现腓骨肌萎缩,继以远端肌萎缩为特征,伴感觉障碍、脊柱及足畸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作者:马永才;李太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1].国外近期的统计资料表明,PD发病率占总人数的0.1%~0.2%,其中55岁以上人口占1.4%[2].社会老龄化使得P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认为PD的发生是由于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元选择性退变,并且残存的DA能神经元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嗜酸性包涵体.

    作者:顾兵;胡刚;张颖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26例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1年7月~2001年12月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26例紧张型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长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氟乙酰胺致中毒性脑病3例

    氟乙酰胺经皮肤中毒者罕见,现报告2例皮肤接触、1例误食氟乙酰胺致中毒性脑病患者.

    作者:郭玉香;李宏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脑卒中对肾功能的影响研究

    我们采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脑卒中50例,并与常规剂量甘露醇治疗脑卒中对肾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凤武;刘永孝;王章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胸腺切除治疗22例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重症肌无力(MG)的发病与胸腺关系密切,15%~30%的MG患者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以往MG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我们自2000年至2002年对22例MG患者进行了胸腺切除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惠娟;周连亚;高玉林;王有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治疗61例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需要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1991~2001年我们共收治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成胜;许善森;楮正民;唐玉明;王耿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分析

    颅中窝鞍旁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常见发病部位,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导致术前误诊,加之术中经验不足造成损伤极易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现对22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志中;赵刚;朱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7例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分析

    随着正己烷在工业中的广泛使用,职业慢性正己烷中毒愈来愈受重视,其靶器官为周围神经,现将27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周赛君;何金彩;邵蓓;郑荣远;倪佩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沉痛悼念赵翕平教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现状

    帕金森病(PD)是因黑质大量多巴胺(DA)能神经元死亡而引起肢体的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及姿势障碍等症状群.20世纪50年代Carlsson等证实DA是黑质纹状体系统的神经递质而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刘道宽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