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年10期文献
  • 偏侧性汗孔角化症1例

    报告1例偏侧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男,49岁.自出生后于左膝关节伸侧出现多个环状褐色斑,逐渐扩大,渐波及左侧躯体,部分皮损为线条状角化性斑块,伴瘙痒.无家族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汗孔角化症.

    作者:曹碧兰;陈晓红;郑庭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1例

    报告1例微囊肿性附属器癌.患者女,57岁.胸部右侧硬斑块6年,加重1年.右上胸壁可见一3 cm×3 cm浸润性硬斑块,其上有少量渗出,结黑褐色痂,边缘隆起,皮损与胸壁固定,中央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见管状结构和散在实性鳞状细胞岛,外围为基底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AE1/AE3(++),CEA(+).

    作者:闫言;刘跃华;王宝玺;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胆碱能性瘙痒1例

    胆碱能性瘙痒(cholinergic pruritus)是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一种异型,临床特点为仅有全身瘙痒感,受热、紧张、运动可诱发或加重,无明显的红斑、风团等皮损.笔者在门诊见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1例

    报告1例具有显著家族史的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多年来皮损表现为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的典型皮疹,但近两年来腹股沟处出现罕见的疣状损害.结合该病例复习文献进行了讨论.

    作者:赵邑;武玲慎;涂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HIV阳性1例

    患者男,26岁.因发热、头痛、呕吐1个月,意识障碍3 d于2002年11月11日急诊收住笔者所在医院.2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胸痛.

    作者:潘炜华;廖万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患儿男,12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瘙痒性丘疹4年、泛发水疱1个月余,于2002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4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胸背部正中出现丘疹,瘙痒明显,搔抓后渗液结痂.1年后泛发胸背部、四肢、面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痒疹.1个月前双手背、足背外侧缘、双手掌出现密集的水疱,腹部、小腿原色素减退处又出现红色斑丘疹,小水疱可逐渐扩大到樱桃大,不易破裂,并逐渐泛发全身.

    作者:宋琳毅;姜祎群;冯素英;崔盘根;曾学思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甲下外生骨疣和内生软骨瘤3例

    报告3例甲下外生骨疣和内生软骨瘤,临床表现为拇趾远端单发隆起性硬结节,其中2例发病前有局部外伤史.放射学检查示单侧拇趾的末节趾骨远端突起一骨组织团块.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由成熟的骨组织和纤维软骨成分组成.治疗可选择局部切除术.由于本病误诊率高,对于趾(指)远端的增生性肿物,尤其是疣样皮损,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作者:吴黎明;孙建方;赵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发疹性汗管瘤1例

    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多发于眼睑周围,以中年女性多见.发疹性汗管瘤因其皮损分布特殊,易引起临床误诊.笔者报告1例发疹性汗管瘤(eruptive syringoma).

    作者:张锡宝;王艳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一家系报告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发病倾向.笔者在门诊诊治1例,并做了家系调查,发现此家系4代11人患有此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军;陈建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1例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患者男,34岁.因多饮、多尿23年,左腹股沟溃疡1年余入院.曾患多发性骨嗜酸粒细胞肉芽肿.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胞质丰富、核呈肾形的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电镜检查在增生细胞内见Birbeck颗粒.

    作者:廖文俊;高天文;赵小东;张海龙;卢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表皮痣综合征1例

    患者女,13岁.因右侧躯干部皮疹11年于2002年9月6日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患者出生时即有右趾畸形,2岁时右侧腋下、胸、腹部出现密集的角化性丘疹,呈淡褐色,且逐渐增多、增厚呈疣状改变.3岁时右手掌及右足跖皮肤出现海绵样改变,无自觉症状.2年前曾在妇产科住院行右侧卵巢囊肿切除.患者智力无障碍.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唐莉;刘凯;乔树芳;沈剑鸣;王庆文;肖尹;纪华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肤淋巴细胞瘤2例

    报告2例皮肤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以边界清楚、单发、红色丘疹样或结节样皮损为特点,患者无自觉症状,皮损局部切除后,分别随访3年和8年,皮疹无复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真皮内弥漫和结节状混合性致密细胞楔形浸润为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提示浸润细胞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B淋巴细胞为多克隆性,以κ链为主.免疫表型检测对该病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邢传平;哈英娣;李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普伐他汀致剥脱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全身干燥性红斑、脱屑伴瘙痒6 d,于2002年9月30日入院.因高血压、高血脂、腹主动脉瘤、脑血管疾患等疾病常年服用都可喜、甲钴胺(弥可保)、吡硫醇(脑复新)、尼群地平(洛普思)、氟伐他汀(来适可)等药物,2002年8月因血脂控制不佳改用大蒜油、普伐他汀(pravastatin,商品名为普拉固)40mg每晚1次,服用24d后,逐渐出现面颈部及上肢红斑基础上小片脱屑,自觉剧烈瘙痒,考虑为大蒜油引起的药疹,停用大蒜油,并给予地塞米松,每日10mg肌内注射,共3 d、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口服.

    作者:程滨;温海;吴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盘状红斑狼疮合并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36岁.面部盘状红斑13年,下唇无痛性肿物溃烂8个月,迅速增大2个月,于2002年9月11日到笔者所在科室门诊就疹.

    作者:宋维芳;黄雪蕾;姜显毅;樊彦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扁平苔藓样角化症1例

    患者男,74岁.因右小腿起皮疹1年余,泛发全身3个月,伴瘙痒,于200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小腿出现一黄豆大红斑,伴瘙痒,搔抓后出现鳞屑,皮损增至核桃大.3个月前躯干、四肢陆续出现绿豆至黄豆大鳞屑性红斑,剧痒.给予维A酸霜外用,无明显疗效.患者吸烟40余年,否认有肝炎、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萌;陈龙;曹俊;周飞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泛发性砷角化病1例

    患者男,22岁.因头皮、四肢鳞屑性红斑8个月余,全身多发性疣状赘生物3个月余,于2002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7个月前因全身泛发性鳞屑性红斑在个体诊所按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服用自配消银散(主要含雄黄、朱砂、明矾等),每次1包(每包5 g,含有雄黄1.5 g、朱砂1.0g),每日2次,同时外用乐肤液.

    作者:王砚宁;宋小琳;刘强;常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毛囊外根鞘NKI/beteb和HMB-45免疫组化及胰酶消化后细胞的电镜观察

    目的:研究头皮毛囊外根鞘中无活性黑素细胞的存在部位以及毛囊经胰酶消化的细胞组成.方法:拔取正常头发,琼脂预先包埋后,切片行NKI/beteb和HMB-45单抗染色.另取毛囊用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在透射镜下进行观察.结果:拔取的正常毛囊外根鞘中存在NKI/beteb阳性细胞,而HMB-45染色阴性.在毛母质中有大量的HMB-45阳性细胞.毛囊经胰酶消化的细胞为有活性的黑素细胞(MC)、无色素性黑素细胞(AMMC)、毛皮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毛囊外根鞘中存在功能和形态不成熟的AMMC.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马慧军;王大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超微结构及免疫病理研究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损超微病理及免疫病理的表现,探讨AD的发病机制.方法:取21例患者外周血,测定血清IgE、IgA、IgG、IgM,并取典型皮损分别做超微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检查.结果:16例AD患者血清IgE值>150 IU/L,5例≤150 IU/L,血清IgG、IgM值明显升高,而IgA值明显降低.电镜检查表皮可见激活的淋巴细胞,少数中性粒细胞侵入表皮,早期真皮可见胶原间质水肿,后期间质纤维呈波浪性增生,无论在表皮或真皮均可见到活化型的免疫应答细胞.结论:AD发病与免疫有关.治疗AD的靶细胞是肥大细胞.IgG1蛋白沉积可能与AD慢性感染有关.

    作者:张玉环;王雨;纪华安;孙晓慧;徐丽敏;张理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100例治疗前后真菌带菌情况的调查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广泛采用放疗、化疗、手术、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治疗和身体衰竭而使全身免疫功能严重下降,极易引起真菌感染,一部分患者死于真菌感染.笔者自2002年4~11月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真菌带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任期;张丽萍;孙鸿;高翔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耐药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抑菌浓度的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白念珠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质控株及敏感白念珠菌在含不同抑菌浓度的氟康唑(FCZ)、酮康唑(KCZ)、伊曲康唑(ICZ)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人工传代诱导耐药.结果:敏感白念珠菌在高浓度的唑类药物培养基中能诱导耐药,且为交叉耐药,而在低浓度中经传20代仍不能诱导耐药;诱导后的耐药菌株在无药物培养基中传代可恢复敏感性.结论:唑类药物能诱导耐药白念珠菌的产生,但与诱导药物的浓度有关,且为不稳定耐药.

    作者:宋晓静;许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太田痣367例发病年龄调查

    为进一步探索太田痣的病因,笔者对367例太田痣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凌伟军;刘忠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胸苷磷酸化酶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由于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EC.2.4.2.4)的酶促产物2-脱氧核糖有促血管生成的活性,也曾被称为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其在体内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是特异性地催化胸苷生成胸腺嘧啶和1-磷酸-2-脱氧核糖,为核酸补救合成途径提供原料,从而保证体内核酸代谢池的稳定[1].

    作者:陈晓栋;王若宁;顾冬民;张国成;叶顺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狼疮带试验对红斑狼疮的诊断评价

    为明确狼疮带试验(Iupus band test,LBT)在临床上的意义,笔者收集了所在科室1983年3月~1999年3月275例红斑狼疮患者的LBT结果,并做回顾性分析.

    作者:董秀芹;袁兆庄;邵燕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白介素-10对小鼠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0在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photo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PAC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BALB/C纯系雌性小鼠建立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所致的PACD模型,采用腹腔或皮内注射重组小鼠IL-10的方法,于激发48 h后检测小鼠耳肿度,局部皮损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单一核细胞浸润数.结果:小鼠皮内和腹腔注射重组小鼠IL-10后,耳肿度值、单一核细胞浸润数均较阳性对照组(单纯的PACD模型)低.结论:小鼠体内IL-10对CPZ诱导的PACD的光诱导和光激发阶段均起抑制作用.

    作者:刘藕根;何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天疱疮48例临床分析

    笔者对48例资料完整的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认识天疱疮的发病过程,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

    作者:邓丹琪;李学平;蔡梅;姜福琼;杜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扁平苔藓与肝炎病毒关系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2000年10月~2002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37例患者,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扁平苔藓,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1岁,病程1个月~10年.15例仅有皮肤损害,22例既有皮肤损害,又有黏膜损害.所有病例均无肝炎疫苗接种史.对照组80例为笔者所在医院同期外伤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7岁.

    作者:朱小红;杨莉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Weber-Cockayne亚型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Weber-Cockayne(EBS-WC)亚型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EBS-WC亚型2个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个家系中共有患者17例,均为连续数代发病,男女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为掌跖在摩擦、受热后发生水疱、大疱,同一家系内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电镜检查示表皮基底细胞胞质空泡样变性.结论:EBS-WC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确诊需依靠电镜检查.

    作者:鞠强;石继海;康晓静;姜祎群;夏隆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2年住院的27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有典型皮损;18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5例患儿的皮肤疖肿或脓疱处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患儿咽拭子培养有6例阳性,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中15例作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27例经6~15 d抗生素治疗均痊愈.结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诱因多为感染,皮损主要由毒血症所致;早期采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于中蛟;胡晓梅;李艳捧;齐宝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初步观察

    笔者应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69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江惟苏;谭升顺;文京华;郑琰;张江安;楚瑞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使用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60例变应性疾病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方法: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对60例变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脱敏治疗.结果: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脱敏治疗的60例患者有效率为70.0%,痊愈率为46.7%.结论: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较高,无任何不良反应.

    作者:宋克敏;杨蓉娅;敖俊红;张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阿维A联合脉络宁治疗肢端硬皮病1例

    患者男,63岁.因关节酸痛17个月,全身色素沉着12个月,皮肤硬化4个月,于2002年8月14日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

    作者:张传福;崔盘根;冯素英;常宝珠;姚煦;宋彪;柴宝;王千秋;夏隆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阿维A治疗严重类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阿维A治疗严重类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银屑病患者,应用阿维A治疗,成人阿维A初始剂量为0.75~1.00m/(kg·d),平均维持剂量为10~30 mg/d,平均疗程4~6周;儿童阿维A初始剂量为1.00m/(kg·d),起效后维持量为0.10~0.20mg/(kg·d),大不超过35.00mg/d.结果:在严重的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中的有效率分别为87.5%、83.3%、100.0%.而关节病型银屑病有效率仅为50.0%.对皮肤干燥、口干、瘙痒、唇炎、掌跖脱屑以及血脂增高等不良反应进行了对症处理,结果均好转或消失.结论:阿维A治疗严重类型的银屑病疗效显著.

    作者:杨雪源;陈志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康体多、转移因子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观察

    2001~2002年笔者采用康体多、P-转移因子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同时外用皮炎宁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负压吸疱移植表皮治疗白癜风32例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为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5~34岁;接受本法治疗前1个月停止使用所有药物.32例患者共治疗皮损76块,其中额部34块,颊部15块,下颌8块,颈项部12块,手背部7块,皮损面积0.6~40.0cm2.

    作者:徐义华;聂国庆;冯林祥;方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曲安奈德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1995年1月~2002年3月笔者对223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采用曲安奈德瘤体内注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德宪;尹仲;陆富永;李萍;马兰;刘琳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现阴囊溃疡2例

    报告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均为男性,例1 38岁,例239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全反式维A酸治疗,分别在治疗19 d和10 d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患者的溃疡均在停用全反式维A酸、加强患处换药后愈合.

    作者:朱铁山;俞宝田;段明辉;刘继海;范静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0.1%阿达帕林凝胶和1%克林霉素溶液联合外用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与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特丽仙)联合外用与特丽仙单用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0例中至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联合外用达芙文和特丽仙,对照组单用特丽仙,两组共治疗12周.结果:274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4周后试验组皮损总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维持至12周;治疗8周后试验组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并维持至12周.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40%和72.93%(P<0.05).试验组局部刺激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8.7%.结论:达芙文联合特丽仙治疗中至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比单用特丽仙的效果好.

    作者:蔡林;张建中;李邻峰;袁珊;郑捷;徐慧珍;涂亚庭;陈思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尖锐湿疣清除术前应用恩纳乳膏局部麻醉的效果

    自2002年以来,笔者用恩纳乳膏外涂局部麻醉治疗皮肤黏膜尖锐湿疣,取得满意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本祝;杨翠莲;谭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无肌炎性皮肌炎诊断与治疗

    无肌炎性皮肌炎是皮肌炎的一种新类型,它有特征性的皮肌炎皮肤改变而无肌炎,持续24个月,它与皮肌炎一样有恶性肿瘤的高伴发率,属于伴肿瘤性皮肤病.无肌炎性皮肌炎有独立的诊断标准.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白三烯在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

    体内外试验表明,白三烯作为炎症递质参与了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现有的临床治疗经验报道与临床试验显示,白三烯调节剂可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

    作者:阎春林;廖康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研究与应用

    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是一组新的具有大环内酯结构的免疫抑制剂,经体内外研究证明该类药物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中包括他克莫司、子囊霉素及其衍生物匹美克莫司、西罗莫司等,不仅可内服还可外用,故对一些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坏疽性脓皮病、扁平苔藓、接触性皮炎和斑秃等均有一定疗效,该文介绍其作用机制、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β射线加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瘢痕疙瘩

    临床资料:瘢痕疙瘩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皮损分布部位:前胸12例,肩部4例,背部5例,前臂3例,颈部4例,面部4例.18例瘢痕形成原因为外伤、痤疮、烧灼,14例原因不明.其中多发瘢痕13例,单发19例.瘢痕总数为73块.

    作者:马潞娜;张红;金泉;王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肤性病科初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病例:1 50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皮肤性病科2002年3月~2002年10月门诊初诊无尿道炎症状的患者,男1 180例,女320例,年龄18~55岁.1 500例患者中承认有非婚性生活史者335例.男性不育128例.

    作者:李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泛发性丘疹型玫瑰糠疹

    1病例资料病史:患者男,34岁.因右手掌起红斑20 d,全身泛发红色丘疹2周,于2002年6月28日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就诊.

    作者:沈剑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患者女,62岁.主诉: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有一拇指甲大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背部及四肢也出现类似皮疹.在当地医院按湿疹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好转.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部、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明确诊断,遂于2002年11月8日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详细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干农活时曾有外伤史.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减少.

    作者:姜薇;乌日娜;沈丽玉;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