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G、C等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为主,部分47,XXY标本再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45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染色体异常率高达20.7%,以性染色体异常为主.对其中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核型为47,XXY的20例标本再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19例为47,XXY,1例为47,XXY/46,XY嵌合体.结论: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男性不育患者的重要病因.双色FISH技术检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克氏综合征,快速、准确、识别嵌合体核型有明显优势,是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的必要补充,两种技术相结合更有利于性染色体异常患者的诊断.
作者:朱燕英;刘永章;陶志华;戴美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P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小鼠的适当免疫剂量,为体内免疫活性的研究提供直接的实验数据.方法:用弓形虫P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BALB/c实验小鼠,设三个免疫剂量组,分别为3×109CFU、3×108CFU、3×107CFU,同时设生理内水对照组.免疫结束2 w后,各实验组分别收集小鼠血清,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的含量;各实验组取5只小鼠,以100个弓形虫强毒力RH株速殖子做虫体攻击实验,记录死亡时间.结果:三个免疫剂量组,在小鼠体内产生的抗体IgG有一定的差异(P<0.01),但免疫剂量组一(3×109 CFU)与免疫剂量组2(3×108 CFU)几乎没有差别,免疫剂量组二偏差稍大;免疫剂量组一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有所延长,免疫剂量组二的小鼠先出现死亡现象.结论:确定了3×109 CFU的免疫剂量,在此剂量下,小鼠的保护性效果则比其他剂量组有所提高.
作者:陈俊;钟晓芝;李文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癌、15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低于不典型增生内膜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I1表达阴性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更短.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进展过程中表达降低.KAI1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癌进展及临床判断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黄筱竑;郑飞云;张文淼;张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红花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红花干预组(SI组).复制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比观察各组肺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定量评价指标(IQA);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组织细胞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IR组W/D、IQA、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3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1).SI组上述各指标明显低于IR组(P<0.01或P<0.05).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与W/D、IQA及caspase-3mRNA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920,0.925,0.927;P均<0.01).结论:肺组织细胞凋亡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红花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戴雍月;徐正祄;王万铁;邱晓晓;陈锡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多种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应用.方法:以Herceptin诱导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应用Gieamsa染色光镜,EB和Hoechst染色荧光显微镜,Annexin V/PI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镜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在Herceptin作用下,Hoechst染色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到乳腺癌SKBR-3细胞出现不同方面的明显凋亡特征.结论:不同显微技术各有优缺点,要客观地证实凋亡的发生,应联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
作者:郑易;林鹏;李红智;方周溪;胡昕;楼哲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cKATP和KCa参与高铁血红素(heme)诱导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性增加对心肌缺血复灌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大鼠心脏行Langendorff灌流,给予30 min缺血和2 h复灌,观察心室收缩功能、LDH、CK和心肌梗死等指标.结果:腹腔注射HO-1的诱导剂高铁血红素24 h后,可明显改善缺血/复灌心脏的收缩功能,减少复灌期LDH和CK释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在腹腔注射高铁血红素前给予胞膜KATP通道(sarcKATP通道)的阻断剂HMR-1098可取消高铁血红素引发的心肌保护作用.在高铁血红素预处理后24 h,缺血/复灌前10 min给予钙激动的钾通道(Kca通道)的阻断剂Paxiline与高铁血红素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结论:高铁血红素可诱导HO-1活性增加并对抗心肌缺血复灌性损伤,sarcKATP通道和KCa通道在其中同时作为启动因子参与高铁血红素诱导的晚期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和靖;汪洋;沈岳良;陈莹莹;朱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方法:12例MODS患者进行CRRT,采用前稀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于开始前和开始后4、12、24、48 h采血标本和超滤液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TNF α、IL1 β、IL6、IL10的浓度;于开始前和开始后4、24、48 h进行血气、血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结果:12例患者CRRT后血浆TNFα、IL1 β、IL6、IL10呈下降趋势,其中TNF α在治疗开始后4 h略有升高,12、24、48 h时下降;IL1 β在治疗后有下降;IL6在治疗开始后4 h有升高,12、24、48 h下降;IL10在治疗开始后4、48 h有升高,12、24 h下降.12例患者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不同时间点均有改善,四种细胞因子在超滤液中未能检出.结论:CRRT能减少MODS患者血浆中的多种细胞因子,可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林锡芳;江松福;潘景业;王丹;吴建波;林碎钗;叶进燕;施怡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亲子鉴定中STR基因座的突变方式.方法:从120个确定亲子关系的案例中收集到2个突变的等位基因,用银染法复核,并作序列测定证实.结果:2个家系中子代新产生的等位基因变异表现为一个重复单位的增加或减少.结论:STR基因座的长的、多态性高的串联重复区是等位基因突变的敏感点.
作者:吴淑珍;张洪勤;庞玲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兔5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氯胺酮预注组(Ket组).测量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分析每组肺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IQA)及肺组织形态改变情况.结果:IR组与C组相比,NO含量显著降低(P<0.01),TNF-α、MDA、W/D、IQA明显升高(P<0.01).Ket组与IR组相比,NO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MDA、W/D、IQA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光镜下C组肺泡较完整,未见炎症细胞浸润;IR组肺不张,肺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而Ket组肺损伤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少.结论:氯胺酮可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过氧化反应,增加一氧化氮含量,减轻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习建华;林丽娜;金立达;王万铁;金小凤;许益笑;王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炎症患者发酵支原体(Mf)、穿通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解脲脲原体(Uu)以及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组(280例,其中宫颈炎120例,阴道炎100例,宫颈炎合并阴道炎60例)和对照组(280例)的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分别接种于改良SP-4和Uu、Mh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培养阳性菌株采用生化反应试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核酸序列测定予以鉴定.结果:①病例组分离出阳性菌株144株(占51.43%),其中Mf8株(占2.86%),Mpe7株(占2.50%),Uu 75株(占26.79%),Mh54株(占19.29%),未分离出Mpi;对照组仅分离出5株Uu(占1.79%).系列鉴定结果与培养结果一致.②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发酵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的分离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宫颈炎组与阴道炎组间支原体的总分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下生殖道炎症与五种支原体感染有关;妇科炎症患者存在AIDS相关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诊治中应给予足够关注.
作者:曹淑彦;周丽萍;蔡晓红;周铁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兔血浆中氟虫腈(Fipronil)及其代谢物砜化物(Fipronil sulfone)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100系列;血浆经乙醚萃取浓缩,以Hypersil ODS-C18(4.6 mm×250 mm,5 μ m)为色谱分析柱;以乙腈-甲醇-水(26∶24∶50,V/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6 nm;内标为地西泮.对兔血浆中的氟虫腈及其砜化物进行检测.结果:氟虫腈及其砜化物浓度在0.05~5.00 mg·L-1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低检测限均为为0.05mg·L-1;相对回收率分别为(101.08±6.13)%和(100.68±4.78)%,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0.24%±2.58)%和(81.77±2.64)%;日内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55±1.24)%和(5.59±1.25)%;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91±1.44)%和(7.27±1.20)%.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兔血浆氟虫腈及其砜化物的检测和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作者:陈晓宇;邱相军;卢中秋;陈冰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测定经外用5氨基酮戊酸(5-ALA)后尖锐湿疣组织内不同时间原卟啉(PP)的含量,以此为依据提供光动力学治疗(PDT)中佳光源照射时间.方法:1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男性尖锐湿疣(CA)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尖锐湿疣皮损及周边正常皮肤外用20%ALA霜,在6 h内每小时1次测定组织内PP的含量,并在外用后12 h、24 h各测定1次.结果:外用ALA前,尖锐湿疣与正常皮肤组织内仅有少量PP.原卟啉高峰时间为外用ALA后4 h,6 h后开始明显下降,外用后12 hPP量接近正常.结论:这一资料对ALA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提供了实验依据,有理论指导意义.外用ALA后3~6 h是PDT治疗尖锐湿疣的佳光源照射时间.
作者:林孝华;李智铭;邵笑红;蔡剑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分对照组、高糖组和普伐他汀组,采用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系膜细胞增殖,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出现系膜细胞增殖增加,上清液中SOD活性、GSH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与高糖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系膜细胞增殖减少,GSH含量、SOD活性上调,MDA含量下降.结论:普伐他汀能抑制高糖环境下的系膜细胞增殖,并显著减少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金洁娜;郑景晨;倪连松;尹丽慧;沈飞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O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好准备.方法:通过耳中央动脉采集兔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在EGM-2培养基的诱导分化下,获得EOCs.通过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实验、CD34与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flk-1免疫荧光染色、体外血管形成实验以及细胞NO分泌功能测定,从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功能两方面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s在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EOCs,EOCs能稳定摄取ac-LDL并与UEA-1结合,一致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s能分泌NO,并能在matrigel凝胶上形成稳定的血管腔样结构.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兔外周MNCs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诱导分化成为EOCs.
作者:肖方毅;蔡雪黎;张怀勤;黄伟剑;肖刚峰;杨德业;余华;周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对由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蛋白包涵体的复性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溶血活性进行评价.方法:表达、提取并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包涵体利用PBS透析复性、16种不同复性液透析复性和柱上复性方法进行复性比较,复性蛋白用溶血试验验证其活性.结果:利用三种蛋白复性方法,重组蛋白均不同程度得到复性,其中复性液中盐酸胍、助溶剂及盐离子作用显著.柱上复性效果明显,其复性率高达98%.利用兔红细胞溶血试验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具有溶血活性,其活性为0.2 μg/HU.结论:成功对重组蛋白包涵体复性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复性后蛋白质的溶血活性进行鉴定,为今后的免疫学活性和变性蛋白质复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桂军;谢旦立;楼永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在不同移位下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8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设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在移位0~4 mm(低度移位组)及移位8~12 mm(高度移位组)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测量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垂直和水平移位.结果:在不同移位下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行前后环内固定,低度移位组骨盆稳定性显著高于高度移位组.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尽量取得解剖复位固定,确保骶髂关节移位<4 mm,以提高骨盆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利于功能康复.
作者:金建华;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提高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改构体在大肠杆菌工程菌表达体系E.coli BL21(DE3)/pET3c-haFGF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从菌种和培养基筛选做起,选择了全合成的YH培养基做大肠杆菌表达体系E.coli BL21(DE3)/pET3c-haFGF的发酵培养基,并从多角度研究了其质粒的稳定性,设计了生长期不添加抗生素、诱导前离心去除β-内酰胺酶同时添加氨苄青霉素的方法,通过密码子偏爱性和定点PCR突变技术改变β-内酰胺酶的表达强度.结果:经50代传代试验,质粒分配稳定性在90%以上,PstI酶切图谱显示结构稳定性达100%,表达水平维持在25%~28%.LBAmp平板揭示了诱导过程中工程菌丧失表达能力的部分原因,诱导前离心的实验使表达水平提高13.68%,在IPTG浓度0.3 mmol/L、氨苄青霉素添加量50 μg/ml时,表达效率提高了2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工艺操作较为简便易行,易于放大,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
作者:袁辉;刘笑迪;谭毅;林绍强;杨树林;李校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urvivin,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为77.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率7.06%(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urvivin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bax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survivin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survivin基因可能与bcl-2基因在食管鳞癌的发展中协同作用.
作者:褚文炎;黄冠成;李伟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热休克蛋白(Hs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脑缺血再灌注组(IR)、姜黄素组(CU)、溶剂对照组(SC);每组据再灌注时间点不同又分6 h、1 d、3 d、5 d及7 d 5个亚组,每组6只动物.在预定时间点行开阔法行为学检查,以TUNEL法行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检测,免疫组化ABC法测定Hsp70、Hsp27基因表达产物Hsp70及Hsp27蛋白在海马CA1区的动态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显著减少沙土鼠探索活动及海马CA1区凋亡锥体细胞数量(与IR组相比,P<0.01),进一步诱导Hsp70蛋白表达并抑制Hsp27蛋白的表达(与IR组相比,P<0.01).结论: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调控热休克基因hsp70和hsp27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军;曹红;连庆泉;曾因明;曾邦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过程中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使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下肢静脉血液淤滞效果.方法: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成使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装置组(IPC)和不使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装置组(NIPC),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测定3个不同时期(BL、PP & RT、PO)股静脉流速.结果:NIPC组PP & RT时与BL时比较,股静脉平均血流流速下降69%,差异有显著性(P<0.05).PO时与BL时比较股静脉平均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P>0.05).IPC组PP & RT时与BL时比较,股静脉平均血流流速无明显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PP & RT时,IPC组与NIP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由于气腹和30°头高脚低体位双重作用股静脉血流缓慢、淤滞.使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装置可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静脉血液淤滞.
作者:吴伟军;邓超平;徐鲁白;陈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组,n=10)与模型组(M组,n=20只),C组普通饲料喂养,M组采用分次大剂量维生素D.注射+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检测血脂学变化,制作动脉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M组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较C组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则较C组下降(P<0.05).光镜下M组中膜严重钙化,明显不规则增厚,有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纤维排列显著紊乱等;C组主动脉平滑肌排列整齐规则,管腔内皮光滑,无增生.电镜下M组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排列紊乱,局灶性纤维溶解变性.局部有脂质样颗粒沉积在细胞间隙中.平滑肌细胞核固缩,核染色变深,部分可见坏死的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局灶有血栓形成(大量红细胞),可见有泡沫细胞.C组内皮完整,平滑肌纤维正常,排列紧密,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增生.结论:用高脂饲料及大剂量维生素D.可有效诱发大鼠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章义利;周秀云;应斌宇;张怀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方法: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lactacystin组,二种制剂分别单侧立体定向注射于中脑前脑束(Middle forebrain bundle);12周龄时灌注取脑分离纹状体,采用HPLC法测多巴胺、5-HT及代谢产物,取中脑观察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及包涵体样物质形成情况.结果:Lactacystin组同侧黑质区多巴胺细胞数减少51%,并可见泛素染色阳性的类包涵体样物质形成,同侧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浓度分别减少52%、46%和51%,而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浓度无改变.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引起选择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并可能导致细胞内异常蛋白质聚集.
作者:张雄;王小同;黄汉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制备高效价E血清型沙眼衣原体(CT)的多克隆抗体.方法:用hep-2细胞培养制备并用超速离心方法纯化E血清型CT作为抗原,采用弗氏佐剂乳化抗原,背部皮下多点免疫4只家兔,收获免疫后血清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鉴定,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结果:所有家兔在全程免疫后都产生了高效价的血清抗体,高滴度达1∶1600.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CT血清抗体能与CT全菌体抗原发生b异结合.结论:CT菌体抗原免疫家兔可成功制备高效价的血清抗体,为建立沙眼衣原体免疫检测方法打下了基础.
作者:侯晓红;朱珊丽;王乐丹;张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下肢手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5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儿,入室后浅麻醉,患侧在上侧卧,通过髂后上棘作棘突连线的垂线,此线外1/4与内3/4交点做棘突连线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髂骨边缘向头端1 cm处为腰丛穿刺点;分别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的连线(股髂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的连线(股骶线),通过股髂线的中点作垂线,此线与股骶线的交点为坐骨神经穿刺点,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结果:25例患儿均成功诱导出相应的肌肉运动,均成功在浅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术后镇痛平均时间为(4.8±1.6)h,术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尿潴留、呼吸抑制、躁动和呕吐等并发症.腰丛穿刺位置与患儿年龄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小儿腰丛和坐骨神经的穿刺位点在体表有固定的解剖关系,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好,可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
作者:寿红艳;郭献阳;李挺;余微萍;徐旭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拟诊颅内动脉瘤病例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的显示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中,经RDSA检出52例57个动脉瘤,与常规DSA相比,R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RDSA能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周忠洁;蔡志胜;白光辉;虞志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5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脑脊液、血常规、影像学特点以及其治疗和预后规律.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结论: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避免严重后遗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施旭来;周小坚;叶秀云;李光乾;胡鸿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8例胃癌和20例癌旁胃粘膜组织中EGF的表达.结果:胃癌和癌旁胃黏膜组织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28/68)和5%(1/20),EGF的表达与胃癌的Lauren's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瘤栓、远处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结论:EGF检测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周新木;周丽菲;朱忆凌;黎庆荣;徐少杰;方伟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复发的相关因素、预后情况及药物预防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收治的12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首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24 h内惊厥次数、家族史、围产期情况.结果:复发54例(占45%),转为癫(癎)4例(占3.3%),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首发年龄<2岁,初发体温<39 ℃,首发24 h内惊厥≥2次,持续时间≥10 min,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及首发为复杂型者.结论:首发FC年龄越小、体温越低、惊厥持续时间越长、首发24 h反复发作2次以上、首发为复杂型、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者日后越易复发.对于易复发患儿应采取临时性药物进行干预.
作者:郑雪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rhIL-11组于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 50 μg·kg-1·d-1,连用10~14 d;对照组不用rhIL-11,观察两组血小板减低持续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rhIL-11组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血小板减低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输注量减少.不良反应以乏力、水肿和注射部位疼痛为主.结论:hIL-11对急非淋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与化疗联用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使化疗顺利进行.
作者:阮积晨;周海霞;钱江潮;王菊香;章佳珠;李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ur SP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PT临床和组织学(HE、PAS法)特点,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研究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4、38、42岁,均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B超或CT示腹部囊实性包块.瘤体较大(平均直径8 cm,呈实性或囊实性,伴有坏死和出血,有纤维包膜.组织学上,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胞浆淡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可有核皱折,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实性区瘤细胞常排列成实性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中心或肿瘤间质内常见PAS染色阳性的粉染小体,囊性区常见广泛出血、坏死,其中1例瘤细胞伴有包膜浸润.免疫表型:3例CK阳性,PR阳性,Vimentin、NSE局灶阳性,其中2例Syn及α-AT阳性.其他CgA、ER、CEA、S-100、actin、CD31、CD34、CD68、Insulin、HMB45、SMA、EMA、DES标记均阴性.结论:胰腺SPT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其临床预后并不确定,多数为良性,部分病例的生物学行为需要长期的随访来确定.
作者:陈建欧;万丽;吴秀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产妇心理应激状态对分娩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筛选84例初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孕妇均于入院时应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测量分娩疼痛指标;以有无参加产前教育为界分教育组和非教育组,以SAS、SDS平均分为标准将本组产妇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结果:教育组SAS、SDS均分较非教育组的低;SAS、SDS高分组的VAS值较SAS、SDS低分组的VAS值高;SAS和SDS评分与分娩过程疼痛VAS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产前教育能改善产妇焦虑和抑郁状态,焦虑、抑郁明显影响分娩疼痛程度.
作者:陈淑娟;周美茜;蒋彩燕;张文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综合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住院患者9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采用ELISA法,同步测定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在HBeAg阳性模式中,HBV DNA阳性率为96.6%(375/388),其中>107copies/ml者占41.8%(162/388),显著高于其他各种模式(P<0.01);在其他不同模式中,均检测到一定的HBV DNA阳性率.其中抗-HBe阳性模式中,HBV DNA阳性者占51.1%(190/372).ALT在不同HBV DNA载量的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P<0.01).结论:血清标志物指标需结合HBV DNA以及ALT一起分析,联合检测对HBV感染者的诊断、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郦卫星;张学军;陈永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4例不同部位具有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腺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预后情况.方法:对4例具有MPP结构的腺癌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具有MPP结构的腺癌分别发生于乳腺、膀胱、肾及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大体观察与发生在相同部位的普通腺癌无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MPP结构.肿瘤中央及周边区可见明显的淋巴管癌栓,4例均见淋巴结转移.短期随访:手术后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伴有MPP结构的腺癌可发生于乳腺、膀胱、卵巢、大涎腺、肺、胰腺及女性生殖道等多个部位,具有高的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在生物学行为上预后极差,需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卢山珊;董磊;万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儿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抗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效果和DU愈合对受损胃黏膜恢复的积极影响.方法:45例(男28例,女17例)3~15岁[(9.5±3.8)岁]Hp阳性DU患儿为研究对象,另设30例单纯Hp相关慢性胃炎为对照组,均经行胃镜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形态学检查及Giemsa染色证实.DU组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疗法治疗2 w,停药4~8 w后复查胃镜,检查步骤及方法同前.对DU组和单纯胃炎组胃黏膜病理改变进行比较.对DU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进行比较.结果:DU组45例胃黏膜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轻度15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伴中性粒细胞浸润7例.对照组Hp相关慢性胃炎30例,其中轻度17例、中度8例、重度5例,伴中性粒细胞浸润3例.DU组胃黏膜损害更为严重(χ2=6.927,P<0.05).DU组治疗后胃黏膜炎症轻度28例、中度15例、重度2例,伴中性粒细胞浸润1例.胃黏膜损害程度明显减轻(χ2=7.346,P<0.05).DU组治疗后Hp阳性3例,根除率为93.3%;镜下观察溃疡愈合44例,愈合率达97.8%.结论:Hp感染DU患者较单纯Hp相关胃炎中存在更明显的胃黏膜损害.抗Hp治疗同时促进DU的愈合和胃黏膜损害的减轻.
作者:陈桧平;徐彰;谢小志;黄开宇;徐辉;朱欢;程芹芹;朱小舟;卢华君;黄爱芬;胡伟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对于顺产分娩会阴侧切术后是否常规应用抗生素的问题临床一直有争议.现对2004年6月-2005年6月期间在我科顺产分娩的产妇180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抗生素在产科临床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胜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衣原体是一类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中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CPn)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r)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作者:周晓聪;陈小芳;董琳;罗运春;李昌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肺出血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危重症,可由各种病因引起.由于肺泡腔和气管、支气管腔内充满血性液,可造成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并引发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如不立即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患儿在短时间内就会死亡.现总结我院在2004-2006年收治肺出血患儿23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南向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HP感染可能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生有关[2].作者在常规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同时,利用三联法治疗的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毓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在儿童肠道传染病中发病率高,占15%,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1].
作者:严春;刘彩霞;李向阳;葛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胆脂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又称为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5%~1.8%[1],发生于颅底部位的胆脂瘤以后颅底多见,其次为中颅底,前颅底少见.
作者:徐小群;陈丽莉;林卫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在肿瘤外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院自2004年4月以来开展的微创直肠癌切除术,成为治疗直肠癌极具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在临床老年患者中备受重视与关注,对老年患者顺利康复十分重要[1].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完善老年患者微创直肠癌切除术的配合,防止各种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现将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红;孙乐英;叶媛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69岁.一年来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嗳气,治疗不佳.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听诊无殊,腹软肝脾未及,无压痛,无肿块,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上肢因脑梗塞后遗症肌力肌张力约Ⅲ级,左上、双下肢正常.
作者:毛传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锁骨骨折好发于锁骨中1/3[1],引起骨折的因素绝大多数为肩部受到直接暴力,仅6%的锁骨骨折由摔倒时因手部撑地而上传的暴力引起.对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存有争议,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对于高能损伤引起的锁骨中1/3粉碎性且移位大的骨折,采取手术治疗[9].
作者:阮国模;郑银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种应激蛋白,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内.机体遭受组织损伤、病原微生物感染、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等均可引起HSP70的过量表达,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1].
作者:林国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