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关心的主要问题,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吉林地区3所大学一~五年级学生1 632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在本学年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次为大一入学迷茫(76.97%)、大二焦虑无助(64.56%)、大三性冲动(56.90%),而大四、大五年级为择业压力(65.44%).结论 应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健康教育.
作者:曹志友;欧阳瑾;王冬梅;金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面部寻常型痤疮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痤疮患病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QOL-Acne问卷,采用自制痤疮生活质量问卷对大学生面部痤疮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知、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等4个部分,共20个问题,均指在过去7 d内所发生的事件.结果 患者自我评价痤疮越严重,对生活质量的3个方面影响越明显;痤疮对男性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比女性患者大,对文科生患者的情感功能影响比对理科学生患者大.结论 面部寻常型痤疮对大学生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作者:杨擎宇;陈敏;冯爱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城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贵阳市城区8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3 60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36.2%.有1 309人(36.2%)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1 023人(28.3%),中度心理问题178人(4.9%),偏重心理问题23人(0.6%).心理问题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重点初中学生高于普通初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与高中、示范性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量表因子阳性检出率前3位分别为情绪不稳(46.2%)、学习压力(41.2%)、强迫(37.2%).学习压力因子与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作者:邓厚才;杨敬源;邓冰;庹安写;黄列玉;杨平;包毅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为中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杭州市10所中学随机抽取了125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在杭州市10个社区随机选取980名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7.6%的中学生对自杀行为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而且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对自杀行为的肯定或理解程度也随之增加;只有13.8%的成年人肯定或理解自杀行为;中学生对自杀者及自杀者家属的肯定或理解程度也远远高于成年人.结论 青少年的高自杀率与其对自杀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提示预防青少年自杀时要重视态度的改变.
作者:陈树林;王义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和人际信任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选取重庆市梁平县6所中学1 12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人际信任量表)和个别访谈法进行测评,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度低于非留守儿童,女生的人际信任高于男生;初二学生人际信任度高,初三居中,初一低;单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人际信任度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农村儿童的人际信任度高于城镇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中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问题值得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并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爱和教育.
作者:谭力;赵玉芳;梁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以目的 抽样和多级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抽取福州市大学生1 904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除在主观适应方面弱于男生外,其他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均优于男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非毕业生;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不含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就业适应方面,其他年级学生(不含毕业生)的问题突出;医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非医学生.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及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各有特点,在进行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时,应把握不同群体特性给予不同对待.
作者:江巧瑜;许能锋;汪雪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国外研究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DD)等心理障碍的研究显示,儿童应激或创伤后PTSD的发生率为21%~70%[1-2],如1988年美国地震后的发生率为70%[3],1999年台湾地震后的发生率为21.7%[1],2004年12月泰国南部海啸影响地区儿童有PTSD和DD症状的占72%[4].
作者:汪红烨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某医学专科院校新生3 372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38.91%,症状较明显的为3.02%.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高,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 医学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徐慧;张曼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奥林匹克学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服务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运用个性成熟度量表和自信心量表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服务于奥林匹克北区场馆群射箭场的学生志愿者进行测评.结果 奥运后学生志愿者个性成熟度(P<0.01)和自信心(P<0.05)得分都有所提高,不同部门的提高程度不同,女性差异较男性更为明显.结论 奥运会作为强刺激因子,对学生志愿者的个性成熟度和自信心起促进作用.
作者:荀轶文;高超;梁存和;魏立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藏族大学生来内地求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西藏与内地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藏族大学生来内地后将面临诸多生理和心理适应问题.
作者:康育文;康湘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709名女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有56.1%在16岁前曾目睹过校园内打架斗殴暴力事件.与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有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出现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的频率明显偏高,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女生心理问题明显相关.结论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现象比较常见.应提高公众对目睹校园暴力问题的认识,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作者:陈大光;陈晶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和有效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豫北地区2所中学27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幸福感体验女生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少,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佳,初二学生幸福感强,心理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幸福感体验及心理健康都高于成绩中等生和差生.自尊、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高自尊和高幸福感指数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结论 自尊、幸福感指数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作者:王小新;安金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方法 随机抽取华南地区某综合高校2008级文、理科4个新生自然班,以.不同专业2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系统的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方案运用于新生的实验班,对照班不进行相关干预.应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症状自陈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的117名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干预前、后测量.结果 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后测的FARS总分和因子分、SCL-90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分以及EPQ的E、N分都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后测的FARS总分和多数因子分、EPQ的E,N,P分都显著优于前测.结论 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有助于高校新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格发展,值得在新生中推广.
作者:钟向阳;张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完美主义与应付方式、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完美主义量表(CFMPS)、应付方式问卷(CSQ)、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山东省2所中学的1 22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青少年的担心错误、行为的迟疑、个人标准、父母期望与抑郁、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值在0.066~0.364之间,P<0.05),前2者又与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值在-0.108~-0.190之间,P<0.01);条理组织与抑郁有显著负相关(r=-0.186,P<0.01),与成熟型应付方式显著正相关(r值在0.114~0.242之间,P<0.01).(2)不成熟型应付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在完美主义非适应性维度(CM,PS,DA,PE)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成熟型应付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在担心错误(CM)、行为的迟疑(DA)、条理组织(OR)与抑郁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青少年的完美主义对应付方式、抑郁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应付方式在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刘敏;赵富才;庄伟;贾绪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对银川市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银川市直属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1 19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8%,其中轻度、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37.4%,6.0%和0.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项指标中,非示范性高中较示范性高中生得分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低于女生.示范性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敌对、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示范性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偏执、焦虑、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示范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非示范性高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生,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年级.
作者:马丽;辛秀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和适宜的教育途径,为制定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生艾滋病预防问卷>,对720名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教学与团体活动进行干预.结果 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效能存在正相关,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存在年级差异;教育途径上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比团体活动的效果更好.结论 在农村中学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效能状态.
作者:郑晓边;黄情庆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郴州市某高校87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认知程度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t=0.099,P<0.05),非传播途径知识(r=0.205,P<0.05)和诊断知识(r=0.192,P<0.05)的认知程度也与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而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无关.理科、担心自己会感染、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的学生歧视较严重;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歧视态度现象较少;对当地艾滋病感染情况了解的越多,态度越正面,歧视现象越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所学专业、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非传播途径认知得分、诊断知识的认知得分是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作者:贺莉萍;黄晓;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洗手干预措施对减少幼儿罹患肠道和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效果,为探讨针对学龄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城市及农村各随机选择4所条件相近的幼儿园,城乡幼儿园分别随机分为洗手干预组(2所)与对照组(2所),每个幼儿园随机选择2个大班,共有532名幼儿,其中干预组272人,对照组260人.对干预组所有幼儿开展洗手健康教育,记录研究期间幼儿罹患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9种症状以及因其缺课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及洗手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因病缺勤率分别为1.92%和0.53%(χ2=132.06,P<0.05,RR=0.274).农村幼儿因病缺勤率高于城市(χ2=326.72,P<0.05).城市地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通过洗手干预,流感样病例(ILI)、腹泻、出疹、眼充血或流泪的患病减少幅度分别为90%,117.24%,171.67%和96.86%;农村地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通过洗手干预ILI、腹泻、出疹、眼充血或流泪的患病减少幅度分别为279.71%,36.73%,104.13%和80.64%.结论 通过洗手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患肠道和急性呼吸道等疾病的缺勤率,要加强农村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董晓春;徐文体;李琳;陈静;张颖;张之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珠海市大、中学生健康饮水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在学生中开展健康饮水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珠海市10所学校共3 600名大、中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饮水知识调查.结果 珠海市学生的饮水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并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影响学生饮水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包括年级、性别、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和饮水知识需求.绝大多数学生想了解关于饮水的健康知识,其中受欢迎的教育途径是健康教育讲座.结论 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饮水健康知识教育.
作者:黄丽雯;邹宇华;庄嫚思;高永清;张雪宝;龚思红;盛德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生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内容包括生育的需求、动机、意愿和偏好[1].
作者:郑媛;徐乐;邹宇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城乡小学生接触烟草现状,为贫困地区控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固原山区城乡2所小学的一~五年级各5个班,共5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城乡不同年级,回、汉民族小学生尝试吸烟及被动吸烟状况.结果 城、乡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26.35%和22.89%,被动吸烟率分别为64.31%和53.73%;城乡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吸烟率均有所上升;被动吸烟率在城市组和农村组中则均为汉族高于回族,回族小学生无论尝试吸烟率还是被动吸烟率均为城市组高于农村组.结论 宁夏固原山区小学生烟草接触率较高,与其生活环境中成人吸烟率高有关,也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关.应对当地全民进行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
作者:尹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通过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西城区2 0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非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7.94%,30.77%,7.08%,7.73%,9.42%,41.49%.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等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分别为69.90%,85.30%,88.18%,69.48%.饮食相关行为受性别、学习阶段、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因素影响.结论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成年期疾病的发生.
作者:高仙;卢立新;杨文娜;甄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佛山市禅城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的流行特点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中学生伤害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对佛山市禅城区6所中学2196名和1932名中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有多种伤害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呈下降趋势,包括交通违规、打架、言语暴力、躯体暴力、被强行索要财物、心情郁闷,但报告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中学生部分伤害相关行为的报告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及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作者:邵昭明;郝元涛;叶中远;张珊珊;傅秋龙;刘瑞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是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策略.龋齿、视力不良、营养不良和肥胖等疾病的防治一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列为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1].为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笔者于2008年9-11月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大足县8所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7~18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作者:曹型厚;窦义蓉;蒲克勇;张亚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特征,探讨血脂异常与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市昌平区4 247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血生化指标等检测,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247名中小学生检出血脂异常116名,超重肥胖572名,高血压1 275名,血脂异常率为2.73%,高血压检出率30.02%,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7%;高血压、超重肥胖人群TC,TG和LDL-C水平高于正常人群,HDL-C低于正常.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与营养有关疾病患病情况不容乐观.
作者:郭红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中小学生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学生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 对徐州市5 264名学生用肥胖Quetelet指数法、超声诊断法和血脂检测方法 诊断肥胖、脂肪肝和血脂水平,并分析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的关系.结果 筛查出脂肪肝学生426例,与非脂肪肝组相比,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8,P<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2,P<0.05).脂肪肝组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TG,HDL,LDL)与非脂肪肝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脂肪肝的发生与TG、HDL-C、体重均有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超声诊断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增大、高脂血症有高度相关,对中小学生人群普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姚零陵;胥占忠;李磊;邹文芝;葛小伍;安小红;张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幼儿园儿童家长伤害认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为社区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岳阳市城区3所幼儿园儿童的家长228名,应用问卷法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家长学历、家庭人数、父母关系、管教方式、子女数、人均月收入是家长伤害知识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高低直接影响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情况,同时也直接影响家长对该问题的态度.
作者:由天辉;赵新华;晏晓颖;邓晓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学校食堂是发生集体食物中毒的高风险场所.2007年我国学校共发生食物中毒117起,其中74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2 853人[1].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教学秩序[2].为保证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减少学生食物中毒发生,笔者对近10 a来某市发生的7起学校食物中毒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焦凤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2008年9月27日9:15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县卫生局通知,忠县某农村小学出现腹泻病例几十例.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人员及时奔赴疫情现场调查处理.后经证实为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 报道如下.
作者:谈宗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2007年11月21日,上杭县稔田中学初三年级女生先后出现13例以头晕、恶心、四肢麻木、全身乏力、呼吸困难、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是1起群体性癔症发作.
作者:吴水新;阎建平;何春荣;陈衍贵;王谨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贫血是全球性营养缺乏病,也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贫血可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发育,导致智力、免疫能力降低,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危害.
作者:周亚娟;陈桂华;赵松华;姚明;李忻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阿坝州羌族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为羌族学生体质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按全国和四川省制订的羌族学生体质调研规范进行,将1985年与2005年调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1985-2005年羌族学生身高、体重呈快速协调增长,20 a间,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测量指标多数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以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增长尤为明显;男、女生生长发育高峰分别由13岁提前到12岁和7岁,其余测量指标增长峰值大多在12~13岁.结论 20 a来羌族学生多数形态指标呈明显快速增长,男、女生长高峰在被测指标中已出现部分年龄组前移趋势.
作者:张礼军;付海霞;陈彬;林翼;郭光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男性儿童血清瘦素、胰岛素及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肥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10~15岁单纯性肥胖和正常对照儿童各22名为研究对象,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瘦素、胰岛素和性激素水平.结果 单纯性肥胖男生血清瘦素、胰岛素和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男童(P值均<0.01),睾酮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男童(P<0.01).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睾酮、雌二醇水平均有显著相关(P值均<0.01).结论 高水平瘦素可能是单纯性肥胖重要的生物学标志之一.单纯性肥胖男童存在性激素代谢紊乱、性发育落后,瘦素可能影响男性肥胖儿童的性发育.
作者:贾丽霞;张红艳;柳继兴;栗军香;张瑞萍;李淑霞;程书珍;高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护理专科生左右肱动脉血压之间差异,为指导实验教学及临床血压测量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普通专科2006和2007级在校护理专科生1 004名,分别用汞柱台式血压计和心电监护仪,按标准方法 由专人测量左右肱动脉血压.结果 专科生右侧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左侧(P值均<0.01);绝大部分学生左右两侧肱动脉血压不等,50%以上为右侧高于左侧.结论 建议体检时测量右上肢血压,临床初次测量血压时测量双上肢血压.
作者:余菊芬;毛婉平;吕娅毅;董玉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使藏族人民形成自己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也影响了藏族青少年的体质发育.本文选择1985,1995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以西藏17岁城市藏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质状况进行纵向对比研究,目的 在于较全面地掌握和了解这一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宁;郭新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2008年重庆市城市和乡村中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能素质指标水平,为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与锻炼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重庆市沙坪坝区、大足县监测点校7~18岁中小学生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2008年城市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优于乡村学生,尤其是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但城市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体质量指数较乡村学生差.结论 应加强学生自觉锻炼意识的培养,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作者:曹型远;曹型厚;窦义蓉;张亚妮;蒲克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农村0~5岁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甘肃省农村1 21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用Z评分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并进行儿童常见病和家庭信息的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身高、体重与WHO标准比较,2岁前低于WHO水平,3岁时两者相当,3岁后低于WHO水平.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2.02%,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以下儿童的贫血患病率较高;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8.31%,不同性别和各月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农村地区的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作者:陈瑞;杨海霞;王文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西藏民族学院藏、汉族新生的健康情况,为制定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体检方法 ,对西藏民族学院2003~2007级新生12 362名进行内科、外科、血液生化、胸部X线透视、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查.结果 藏、汉族新生年平均完全健康率分别为76.88%和88.63%,汉族新生高于藏族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年平均为8.41%,潜伏结核感染率年平均为5.28%,均为藏族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藏族新生潜伏结核感染率、汉族新生乙肝五项及肝功能异常率逐年下降.结论 西藏民族学院汉族新生健康状况良好,藏族新生健康状况逐年好转.影响西藏民族学院新生健康的主要问题是HBV感染和结核菌感染.
作者:丁敏;赵峰仓;路娟;杨玉英;刘莉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中铅污染的情况日趋严重.由于代谢和发育的特点,儿童对铅毒性敏感度高,是铅中毒的易感群体[1].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群,体内的铅主要来自食物.成人对铅的吸收率是10%~15%,而婴儿和儿童的吸收率则高达42%~53%[2].因此,遏制食品中铅的污染,是防止铅对儿童侵害,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的关键.本文对南通市小学周边食品中铅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呼吁对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管理,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
作者:季莘;马振祥;张卫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校人数剧增,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实验设备数量大幅增加,使用率也很高,加速了实验设备老化,增加了事故隐患.同时管理松懈、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物理、化学、生物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强化高校师生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增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师生安全与实验设备安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作者:刘有旺;方茜;李雅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12岁儿童的恒牙龋病流行状况,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 ,在东北三省抽取12岁儿童2 376名进行患龋状况调查.结果 东北地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37.6%和0.78,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患龋率分别为43.7%,39.2%和30.1%,患龋率和龋均在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东北地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状况较严重,且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王瑞;程敏;张颖;李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学校安全管理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学校安全事件会通过各种路径扩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徐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国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策略,提出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学校应对措施模型.方法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借鉴Haddon模型拟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策.结果 目前国内学校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学校突发事件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形式单一,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缺乏系统的多应急处理方案,大部分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忽视对心理和信息的管理.研究表明,Haddon模型应用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分析.结论 学校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尤以乡村学校更为突出.Haddon模型能够应用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反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多维性、灵活性特点.
作者:卢平;徐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并进行脆弱性分析,探讨改进方法 ,为进一步开展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学校类型分层抽样,对苏州市各校校医或安全管理负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173所学校.不同学校安全设施及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安全制度和培训工作普遍较差.46.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当前主要的安全管理问题是有安全制度但执行差.结论 苏州市中小学校的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有待改善,需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及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沈蕙;徐勇;滕臣刚;徐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建立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人-机-环境系统理论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构建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1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和18项三级指标的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包括事故指标、人员安全评价指标、设备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和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结论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出一整套可量化的学校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顾闻钟;徐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现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分层抽样确定的4 6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安全知识的掌握好于灾害知识,其中触电防护、煤气中毒、溺水抢救知识知晓率高,分别达到24.8%,24.1%和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普通学校、父母不经常主动告知安全知识是安全知识得分的不利因素;而女生、高年级、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总收入较高是安全知识得分的有利因素.学生在触电防护、楼内失火逃生技能方面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91.6%和88.0%,仅有29.2%的学生报告会正确使用灭火器.结论 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掌握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作者:徐文;徐勇;滕臣刚;沈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唐锡麟教授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儿童少年卫生学专家.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和执着追求中,唐锡麟教授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儿少卫生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儿童性侵犯(child sexual abuse,CSA)又称儿童性虐待,是指使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参与其不能完全理解、无法表达知情同意、或违反法律、或触犯社会禁忌的性活动.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年龄较大或相对比较成熟的其他儿童[1].
作者:陈晶琦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