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是青少年期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社会人际关系缺失,进而产生的悲伤、空虚或情感饥渴的情绪体验[1].心理分离反映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与父母在功能、情感、态度、冲突方面独立的能力[2],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3].有研究发现,功能、情感和态度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差,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好[4].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显著变大.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青少年因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疏离感[5],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6].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燕;黎亚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培养贫困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对整群抽取的皖南医学院2012级219名贫困新生及460名非贫困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新生SCL-90得分除躯体化和其他2项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新生(P值均<0.05);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在应对方式的2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中,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得分贫困新生均低于非贫困新生(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消极应对和支持利用度两因子.结论 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因素,积极利用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正性因素.
作者:梁雅丽;姚应水;石玮;杨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编制评价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为研究相应人群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合适的工具.方法 采用心理词汇学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初始问卷项目.然后选取成都、重庆两地小学生共1 500名为被试,请被试班主任根据问卷项目对其进行他人评估,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终问卷共包含27个项目,由关系品质、活力品质、追求品质、约束品质和超越品质5个因素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5因素模型拟合指标x2/df,GFI,TLI,CFI,NFI,IFI,RMSEA分别为1.765,0.958,0.902,0.912,0.821,0.914,0.039,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16 ~0.371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56~0.656之间,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维度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无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表明问卷区分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2,重测信度为0.825,说明问卷信度良好.结论 编制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工具.
作者:张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四川省轻、重灾区2所中学的所有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5a的3次追踪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我弹性量表适用于灾区青少年.3次测量轻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得分均高于重灾区青少年(P值均<0.01),第2,3次测量男生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女生(P<0.05);学生心理弹性得分在1.5a内有上升趋势(P<0.05),且轻灾区青少年相对于重灾区青少年上升速度更快(P<0.05).结论 严重自然灾害中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损害严重并恢复缓慢.在自然灾害中青少年心理干预措施制定时应注意心理弹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作者:何芙蓉;陈珍妮;周艳阳;蒋敏;刘巧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青少年健康锻炼状况,为检验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长沙市2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共6个年级14个班级中的7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进行测量.结果 调查对象中规律性锻炼者仅近30%,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规律锻炼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x2=40.83,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x2=39.57,P<0.01);对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回归分析显示,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转化为锻炼行为过程中的不完全中介变量(Z=8.82,P<0.01).结论 行动计划是青少年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基于行为意向增强及行动计划制定的综合干预有助于规律性锻炼行为方式的养成.
作者:曹佃省;姜晓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箱庭疗法是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通过制作箱庭,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投射在箱庭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达到治愈的目的.游戏式的心理疗法使箱庭特别适合用于儿童心理干预,在箱庭游戏中儿童可以将自己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获得心理的成长.箱庭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特别是团体箱庭,在确立自我概念,改善团体人际互动,尤其是促进社会关系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1].
作者:张艳;何成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现况及其与伤害行为相关性,为提出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2---4月抽取北京市65所初中、76所高中、34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2所大学的学生共39 798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中、高中、大学卷)进行集体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总体报告率为7.6%,其中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6.1%,8.4%,9.0%,城区和郊区分别为8.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与打架、受欺侮、自残、自杀等伤害行为及孤独感、心情郁闷、失眠等心理问题有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网络成瘾是大、中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网络成瘾与伤害有关心理、行为密切相关.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时,应考虑采取心理、行为的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段佳丽;孙颖;韩霄;耳玉亮;霍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扬州大学319名大学新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结果 健身时间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P<0.05),12周锻炼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类应对方式影响优于6周;中等强度锻炼对抱怨、退缩、压抑维度和回避的改善效果明显(P <0.05或P<0.01);集体项目健美操和篮球运动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改善作用要好于羽毛球;不同健身时间和强度的羽毛球和篮球项目比健美操锻炼对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影响显著(P<0.05或P<0.01).时间×强度对应对方式各维度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身运动处方的时间、项目和强度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主效应不同.
作者:孙海艳;颜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提高相应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嘉定区284名藏族初中生,使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 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者占57.0%,男生自我意识的行为因子得分比女生低,女生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因子分比男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初二学生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比其他2个年级学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村学生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因子得分、总分比城市学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均是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在沪藏族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总体水平较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作者:常向东;石军红;马丹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情绪调节策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减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江西省2所高校6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大学生攻击行为以言语攻击(40.8%)与敌意(40.3%)为主.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值均<0.01),而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意(OR =3.105)、消极情绪调节策略(OR =2.6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积极情绪调节策略(OR =0.213)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受攻击水平、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作者:李艳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探寻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浙江湖州3所中学77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98%的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男生成瘾比例高于女生;除问题解决因子外,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各因子均呈正相关;网络成瘾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与家庭总功能上得分均高于非成瘾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每周上网次数、网龄、情感反应和年龄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变量.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情感关注以及对上网情况的适当监控.
作者:田秀菊;蔡振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状况,为制定大学生网络养成教育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608名,采用自编量表对网络偏差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分别为网络游戏、网络抄写答案、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却不注明和下载资料拼凑论文.男、女生网络游戏,浏览色情图片、视频或小说,在网上恶意灌水或刷屏,网上发表诽谤性言论等报告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生在涉及学生职业道德的网络偏差行为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欺骗网友、玩网络游戏、下载资料拼凑论文、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以及网络抄写答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言论方面素养较高,但网络职业偏差行为问题也比较突出.
作者:徐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小学生洗手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小学生洗手行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观察法,观察随机抽取的北京市20所项目学校240名小学生的洗手情况.结果 不考虑擦手环节,只有18.8%的小学生按照正确的洗手四步骤洗手;240名小学生中有25.0%洗手时长合格.洗手时洗手用品配备率为53.3%;学校未配备洁手用品的112名小学生均未使用洁手用品;学校配备洁手用品的128名小学生洁手用品使用率为63.3%.240名洗手的小学生中,144人(60.0%)的洗手池边张贴了洗手宣传品.结论 应督促小学生采纳正确洗手方法.建议学校为小学生提供洁手用品.
作者:韩梅;刘秀荣;李玉青;曹远;陈艳;常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引起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会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我国现阶段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由于乙型肝炎的传染性、难治性及一定比例的不良预后,对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另外,大学生生活高度集中,非常容易发生乙肝的传播,所以大学生群体乙肝预防工作备受关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医学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预防乙肝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对该群体进行有关乙肝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于提高乙肝认知水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把图画工具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即图画互动式教育,并探讨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乙肝认知的影响,为相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作者:张杰;陈静;张明明;乔永娜;李军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初中至大学本科阶段的629名学生,通过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科学健康观(4.73 ±1.32)分,安全与急救素养(12.82±2.90)分,传染病预防素养(12.26 ±3.03)分,基本医疗素养(6.24±1.96)分,慢性病预防素养(4.67±1.90)分,总的健康素养得分为(40.73±8.29)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影响因素为年龄、地区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结论 江苏省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作者:刘志浩;黄明豪;卫平民;郭海健;李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高中、大学女生吸烟现状及其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女性青少年吸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879名高中和大学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高中和大学女生的尝试吸烟率为16.14%,现在吸烟率为1.15%,常吸烟率为0.16%.与非尝试吸烟者相比,尝试吸烟者周围人群的吸烟情况严重、对自己吸烟更少感到生气、对年轻女性吸烟及“女士香烟”接受程度高、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和禁止所有烟草广告的赞成度低.结论 广州市高中和大学女生的尝试吸烟率处于较低水平,且与同伴及家庭影响、吸烟相关态度有关.应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相关控制宣教和干预活动.
作者:陈磊;叶小华;许雅;徐英;陈敏;杨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初中生的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培训需求和培训方式期望,为制定培训方案及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整群随机抽样的遵义市500名在校七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中生急救电话、加压包扎止血方法、骨折固定方法、脊柱损伤搬运方法、现场包扎替代物品和现场固定替代物品的知晓率分别为97.2%,25.5%,23.2%,22.4%,16.2%和14.7%,81.8%没有接受过创伤现场救护培训,62.8%认为有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70.9%愿意接受培训,51.1%选择教育游戏与技能模拟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45.7%选择医院医生护士作为培训教师,接受过培训学生与未接受过培训学生在4项技能自评和认为有必要掌握知识技能的选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能力亟待提高,且有参与培训的需求及意愿.应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培训方案,加强培训工作.
作者:楼婷;江智霞;李昌秀;温贤秀;周静;李玉;王汇平;胡汝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当代在校大学生虽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受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威胁、竞争压力增大等诸多困扰,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1-5].据文献报道,当代青年身高、体重、胸围及BMI指数均有所提高,而肺活量、速度、爆发力、力量及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女青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1].本研究旨在调查廊坊市女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及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和途径等,以期为提高女大学生健康水平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吕桂凤;张艳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性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参加性健康教育讲座的广西大学生6 236名,采用问卷及体格检查方式进行性健康现况调查.结果 2057名(33.0%)大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其中1784名(86.7%)有过2个及以上性伴侣,1173名(57.0%)发生首次性行为时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首次性行为发生在初中阶段的有77.1%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在有性行为的917名女生中,共301名(32.8%)女生有非意愿妊娠经历.结论 婚前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等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教育应从初中生抓起,以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作者:黄存超;梁季鸿;李广裕;梁世坤;宋卫儒;张迅;韦国强;朱春晖;韦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现况、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大学男生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男生性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杭州市13所高校的大学男生按年级分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有效问卷3 992份.结果 91.0%被调查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被调查者中已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22.5%,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8.8岁.月消费是影响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的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多性伴的态度.结论 多数大学男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态度.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积极引导.
作者:金喜;何平;支骏;张幸;阮晓倩;姚益天;崔宏杰;吴超;黄仙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31所小学3 636名学生进行自填式吸烟知信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小学生尝试吸烟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种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结果 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6.1%,男生尝试吸烟率(8.1%)高于女生(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20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高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父母均吸烟、未在课堂上学过控烟知识、30 d内在学校暴露于二手烟的小学生尝试吸烟的风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烟草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87.2%,男、女生分别为86.7%和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145,P=0.067).烟草相关正向态度持有率为95.4%,男、女生分别为94.3%和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98,P=0.000).结论 小学生尝试吸烟影响因素较多.家庭和学校应共同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学会拒绝烟草.
作者:戚圣香;洪忻;王志勇;杨华凤;陈旭鹏;周海茸;徐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营养教育前后高职院校学生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改善大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1040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营养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营养教育效果.结果 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奶类、蔬菜、水果、豆类及制品、蛋类、水产品摄入频率均增高,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88%上升至92.7%;每天吃零食的比例由18.0%下降至12.4%,挑食偏食的比例由49.0%下降至38.5%,进餐时间更合理;担心肥胖而节食的比例由51.5%下降至46.3%,几乎不运动比例由44.0%降至23.7%(P值均<0.01).结论 营养教育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饮食行为、生活方式有明显作用,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预防远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雪莹;饶春平;句连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被动吸烟即环境烟草烟雾暴露(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ETS),是损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即使低水平暴露也很危险,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2].近几年,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环境空气中的ETS暴露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职业健康问题[3].根据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51.9%的不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4].我国每年大概有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其中有很多非吸烟者死于被动吸烟[5-6].我国因被动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0万[7].学校环境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8].为了解高校医学生对被动吸烟的认知、态度以及被动吸烟暴露情况等,以便为今后实施更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本课题组于2011年7月对新疆地区某高等医学院校的1298名医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江月英;付敏;由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健康减肥是指通过增加身体活动及适当控制(减少)总能量摄人以达到减肥目的的方法[1].增加身体活动主要需要有氧体育运动[2];减少总能量的摄入,尤其要注意在非正餐时间减少摄入高能量食物.在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女性形体美的判断标准多认为苗条才是美.女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日趋成熟阶段,很多人对自己的体型不能正确认识而进行盲目减肥,且采用不恰当的减肥方法[3-5],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医学院女生也不例外[6].因此,亟需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纠正女大学生错误的减肥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本研究采用分期综合教育方法对医学院校低年级女大学生进行健康减肥教育,并评价教育效果,为对女大学生进行健康减肥的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蒲焘;刁琴琴;龙怡蒨;梁又可;程欢;周政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出行、家务劳动及闲暇时间中的身体活动情况,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从成都市2个区选取8~17岁的中小学生1 4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3.65%的学生步行到学校,其中小学生步行多(51.05%);19.90%学生坐公交车到学校,其中高中生坐公交车多(39.48%).59.34%的学生放学后和周末参加体育锻炼;学习日和周末每天睡眠时间≥8 h的分别占72.96%,88.37%,每天静坐≥2 h的分别占60.41%,67.47%.结论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
作者:阿斯亚阿西木;刘艳;何志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密度大,相互学习生活接触较为密切,存在结核菌感染与发病的潜在性威胁[1].近几年,慈溪市学生肺结核报告病例有增多现象.2012年8月慈溪市某高中高三学生先后发现5例肺结核病患者,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学校师生中符合卫生部《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2]的所有病例及其同班及相邻班同学、同寝室同学、任课教师等密切接触者.
作者:朱杰;范飞能;徐菊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预警系统模式,为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高校2009-2010学年因病缺课系统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种类有10种,共有106人次;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流感)和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菌痢)为主,因传染病缺课的病种由高到低前4位依次为水痘(31人次)、感染性腹泻(27人次)、流感(15人次)、传染性结膜炎(14人次).因传染病缺课发生比例为4.72‰,缺课率为0.068‰,平均缺课天数为2.74 d;传染病主要以12月(30人次)、11月(17人次)、3月(13人次)及9月(12人次)为高发;大一学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其他年级(P<0.01),男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女生(P<0.01).结论 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对学校防控传染病起重要作用,是防控传染病的前期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于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柳州市区2010-2012年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及结核病流行状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柳州市区2010-2012年16 326名中小学入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同时对中小学生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16 326名中小学新生PPD试验强阳性率为1.00%,初中一年级新生PPD强阳性率(1.10%)高于小学一年级新生(0.67%);3 a间通过PPD试验筛查仅发现1例初中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未发现小学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例;2010-2012年柳州市区小学生和初中生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3.80/10万和30.23/10万,且初中生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PPD试验筛查不是发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肺结核有效的方法.加强晨检工作和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才是及早发现学生肺结核的关键.
作者:黄宝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开封市4个地区中小学生疑似近视状况,为视力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年河南省4个地区20 148名7 ~18岁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疑似近视患病状况.结果 20148名中小学生中,疑似近视检出率为49.8%;女生(53.3%)高于男生(46.2%),城市学生(57.9%)高于乡村学生(41.9%),且随年龄增长疑似近视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身高水平疑似近视检出率男生在7~15岁组、女生在8~14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男、女生均表现为身高发育水平较高者疑似近视检出率亦较高.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存在性别、城乡、学段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增高趋势.在青春发育突增期,相同年龄、不同身高水平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存在差异.
作者:孙路平;娄晓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影响中小学生肺结核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开展学校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嘉兴市中小学生中经结核病定点医院确诊的现患肺结核患者,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体重、体质量指数、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强度、文体活动强度、母亲文化程度、结核病接触史对中小学生结核患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中,体质量指数<20 kg/m2(OR=8.406),家庭经济条件差(OR=5.781),学习强度大(OR=3.083),有结核病接触史(OR=13.698)是患肺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文体活动强度大(OR=0.385)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136)是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结核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复杂,自身抵抗力、家庭经济条件、结核病接触情况等与肺结核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姚晓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芜湖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芜湖市9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2 459名中学生,对近1 a来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芜湖市中学生总伤害发生率为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月收入以及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神经质维度得分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676,0.899,1.176,1.450,1.195和1.316).结论 中学生为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黄志伟;艾东;金岳龙;陈燕;祁秦;贺连平;唐慧;丁伶灵;宋秀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学校流行性腮腺炎防控体系运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MMR)联合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汇总,对学生流腮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适龄儿童MMR联合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9.99%~100.00%;学生流行性腮腺炎平均年发病率为67.11/10万,无多发、暴发疫情;有免疫史的病例占78.84%,临床表现较轻,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2.88%,18.27%;流行性腮腺炎以春夏季发病较多.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在适龄儿童中构建起了牢固的免疫屏障,学校流腮防控体系运转良好.应重点关注突破病例及高中学生的查漏补种问题,加快全国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作者:邸明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东乡族学生营养状况,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甘肃省2000和2010年东乡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甘肃省东乡族正常体重学生占较大比例;较低体重、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P值均<0.01);较低体重、营养不良检出率男、女生均为中学段高于小学段,超重检出率男、女生均为小学段高于中学段(P值均<0.01);男、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东乡族高于汉族(P<0.05),较低体重、超重、肥胖检出率东乡族明显低于汉族(P <0.05或P<0.01);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2010年均高于2000年,其中超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东乡族学生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制定东乡族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同时开展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作者:郑慧芳;杲强;杨建文;夏小慧;周红霞;黄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素摄人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干预、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四川省资阳市2所农村小学二~五年级学生共计472名,使用调查问卷收集家庭构成,并采用7d连续膳食个人食物登记法收集调查对象的饮食状况.结果 非留守、双亲留守、单亲留守儿童的总能量摄入量与推荐值之比分别为0.57,0.56,0.52,总能量、脂肪、钙的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类别、吃零食情况是影响农村儿童总能量摄入的重要因素.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素中的总能量、蛋白质、脂肪、钙的摄人量均不足.应着重针对留守儿童及其吃零食行为等方面进行膳食营养干预.
作者:郝刚;张瑞;张莎;封平;尹开武;周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和汉族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变化情况,为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手册的要求,对13 ~18岁东乡族与汉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东乡族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均好于同龄汉族男生,且在14~15岁和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 000m跑在14岁年龄段好于同龄汉族学生(P值均<0.01);13岁年龄组的握力好于汉族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差于汉族男生(P值均<0.01);东乡族13~18岁女生,除15岁组的800 m跑成绩好于同龄汉族女生(P<0.01)外,其余各项身体素质均差于汉族女生(P值均<0.01).结论 东乡族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女生更为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教育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作者:杨建文;刘克俭;郑慧芳;马国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扁平足大学生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为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从河北工程大学1 216名男大学生中筛查出的113名扁平足大学生(扁平足组)和807名正常足大学生(正常足组)进行测试并比较.结果 正常足组大学生左足的第4,5跖骨,足跟外侧及右足的第2~5趾骨,第2~5跖骨,足弓,足跟内、外侧峰值压强均大于扁平足组;左足第1跖骨,第2跖骨,足弓及右足第1,2,5跖骨、足跟外侧达峰值压强时间均晚于扁平足组(P<0.05或P<0.01);正常足组的左足第4,5跖骨,足弓及右足第1趾骨,第3,4跖骨,足弓,足跟内侧负荷率均大于扁平足组(P<0.05或P<0.01);正常足组的左足第2,4,5跖骨,足跟外侧及右足第2~5趾骨,第2~5跖骨,足跟内、外侧冲量均大于扁平足组(P<0.05或P<0.01).结论 扁平足组大学生足底各区域呈现出峰值压强和冲量偏小,达峰值压强时间偏早,左、右足负荷率在第1,3跖骨及足弓差异较大的特征.
作者:孔德刚;高虹;王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膳食因素对学龄儿童骨密度的影响,为实施高效率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唐山市3所小学一~六年级学生2 046名,进行骨健康相关因素调查、膳食调查和骨密度测定.结果 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平均声波传导速度(SOS)为(1 530.2 ±21.0)m/s.6~9岁年龄组随年龄增长SOS值呈下降趋势,10~13岁儿童SOS值略有回升.对学龄儿童SOS值有正性影响的膳食因素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豆制品、奶及制品、钙、面食、叶菜的摄入量,而经常喝碳酸饮料和磷的摄入量有负性影响(P值均<0.05).结论 膳食行为和膳食摄入对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值均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改善.
作者:唐咏梅;杨猛;刘英莉;刘毅;宁鸿珍;周瑞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7 ~18岁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西7 ~18岁壮、汉、瑶族学生1985年以来的6次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汉、壮、瑶族学生身高、体重与1985年相比均有明显增长,但胸围增长不明显,壮族男生、瑶族男生、瑶族女生呈负增长;各指标的增幅有民族差异,汉族学生各指标的平均增幅远高于壮、瑶族,壮、瑶族之间差异不大;历年来各民族学生身高增幅大年龄未出现明显提前,身高的成年性差变化不明显.汉、壮族男、女成年身高、体重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胸围波动较大;瑶族各指标均有波动.结论 广西学生形态发育仍具有长期加速的潜能.应对生长发育的民族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各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作者:王鹭;李春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分析2010年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建立北京市儿童腰围筛查分类标准.方法 按城乡、经济水平分层,调查北京市6个区40所中小学校和2所大学的7 ~ 22岁大中小学生8 795名.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身体测量,以LMS法计算性别年龄别腰围各百分位数值,并绘制LMS曲线,建立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腰围正常值.结果 北京市7 ~22岁男生腰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女生在12岁以前呈现同样趋势,但之后趋于稳定.18岁男、女生腰围分别为76.62 cm和72.55 cm.不同BMI组别间腰围均值不同,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北京市18岁男生超重/肥胖的腰围筛查标准是79.72 cm和89.31 cm,女生分别是74.38 cm和84.40 cm.结论 LMS法建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腰围筛查标准准确,可以在北京地区推广使用.
作者:吕若然;孟灵慧;孙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复发性口疮(recurrent aphthate ulcer,RAU)是口腔粘膜病中的常见病之一,因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从而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9月-2012年7月间江汉大学校医院口腔科大学生就诊的资料,对大学生RAU发病情况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1年9月-2012年7月间江汉大学有一至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12714名.因口腔疾病到校医院口腔科就诊2502人次,有756人次为RAU患者.因四年级毕业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故未列入统计.
作者:包志伟;刘舒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急诊出诊的基本情况,为高校医院制定应对学生急诊出诊工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语言大学2010-2011年64例学生急诊出诊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急诊出诊以腹痛症状多,为16例(25.0%);其次是一过性晕厥14例(16.4%)和呼吸困难8例(12.5%).急诊出诊处理后,有38例(59.4%)病情缓解;23例转上级医院诊治;4例自杀者中,有3例死亡.结论 高校学生急诊出诊病例分布有一定特点,高校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重点和急救措施.
作者: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2012年滦县各类型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监测结果,为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加强学校食堂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滦县城区和农村学校食堂共21所为监测对象,随机抽取各类学校食堂餐饮具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学校食堂餐饮具大肠菌群贴试样品336份中,合格225份,合格率为66.96%;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幼儿园食堂餐饮具监测合格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6.53,P<0.01);大型餐具与小型餐具消毒合格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8.57,P<0.01);热力消毒餐饮具与含氯消毒剂消毒餐饮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7,P<0.01).结论 滦县学校食堂餐饮具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采用的消毒方法和从业人员素质是影响餐饮具卫生状况的主要因素.
作者:岂淑菊;睢振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都安县学校二次供水安全管理现状,为卫生监督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都安县有二次供水水池的学校中随机抽取60所,采集学校二次供水水池的水样280份进行检测,并对所有学校的二次供水水质管理档案进行调查.结果 280份水样总合格率为34.64% (97/280),超标的多为微生物指标和感官指标.仅15所(25%)学校供水来自有消毒设施水厂,有消毒设施水厂供水的样品合格率为58.89% (53/90);无消毒设施水厂供水或自备水源样品的合格率为23.16% (44/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所学校中,二次供水水质管理档案评为优秀的仅16所.结论 都安县学校二次供水水质状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应加强二次供水水质消毒和卫生监测监督,确保师生饮水安全.
作者:韦启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探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有效方法.方法 制定统一调查方案,对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的中小学校3 250所统一开展调查和现场监测.结果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和生活环境有关的6个指标合格率均在82%以上,其中黑板、教室采光指标合格率较高(92.3%,92.0%),教室微小气候合格率较低(84.2%);相关指标合格率在中、小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农村、县城和城市学校之间以及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校之间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总体状况较好,但在城乡和不同经济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应加大监管力度,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作者:仇雨干;高湘陵;周群霞;王春明;董鹤群;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学校食堂铝污染综合干预效果,为有效减少学校食堂铝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南山区辖区内55所学校食堂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行为指导等)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为期1 a.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铝相关食品卫生知识、相关行为及学校食堂面制品铝含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南山区学校食堂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合格率为63.4%,干预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食堂从业人员铝相关知识答对率由58.79%上升为8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含铝膨化剂使用由19家减少为0家;精确称量用具的使用率由40.0%上升为76.4%.结论 采取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学校食堂面制品中铝含量.
作者:朱凤;李维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导致中学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的职业紧张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管辖的学校中抽取5所中学80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健康调查问卷和职业紧张量表进行调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教师MS患病率为21.88%.高度与中度职业紧张者MS患病风险分别为缺乏职业紧张者的4.255倍和2.951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业务紧张和躯体紧张均为MS患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0,1.066,1.049,1.058,1.039(P值均<0.05).结论 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业务紧张和躯体紧张为导致中学教师MS患病的职业紧张危险因素.
作者:赵洪灿;项国谦;沈国柱;戴卫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为高校医疗机构社区化改革及医改客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 871名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既往史分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25.11%),其他依次为糖尿病(8.45%)和冠心病(3.31%).健康体检中检出疾病50余种,其中以高脂血症、慢性咽炎、高血压、结膜炎的检出率较高,依次为35.83%,32.58%,28.54%,27.95%.结论 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作者:魏开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资料表明,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达46.10%[1].高血压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可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5月-2009年5月,笔者按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某高校教职工中抽取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月进行定期家庭随访,予以营养、运动、心理、行为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维;朱先林;王笑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教职工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尿酸等指标检测情况,为提高高校教职工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高校参加体检的教职工1 032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诊断仪等仪器进行体检.结果 1 032例体检者筛查出脂肪肝314人,检出率为30.43%,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女性;超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为43.76%,肥胖者脂肪肝检出率为76.53%,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脂肪肝检出率增加;三酰甘油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64.29%;胆固醇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35.05%;尿酸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55.0%.结论 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尿酸关系密切.应对血脂等异常者及时给予干预治疗,改善健康状况.
作者:杨晓霞;程平;王艳云;张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高脂血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表现更为明显.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笔者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探讨血脂水平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状况,为校医院加强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作者:崔惠景;秦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早在1790年,德国慕尼黑就在一所贫民学校中实施了教学与消除饥饿相结合的计划;全球现有近90个国家先后实施了学校供餐计划,其中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巴西、加纳等.
作者:马冠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员工的健康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只是简单地安排1~3a一次常规体检和一些娱乐健身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且成效不佳.由于经费投入少、检查项目少、医疗设备差、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缺乏健康档案信息的跟踪监测等因素影响,造成员工预防意识淡薄、重大疾病发现不及时、治疗费用支出大、健康维护活动缺乏等,出现了学校员工的整体健康状况不佳、体质下降、重大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等不容乐观的局面,严重影响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为此,2012年10月8-28日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选派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人员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UMKC)短期进修学习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密苏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其中有关员工健康管理情况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
作者:刘红委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