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人肝细胞癌中LC3B和p6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自噬标志因子LC3B和p62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人HCC组织中LC3B和p62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中LC3B和p62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1.1%和65.6%;LC3B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p62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LC3B和p62表达均与H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密切相关(P =0.009和0.036;P =0.001和0.007).结论 肿瘤细胞自噬活性的提高可能参与人HCC的发展,LC3B和p62表达可能是肝细胞进展和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吴文涌;孟翔凌;齐勇;马伟;吴正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TNFAIP3siRNA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细胞NF-κB活性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A20(TNFAIP3)基因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A20,设计3条针对人A20mRNA的siRNA序列,经过lipofectamine RNAiMAX转染至OCI-LY1细胞(DLBCL细胞),用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OCI-LY1细胞内A20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20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检测A20基因沉默后OCI-LY1细胞体外生长活力变化.结果 (1) siRNA转染组A20 mRNA及编码蛋白表达较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转染组p65蛋白的表达较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转染组细胞较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的OCI-LY1细胞体外生长活力明显增强.三组siRNA序列中siRNA-2序列干扰效果明显.结论 DLBCL细胞中A20基因沉默会导致NF-κB活性增强,从而增强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活力.

    作者:王玲玲;杨文秀;李逸;陈琴;李品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肾上腺DLBCL中男性3例,女性3例;2例为双侧肾上腺占位,3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其中仅1例确诊为原发,1例可疑原发,其他4例为继发;2例伴脾肿大,1例伴外周血皮质醇升高.免疫表型:6例肾上腺DLBCL表达CD20、CD79a或PAX5,T细胞标记CD3和CD4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0% ~ 80%;4例表达MUM1,不表达CD10和BCL-6.随访:3例死亡,分别生存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以DLBCL常见.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差.

    作者:蔡蓉;史倩芸;冯潇;余波;时珊珊;马恒辉;陆珍凤;石群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其相关性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MMRP)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进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对980例CRC中4种MMRP及p53进行检测,将4种MMMP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定为MSI组,全部阳性表达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组.结果 (1)MMRP表达缺失率为11%,MLH1 、PMS2、MSH2及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7.1%、2.0%及1.9%;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52例、14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a=0.712),4种蛋白均缺失者3例.(2) p53阳性率为59.1%.(3)MS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Ki-67有关(P<0.05).(4)p53与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有关(P<0.05).(5)MSI与p53呈负相关(rs=-0.118).结论 MLH1、PMS2缺失表达较MSH2和MSH6多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常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SI及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对预测CRC的风险、恶性程度的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MSI与p53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CRC的不同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赵喜连;郗彦凤;白文启;吴月琴;步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As2O3对胃癌细胞中肿瘤干性相关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As2O3对胃癌干性相关因子CD44、EpCAM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以MGC803细胞株为实验对象,给予4μmol/L的As2O3处理48 h后,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CD44、EpCAM的表达.体内实验:建立人胃癌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As2O3(5 mg/kg/天)组,观察裸鼠体内肿瘤的形成及瘤体组织的体积和重量;给药10天后处死裸鼠,分别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两组肿瘤中CD44、EpCAM的表达.结果 体外:细胞在用As2O3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As2O3组中CD44、EpCAM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减少(P<0.05).体内:与对照组相比,As2O3组中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均表明在As2O3组中移植瘤的CD44、Ep-CAM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在体内和体外水平均抑制了CD44、EpCAM的表达,因此As2O3对胃癌中的肿瘤干细胞种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琳;杨家佳;徐玉婷;柳红;吴永平;王庆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良性脊索细胞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BNCT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BNCT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27、59和29岁.眼观:3例肿瘤均为胶冻状碎组织,灰白、灰黄色,质软、脆.镜检:肿瘤由胞质透亮的脂肪样细胞和胞质淡染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组织中未见分叶状结构、细胞外黏液样基质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高表达CKpan、CK7、CK18、EMA、vimentin和S-100.结论 BNC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脊索源性肿瘤,预后较好.BNCT需与脊索瘤、转移癌和脂肪组织鉴别.

    作者:李燕;李连波;景洪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成人IgA肾病中CD2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D20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成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47例IgAN依据改良MDRD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A组(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eGFR> 60 ml/min;B组(肾功能中度受损):eGFR 30~ 60 ml/min;C组(肾功能重度受损,不含尿毒症):eGFR 10 ~30 ml/min.按Katafuchi评分标准进行肾活检病理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肾穿刺标本中CD20的表达,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查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CD20主要表达于IgAN患者肾组织皮质区肾小管管周间质B淋巴细胞胞膜.与eGFR> 60 ml/min组相比,eGFR 30~ 60 ml/min组、eGFR 10~ 30 ml/min组CD20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肾组织中CD20表达量与eGFR呈负相关(r=-0.697,P<0.001),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肾小管间质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4、0.647、0.769;P均<0.001).结论 肾组织中CD20的表达量与IgAN患者肾脏病理损伤指数、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状态均密切相关,提示检测IgAN患者肾组织中CD20表达对了解肾脏病变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魏倩;罗琼;熊祖应;侯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4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转移性CC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2例转移性CCRCC中,男性35例,女性7例;转移部位依次为肺19例,骨8例,淋巴结及软组织各3例,肾上腺、皮肤及脑各2例,肝、小肠及鼻腔各1例.42例转移性CCRCC中,31例于肾原发灶手术切除后3周~11年出现转移,4例原发灶与转移灶同时发现;28例转移灶为单发,14例为多发性.34例转移性CCRCC仍具有原发性CCRCC的组织学形态,4例出现多灶状坏死,6例呈肉瘤样分化.Fuhrman细胞核分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18例、Ⅳ级7例.17例间质小血管呈簇状增生.免疫组化标记42例转移性CCRCC中CD10、vimentin、CAⅨ、PAX8、RCC和EMA阳性例数分别为39例(92.9%)、40例(95.2%)、38例(90.5%)、38例(90.5%)、31例(73.8%)和38例(90.5%).结论 转移性CC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及肿瘤组织形态学特点,联合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EMA、CD10、CAⅨ、PAX8等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褚菁;韩桂燕;张伟;于文娟;李玉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胶质母细胞瘤中MMP-2中介体与肿瘤细胞侵袭力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胶质母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活性酶及其中介体对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对21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进行明胶酶谱检测、原代培养及Boyden小室侵袭性实验,分析MMP-2酶原、活性酶及其中介体与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侵袭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21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9例出现MMP-2中介体,有中介体表达组原代培养的肿瘤细胞侵袭能力高于无中介体表达组(F=15.275,P=0.001),MMP-2活性酶的含量与各时段肿瘤细胞侵袭力均呈正相关(r均>0,P均< 0.05),pro-MMP-2及中介体含量与肿瘤细胞侵袭力无相关性(P>0.05).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MMP-2活性酶的含量及中介体的有无是决定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力夫;张俊霞;龚智泉;赵跃武;孔令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IF-1α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心肌细胞Notch配体Jagged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构建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质粒并包装病毒,将病毒感染乳鼠心肌细胞,分析其对Notch配体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cDNA文库中PCR扩增人HIF-1α编码序列并克隆入酶切线性化慢病毒载体GV218,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鉴定.将HIF-1α过表达慢病毒质粒与病毒包装辅助质粒共转染工具细胞HEK293T,包装出慢病毒颗粒.原代分离SD乳大鼠心肌细胞,将HIF-1α过表达慢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定量PCR分析Jagged1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功扩增HIF-1α编码序列并正确连接入线性化载体GV218,获得阳性转化子并测序无误.将转化子质粒与病毒包装辅助质粒共转染HEK293T后,获得滴度为1×108 TU/ml的慢病毒颗粒,Westernblot法检测到HIF-1 α-GFP融合蛋白.重组慢病毒感染乳鼠心肌细胞后,胞核中见GFP信号.与对照组相比,HIF-1 α过表达5天后显著上调Jagged1 mRNA的水平.结论 心肌细胞中HIF-1α可诱导Jagged1的表达.HIF-1 α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为研究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振良;丁然然;哈艳平;雷洪;王可可;申志华;姜汉国;揭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70S6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P70S6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e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 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TFE3 R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TFE3 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例确诊的TFE3 RCC、14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CC,CCRCC)和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CC,PRCC)组织中P70S6K的表达,观察其表达与三种RCC的关系,同时观察P70S6K表达与TFE3 RCC发生、发展和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的表达(91.3%)明显高于其在CCRCC组织(64.2%)和PRCC组织中的表达(66.6%),差异有显著性(P<0.05).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的H-score评分值(88.2±9.8)亦显著高于其在CCRCC组织(54.4±7.6)和PRCC组织(43.7±6.2)中阳性表达水平的H-score评分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70S6K表达与TFE3 RCC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有关,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 与CCRCC和PRCC组织相比,TFE3 RCC组织中P70S6K表达显著增高,有助于TFE3 RCC的鉴别诊断.P70S6K在TFE3 RCC组织中高表达,同时提示mTOR信号通道在TFE3 R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TFE3 RCC的靶向治疗寻找潜在药物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方伟建;龚伟;朱忆凌;毛卫波;黄渊;陈国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乳腺癌中自噬相关基因LC3与凋亡相关基因XIAP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自噬相关基因LC3和凋亡相关基因XIA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乳腺癌组织中LC3、XIAP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C3和XIAP的高表达率分别为84.2%(102/121)和90.9%(110/121).LC3的高表达与HER-2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XIAP的高表达与Ki-67和HER-2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但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R和PR表达无关(P均>0.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LC3和XIA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乳腺癌中,高自噬活性与低凋亡现象并存,HER-2可能参与其中.

    作者:闫红;吴正升;江冬瑞;王晓洁;吴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cathepsin B与cystatin C在青年及老年人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青年及老年人胃癌组织中cathepsin B和cystatin C的表达差异,探讨二者在胃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青年人及65例老年人胃癌、4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athepsin B和cystatin C的表达.结果 青年人胃癌组cathespin 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老年人胃癌组(P<0.05),两组中cystatin C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cathespin B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1)和正常胃黏膜(P<0.01),且在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组中表达明显增高(P< 0.05);cystatin C表达水平在正常胃黏膜中高,其次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Ⅳ期胃癌组中cystatin C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胃癌组(P<0.05);cystatin C与cathespin B表达呈负相关(rs=-0.648,P<0.01).结论 cathepsin B、cystatin C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athespin B高表达可能是青年人胃癌进展更为迅速的原因之一,对评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何琳莉;蹇顺海;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没食子提取物对IgA肾病大鼠IL-6水平的干预

    目的 观察没食子提取物(turkish galls extract,TGE)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gAN未干预组,TGE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20只.TGE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TGE 300 mg/kg、150 mg/kg、75 mg/kg灌胃4周,正常对照组及IgAN未干预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酶标仪法(ELISA)测定血清IL-6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中IL-6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肾小球IgA沉积强度,并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高、中剂量组间的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水平降低(P<0.05);中剂量组血清IL-6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剂量组肾组织中IL-6的表达及IgA沉积强度均较IgAN未干预组减弱.结论 TGE能降低IgAN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减弱肾组织IgA免疫荧光表达强度,具有保护肾脏作用.

    作者:刘衍杰;桑晓红;李静;刘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伴假腺样结构的黏液型肾上腺皮质腺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伴假腺样结构的黏液型肾上腺皮质腺瘤(myxoid adrenocortical adenoma,M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例MACA中vimentin、Syn、α-inhibin和Melan-A等的表达,回顾性分析M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年龄31 ~64岁,男女比为1∶2.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肿块重15~150 g,大径2~11 cm.MACA肿瘤间质显著黏液变性(30% ~ 100%),瘤细胞黏附性差,呈假腺腔样结构排列,或呈梁索状、微囊状、簇状等形态.黏液型与经典型皮质腺瘤混合.MACA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Syn、α-inhibin和Melan-A.间质黏液样物质阿尔辛蓝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术后随访11 ~7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ACA临床罕见,肿瘤组织结构多样,需与其他肿瘤鉴别,完整切除肿瘤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戴桂红;魏雪;吴楠;夏秋媛;周晓军;沈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PI3 K/AKT/mT0R信号通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组织学确诊的胃癌323例及年龄和性别等频数匹配的对照健康体检人493例,采用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法进行PI3K rs7651265 A>G、mTOR rs7212142 G>A及AKTrs1130214 G>T多态性检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PI3K和mTOR基因多态性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PI3K基因rs7651265携带G等位基因(GG+ GA)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的4.93倍(P<0.05).而该位点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肿瘤浸润的风险是携带GG+ AG基因型患者的3.5倍(P<0.05).mTOR rs7212142携带GG基因型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携带AA+ AG基因型的1.67倍(P<0.05).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表明,PI3K rs7651265 A>G和mTOR rs7212142 G>A基因多态性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与携带野生型纯合子PI3K AA和mTOR GG基因型的个体相比,位点发生变异的PI3K(AG+ GG)* mTOR(GG)、PI3K(AG+GG)* mTOR(AG+ AA)增加个体患胃癌的风险,OR值分别为5.71 (95% CI:3.50 ~9.34,P<0.05)和6.41(95% CI:4.13~9.90,P<0.05).结论 PI3 K-AKT-mTOR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胃癌预后的新分子指标.

    作者:林贤东;胡丹;陈刚;师怡;张和军;金善丰;李鑫静;郑雄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47岁.因肝区胀痛5个月入院.MRI示肝脏外形无异常,各叶比例正常,肝左叶内侧段可见类圆形稍长T2、稍长T1信号,边界清晰,大小40.5 mm×33 mm×35.2 mm(图1),反相位信号明显减弱,DWI呈稍高信号.

    作者:安若然;李时荣;于慧玲;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胆囊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25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月入院.患者为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CT检查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无肝脾肿大.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明显水肿,其内充满结石.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冯潇;徐中海;史倩芸;王建军;王璇;夏春;石群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男性胃原发性绒毛膜癌1例

    患者男性,63岁.以上腹部不适伴腹胀、便血、乏力3个月余于2015年6月9日入院.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2g/L,红细胞计数2.09×1012个/L.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黏膜隆起性病变,活检结果示腺癌.

    作者:夏岩;姜慧峰;刘炜;韩群;李秋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肾脏原发性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54岁,有尿路结石病史,反复血尿6年,发现右上腹包块就诊.CT扫描示:左肾积水,右肾错构瘤或肾癌可能,肝脏血管瘤.超声检查:左肾大小122mm×65 mm,肾窦分离40 mm,肾皮质菲薄,薄处6 mm,肾内探及一大小26 mm×11 mm的强回声,后伴声影;右肾大小160 mm×86mm,肾内几乎被无回声所占据,中下极探及一大小108 mm×87 mm的不均质稍高回声,内可见散在强回声,后伴声影,可见血流信号,右肾窝探及一大小58 mm×34 mm的高回声,边界清,形态稳定,不规则,另见一大小50 mm×32 mm积液暗区.

    作者:张兰凤;肖学文;范钦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霍奇金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78岁,发现左侧腹股沟肿块4个月,增大2个月.CT示:腹膜后、左侧髂血管旁见多发增大、肿大淋巴结;左侧腹股沟区见数个结节影,部分融合,见坏死,较大者大小6.0 cm ×4.9 cm,强化均匀,坏死部分无强化.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性大,建议随访或进一步排外淋巴瘤可能.切除左侧腹股沟淋巴结送病理检查.

    作者:雷浪;李庆;苏晓燕;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脾门平滑肌肉瘤伴肝转移1例

    患者男性,52岁.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MRI示胰腺尾部有2个结节,境界清楚,脾血管位于结节间;肝右叶下段见多个低信号结节.临床诊断:胰腺癌伴肝转移可能.术中所见:胰腺尾部有一5 cm×3 cm×2 cm大小的质硬肿块,与脾蒂粘连紧密,活动度差;肝脏胆囊床背面、肝脏膈面有一直径1 cm的质韧包块.

    作者:王燕;赵新湘;易晓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60岁,临床表现均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发热入院,高体温39~ 40℃,精神差,纳差,大便陶土样,小便浓茶色.核磁共振均提示胆总管末端显示欠清晰,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扩张.镜下见胰管内被覆增生的柱状黏液细胞,部分呈复层,部分呈单层,形成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结构,乳头大小不等,上皮有异型性,局灶伴浸润.结论 IPMN临床上并不罕见,但因临床大多无明显症状,或病变较小未能发现而被忽视.确诊主要根据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需与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假性囊肿相鉴别.

    作者:李静;李鹏;郗彦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753例甲状腺疾病快速冷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分析与探讨

    目的 探讨甲状腺疾病快速冷冻切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分析导致漏诊的原因.方法 对753例甲状腺疾病进行分析,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622例,乔本病及其他甲状腺炎共58例,甲亢32例,甲状腺癌共41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髓样癌5例,滤泡癌2例,未分化癌2例).结果 甲状腺疾病快速冷冻切片的总符合率为98.9%,漏诊率为1.1%.术后诊断良性符合率为100%,术后诊断为恶性的符合率为80.48%,漏诊率为19.52%.甲状腺乳头状癌快速诊断符合率为84.38%,漏诊率为15.62%.滤泡癌2例在术中均未作出诊断,漏诊率为100%.未分化癌2例均作出明确诊断.髓样癌5例,其中1例漏诊.结论 甲状腺癌在快速冷冻病理诊断中有较高的漏诊率,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提高诊断率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大体取材、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沟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技术人员的合作.

    作者:吴光锋;范瑞;王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胃癌中抑癌基因GKN1和p16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胃动蛋白1(gastrokine-1,GKN1)和p16蛋白在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获取胃癌诊断和预后相关的蛋白分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法检测78例胃癌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GKN1和p16蛋白的阳性率.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GKN1的阳性率分别为93.3%与15.4%;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分别为96.7%和32.1%,GKN1和p1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GKN1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Lauren分类和HP感染有关(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GKN1和p16均为抑癌基因,二者在胃癌中的表达缺失均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孙鹏娟;李志锋;刘芳;王威静;李亚巍;彭燕;尚雪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眼眶软组织肿瘤6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分类及一些少见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眼眶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良性肿瘤57例(87.7%),数目位居前4位的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37例(56.9%),神经鞘瘤(包括退变性)8例(12.3%),静脉血管瘤5例(7.7%),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3.1%).恶性肿瘤8例(12.3%),其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5例(7.7%),均为维族患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各1例.结论 眼眶良性软组织肿瘤主要为脉管性肿瘤和神经鞘瘤;恶性主要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维族发病率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为少见病例,诊断困难.

    作者:郭继华;田艳明;宋鸿艳;刘莹;王莉;杜凡;刘云;高晓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P感染、miR-191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微小核糖核酸-191(miR-191)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HE和美蓝染色法检测HP在40例浅表性胃炎及40例胃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别检测HP阳性和HP阴性胃炎组和胃癌组中miR-191的表达;分析HP感染、miR-19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P感染在胃炎组和胃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技术检测miR-191在胃炎组和胃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0%、6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胃炎组miR-191阳性率为33.3%:HP阴性胃炎组miR-191阳性率为7.1%;HP阳性胃癌组miR-191阳性率为73.3%,HP阴性胃癌组miR-191阳性率为50%.HP阳性组miR-191表达均高于同级别病变HP阴性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miR-191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HP感染和miR-191表达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miR-191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贺华;郑美蓉;汪鑫平;曹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TERC基因扩增在子宫颈非典型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及其与类似病变鉴别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扩增在子宫颈非典型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atypical immature metaplasia,AIM)及其与类似病变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取子宫颈组织34例(102个位点),其中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normal epithelial,N)、不成熟鳞状化生(immature metaplasia,IM)、AIM、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位点分别为21、24、27、14和16个.采用FISH技术检测组织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 N、IM、AIM、LSIL和HSIL组织中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均数(每100个细胞中阳性信号数≥3个和≥4个的细胞均数)分别为1.29/0、1.38/0、9.58/1.27、12.85/5.92和29.38/11.23,其中除N组和IM组外,相互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子宫颈AIM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子宫颈癌前体病变.

    作者:周平;邓娟红;黄雨华;陶丽丽;张继君;许美权;宋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于腹膜后的淋巴系统疾病2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腹膜后的淋巴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25例原发于腹膜后的淋巴系统疾病,结合HE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结果 25例中Castleman病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9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3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1例.结论 原发于腹膜后的淋巴系统疾病生长隐敝,且种类较多,诊断时需仔细观察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甚至必要时行分子检测.DLBCL是常见的原发于腹膜后的淋巴系统疾病,其次为Castleman病,FL与PTCL位居第3位.部分疾病形态具有相应的部位特殊性.

    作者:唐坚清;张声;陈林莺;陈余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胆管中下段癌神经浸润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胆管中下段癌神经组织浸润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复习96例胆管中下段癌组织常规切片,分析胆管中下段癌的神经组织浸润与患者性别、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96例胆管中下段癌神经浸润的发生率为79.2%,神经组织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 =0.004),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 胆管中下段癌的神经组织浸润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密切相关,提示发生神经组织浸润的胆管中下段癌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

    作者:王馥丽;刘文兴;吴禹铮;张俊录;安静;赵天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混昆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和起源.方法 对1例子宫内膜发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7岁.子宫腔内见一菜花样肿物,大小4 cm×3 cm×2 cm,侵达肌壁.镜检:瘤组织由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混合构成,子宫内膜样腺癌占70%,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占30%,两种肿瘤成分相互掺杂.免疫表型:腺癌成分表达CK、CA125、ER、PR,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表达Syn、CgA,Ki-67增殖指数为60%.术后随访7个月,患者无复发、转移.病理诊断为子宫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Ⅲ级).结论 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较罕见,其两种成分可能为多潜能细胞向两个方向分化的结果,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预后差.

    作者:李青;王琳琳;周晓秋;孙希印;李红静;燕丽;刘丽丽;王若涵;李新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tumor-induced lymphangiogenesis)是近年来肿瘤转移领域中研究的新热点.淋巴管生成在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是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前兆指标,也可能成为预防癌症转移的治疗靶点.该文就近年来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丁洪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染色和判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乳腺癌预后和靶向治疗的重要预测指标,准确检测乳腺癌患者的HER-2状态对临床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2].目前国内外检测乳腺癌HER-2常用的方法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其中IHC检测易受到受检组织的固定时间、固定液选择、抗体试剂盒选择和染色结果判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福建和江西两地区举办的“2014年多中心乳腺癌HER-2IHC染色室间比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乳腺癌HER-2染色和判读水平.

    作者:陈余朋;张声;王行富;翁丹枫;王鹏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冷冻切片锇酸染色法在脂肪染色中的应用

    在病理诊断和科研工作中,HE切片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常需用脂肪染色来鉴别空泡性质;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脂肪染色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脂肪染色时常用冷冻切片作苏丹类染色,效果很好[1].但因其在染色过程中不能接触有机溶剂,封片时采用水溶性封固剂,切片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实验中用冷冻切片进行锇酸染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周永梅;陈敬文;赖续文;张伟;张福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动脉切片制作方法改良

    中动脉因其管壁中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收缩性强,又称为肌性动脉.血管壁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结构,尤其是中动脉的管壁结构为典型,3层膜的分界明显[1].教学中《实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循环系统章节会重点描述中动脉的各层结构,所以制作出一张便于学生观察学习的中动脉切片非常必要.

    作者:王蕾;刘亚萍;张大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病理组织漂烘仪在快速冷冻切片染色中的应用

    快速冷冻切片技术对手术中的快速病理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病理科的日常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快速冷冻切片染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率[1].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将病理组织漂烘仪应用到快速冷冻切片染色技术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常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量子点标记双分子探针技术观察乳腺癌HER-2与Ki-67协同表达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Ki-67均为乳腺癌临床病理的重要指标,用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但两者的预后权重以及协同表达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主要原因之一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同时原位定量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荧光纳米粒,其发射光谱窄激发光谱宽、荧光强度高而稳定、抗光漂白能力强[1-3],故基于量子点的纳米技术有助于体外多元同时成像,特别是在肿瘤多成分原位定量分析的分子病理领域[4].本实验采用量子点标记双分子技术原位同时定量检测乳腺癌中HER-2和Ki-67的表达,分析其协同表达的预后价值.

    作者:向清明;王林伟;袁静萍;杨芳;陈佳梅;李雁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