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492
  • 国内刊号:34-106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安徽省优秀学报(2004 2009)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1年9期文献
  • GATA2分子RNAi慢病毒颗粒的包装制备及表达研究

    目的 制备GATA2分子慢病毒干涉颗粒,建立GATA2表达下调的K562稳定细胞系.方法 采用第3代慢病毒包装系统,将携带特异性干涉GATA2的DNA序列克隆入穿梭质粒PsicoR中,转染K562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对内源性GATA2干涉效果.在脂质体介导下,siGATA2质粒同包装质粒plP1、plP2、pl/VSVG 共同转染HEK 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干涉颗粒,感染K562细胞,检测干涉效果.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结果 正确,并有干涉效果.该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获得干涉慢病毒并利用该病毒建立稳定表达的siGATA2-K562细胞系,经Western blot鉴定,稳定细胞系的内源性GATA2表达下调.结论 成功制备siGATA2干涉病毒颗粒并构建siGATA2-K562稳定细胞系,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作者:蒋易楠;李长燕;詹轶群;杨晓明;汪思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三苯氧胺诱导血小板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TAM)诱导血小板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得到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洗涤血小板,血小板与不同浓度TAM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去极化、胞质Ca2+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活化的caspase-3和gelsolin酶解产物.在抑制实验中,血小板先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yp-A)或二甲基亚砜(DMSO)预孵育,然后再与TAM孵育,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物.结果 TAM浓度依赖地诱导血小板PS暴露、ΔΨm去极化、胞质Ca2+浓度增加和活化的caspase-3.Cyp-A抑制TAM诱导的PS暴露、ΔΨm去极化和caspase-3活化,但不抑制胞质Ca2+浓度升高.结论 TAM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凋亡,MPTP在TAM诱导的血小板凋亡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作者:王志成;张晓峰;陈晓宇;戴克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玉屏风多糖对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及与Smads通路的关系

    目的 研究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作用,观察玉屏风多糖(YPF-P)对TGF-β1干预的HSC中Smads通路的影响.方法 肝星状细胞株HSC-T6用YPF-P(25、50、100 mg/L)处理48 h,同时设空白对照和TGF-β1干预的对照,MTT法检测HSC细胞增殖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HSC中Smad2、Smad3、Smad7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HSC细胞分别用YPF-P(50 mg/L)、Smads通路阻断剂SIS3(10 μmol/ml)、SIS3(10 μmol/ml)+YPF-P(50 mg/L)处理48 h,同时设空白对照和TGF-β1干预的对照,Western blot法检测HSC中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剂量组YPF-P均能明显抑制TGF-β1干预的HSC增殖,下调Smad2、Smad3、CTGF mRNA的表达,上调Smad7 mRNA的表达.SIS3+YPF-P组CTGF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TGF-β1明显促进HSC增殖,YPF-P可抑制HSC的活化增殖,其抗纤维化机制可能与阻断HSC中的Smads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詹迪迪;李飞龙;李俊;曹荣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TACI融合蛋白对MRL/lpr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

    目的 研究TACI融合蛋白(TACI-Ig)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转基因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 将MRL/lpr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TACI-Ig(3.75、7.5、15 mg/kg)治疗组、阳性对照药强的松组、阴性对照药Ig-Fc组,另选BALB/c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除强的松组每日灌胃给药外,其余各组隔日皮下注射给药,共计8周,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HE染色法检查动物的脾脏和淋巴结病理改变,计算动物的脾脏和胸腺指数,3H-TdR掺入法检测刀豆素A(ConA)和脂多糖(LPS)诱导的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1、IgG2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和脾脏B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TACI-Ig(7.5、15 mg/kg)皮下注射给药能显著改善模型小鼠脾脏和淋巴结增生等病理变化;降低小鼠升高的脾脏指数,降低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升高的IgG1、ANA和anti-dsDNA水平;能有效降低脾脏总B淋巴细胞(CD19+)、成熟B淋巴细胞(CD19+IgD+)、早期B淋巴细胞(CD19+IgM+)数量,TACI-Ig给药可升高MRL/lpr小鼠活化Th淋巴细胞(CD4+CD25+)数量,降低表达活化诱导分子Th淋巴细胞(CD4+CD69+)的表达,而对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27+)和其它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 TACI-Ig皮下注射给药对MRL/lpr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作者:王晶晶;严尚学;张小丹;张运芳;王文祥;黄敏;房健民;徐星铭;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SD大鼠前列腺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变化及意义

    目的 建立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研究其前列腺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炎症组,采用正常SD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及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导大鼠自身免疫性炎症,两组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前列腺平滑肌细胞(PSMCs)并纯化,用Fluo 3-AM Ca2+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对PSMCs内游离Ca2+浓度进行测定,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波长为525 nm时测定两组大鼠前列腺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荧光强度值,结果 显示炎症组荧光强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导致前列腺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使钙稳态产生波动继而影响到前列腺及细胞的各项生理功能,PSMCs内游离Ca2+浓度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古源;梁朝朝;郝宗耀;李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 SD大鼠36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EPO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组和生理盐水(NS)组.3组分别腹腔注射EPO、NGF和NS.术后第7、14天对每组大鼠进行一般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5背根神经节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术后第7、14天,EPO组Bcl-2的表达高于NS组(P<0.05,P<0.01),与NG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PO组Bax的表达低于NS组(P<0.01),与NG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PO可能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陈健;尹宗生;张辉;胡勇;王伟;钟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

    目的 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评价其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应用的效果.方法 建立T9-T10段大白兔脊髓冲击伤模型,通过Reuter、改良Tarlov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选择脊髓损伤程度相同的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12 h后对各组分别作空白对照、高压氧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两者联合治疗方面的干预.6周后行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免疫荧光示踪、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Bax、Bcl-2检测凋亡)等检测,比较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运动学评分及病理学指标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治疗组的相关指标较其他治疗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应用干细胞移植和高压氧治疗均能对脊髓冲击伤产生一定的修复作用,两种治疗措施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裴少保;方健;王海峰;梅厚东;张迪;蒋传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三尖杉酯碱对急性白血病NB4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5、10、50、100、500 μg/L)HHT作用于NB4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测定PI3K、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 5~500 μg/L HHT可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表明:随着药物浓度(5、50、500 μg/L)的增加,PI3K、p-Akt的表达逐渐下降,而Akt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HHT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能下调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HHT促使NB4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小雨;杨明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雷公藤多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DN组(B组)与TWP治疗组(C组).B、C组分别给予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观察24 h尿蛋白排泄量(UAER);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检查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UAER明显增高(P<0.01),肾脏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减少,肾小球、小管间质、足细胞病变明显.与B组比较,C组UAER明显减少(P<0.01);肾脏皮质Nephrin和 Podocin蛋白表达增高,肾小球、小管间质、足细胞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TWP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病变具有保护作用,其部分机制与上调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及改善足细胞病变有关.

    作者:郑云;郝丽;潘梦舒;丁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Fas基因转染联合应用顺铂对舌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Fas基因转染联合应用顺铂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实验细胞分为未转染Fas基因组和转染Fas基因组,各加入100 μl顺铂,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5、10、20、40 μg/ml,观察顺铂作用下转染前、后Tca8113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顺铂对转染前、后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前、后不同浓度顺铂诱导Tca811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转染Fas基因组可观察到细胞凋亡;转染组Tca8113细胞生长速率低于未转染组;转染组和未转染组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随着顺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顺铂浓度相同时,转染组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高于未转染组;未转染Fas基因组顺铂诱导Tca8113细胞,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而转染组Tca8113细胞的凋亡率随顺铂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 通过Fas基因转染联合应用顺铂,可增加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并可提高其对顺铂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顺铂终浓度为20 μg/ml时可获得大细胞凋亡率,同时减少大剂量用药带来的毒性反应.

    作者:祖谷;陈乔尔;胡芳芳;方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玉屏风多糖对肝星状细胞中PDGF-BB、PDGFR-β的表达及ERK1/2通路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玉屏风多糖(YPF-P)对肝星状细胞 (HSC-T6)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B (PDGF-B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受体 (PDGFR-β)、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不同浓度YPF-P(12.5、25、50、100、200 mg/L)分别在24、48、72 h对 HSC增殖的影响,确定YPF-P佳作用时间及浓度.RT-PCR法分析 PDGF-BB、PDGFR-β、c-fos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ERK1/2和p-ERK1/2蛋白在不同干预情况下的表达.结果 YPF-P可明显抑制HSC-T6的细胞增殖以及下调 HSC-T6中PDGF-BB、PDGFR-β、c-fos mRNA表达,并对 HSC-T6中p-ERK1/2蛋白表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YPF-P对PDGF诱导的大鼠HSC-T6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1/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曹荣娟;李俊;詹迪迪;李祥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MP-9及p6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p63蛋白表达与OS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手术切除的OSC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MP-9和p63蛋白表达.结果 OSCC中MMP-9和p6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5%和79.4%.MMP-9表达可能在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而p63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MMP-9和p63异常表达与OSCC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OSCC转移潜能和评估OSCC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锋;张令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鞘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变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52只大鼠随机分为鞘内注射NGF组(n=20)、肌肉注射NGF组(n=16) 和对照组(n=16).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鞘内注射NGF组和对照组每日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的NGF溶液(相当于NGF 1.5 μg)和生理盐水(NS),肌肉注射NGF组每日后肢肌肉注射0.1 ml NGF溶液(相当于NGF 1.5 μg).采用BBB评分系统于术后1、7、14、21、28 d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7、14、21、28 d取材,应用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组织及神经细胞的变化.结果 自损伤后1 d起,鞘内注射NGF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和肌肉注射NGF组,21 d起明显高于对照组.鞘内注射NGF组脊髓结构以及神经元形态恢复较好,损伤后14 d起鞘内注射NGF组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平均数目较对照组和肌肉注射NGF组多,星形胶质细胞分布没有对照组和肌肉注射NGF组广泛.结论 鞘内注射NGF更能够增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目,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从而更有效的促进神经发生和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潘伟;尹宗生;张辉;胡勇;李光武;沈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种根管预备法去除根管玷污层的电镜观察

    目的 比较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和ProTaper冠向下法3种不同方法预备后牙细弯根管对根管玷污层的作用.方法 选择恒磨牙30颗随机分成3组,分别应用逐步后退法(A组)、逐步深入法(B组)和ProTaper冠向下法(C组)对磨牙近中颊根进行根管预备,取根尖1/3管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评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逐步深入法和ProTaper冠向下法均优于逐步后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逐步深入法和ProTaper冠向下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逐步深入法和ProTaper冠向下法去除根管玷污层效果较好.

    作者:李为;徐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将158例术后发生LDVT的患者亦分为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结果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两个亚组间比较,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临床疗效均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158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溶栓药物对急性期LDVT患者治疗效果好,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于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观测下使用常规剂量溶栓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骆广义;宋海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总结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注射型硫酸钙(CSC) 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23 例(25椎)胸腰椎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用特定注射器经伤椎椎弓根穿刺注入CSC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影像学评估术前、术后及取钉12个月后矢状位指数(SI)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变化.结果 平均每个椎体注入CSC 5.34 ml,6例术中发生椎旁渗漏,无椎管内渗漏,术后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P<0.05).术后8~12周影像学结果 提示,硫酸钙在椎体内完全消失,被正常骨组织吸收.术后及取钉12个月后SI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至取钉12个月后椎体前缘无明显丢失,但椎体后缘有少量丢失(P<0.05).本组无椎弓根钉失败病例.结论 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CSC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使复位后的伤椎恢复其完整形态及椎体强度,提高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其方法简便、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魏力今;周业金;刘艺明;潘良春;李春;何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胰腺癌中Tenascin-C蛋白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enascin-C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49例胰腺癌标本及10例正常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enascin-C与MVD表达,并比较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① 胰腺癌组织中Tenascin-C阳性率及MVD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② 胰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Tenascin-C和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均无关;③ Tenascin-C与MVD的表达在胰腺癌中呈正相关(r=0.367,P<0.01).结论 Tenascin-C与MVD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勇;孟翔凌;陈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Hybrid方法治疗成人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

    目的 评估Hybrid手术治疗成人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APCAs)封堵时机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成人TOF合并APCAs患者,10 例患者于TOF根治术前行介入封堵APCAs,6例术后封堵APCAs.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常规TOF根治术.心血管造影诊断APCAs血管41支.术前介入栓堵22支,术后介入栓堵的APCAs 9支.结果 10例在术前心血管造影,提示APCAs ≤4 mm,先行介入封堵治疗,31支侧支有22支成功封堵且无并发症,再入手术室行TOF根治术.6例患者APCAs >4 mm,行TOF根治术后出现心衰,施行封堵治疗,10支侧支有9支成功封堵且无并发症.结论 对于非单独供血肺组织的APCAs ≤4 mm,术前进行介入封堵,>4 mm 术后施行介入封堵,可降低手术难度,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矫治成功率.

    作者:张飞;石开虎;杜临安;徐盛松;龚文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保护性机械通气在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2例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保护性通气模式,分别观察:① 通气前及通气后1 h、1 d、3 d、7 d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② 2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 22例患者行保护性机械通气后,机体的缺氧情况有效改善,SPO2、PaO2通气后1 h即恢复正常,与通气前相比,HR通气后明显下降(P<0.05);通气前过度通气致PaCO2低于正常,保护性机械通气后PaCO2略高于正常,但CVP在通气前后无明显变化.② 22例患者经保护性机械通气后缺氧情况改善,因经济原因好转后出院2例,后期因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2例,其余18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好转率90.91%;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呼吸机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保护性机械通气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缺氧,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作者:方林森;胡德林;余又新;王春华;赵浩东;童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ZMIZ1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593576与汉族人白癜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ZMIZ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1593576与汉族人白癜风临床表型(家族史、发病年龄、临床类型、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6 585例白癜风患者和8 178例对照的Illumina 610芯片基因分型数据,采用χ2检验比较SNP rs11593576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各表型分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 rs1159357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泛发型和对照组、肢端型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频率在泛发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之间、早发患者与晚发患者之间、有伴发疾病患者与无伴发疾病患者之间、临床类型之间,rs11593576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MIZ1基因rs11593576遗传多态性与汉族人白癜风发病的易感性相关(泛发型除外),但与白癜风的一些临床表型包括家族史、发病年龄、临床类型、伴发疾病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张好勤;王培光;胡大雁;汤华阳;张成;刘建兰;唐金;秦倩;左先波;孙良丹;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HCMV pp65抗原血症和UL83基因检测对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人巨细胞病毒(HCMV)pp65抗原血症检测和UL83基因检测对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77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外周血进行HCMV感染检测,分别进行外周血白细胞HCMV pp65抗原血症实验和PCR技术检测HCMV UL83基因,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77例肾移植患者中HCMV pp65抗原血症阳性者13例,阳性率为16.9%;PCR法检测HCMV UL83基因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19.5%.其中16例临床诊断为HCMV感染,其中7例为症状性感染,9例为无症状性感染.阳性符合率75%,阴性符合率94%.HCMV pp65检测的阳性率与PCR检测的阳性率比较,Kappa值为0.826(>0.75),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 一致性较好.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pp65抗原血症实验和PCR技术的联合应用对监测HCMV活动性感染、临床疗效及预后更加客观、准确.

    作者:谢栋栋;林政;施浩强;吴琼;王明丽;陈磊;唐亮;廖贵益;于德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位点及其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易感位点、基因及其多态性与汉族人群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对5×10-6

    作者:余泽莹;陆闻生;韩建文;孙良丹;李芸;左先波;周伏圣;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根管封闭剂对E&Q plus热牙胶根管充填法根尖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根管封闭剂对E&Q plus热牙胶根管充填法根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选取30颗离体单根管前牙,均使用手用ProTaper镍钛锉预备根管,E&Q plus热牙胶根管充填法充填根管.根管预备时将标本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个.A组用AH-plus封闭剂充填,B组用Adseal封闭剂充填,C组用Cortisomol封闭剂充填,透明染色法检测各组根尖微渗漏值.结果 3种封闭剂的染料渗入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H-plus、Adseal和Cortisomol封闭剂对E&Q plus热牙胶根管充填法的根尖封闭能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程靖;叶茂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TTG1基因多态性rs2431697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1)基因多态性rs2431697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型(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皮损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 468例银屑病患者和6 406例正常对照的PTTG1基因多态性rs2431697的基因分型资料(基因分型采用Illumina 610 芯片).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 rs2431697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1.0×10-3);有、无家族史患者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0.02),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少儿发病患者和成人发病患者,慢性斑块型患者和急性点滴型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TTG1基因多态性rs2431697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有关,特别是与家族性银屑病相关性更为明显,但与发病年龄、皮损类型可能无关.

    作者:唐彪;陈日新;张鹏;李存涛;林艳;孙媛媛;左先波;范星;肖风丽;孙良丹;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青年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分析病变血管的程度、分布以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并进行DSA检查的14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146例患者DSA检查存在血管异常者102例(异常率69.8%),以动脉粥样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共255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无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烟雾病比例比有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显著增高.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时,侧支循环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致病原因,颅内、外血管均可累及,侧支循环发生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作者:杨卫民;王长青;田仰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充气加压辅助治疗老年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观察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 坏疽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有严重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尤以老年患者多见[1].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致患足动脉狭窄和闭塞者高达78%~92%,使之不能对创伤和感染作出适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可致患足的感觉严重减退,甚至丧失[2].因此,DF坏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临床多采用外科彻底清创手术治疗DF坏疽,但疗效较差.我科运用双下肢间歇性充气加压对老年DF坏疽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丽丽;张颖;李图苓;余其贵;常先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HbA1c与OGTT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 h血糖(2hPG)在糖尿病(D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HbA1c与诊断为DM相关的临界点.方法 769例疑似DM的就诊者行OGTT并测定HbA1c.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HbA1c、FPG、2hPG与诊断为DM相关的临界点,并比较三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HbA1c≥6.5%检出DM者占70.2%,以FPG≥7.0 mmol/L检出DM者占76.3%,以2hPG≥11.1 mmol/L检出DM者占84.4%.HbA1c与诊断为DM相关的临界点为6.25%,敏感性为80.3%,特异性为77.2%;曲线下面积为0.857(95% CI 0.830~0.885),阳性似然比3.52,阴性似然比0.25.FPG与诊断为DM相关的临界点为6.65 mmol/L,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曲线下面积为0.918(95% CI 0.899~0.959),阳性似然比5.05,阴性似然比0.18.2hPG与诊断为DM相关的临界点为10.15 mmol/L,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89.1%;曲线下面积为0.956(95% CI 0.943~0.969),阳性似然比8.24,阴性似然比0.11.结论 在DM诊断指标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是2hPG,其次是FPG,再次是HbA1c.只有HbA1c、FPG、OGTT联合应用,才能确保DM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储小宏;丛安丽;吴邦庆;赵广碧;叶志恒;贾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褪黑素与酵母硒联合用药对S180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

    目的 观察褪黑素(MT)与酵母硒(Se)联合应用对S180肉瘤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S180肉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模型组、Se (100、200 μg/kg)组、MT (40、80 mg/kg)组、MT+Se(40 mg/kg+100 μg/kg)组、环磷酰胺(40 mg/kg)组.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模型组给予酵母粉悬浊液.10 d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并称重.比色法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DNA电泳及TUNEL观察凋亡,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组织内p53的表达.结果 MT与Se可提高抑瘤率、降低肿瘤重量、提高血清GPx活性、提高p53的表达水平、使凋亡细胞数目增加.与相同剂量的单一用药相比,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MT与Se均具有抗肿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伟迪;徐维平;魏伟;路景涛;周冉;黄莺;魏浩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蜂毒素对人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

    目的 探讨蜂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蜂毒素组(1、2、4 mg/kg)和氟尿嘧啶 (5-FU,2 mg/kg) 组,各组腹腔注射给药10 d,用药结束后隔天处死动物.观察蜂毒素腹腔注射对人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的影响,计算各组裸鼠肿瘤的大小、瘤重及脾指数.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白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UNEL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蜂毒素(1、2、4 mg/kg)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1.2%、60.9%、71.0%,蜂毒素各剂量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而血清IL-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蜂毒素(2、4 mg/kg)组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蜂毒素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裸鼠的免疫能力和促进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王朋景;李俊;黄艳;吴宝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 制备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考察其外观特征、粒径、Zeta电位、电镜形态、包封率及稳定性.方法 以全氟碳为纳米核心,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蜂毒素纳米囊.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颗粒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双波长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纳米颗粒载药包封率.将制备的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乳液置于4℃下密封贮藏30 d,以纳米囊的粒径和包封率的变化作为指标,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的平均粒径为84.41 nm,多分散系数为0.115,Zeta电位为-52.1 mV.采用双波长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包封率,在吸收度及线性均良好的情况下,考马斯亮蓝法检测游离蜂毒素含量的检测范围为0.5~25 mg/L,该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3,蜂毒素药物的包封率为(86.31±0.76)%(n=3),RSD<1%,稳定性良好.结论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蜂毒素全氟碳纳米囊的方法可行,经粒径、形态、包封率方面的考察,结果 良好.

    作者:代坤坤;李俊;赵斌;秦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橙皮苷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过氧化及TNF-α生成的影响

    目的 研究橙皮苷(HDN)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对脂质过氧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成的影响.方法 以酒精联合脂肪乳剂灌胃,每天2次,连续6周,制备大鼠AFLD模型.于第6周末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TNF-α水平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HDN能明显减轻AFLD大鼠的肝脏脂肪变和炎症程度,明显降低AFLD大鼠肝脏指数和血清中ALT、AST、TC、TG、TNF-α水平,降低肝匀浆中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力.结论 HDN对大鼠AFLD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及降低血清TNF-α水平有关.

    作者:孙静;李俊;黄艳;王保伟;谢加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蜂毒素对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部分机制

    目的 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抑瘤率指标评价蜂毒素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采用脏器指数、中性红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良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的含量,观察机体免疫变化情况.结果 蜂毒素(2、4 mg/kg)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提高脾脏指数,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K细胞的活性,蜂毒素(4 mg/kg)能增加血清中IL-2的含量.结论 蜂毒素对荷瘤小鼠具有较强的抑瘤作用,可能与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楼蓉;李俊;吕雄文;金涌;赵斌;吴宝明;任丹阳;王亚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5-氮杂-5′-脱氧胞苷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对SKOV3作用

    目的 研究优化5-氮杂-5′-脱氧胞苷(5A5DC)的合成工艺,并观察其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作用.方法 通过正交设计比较在Hilbert-Johnson偶联反应中不同Lewis酸、催化剂对合成5A5DC的影响;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检测,观察不同浓度5A5DC对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作用.结果 当以无水SnCl4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为Lewis酸时,5A5DC的收率高.以双氰胺计,总收率为31%;5A5DC呈浓度依赖抑制SKOV3细胞增殖,以200 μmol/L抑制作用较强.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5A5DC的合成工艺,5A5DC对SKOV3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李飞龙;詹迪迪;李俊;汤文建;金涌;吕雄文;石静波;黄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尼可地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 正常对照组(A组);②缺血再灌注组(B组):冠脉左前降支闭塞60 min,再灌注120 min;③缺血前给予尼可地尔组(C组):冠脉左前降支闭塞前15 min静脉给予尼可地尔5 mg/kg;④再灌注开始时给予尼可地尔组(D组):冠脉左前降支闭塞60 min,再灌注开始时静脉给予尼可地尔5 mg/kg;⑤ 再灌注开始后给予尼可地尔组(E组):再灌注开始后15 min静脉给予尼可地尔5 mg/kg.再灌注结束后留取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抽取大鼠股静脉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与B组比较,C、D、E组LDH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B组比较,C、D、E组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下降(P<0.01,P<0.05),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C、D、E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程度轻.结论 尼可地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作者:陈峰;王爱玲;徐凤;周美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橙皮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COX-2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橙皮苷(HDN)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COX-2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高脂乳剂诱导大鼠NAFLD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橙皮苷(80、160、320 mg/kg)组、塞来昔布(10 mg/kg)组和凯西莱(60 mg/kg)组,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及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的检测评价HDN 对大鼠NAFLD的治疗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中COX-2催化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OX-2和IL-8的mRNA表达.结果 HDN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降低大鼠NAFLD血脂TC、TG水平和6-Keto-PGF1α、TXB2的含量,抑制COX-2和IL-8的mRNA表达.结论 HDN对大鼠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活性有关.

    作者:王雯;李俊;李荣;熊立;凡小燕;任丹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慢性静脉高压可导致静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基质金属蛋白酶异常表达及细胞外基质降解等一系列静脉壁重塑改变,继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细胞凋亡的失调,是CVI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CVI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简要阐述.

    作者:邵拥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RNAi技术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是由多基因参与并经多阶段演变而形成的疾病.目前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但恶性肿瘤细胞对这些治疗方法均有抵抗作用.RNA干扰(RNAi)作为公认的科学成就之一,有希望成为一种新颖可靠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本文就RNAi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段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孕酮对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孕酮是在神经系统中合成的神经活性甾体,通过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发挥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孕酮在各种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结果 显示:孕酮可减轻脑损伤后出现的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孕酮能够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产生、稳定膜结构、保护血脑屏障;孕酮还具有调节一氧化氮生成、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抗调亡、调节炎症反应和神经营养等作用.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颈椎病防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我科住院治疗的CSM患者,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后,共616例,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其病历进行摘抄.结果 CSM患者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年轻患者的人数在增加,男性多于女性;就诊时以上下肢麻木和行走障碍(包括行走不稳和不能行走)为常见主诉;影像学检查提示受累间隙中以C5/6多,其次为C4/5;手术治疗后患者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脊髓功能恢复有关(P<0.05),性别、受累间隙数目、出现的症状数目、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手术方式与脊髓功能恢复无相关性.结论 CSM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有关部门应开展颈部保健的相关教育,重视并加强颈椎病的早期综合防治.

    作者:章仁杰;申才良;张秀军;董福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强迫症患者共情缺陷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共情能力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53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与54例对照者比较,同时做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估.结果 强迫症患者的IRI-C总分、观点采择分、想象力分和共情性关心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个人痛苦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IRI-C总分、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与YBOCS分无相关性,IRI-C个人痛苦因子分与YBOCS总分(r=0.31,P<0.05)、强迫思维分(r=0.31,P<0.05)和强迫行为分(r=0.28,P<0.05)呈正相关.结论 强迫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能力损害,其共情缺陷可能反映了一种素质性特征.

    作者:孙正;董毅;朱春燕;杨丽达;王龙;穆菁菁;王安珍;谢思思;杨琪;季芳;陈洁;张小倩;洪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抑郁量表(CD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对1 884例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3%,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相关分析显示CDI得分与ASLEC各因子得分和DAS各因子的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④ 以CDI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ASLEC各因子得分均进入回归方程,DAS的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认知哲学和自主性态度进入回归方程,结果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易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的发生与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有关.

    作者:周甄;王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