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 主办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5-9431
  • 国内刊号:36-1192/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4-7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中医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9年4期文献
  • 艾迪滴丸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艾迪滴丸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方法:观察艾迪滴丸对S180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溶血素HC50值及碳粒廓清能力的影响.结果:艾迪滴丸能提高5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结论:艾迪滴丸能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

    作者:张晓双;宋延平;白黎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益肾通脉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肾通脉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即模型组(MG),益肾通脉汤组(YSG),阿托伐他汀组(ACG);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VSMC凋亡情况.结果:与CG组比较,MG组、YSG组、ACG组PCNA和VSMC凋亡均有显著升高(P=0.000);与MG组比较,YSG组、ACG组PCNA和VSMC凋亡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均有显著降低(P=0.000);YSG组和ACG组相比PCNA和VSMC凋亡表达无明显区别(P=0.255,P=0.276).结论:对AS形成过程中VSMC增殖和凋亡进行合理调节可能是益肾通脉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程红;罗陆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牛珀至宝丹对老年记忆减退大鼠脑内EGF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研究牛珀至宝丹对老年记忆减退大鼠的脑尾壳核及皮质区EGF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以Mor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24月龄)筛选为记忆正常组、记忆减退组和牛珀治疗组,免疫组化检测尾壳核及皮质区EGF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牛珀治疗组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其脑内尾壳核及皮质区EGF阳性神经元教量明显增加,与记忆减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记忆减退大鼠学习记忆能h显著提高可能与牛珀至宝丹增加脑尾壳核及皮质区EGF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关.

    作者:谢斌;严小军;兰杨;张紫蓬;汪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LC-MS法及微生物效应法研究金银花提取物抗菌成分在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目的:金银花提取物抗茵成分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一种液质联用方法(LC-MS)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绿原酸.结果:此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并且与以抗茵活性为指标的微生物效应法有相关性.结论:此方法成功应用金银花主要抗菌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合理阐述金银花抗茵成分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晏肃霜;梁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加味四物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2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四物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的IL-2影响和作用.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通过用加味四物汤治疗.观察加味四物汤对其IL-2的影响.结果:加味四物汤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IL.2的含量.结论:加味四物汤能够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IL-2的含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造血微环境中的造血调节因子.

    作者:冯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蜥蜴脱敏止泄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5-羟色胺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蜥蜴脱敏止泄散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模型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制作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硝苯地平)组,蜥蜴脱敏止泄散低、高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内扩张引起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和大鼠肠道内不同容量下扩张期间腹壁收缩次数,检测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和电生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各治疗组模型大鼠5-HT水平明显降低,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蜥蜴脱敏止泄散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清5-HT的变化,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从而提高机体内脏痛觉阅值、降低肠道敏感性而达到治疗IBS作用的.

    作者:朱微微;魏雪红;李卫强;朱西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自高明以下——《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初探

    <黄帝内经>的医理是建立在至极的天的极高明的基础上,在理论逐渐走向医术的自高明以下的过程中,<黄帝内经>所进行的是一种还原的方法.而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黄帝内经>又始终是以所出发的高明为指导的.

    作者:王永哲;何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李东垣的元气论

    本文通过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等主要学术著作中描述元气的条文进行综合分析,从元气的概念和元气受损的途径两方面讨论东垣元气论的主要学术特色,认为他所强调的元气就是指人身的正气,既包括卫外之阳气,又包括内守之阴精.元气依赖胃气的充盈而滋养,文中还讨论了李东垣关于元气与脾胃关系的主要观点.

    作者:李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医学关于情志因素与不孕症相关性的认识

    通过对情志因素和不孕症相关性中医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回顾,了解并掌握中医学关于不孕症与情志因素的相关性,试图从中医学情志致病学说方面探讨情志因素对不孕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王燕美;赵可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情绪因素与慢性胃炎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慢性胃炎与情绪因素的关系,认为慢性胃炎与情绪因素互为影响,在系统论上存在内在统一性.

    作者:郭菊清;黄海丽;黄雅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医解剖学对藏象说之商榷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由于既往中医解剖理论不清,以致当代中医不承认中医有解剖学,创造藏象说取代中医解剖学.导致科学对中医的困惑.从<黄帝内经>整理出来的解剖学,其完美精密,与当代解剖学并无矛盾.以此为依据,发现当代中医藏象说不符合传统中医的象数理论,标本颠倒,概念混乱,里表不分,值得商榷.

    作者:高也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论《灵枢·本神》之藏象精神现象的物质基础

    本文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论述了藏象精神现象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医学想对照,说明中医学的科学性.

    作者:刘春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吴鞠通和络调肝法的理论探讨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医案>的研读,分析了肝病过程中肝络不和的病机,从而提出了将和络调肝法应用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治疗思路.

    作者:黄甫;常占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36例泛发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2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口服中药白癜风1号颗粒与NB-UVB全身照射,间隔2日照射1次;对照组36例,采用口服中药白癜风1号颗粒,外用卤米松软膏.结果:3个月时,治疗组总有效率47.22%,对照组19.44%;6个月时,治疗组总有效率61.11%,对照组25.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其疗效与患者的皮损面积、发病部位、病程及治疗疗程有关.

    作者:李振洁;朱慧兰;罗静英;肖常青;王立新;邓景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耐药中西医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耐药主要与病毒变异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乙肝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中医的症候分型与乙肝病毒耐药类型及宿主的免疫应答相联系,可能是以后中西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向.

    作者:苏红宝;薛博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竹叶黄酮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本文对竹叶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分类概述,特别对竹叶黄酮类成分的心血管系统药理活性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其在其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后对竹叶黄酮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作者:刘利艳;张季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

    音乐疗法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中国的音乐治疗学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理论和中医思想指导下,音乐疗法更是具有了中国特色.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以及对音乐疗法的展望.

    作者:刘斌;余方;施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丸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在制备中药制剂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微丸的特点、种类、制备工艺及辅料等几个方面对微丸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孙俊;陈志鹏;于永军;蔡宝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药远志商品药材的品种及使用概况

    本文对中药远志商品药材的使用概况进行了描述,对其市场现状、价格走势、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远志商品药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训玉;范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根据近几年有关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报道,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方专药、中药注射剂治疗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以资临床参考.

    作者:朱善勇;龚婕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药物治疗现状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就目前中西药物对其治疗进行回顾性整理探讨.西医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但毒副反应较大,停药易反弹;而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方面疗效肯定,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宗敏;时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波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比传统炮制法与微波炮制法及其炮制品质量的优劣,为微波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牛蒡子等中药不同炮制品的水浸出物含量、HPLC指纹图谱总峰面积为指标,对两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微波炮制品的水浸出物得率、HPLC指纹图谱总峰面积高于传统炮制品.结论:与传统人工炮制法相比,微波炮制操作程序简单,能使中药饮片受热均匀,火力、时间等因素易于控制,节能、污染少,且能提高炮制品的质量,微渡技术有助于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

    作者:赖春花;杨明;刘荣华;万娜;邵峰;马志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相须药对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分煎后两药配伍时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黄芩与黄连药材用水分别煎煮提取,分煎液按不同比例配伍,在100℃下加热1 h.离心,取上清液,用甲醇稀释过滤.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水煎液和黄连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且有新的色谱峰产生.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变化.结论: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成分含量较高的佳配伍比例分别是1:2和1:3.

    作者:赵晓娟;胡律江;郭慧玲;胡志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RP-HPLC同时测定黄连及酒黄连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及经过不同酒制方式后黄连中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柱(4.6 mm×200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28:72),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为3.0,检测波长为345 nm.结果:在以上色谱条件下,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分离效果好.结论: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连等含小檗碱型生物碱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龚千锋;杨金梅;郑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肠吸收的研究

    目的:研究葛根素的吸收机制,筛选葛根素经肠道吸收的佳位置和考察吸收促进荆对葛根素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葛根素在各肠段的吸收以及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筛选出0.5%、1%壳聚糖,1:104(V/V)白芷挥发油,0.06%冰片可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结论:葛根素在大鼠小肠主要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采用吸收促进剂方法提高通透性,将能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作者:赖珺;廖正根;梁新丽;赵国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药用菊花四大主流品种的质量研究

    目的:建立四种药用菊花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鉴别菊花中的木犀草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药用菊花中的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木犀草苷,具有较强的专属性鉴别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木犀草苷在40.72~243.2 μg(r=0.999 1)内线性关系良好,木犀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2.54%).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菊花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欧阳辉;黄小方;傅国强;王少军;尚军;杨世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研究

    目的:研究并建立三个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岛津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建立了金银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三个不同产地金银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该方法特征性强、简便.

    作者:杨雪萍;袁红英;李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大孔树脂对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的富集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凤尾草水部位中总黄酮含量经大孔树脂吸附前后的变化情况,建立风尾草水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其提取工艺优化、化学成分研究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凤尾草采用70%乙醇提取,分部位萃取后,得水部位,利用LSA-40大孔树脂对凤尾草中水部住的总黄酮进行富集,采用NaNO2-Al(NO3)3-NaOH显色,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凤尾草中的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为510 nm.结果:回归方程为C=0.087 1A+0.000 7,R=0.999 8,总黄酮质量浓度在0.004~0.04ms/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水部位以及大孔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4%和99.99%,RSD为1.16%和1.47%.测得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舍量为5.16%,经LSA-40大孔树脂富集后,总黄酮含量为27.08%,黄酮含量提高了5倍多.结论:该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结果可靠;LSA-40大孔树脂对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有很好的富集作用.

    作者:刘建群;张维;张锐;李青;赵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内酯中的溶剂残留

    目的:建立葡萄内酯中3种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应用DM-WAX毛细管柱(30 m ×0.25mm×0.25μm),栽气为氮气,柱温采取程序升温,初始温度40℃,保持4 min,然后以40℃/min升至200℃,保持1 min,测定葡萄内酯中丙酮、甲醇和吡啶的残留量.结果:被测组分均能得到有效分离,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0.99199,平均回收率为96.25%~99.58%.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葡萄内酯中有机溶剂的检测.

    作者:黎艳刚;张普照;陈海芳;王发英;魏玲;涂明珠;杨武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理论体系形成管窥中西医医学的差异

    从医学理论形成的角度分析中西医医学差异及其优劣形成的原因发现: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二者的知识基础迥异;第三,二者所采用的方法论不同.在比较差异的同时,我们不难窥见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各自优缺点:中医的优势在于宏观把握,西医的缺点是过于孤立和片面.西医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病因探究具体、深入,在器质性疾病治疗中游刃有余;而中医学立足于从内外环境去研究疾病的发生,对致病因素的认识抽象、笼统,于器质性疾病治疗回天乏力.

    作者:刘应科;魏飞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医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医困境:没有现代化;中医的非盈利本质与现行社会资本运行思维相抵触;思维独特;对中医的特点强调偏离重点;中药质量下降;传统中医理论有缺陷,临床疗效有待提高和扩充;研究思路不清晰;发展舆论导向欠精准.

    作者:梁启军;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针灸间隔时间与面神经麻痹疗效相关性研究

    目的与方法:对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找出适宜针刺治疗面瘫的间隔时间.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相当.结论:就针刺治疗面瘫(Bell麻痹)来说,每周针刺12次,6次的效果并不比每周治疗3次的更好.对针刺治疗面瘫尤其是中、重度面瘫来说,每周3次的治疗频率是适宜的.

    作者:程立红;缑燕华;谢建平;魏华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基因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PD153035和100 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RT-PCR法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为明显,与胆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当用PD153035阻断EGFR后,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胃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胃经穴的 大鼠血清能上调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作者:杨宗保;严洁;易受乡;常小荣;钟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通过搜集、归纳、总结近3年来的手足口病相关文献,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辨证分型等几方面对手足口病进行了阐述.实践证实中医药参与手足口病的治疗,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陈磊;尹新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试论胃阴的标准化

    从胃阴的定义和生理功能、胃阴虚的症候、治则治法以及辨证用药等诸方面对胃阴进行标准化研究,认为胃阴内涵有二个层次,水谷受纳和六腑通降是其生理功能的主要体现,胃阴虚症候有两组,病机是胃体失润、胃不受纳、通降失权、胃气上逆,治以养阴和胃.

    作者:康年松;钦丹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