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计划免疫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17/R
  • 国内刊号:11-5517/R
  • 影响因子:2.31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6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济阳县15~4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调查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的分布情况.方法 2003年11月在山东省济阳县开展了15~40岁人群HBV感染标志分布的横断面调查,共采集合格静脉血1 994人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检测.结果 15~40岁人群HBsAg、抗-HBs、抗-HBc和HBV感染率分别为6.52%、24.77%、30.99%和43.63%.HBsAg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女性别之间HBsAg流行率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次调查正值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之际,此调查可为之提供本底资料,并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疫苗扩大免疫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庞志钊;宋立志;刘桂芳;张济;董微;吴秀峰;何坤芳;张勇;曹惠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L-8株)口服及腹腔注射Bal b/c小鼠的免疫反应评价

    目的比较评价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L-8株)不同途径接种Bal b/c小鼠所诱导产生的免疫效应.方法将320EU/0.5ml的实验疫苗1次口服及腹腔注射免疫实验动物,于2周、4周时收集血液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抗体反应,同时动态检测免疫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结果不论是腹腔注射或是口服免疫均能诱导产生良好有效的体液免疫效应.腹腔免疫后CD+4T细胞百分比轻微下降,而CD+8T细胞百分比上升趋势及幅度明显,CD+4/CD+8比值明显下降;而口服免疫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持续上升,CD+8T细胞百分比亦同步升高,两者上升幅度基本一致,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另外,两种途径免疫接种均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内源性IFN-γ.结论有必要对甲肝灭活疫苗口服免疫的机制及其开发利用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刘建生;徐冬蕾;孟明耀;庞伟;马进;陈统球;侯宗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武汉市近10年1~3岁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调查及发病率分析

    目的了解武汉市近10年1~3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及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等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将全市分为两层(城区和郊区),分别于1992、1994、1999、2003年分4次对适龄儿童进行了调查,共调查2 243名儿童.结果随着郊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加强和深入,城郊差距逐渐缩小.儿童HBsAg携带率从1992年的9.09%下降到2003年的1.29%,下降了85.81%;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从1992年的42.42%上升到2003年的83.19%.2003年调查显示:HBsAg携带率、抗-HBs阳性率城郊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0.1624、1.5417,P均>0.05).结论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加强全市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迅速扭转工作滑坡的局面,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余滨;王夏;韩荣华;陈载超;陈再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评价

    目的考核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获取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乙肝发病率,抽样调查≤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同时采集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1991~2001年潍坊市≤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0.28%~86.68%,乙肝发病率6.78/10万~1.85/10万,乙肝发病率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9333,P<0.01).抽样调查≤14岁儿童1 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4岁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P均<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王桂爱;刘冬莹;徐相凯;陈作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

    目的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工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AFP病例169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47/10万,其中临床符合脊灰2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9例,Ⅰ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病例1例.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运行良好,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2003年仍有28个县无病例报告,16个县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AFP病例的79.28%,乡、村两级的首诊报告率只有21.95%.计划免疫薄弱区域和免疫空白依然存在.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病例的发生是对维持无脊灰的预警信号.结论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必须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和高的OPV接种率.

    作者:刘军;陈世毅;卓家同;蓝光华;刘巍;刘素珍;郑志刚;谢镇国;班华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动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的免疫学效果,建立免疫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国产YDV的免疫持久性,为初次免疫后何时进行加强免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接种国产YDV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进行了5年的追踪观察.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建立免疫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免疫持久性进行预测.在接种疫苗后第8年,再次对研究队列进行抗-HBs滴度实际测定,以检验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接种YDV5年后,抗-HBs阳性率由接种后第1年的100%下降到73%,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由接种后第1年的160mIU/ml下降到53mIU/ml.到第8年时,实际测定值下降到35mIU/ml,所拟合的模型为Y=165.67exp(-0.019X),决定系数R2为0.98,模型预测的结果为27mIU/ml,比实际值低8mIU/ml.结论按照模型预测的结果,接种国产YDV 12年后,其抗-HBs GMT为10.74mIU/ml,仍维持在10mIU/ml的保护性水平以上.由于在第8年时,模型预测值低于实际测定值,因此国产YDV的抗-HBs GMT至少可维持12年的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

    作者:罗凤基;董春明;沈永刚;黄长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杭州市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分析

    目的了解杭州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 362名新生儿进行调查.结果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5.87%、95.76%,母亲HBsAg阳性率7.83%.结论杭州市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较好.

    作者:黄利明;许二萍;杨洛贤;陈月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天津市2003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

    目的评价天津市2003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工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天津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了17例AFP病例,按照病例分类标准,全部为脊灰排除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27/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100%,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2003年全市常规免疫共接种口服脊灰疫苗(OPV)293 714人次,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达99.23%,对全市2 156名儿童调查OPV接种率为98.58%.2003年12月5~10日和2004年1月5~10日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城乡结合部及常规免疫薄弱地区开展以流动儿童为主的查漏补种活动,共调查流动儿童17 530人,查出≥12月龄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儿童4 364人,占调查流动儿童的24.9%,两轮共补服OPV 24 670人份.两轮质量评估共调查3 189名儿童,除3人拒服外,未发现漏种儿童.结论天津市仍保持无脊灰状态.

    作者:高志刚;朱向军;万丽霞;田宏;刘扬;陈维胜;房玉琳;李永成;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陕西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目的评价陕西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陕西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178例,其中165例为AFP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9/10万,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收到154例粪便标本,其中合格粪便标本141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5.5%,分离出1株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13株,分离率8.4%.结论要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的口服脊灰疫苗接种率.

    作者:徐艺;夏雪琴;张峰;刘西珍;李平;司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加强免疫效果-9年随访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探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佳免疫策略.方法对母亲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同时阳性、新生儿期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阴性的273名儿童进行9年血清学追踪观察.结果共观察到12人HBsAg阳转,1~9岁HBsAg阳性率0.72%~6.98%,低或无应答儿童9岁内17.78%发生HBsAg阳转;免疫后9年保护性水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仍维持>60%;3~5岁加强免疫儿童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高于未加强免疫儿童.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良好的远期免疫效果.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幼儿在3~4岁时需加强免疫.低或无应答新生儿有较高的HBsAg阳转危险性.

    作者:李艳萍;李荣成;杨进业;李琼池;农艺;李坚龙;徐桂生;梁争论;吴晓音;李河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龙山县提高农村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研究

    目的提高农村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方法选择离县城>40km的乡,随机分成3个组实施不同的策略:第1组用瓶装乙肝疫苗、自毁型(AD)注射器在冷链内使用;第2组用瓶装乙肝疫苗、AD注射器在冷链外使用;第3组用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TM),在冷链外使用.实施前后,分别开展了接种率基线和终期调查以及血清学终期调查.结果不同策略对提高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住院分娩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影响不大,但第1、2、3组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由基线调查的8.1%、13.0%、10.0%提高到终期调查的57.9%、70.9%、72.1%,其中在家出生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由4.0%、4.3%、1.6%提高到40.0%、60.4%、64.7%,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出生后24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3针后1个月的儿童中,各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为90.6%,在抗-HBs阳转的儿童中,有86.6%产生了保护水平(≥10mIU/ml)的抗体.各组之间、冷链内外、使用AD注射器和使用UnijectTM之间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冷链外存放的乙肝疫苗,由村医及时接种的策略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边远山区儿童,特别是在家出生新生儿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UnijectTM比AD注射器更容易被村医掌握和接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作者:张建斌;邹革;董金昌;张孝洪;刘昌瑜;张孝明;陈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观察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在2℃~8℃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在2℃~8℃保存条件下,用不同批号的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动物,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效力试验评价;按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测定pH值变化情况,进行异常毒性试验和无菌试验.结果 5批甲肝灭活疫苗在2℃~8℃保存42个月半数有效量(ED50)无明显变化,无菌试验阴性,异常毒性试验合格,pH值变化<0.2,不同抗原含量保存在2℃~8℃30个月也无明显变化,批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甲肝灭活疫苗2℃~8℃条件下可保存3年,其免疫原性无明显变化,其它理化指标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

    作者:邵聪文;刘建生;徐冬蕾;王晓辉;庞伟;阳选祥;金炜翔;侯宗柳;陈统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江西省2003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工作分析

    目的评价江西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江西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38例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例临床符合脊灰,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16/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0.67%.结论为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应加强对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和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同时加强对薄弱地区的主动搜索和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口服脊灰疫苗高免疫接种率.

    作者:涂秋凤;郭世成;刘丽萍;王东海;周顺德;王飞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成人的免疫程序和接种剂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方法选择射阳县盐东镇和盘湾镇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15~60岁、经筛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阴性的1 168名农民为对象,随机分为12个研究小组,选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10μg)、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10μg、20μg)和0、1、2个月与0、1、6个月两种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效果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12个组抗-HBs阳性率为72.83%~98.99%,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4.45mIU/ml~201.08mIU/ml;6个月时,12个组抗-HBs阳性率为55.00%~95.10%,抗-HBs GMT为27.01mIU/ml~81.81mIU/ml.不同免疫方案之间抗-HBs阳性率和GMT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疫苗组抗-HBs阳性率、GMT和抗体高滴度分布比例均高于低剂量疫苗组;0、1、6个月程序抗-HBs阳性率和GMT高于0、1、2个月程序;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和GMT高于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10μg诱导的抗-HBs GMT显著优于10μg重组(酶母)乙肝疫苗,但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成人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应选择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建议选用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并优先选择0、1、6个月免疫程序.

    作者:陈胤忠;姜仁杰;沈进进;陈昌标;周聪玲;汤权;胡高兵;吴巨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广东省200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年7~8月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全省分4层共抽取12个县,24个村,3 864人作为研究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甲型肝炎(甲肝)病毒(HAV) IgG、抗-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 IgG、抗-戊型肝炎(戊肝)病毒(HEV)IgG;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全省抗-HAV标化流行率69.04%,乙肝病毒(HBV)标化流行率68.94%,抗-HCV标化流行率2.25%,抗-HEV标化流行率7.29%.甲、乙、丙肝标化流行率城市低于农村,戊肝标化流行率则城市高于农村;甲、乙、戊肝标化流行率都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甲肝标化流行率男性(50.92%)低于女性(58.73%)(P=0.000),乙、丙、戊肝标化流行率男、女性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炎有混合感染:双重型混合感染占37.78%,3个型别、4个型别的混合感染分别占3.55%和0.14%.结论揭示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1~9岁儿童HBV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广东省属甲肝中度流行区,提出全省甲肝的免疫控制策略建议.

    作者:罗耀星;张吉凯;李建基;李辉;蔡汉港;方苓;陆碧如;阳文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石家庄市不同年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不同年龄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1 100人为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感染的五项标志.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8%,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为31.9%,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9.5%,HBV总感染率为47.4%.结论石家庄市居民HBV感染率在下降,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待继续提高.

    作者:周吉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研究

    目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观察其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及免疫记忆反应.方法对山西省晋中、阳泉市1995年出生,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的儿童,进行了8年的免疫持久性观察.同时在该年龄组儿童免疫5年后,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2.1mIU/ml者,加强免疫YDV 1针(5μg),观察其免疫反应.结果基础免疫后,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达到92.08%、84.16%、29.21mIU/ml,以后逐年下降,免疫后8年时分别降低为65.63%、40.63%、5.89mIU/ml.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年均3.78%,有效阳性率的下降速率较快,年均降低6.22%,GMT每年平均下降3.33mIU/ml,免疫后8年较1年时降低79.84%.免疫后5年抗-HBs<2.1mIU/ml的儿童,加强免疫1针后其抗-HBs阳性率和有效阳性率均达到100%,GMT达基础免疫1年时的8.33倍.结论 YDV免疫后,机体同样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由于YDV与血源乙肝疫苗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免疫的长期记忆和保护效果如何,需否加强免疫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翟如方;邢秀生;闫以让;李国英;安建会;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无菌性脓肿2例

    例1,男,2003年8月11日出生,2003年12月19日到我院计划免疫室接种第2针百白破联合疫苗(DPT)0.5ml(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010501,失效期2004-07),接种部位为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接种后10余天,接种局部出现硬结,约5cm×4cm,并从接种针眼处流出粉色稀薄脓液,经5次局部换药处置(隔天1次)后痊愈.

    作者:张亚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型肝炎疫苗免疫前后病例三间分布的变化

    沙县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大范围接种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至2003年底共接种30 841人,平均年接种率11.92‰.接种疫苗后甲肝发病率显著下降.现对1990~2003年报告的1 044例甲肝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长华;张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起将卡介苗作为乙型肝炎疫苗误种的调查报告

    2003年5月27日9:00许,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油坊沟村村医误将卡介苗作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卡介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02040602,有效期2003-06-26.接种对象为散居儿童,男,2002年8月1日出生.

    作者:马国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发过敏性皮疹的报告

    某男,2004年2月1日出生,2004年4月1日15:30左右,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糖丸1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100908,失效期:2005-10),于20:30分左右开始,先从上肢出现少量皮疹,随后躯干及下肢也出现皮疹,面部后出疹(第2d).皮疹呈红色,比针尖略大,布满全身.

    作者:张琳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接种精制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报告

    某男,18月龄,2004年8月14日8:00左右,在当地医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了第4针精制百白破联合疫苗(DP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040412,失效期为2006-04-20)0.5ml.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按无菌操作规程在左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当天下午,注射部位出现轻微红肿,初时以注射部位皮肤为主,未作特殊处理,晚上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经热敷症状无改善.于2004年8月15日10:00到当地医院就诊,收住院治疗.

    作者:温建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起甲型肝炎爆发的调查报告

    2004年4~6月,玉环县坎门镇东安村发生一起甲型肝炎(甲肝)爆发,发病45例,现报告如下.1 基本情况东安村村中有一山溪自山上蜿蜒流至大海,居民沿溪而住.近几年未发生甲肝流行.全村本地人口有1 768人,外地人口650人.公用水井10眼,家庭水井180眼左右,且许多水井是位于溪中央.4月25日之前,本地村民饮用自来水,井水作为生活用水,外来人员全部使用井水.

    作者:苏美芳;刘灿磊;王自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潍坊市2003年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好发于冬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使用疫苗前,呈周期性流行.开展疫苗接种后,由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广泛应用,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控制了A群流脑的流行.近年来,国内不断有C群流脑爆发的报道,为了解潍坊市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于2003年8~10月,选取3个县(市、区,下同)开展了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李林;于海波;徐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北京市朝阳区不同年龄组外来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虽然北京市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增加了乙脑发病的潜在危险.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是必要的.北京市朝阳区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卫生条件较差,发病危险高.为此,于2003年6~7月对北京市朝阳区不同年龄段的外来人群随机抽样进行乙脑血清抗体水平的监测,旨在掌握外来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为制定乙脑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汪滢;张菁;葛申;贾滨;陈天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引起过敏性紫癜1例报告

    某女,7岁,2003年10月27日11:00在学校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疫苗从当地县卫生防疫站领取,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0303-1,失效期为2005年4月,每支10人份.接种部位在右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常规消毒后, 用一次性注射器皮下注射0.5ml.

    作者:张炜;陈淑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起幼儿园麻疹爆发的调查

    2004年4月23日~5月30日,安福县阳光幼儿园发生一起麻疹爆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特征该园3个班共108名学生,发病10例,罹患率9.26%,无死亡病例.4月23日出现首例病人,由于未及时报告并未采取措施,导致5月13~30日陆续出现9例.10例麻疹中,男性4例,女性6例;3岁2例,4岁6例,5岁2例.据家长回忆,10例均有麻疹疫苗(MV)接种史.

    作者:欧阳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3年1月~2004年6月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室监测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消灭脊灰工作在一些脊灰流行国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3个区(美洲区、欧洲区、西太平洋区)已实现了无本土脊灰野病毒(WPV)流行的目标.消灭脊灰的一个重策略是通过调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建立灵敏的监测系统.为保证能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正确的病毒分离,1988年WHO建立了全球脊灰实验室网络.

    作者:马丽莉;温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3~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数(数据由世界卫生组织收集,截至2004年8月24日)

    作者:马丽莉;温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展--为停止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做准备

    在1988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理事会决定于200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目前消灭脊灰的目标已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底报告系统的数据显示,在215个国家中只有6个(3%)仍有脊灰流行,脊灰病例数从1988年的35万例下降到2003年的<800例,下降了99%.仍有脊灰流行的国家对终消灭脊灰形成挑战.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为停止使用口服脊灰疫苗(OPV)时代的到来做准备的工作上.

    作者:马丽莉;温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倡议

    1 尼日利亚消除脊髓灰质炎(脊灰)的新进展在因谣言说口服脊灰疫苗(OPV)不安全而暂停接种近1年后,2004年7月31日尼日利亚北部卡诺州州长决定重新开始OPV接种工作.尼日利亚2004年9~11月重新开始国家免疫活动的障碍已全部清除.另外,尼日利亚联邦政府还为居住在边界主要交通要道上的居民开展OPV强化免疫活动.

    作者:马丽莉;周玉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3~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数(数据由世界卫生组织收集,截至2004年10月26日)

    作者:马丽莉;温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进展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在新品种的开发、接种后无应答现象的基础研究方面,以及对免疫异常人群的预防、治疗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介绍了三抗原重组疫苗Hepacare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乙肝疫苗在免疫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以及乙肝疫苗的治疗作用.

    作者:郑佳;刘复强;田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00例》内容简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再版发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但犬类是本病的主要宿主,在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狂犬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此外,还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动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世界每年约有3.5万~5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1,2].

    作者:张永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国内外狂犬病毒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 狂犬病诊断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在一般的实验室条件,技术人员有暴露于以下传染的危险:--野生狂犬病毒(即街毒),当实验室对接收到的动物标本进行尸体解剖或对标本进行加工(悬液制备,离心)等,这一类操作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在P3以上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作者:徐葛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狂犬病暴露后抗狂犬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地位和应用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被病兽咬伤而感染,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狂犬病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即使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提起狂犬病也会让人毛骨悚然,当今病死率高的疾病就是狂犬病.狂犬病一旦发作,在症状出现后病死率几乎是100%.人对狂犬病无自然免疫力,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发病率为10%~70%.伤口的正确处理,马抗血清或人免疫球蛋白和高效价狂犬病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本文就有关抗狂犬病血清或人免疫球蛋白的正确使用、制品的安全性等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董关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时期狂犬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对策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该病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死率100%.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曾几度起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病例飚升,死亡数增加,对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又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作者:郝永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