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国际刊号:1001-9324
  • 国内刊号:42-1187/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5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特种医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年9期文献
  • 精囊腺巨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1月余,伴尿频,无尿急、尿痛,无血精及血尿,大便变细,有便不尽之感.B超:膀胱少量充盈,于其右后方探及一约12cm×10cm大小的类椭圆形实性低回声肿物,边缘清,与膀胱交界不甚清.CT平扫:膀胱右后方软组织肿块约13cm×10cm×12cm大小,密度不均,CT值16~61HU,边界清楚,膀胱受压向左前上方移位(图1).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内示大片坏死区,包膜亦强化,CT值24~84HU(图2).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膀胱壁后面与膀胱粘连,大小约18cm×10cm×9cm,质韧,表面光滑,有分叶及完整包膜,瘤内有出血坏死.作者单位: 265300 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衣建龙;车春霞;程小桄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胰头区淋巴结结核误诊为胰腺癌一例

    患者男,26岁.因上腹疼痛、低热,伴全身黄疸半月余入院.经服用一般抗生素1周后黄疸消失.临床检查:上腹部轻度压痛,全身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平片未见异常.ERCP检查: 胆总管上段狭窄.B超、MR检查:胰头占位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CT检查:平扫可见胰头明显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图1),邻近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胰腺钩突区未见明确胆总管影,胆囊增大呈球形.增强扫描示胰头区占位强化,内可见多个低密度灶(图2),胰头区肿大的淋巴结强化不明显.CT诊断:①胰头占位,恶性肿瘤可能性大;②胰头炎性病变.手术所见: 胰头区可见肿大淋巴结,胰头与之粘连并受压前移.切开后其内为干酪性物质.腹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总胆管上段由于肿大淋巴结之压迫而变窄,切除肿大淋巴结后胆总管恢复正常.大网膜增厚并见弥漫性粟粒样结核灶.术后病理:腹腔结核.作者单位: 300191 天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1医院放射科

    作者:郭玉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胫骨造釉细胞瘤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存一例

    患者男,41岁.左小腿肿块伴疼痛2年余,加重1年.无行走障碍和进行性消瘦.局部检查:左胫骨可触及约5cm×4cm×2cm大小肿块,表面无红、肿、热、痛,皮肤无破溃.X线平片示: 左胫骨骨干见广泛之不规则骨质增生及小囊状骨质破坏,髓腔变窄,并有条索状致密影,前缘可见内陷的小骨质缺损区,相应边缘骨质硬化(图1).CT表现: 肿块中心层面左胫骨上段前缘见约2cm×3cm×5cm大小软组织肿块,边缘尚清,局部可见骨质增生,及左胫骨骨干骨质增生与小囊状骨质破坏并存,骨髓腔变窄,可见条索状、斑块状钙化影(图2).X线平片及CT诊断:左胫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肿瘤.

    作者:黄永乐;林日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卵巢囊肿短期内自然消失一例

    患者女,23岁.因下腹部不适1周就诊.查体:左下腹盆腔内扪及一鸽卵大小、质软包块,无痛,活动度差,余无特殊.B超检查: 首次B超提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拟行手术治疗.术前(距首次检查7天)B超复查发现原见囊肿消失,盆腔内未见异常.

    作者:高永新;魏从全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肠缺血一例

    患者男,55岁.腹痛2天,加剧绞痛难忍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1小时入院.查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左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未扪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0.80.半年前曾因左下肢动脉血栓行取栓术.

    作者:蒋碧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陈旧性输卵管妊娠并同侧卵巢囊肿蒂扭转一例

    患者女,43岁.40天前来月经感下腹部疼痛,较以往剧烈,且量较多,有血块,淋漓不尽1月余.10天前月经干净仍感下腹部疼痛来我院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收入院.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铁蛋白、癌胚抗原均正常.WBC:6.9×109/L,RBC:3.19×1012/L.B超:子宫前上方巨大囊实性占位,肿瘤不除外.MR检查: 子宫正前方见一较大混杂信号肿块占位,略呈椭圆形,大小约6.0cm×5.8cm×5.0cm,内有稍短T1、较长T2信号,短T1信号灶不受脂肪抑制的影响.紧贴此病变上方偏右侧见类椭圆形囊性长T1、长T2信号灶,约8.5cm×4.5cm,内部信号均匀,似有分隔(图1、2).增强扫描囊性灶无强化.子宫正前方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内部呈网织样强化,与子宫体紧贴(图3).此外盆腔内尚可见散在游离长T1、T2信号.手术所见: 子宫后位,大小正常,盆腔内大量血凝块(陈旧性).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顺时针方向)360°,囊肿大小为7cm×5cm,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增粗,直径约4cm,粘连于宫底,其伞部位于左侧.左输卵管、卵巢正常.病理: 右输卵管查到绒毛,符合输卵管妊娠破裂.右卵巢黄体陈旧性出血囊肿.

    作者:张泽明;王智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股动脉球型股动静脉瘘一例

    男,48岁.右大腿内侧中段一肿物10余年,局部发热,时有跳痛.既往有外伤史.查体:右大腿内侧中段可见一约12cm×15cm的圆形包块,质中,边界清楚,有搏动感,可闻及机轮样杂音.X线平片示: 右大腿内侧巨大软组织影,其内散在多数静脉石;右股动脉造影示股动、静脉同时显影,两者间有一直径约0.8cm大小瘘道相通,并见约7cm×7cm大小血管球,压迫股动、静脉(附图).

    作者:陈治宜;金惠明;陈步忠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白塞病致主动脉窦瘤一例

    患者男,27岁.1997年双下肢及腹部皮肤出现结节红斑,口服强地松后缓解,但时有复发.1年前反复出现口腔及阴囊、肛门部溃疡,外院确诊为白塞病,长期服用强地松治疗.因胸闷、气短3月余,近半个月加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胸骨旁第3、4肋间可闻及Ⅲ/6级哈气样舒张期杂音,血压16/6.6kPa.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血沉20mm/h.心电图:ST段下降≤0.05mv.X线检查:轻度肺淤血,主动脉结略宽,肺动脉段平直,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8.X线所见符合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变.B超: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62mm,左房42mm,诊断: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因患者在外院B超可疑升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左窦呈瘤样向左前膨突(图1、2);左右冠状动脉正常(图3、4),舒张期见对比剂大量向左室返流,未见主动脉夹层.结合临床白塞病史考虑为心血管白塞病.

    作者:吴学胜;侯义华;王连民;李彦斌;王英;王世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右侧腹壁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28岁.右腰背部包块7天.查体:右侧腹壁触及一巨大包块,质硬,稍有压痛,分叶状,活动度差.CT扫描示:右侧腹见一大小约8.2cm×9.2cm×8.0cm的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内缘清晰,外缘与局部肌肉界限不清,边缘分叶,内部CT值分别为27HU、13HU(图1).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明显强化,液化区不强化(图2).CT诊断为肉瘤.

    作者:刘连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楔状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患者女,24岁.1年前右足背被砸伤,虽感疼痛,但未作处理,后自愈.约半年前又感右足背隐痛,并逐渐肿胀,当地摄片诊断为骨肿瘤.近日疼痛加重入我院,X线平片示:右足第1楔骨呈蛋壳状膨胀性改变,周围骨壳不完整,未见骨膜反应,其内未见明显钙化、骨嵴或分格.CT横断及冠状位扫描均见右第1楔骨明显膨胀性破坏,失去正常骨外形,内缘骨皮质增厚,有中断,下外缘骨皮质变薄及多处中断(图1),骨内结构完全消失,但可见多个宽窄不一的液平面(图2),软组织不肿胀,第2楔骨内缘受侵蚀.诊断:右足第1楔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第2楔骨内缘受侵.手术及病理诊断: 右足第1楔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第2楔骨内缘受侵蚀.

    作者:马千红;高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成人中肠旋转异常二例

    中肠旋转异常婴幼儿多见,而成人罕见.笔者遇见2例报告如下.例1 男,53岁.恶心、呕吐1月余.近来呕吐呈喷射状,伴上腹部疼痛,吐出草绿色水样物.胃镜见胃底、胃体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为胃多发性小溃疡.立位腹部平片见上腹部双泡征,中下腹少量肠腔积气.钡餐检查见胃、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十二指肠水平段远端梗阻,粘膜纹呈锥状,肠管径越来越细,考虑胃、十二指肠扩张,肠梗阻、先天畸形可能(图1、2).手术见胃、十二指肠水平段屈氏韧带处(Treitz)小肠系膜根部180°扭转,回盲部阑尾位于右上腹,行肠系膜粘连剥离,肠扭转松解复位,空肠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回盲部复位、阑尾切除术.病理:慢性阑尾炎伴血吸虫卵沉着.

    作者:潘仲云;钱月明;周钱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脊椎成软骨细胞瘤椎管内生长一例

    患者男,32岁.背部疼痛3个月,双下肢麻木10余天.查体见双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至腹部剑突及肋缘下浅感觉减退,深感觉无异常.右肩胛下区局部压痛明显.双侧巴氏征(+).胸椎正侧位片示: 胸9椎体右侧椎板、椎弓根骨质吸收、破坏(图1).考虑椎管内占位所致.CT扫描: 第9胸椎椎体后缘、右侧椎弓根、横突骨质破坏,边缘较清楚,有硬化边.椎管不规则扩大,椎管内有软组织影,内有散在斑点状钙化.脊髓受压向椎管左前方移位.相邻肋骨无破坏,椎管周围无软组织影(图2).

    作者:陆明;巫北海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腹膜后内胚窦瘤并畸胎瘤一例

    患儿女,1岁7个月.8个月前发现骶尾部肿物,并逐渐长大.专科检查:骶尾部可触及一大小约4.5cm×4.0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触痛.表面皮肤温度不高,肤色正常,可见2条纵行的静脉影.

    作者:马立公;李文方;鲍海华;尹桂秀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颈椎骨软骨瘤一例

    患者男,9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后颈部偏左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无疼痛及不适感,质硬,活动度差,但颈部活动不受限.近半年来肿物生长加速,约9.0cm×6.5cm×5.0cm,轻度压痛,质硬,活动度差,颈椎前屈、后仰均明显受限.

    作者:赵中凯;咸铁龙;任怀俯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近端空肠粪石误诊一例

    患者女,66岁.因上腹痛月余,加剧伴呕吐、便秘10余天,右下腹扪及一鸡蛋大小、活动、质中肿物就诊.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胃内多量空腹潴留液,胃粘膜光整,胃位置低,蠕动强,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距十二指肠球部约40cm处见肠腔内充盈缺损,大小为5cm×4cm,表面见少许钡斑,边缘尚光整,小肠粘膜纹清楚,未见破坏.充盈缺损上下缘可见钡剂呈线状通过,近端空肠扩张明显,横径约5cm,远端空肠仅见少量钡剂,肠腔无法充盈,粘膜未见破坏.印象:空肠肿瘤伴不完全梗阻.①平滑肌瘤;②平滑肌肉瘤待除.手术所见: 剖腹后见距屈氏韧带40cm处的空肠扩张明显,远段小肠空虚,肠管表面光整,怀疑为肠内异物,切开肠壁取出异物为粪石,大小5cm×4cm×4cm,质硬,肠壁粘膜水肿.术后7天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卓兴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并初步评价其效果. 材料与方法以小肠溶空胶囊为载体盛装产气剂,口服后载体胶囊至小肠溶解,产生CO2,配合口服钡剂形成小肠气钡双对比.选取80例拟行小肠造影检查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本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单钡法. 结果试验组29例小肠双对比效果较满意,8例效果一般,有局部小肠双对比效果,3例无双对比效果,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均为单钡造影效果. 结论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确能形成小肠气钡双对比,小肠观察效果较普通单钡法有明显提高,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作者:熊斌;王孝英;王丽雅;杨今详;杨光耀;戴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电子束CT对肾脏临床血流灌注研究

    目的探讨电子束CT应用于肾脏血流灌注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应用电子束CT血流序列对40例正常人和20例血流减少性肾病进行检查,分别测量强化高峰时间、CT值上升时间、高峰CT值、CT值增幅和血流灌注量等. 结果血流减少肾脏的强化高峰时间比正常延迟,CT值上升时间延长;血流减少肾脏皮质的CT值增幅和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正常和异常血流量也有非常显著差别. 结论电子束CT可对血流减少性肾病进行动态观察CT值的变化,判断肾脏血流减少程度,测量肾脏血流灌注量.

    作者:黄伟;陈君坤;苏宏;张宗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34例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漫游技术(VR)、SSD及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23例,血管搭桥术后7例,同时行腔内隔绝术及血管搭桥术后4例;2例出现渗漏,VR均能显示,SSD、MIP显示1例.VR图像能清晰显示内支架的位置及形态,对搭桥血管的位置、形态、吻合口及远侧段血管情况显示良好,明显优于SSD及MIP. 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大血管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情况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李晓兵;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萧毅;郝强;左长京;薛宏;范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HRCT与支气管造影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CT和高分辨率CT(HRCT)在肺段水平诊断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支扩的患者共494个肺段分别行10mm层厚CT、HRCT和支气管造影检查,其中5例进行Spiral CT检查.2位观察者用盲法对支扩的类型和范围进行评价. 结果以支气管造影为金标准,10mm层厚CT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5.5%、100%、91.9%;HRCT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99.7%、97.8%. 结论 HRCT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接近支气管造影,可取代大部分支气管造影检查;Spiral CT在支扩的诊断中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熊明辉;张挽时;王东;宋云龙;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N)的CT表现及其与肾癌和肾脓肿的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XGPN 5例,肾癌15例,肾脓肿12例,前两组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后一组经手术或临床资料证实.32例均于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三者的CT表现及其不同点. 结果 (1)XGPN的CT表现为肾实质内的囊/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多合并结石(3例)和肾周受累(4例);患肾不同程度功能减退(3例). (2)3例XGPN和12例肾脓肿增强后边界清晰,呈缓慢强化;肾癌组9例边界清晰,增强早期一过性显著强化;XGPN和肾脓肿与肾癌的肾周受累有显著性差异;XGPN与脓肿的囊腔和囊性肾癌不同;4例肾癌(26%)有钙化,3例(20%)肾周有赘状突起/结节,6例(40%)有转移. 结论 CT对XGP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苑任;韩萍;史河水;戴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先天性处女膜或阴道闭锁的CT诊断

    目的加深对先天性处女膜闭锁或阴道闭锁CT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和妇科检查证实的先天性处女膜、阴道闭锁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 结果 5例见盆腔内巨大囊性肿块,未发现正常的子宫.1例子宫中度扩大.5例阴道扩张. 结论青少年女性,当CT检查发现盆腔内膀胱后上方有囊性肿块时,如果其囊壁较厚,同时伴有阴道扩张,又找不到正常子宫结构,结合患者周期性腹痛,没有初潮,可考虑诊断为处女膜、阴道闭锁所致的子宫、阴道积血.

    作者:唐震;林建勤;林明友;邱国华;刁胜林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成血管细胞瘤的MRI诊断

    目的分析成血管细胞瘤的MRI表现,为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血管细胞瘤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44.6岁.除1例仅作MR平扫外,其余均作MR平扫加增强扫描. 结果在30例患者中,共发现成血管细胞瘤结节33个.发生于小脑半球15例,小脑蚓部6例,桥小脑角2例,脑干4例,发生于颈髓者2例,胸髓1例.表现为囊腔结节者20例,平扫时结节多表现为等信号,增强后结节均明显强化.表现为实质性肿块者10例,在病灶内及其周围可见较多流空血管.肿瘤的部位和边界显示得十分清晰. 结论 MR扫描特别是增强扫描是评价成血管细胞瘤的佳手段.对于明确手术切除方法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龚美琳;陈爽;耿道颖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和病理研究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瘤的MR影像学特点. 材料与方法 1997年10月~200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侵袭性垂体瘤,在1.5T MR机上采用常规矢状位、冠状位增强前后T1WI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照分析. 结果 27例腺瘤包括泌乳素瘤11例,促生长激素腺瘤5例,促生长激素和泌乳素混合腺瘤1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8例.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 结论垂体腺瘤属良性肿瘤,但部分腺瘤的生物学行为却表现出非良性肿瘤的特征,如向邻近组织结构浸润生长,导致手术全切机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生长特点和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的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

    作者:朱芳;周义成;王承缘;雷霆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总结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处理的25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MPR、CTVB、SSD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外形改变. 结论利用螺旋CT的多种三维重建方式,结合轴位图像能提高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

    作者:赵宝忠;师毅冰;胡春艾;郝敬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骨发育中软骨组织MRI与组织学微血管摄影对照

    目的为了解骨发育中MRI能显示哪些软骨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对照. 材料与方法 2~14岁儿童膝关节MRI共30例.采用冠状、矢状T1WI、T2WI和FFE序列,常规扫描与骨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关节软骨以及关节内脂肪垫、滑膜等组织大切片、微血管摄影对照. 结果 MRI能显示股骨髁及胫骨髁的关节软骨、骺软骨两层成软骨细胞带和骨化中心周边的肥大软骨细胞带.亦能显示骺软骨内的主要血管.生长板的先期钙化带呈低信号线,初级骨小梁区的毛细血管区在T2WI/FFE序列呈狭窄的高信号带.6~8岁儿童生长板内的骺、干血管交通支,因其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呈纵行线样中等信号强度.MRI还能显示关节内脂肪垫的间质和血管以及滑膜肥厚等. 结论 MRI能显示骨发育中软骨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今后研究婴幼儿和儿童的软骨疾患.

    作者:张晶;王云钊;刘薇;屈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评价

    目的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结合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B超、CT和MRI特征. 结果眼眶横纹肌肉瘤主要临床特点为发展迅速的进行性眼球突出,眼眶内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B超检查显示肿瘤为低或无回声区.16例CT平扫,14例与眼外肌呈均匀的等密度,边缘清楚.10例行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例,中等强化5例.骨质破坏5例.9例行MRI检查,T1WI肿瘤与眼外肌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4例中等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在脂肪抑制和增强T1WI上呈高信号. 结论超声、CT和MRI,尤其CT和MRI能较准确的显示横纹肌肉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结合临床特征,能较准确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志欣;田其昌;李玉皓;王振常;常青林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耳、鼻、咽、喉及颈部血管CT仿真内镜成像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及颈部血管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的方法和技巧. 材料与方法使用Hispeed CT/i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1.0~3.0mm,螺距1.0~1.5,间隔0.1~1.5mm,应用Navigator Smooth功能对144例患者进行各种头颈部CTVE成像. 结果全部病例都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方位、角度和阈值,CTVE能清楚显示靶器官内正常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105例经纤维内镜和/或手术证实的病例中,CTVE显示病变的准确率为95%. 结论高质量的头颈部CTVE图像依赖于扫描及图像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选择合适的观察方位及阈值,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化学灭活术及其应用

    化学灭活(chemoablation)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全身、局部动静脉等中西药物的治疗,狭义强调是间质内注射化学灭活剂治疗肿瘤或经局部动脉、静脉用药[1].笔者主要介绍经皮穿刺间质内注射化学灭活剂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明建中;周义成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措施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 材料与方法对33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症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出血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肝性脑病应用支链氨基酸等方法治疗. 结果 21例PCS术后留置管全部保持通畅.33例平均生存期20.1个月,2年生存率为36%. 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后期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使肝癌介入治疗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王松;吉训明;范海伦;王金胜;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李建华;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

    目的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临床资料较完整,均有四肢长骨X线检查资料,并经血清学证实为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10例. 结果按照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10例均有干骺端炎,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不规则增厚及其下方的透亮横带.5例有骨干炎,多累及尺桡骨,显示轻度的斑片状和虫蚀状骨质破坏,以及皮质增厚为主的骨质增生.8例有骨膜炎,显示葱皮状骨膜增厚,8例伴有干骺端炎,3例伴有骨干炎.10例病变均具有多发、广泛,对称性分布的特点,骨骺及颅骨、椎骨、肋骨一般不累及或极少累及. 结论 X线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凡疑有先天性早发型梅毒患儿应常规作四肢长骨X线照片检查.

    作者:刘立炜;刘鸿圣;郑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舌骨形态的CT研究

    舌骨为一游离骨.以往的影像技术如普通X线检查、机械断层等,不易完整地观察舌骨.在做颈部CT检查时,可以较满意地观察舌骨的形态.笔者报道CT扫描561例正常舌骨显示者,旨在提高对舌骨解剖形态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1996年9月~2001年2月因疑喉部疾病或颈椎间盘病变而行喉部或颈部CT检查者共825例,筛选可满意观察舌骨者共561例.男270例,女291例,年龄19~83岁,平均45岁.所有检查均为横断CT扫描.CT机为Hitachi W-550型.层厚、层距同为5mm或2mm连续扫描;窗宽500~1300HU,窗位88~330HU.CT影像由2位高年资影像学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分析.

    作者:夏东;刘建平;植金兴;黄月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读片窗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痛不适2天,不伴胸闷、憋气及咳嗽等.查体:一般情况好,未见明确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胸部平片: 右上纵隔略增宽,出现内外2条光滑连续的轮廓线,靠外的轮廓线密度稍淡,走行似右头臂血管影(图1),心、肺、膈等未见异常.CT检查: 平扫示右后上纵隔可见一欠规则的实性肿物(图2),约2cm×6cm×6cm大小,上缘平胸腔入口层面,下缘几达主动脉弓水平,肿物上半部呈扁平状,附着于右脊柱旁沟(图3),下半部为倒锥形,紧邻食管及气管右侧(图4),肿物密度均匀,CT值40HU,无钙化及囊变,边缘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邻近骨骼未见破坏、吸收或增生;增强扫描示纵隔血管明显强化,而上述肿物未见强化,纵隔内亦无肿大淋巴结.请分析病变来源及性质.答案见第652页.

    作者:全昌斌;王敬哲;安东利;黄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眼球肿瘤的CT诊断(Ⅱ)脉络膜肿瘤及鉴别诊断

    1 脉络膜黑色素瘤1.1 病理黑色素瘤生长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1].结节型肿瘤在生长的早期由于受玻璃膜和巩膜的限制,表现为脉络膜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呈圆形、椭圆形境界清楚的脉络膜肿块.肿瘤生长至一定高度,其顶端突破玻璃膜,在视网膜下迅速生长,形成头大、颈狭和基底宽广的蘑菇状肿块,且血管丰富并可继发视网膜剥离[2,3].继续生长,肿瘤可延伸至玻璃体内.弥漫性脉络膜黑色素瘤较结节型少见,约占5%.肿瘤常沿脉络膜平面发展,呈普遍性不规则增厚,可达1/4以上甚至整个脉络膜.

    作者: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