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慢性宫颈炎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慢性宫颈炎患者252例,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为两组:HPV-Ag阳性组和HPV-Ag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活检,随后行宫颈电灼治疗,观察宫颈愈复情况及HPV-Ag是否转阴。结果宫颈炎中HPV感染率为14.68%,感染后临床症状较HPV-Ag阴性组重,阴道细胞学检查多为Ⅱ级或Ⅲ级,阴道镜下多为不典型转变区,病理切片可见空泡细胞。经电灼治疗后,阳性组70.27%患者宫颈HPV-Ag可转阴。结论治疗HPV-Ag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病人对预防宫颈癌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新琼;卢海明;胡德慧;周莉;谢家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桡神经损伤外科修复的疗效。方法对41例桡神经损伤采用外科治疗,其中手法复位加外固定17例、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5例、神经移植修复6例和肌腱转移1例。结果经1-4年随访,痊愈36例(87.80%),好转4例(9.76%),无效1例(2.44%)。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桡神经损伤疗效的关键。
作者:徐亮;代成甫;刘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Tac)、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Tac-a),MTT比色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活性(IL-2)。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先心病患儿IL-2活性和Tac-a都显著降低(P<0.01);与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IL-2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先心病患儿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其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增强免疫治疗对预防先心病患儿感染十分必要。
作者:饶智国;黄显湘;李佩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8岁,机修工人。右足被工厂天车车轮碾压,右足背皮肤脱套撕脱面积为12×10cm,伴右足第4.5趾跖趾关节处离断伤,第3趾近节趾骨开放性骨折。入院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常规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第3趾骨折先行克氏针内固定。将撕脱皮肤予以修整,保留部分皮蒂以确保皮肤血运。
作者:张均迈;郑正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笔者对停经6至12周,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终止妊娠的95例患者进行服药前后的B超监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樊云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主要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它反映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宫颈细胞学涂片+(碘染或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颈管刮术,是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取的综合早期诊断方法。本文对277例阴道镜检查中75例CIN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价值。
作者:刁伟霞;徐茹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我科于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湖北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了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的工作,在此期间共收治56例病人,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阮晓峰;陈怀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们对4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或心律平进行转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新华;焦建玲;郑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已广泛应用于终止各期妊娠,且成功率较高,但其应用于雷佛奴尔中期引产失败后的疗效报道较少。笔者对雷佛奴尔中期引产失败改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8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木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年轻恒牙的牙根通常在牙萌出后3-5年才完全形成。处于牙根形成期的牙齿,如果失去活力,牙根就停止发育。因此,如何使无髓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形成,建立健全的恒牙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于1996年7月-2000年2月,采用根尖诱导形成术(Apexification)对283例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死髓恒牙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星星;程旺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至1998年内科收治的老年性双侧胸腔积液(BPE)患者33例,对其病因、胸腔积液的性质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董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20例,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糖尿病研讨专题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小28岁,大的68岁,平均48岁。50-60岁发病率高,占78%。病程6个月-30年。Ⅰ型17例,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4例,有精神症状者6例,肺结核2例,泌尿系感染者4例。治疗时间长的12周,短的6周。
作者:缪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对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28例以IFN-a作抗病毒治疗的丙肝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IL-2、IL-4及IL-12检测。结果三者在治疗前的含量分别为14.06±12.63pg/m1、57.89±61.78pg/m1和230.55±420.56pg/m1。治疗结束(第24周)时IL-2测值不变,IL-4测值下降至30.41±40.73pg/m1,IL-12上升至57.89±61.78pg/m1。随访时(第48周)三者恢复至抗病毒治疗前水平。结论采用外源性IFN-a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4及IL-12等与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出现一过性改变,这种变化是外源性IFN调节体内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证据之一。
作者:龚劲松;李方和;赵西平;杨燕;汪由坤;喻植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儿女,4岁,于1997年11月15日乘自行车时,因车祸致使左手食指被自行车车轮绞断,当即送往上海市某医院就诊,因条件所限,未作特殊处理,转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急诊。查体: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心、肺、腹未发现异常,左手食指皮肤及伸指肌腱自常指关节处离断,屈指肌腱自肌腹交界处撕脱,远断段指体较完整,骨骼经检查及X光拍片示:食指自中节指骨骨骺板处离断,诊断为:左手食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
作者:汪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62岁,因头部外伤于2000年12月12日下午3时来我院外科门诊就医。门诊查体:左枕部钝器伤,伤口长约1.0cm,深约0.2cm,边缘较整齐,无异物。门诊处理:局麻下清创缝合后,进行PG和TAT皮试,TAT为武汉生物制品所生产,批号990917-414,有效期2004年9月。PG和TAT皮试分别于左右前臂内侧进行,皮试阴性。左右臀部分别肌注TAT 1500u及PG 80万u,观察30分钟,局部及全身无异常离院。
作者:陈秀英;郑曦;王焰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和唾液酸(SA)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30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5例正常妇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CA125值,比色法测定血清SA值。结果卵巢巧克力囊肿组血清CA125均值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SA均值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A125测定对巧克力囊肿有辅助诊断价值,且有助于与卵巢良性肿瘤的鉴别。
作者:柯丽娜;林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55岁,因四肢关节疼痛半年加重1周,于2000年3月2日入院。既往有“脑外伤”病史,无癫痫病史,入院时查体:T37.5℃,P82次,R20次,BP14.66/10.66kPa,心肺(-),腹部无阳性体征,四肢关节对称性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神经系统体征阴性。
作者:黄桂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引起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而降低病死率主要在于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990年至1999年收治的39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试图从中寻找出针对其临床特征的对策。
作者:滕玲;刘涛;沈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胸腹联合伤临床上较多见,常合并有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伤情复杂严重,病情发展迅速,休克发生率高。为了提高其诊治水平及救治成功率,现将我们1990年12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8例胸腹联合伤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高卉;龙浩成;阮明凤;郑朝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1岁,2001年2月16日以左耳前无痛性包块一年半就诊。既往无耳病史。体检:神清,精神好,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胸透及心电图正常。外耳及鼓膜均未见异常。左耳屏前可触及约3cm×3cm、边界清、质韧、无压痛、活动之包块。门诊细胞学检查:穿刺内容物为金黄色粘稠液,大量晶状物及中性粒细胞。
作者:葛勇;丁海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发现左肾有二支动脉供应,其中一支(主动脉)较粗,横行向外,另一支(副动脉)较细,向外下斜行。此类畸形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拥彬;吴红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可测出许多对临床极有意义的实验诊断数据,但有许多因素可直接影响仪器的测定,使测定的结果可靠性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参数,对贫血分类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某些非贫血情况可使所测定的RDW值出现假性结果,给临床诊治带来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在高血糖时用CELL-DYN17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RDW引起假性增高的情况。
作者:高丽萍;林智;杜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非手术治疗对大多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一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为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及合理的手术途径,本文将我院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用手术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13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龚劲纯;袁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200余例,其中18例并发带状疱疹,经抗病毒、收敛药和调整免疫抑制剂及对症处理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仕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从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立虎;孙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肠损伤的术式。方法 30例结肠损伤均行一期手术,其中缝合修补25例,结肠切除5例。结果术后并发肠瘘1例,切口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13.3%。经抗炎、引流、支持等治疗均痊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结肠损伤一期手术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辉;彭海峰;李德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少尿期是其五期临床经过中关键的一期,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治愈率。我院自1996年采用速尿与丁尿胺联合治疗HFRS少尿期45例,疗效较好。
作者:熊清芳;余琼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患者在正规胰岛素治疗下,清晨(4-5点钟)出现非低血糖引致的空腹血糖升高现象即为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IDDM),也可发生在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NIDDM)。因为它在临床上直接干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治疗效果,应引起内分泌科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统计了我院1996年2月至1999年2月收治的109例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6例发生过黎明现象。
作者:李伟民;梅武轩;徐魁;夏宗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下称化脑)临床表现很不典型,病死率高,幸存者部分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9-2000年间收治的81例化脑诊治情况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与保守疗法比较。方法 40例患者中,治疗组20例,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照组20例,用保守治疗。结果随访2年,治疗组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对照组症状稍减轻,仍反复发作。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较保守疗法好。
作者:吴立连;吴峰;陈红珍;黄玉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科自1996-1999年间对先后收治的15例不能保留眼球的病人行球内容物剜除及牙托义眼胎肌锥内填充术,较好矫正了眼窝下陷畸形,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玉华;刘沉;张安;毛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1:男,25岁,因左侧渐进性鼻塞伴脓涕,头痛4年,诊断为鼻息肉,在门诊行鼻息肉摘除术。术中见息肉基底部位于左下鼻甲内侧面,剪开时溢出脓液约15ml,遂于1988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时专科检查:左中鼻道见一隆起物,表面不光滑,且有一孔,基底位于下鼻甲中段内侧面,探针探入时有脓液溢出。入院诊断:左侧上颌窦炎、左下鼻甲脓肿。于4月16日在局麻下行左上颌窦探查术,术中见窦内积满脓液,粘膜增厚,自然孔前下方骨质缺损,并与左下鼻甲脓腔相通。术后恢复良好,4月25日出院。
作者:杜伟强;王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低血糖与临床的关系报道较多,而关于高血糖与临床的关系,则报道较少。我们对4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出生时及症状好转时血糖与30例正常新生儿的血糖作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周祖发;张莹兰;杨辉;樊满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对本院1990至1997年收治的175例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肿瘤术式选择及预防术后复发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王巨;孙华文;谢宝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依据辣椒素(CAP)镇痛机理,研究CAP急性脱敏效应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把CAP配成30mM浓度溶液备用, 按用药量分成四组(A组20μl、B组30μl、C组50μl和D组100μl),分别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作脱敏实验。采用“热痛测试仪”测量不同用药量在不同时间的痛阈变化,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结果 A组达到急性脱敏时间为72-120小时、B组12-24小时、C组8-12小时、D组2-4小时。脱敏后各组维持用药间隔时间分别为24、48、72、96小时。达到用药总量(50mg/Kg)后,各组痛阈恢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辣椒素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能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
作者:丁继固;关春保;林传友;殷光甫;茹立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糖舒对实验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CCL4肝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于建模后灌胃施药。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脂糖舒可以抑制CCl4导致的大鼠血清ALT升高,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结论脂糖舒对肝脏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红刚;李云;舒思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缺血后回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大白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模型,用AchE对大白鼠回肠肌间神经丛进行酶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肠缺血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内AchE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AchE活性减弱。结论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对肠缺血耐受性较差。
作者:宋铁山;雷亚宁;胡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在蓝斑复合核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脑内核团微量注射法,在乌拉坦静脉麻醉、制动、人工通气的33只家兔上观察。结果 TRH注入蓝斑复合核可引起明显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在延髓孤束核分别注射α1或β受体阻断剂后,均能拮抗TRH在蓝斑复合核的心血管效应。结论 TRH在家兔蓝斑复合核具有明显兴奋心血管活动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孤束核区的α1和β受体实现的。
作者:夏保芦;杨友华;杨敏;杨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细胞CD34标记,计数200×视野下5个高密度区的微血管数,取其均数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MVD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VD平均值为31.8±10.3,它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 MVD是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殷智榕;郝志芳;高冬玲;张云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中分子物质(Middle Molecular Substance,MMS)抑制骨髓红系细胞增殖,破坏红系细胞结构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正常骨髓红系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MMS Ⅲ,建立病理模型,分别加入人参皂甙、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人参皂甙,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无Epo存在的情况下,人参皂甙对受MMS Ⅲ抑制的骨髓红系细胞3H-TdR掺入量无明显增加;有Epo存在的条件下,人参皂甙可显著增加受MMS Ⅲ抑制的骨髓红系细胞3H-TdR掺入量(P<0.01);人参皂甙对MMS Ⅲ导致的骨髓红系细胞肿胀和溶解有明显缓解作用。结论人参皂甙有协同Epo拮抗MMS Ⅲ抑制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和破坏红系细胞结构的作用。
作者:梅武轩;彭圣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夹竹桃水提物的灭螺活性。方法测试水提物作用后钉螺的死亡率,用直线回归法进行量效和时效分析。结果夹竹桃水提物灭螺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分别为Y=95.4378D-91.2478和Y=21.32T-3.96,pH从5.5到8.5的范围内其活性随pH上升略有下降,室内贮存1年及100℃加热2h其活性基本不变。结论夹竹桃水提物具有很强的灭螺活性。
作者:王宏;温和秀;王万贤;李顺意;杨毅;左进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黄芩煎剂对大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急性CCl4肝损伤模型,设黄芩煎剂大、中、小剂量组、对照组和正常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山梨醇脱氢酶(SDH)活性变化。结果黄芩煎剂能降低血MDA含量和SDH活性,增加SOD活性,减轻肝损伤程度,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芩煎剂具有良好的保护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体内的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罗德生;郑红花;刘琴;罗丽芳;王广明;李映红;王梅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是在建立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利用低温诱导心室纤颤使心脏停跳而进行手术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是在早期电诱颤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随着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良好效果的不断报道,该项技术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作者:白育庭;闵清;涂仲凡;鲁世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就近年来,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心肌细胞保护的研究等,综述如下。1 心肌细胞凋亡现象 对急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细胞凋亡曾有过争论,Gottlieb等[1]于1994年采用电镜结合DNA凝胶电泳方法,率先报道了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发现细胞凋亡可以作为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征,并区别于缺血性损伤,单纯缺血心肌无细胞凋亡。
作者:程芳洲;李庚山;唐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