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1年3期文献
  • 鞍区肿瘤患者的PRVEP变化

    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的变化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RVEP,以P100潜伏期为临床评价指标,对28例鞍区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视野、眼底等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鞍区肿瘤患者视觉传导受损,进行PRVEP检查时,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且PRVEP波形明显畸变及波幅降低,明显高于视力、视野检查的改变(P<0.05).结论 PRVEP检查能较准确反映鞍区肿瘤患者视路受损及术后视觉功能改善情况,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评判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郭世文;姜海涛;何百祥;张晓东;鲍刚;刘昊;刘守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近10年来施行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除2例神经性聋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了解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发病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重要的.

    作者:王锡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评估杓状软骨复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病人通过检查及疗效观察,确定声嘶原因.采用杓状软骨复位术及肉芽摘除术治疗.结果 78例中,71例为杓状软骨脱位(91.03%),5例声带麻痹(6.41%),2例喉内肉芽形成(2.56%).杓状软骨脱位的病人全部治愈;声带麻痹治疗无效;喉肉芽形成的病人,1例治愈,另1例发音改善.结论杓状软骨脱位、声带麻痹及喉内肉芽形成是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主要原因;杓状软骨复位术对杓状软骨脱位所致的声嘶疗效明显.

    作者:孙安科;唐胜平;陈文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听骨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听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体残存听小骨雕刻成形重建听骨连接.结果术后3个月,171/196耳听力提高>15 dB,总有效率为87.24%;143/196耳达到应用听力水平;骨-气导间距<20 dB为68%,1年后为64%,随访3~5年仍保持术后的听力水平.结论采用自体残存听小骨行听骨成形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及外伤性听骨链中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蒋立新;柴丽;陈少茹;卢承泉;黄永宁;孙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硅胶管引导颞骨内受损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颞骨内受损面神经在硅胶管内再生的可行性及再生质量.方法选用20只成年大耳白兔,用硅胶管桥接左耳颞骨内面神经缺损,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纤维直径、纤维横断面积及髓鞘厚度.结果①术后3个月电生理显示面神经再生,术后5个月传导速度明显加快;②纤维直径、纤维面积和髓鞘厚度在再生神经与正常神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但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差距减小.结论硅胶管修复颞骨内面神经缺损可取得良好的再生效果,具有实验可行性.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44例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87~1993年间44例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型25例,声门上型18例,声门下型1例;Ⅰ~Ⅱ期24例,Ⅲ~Ⅳ期20例.结果全部病例的言语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能经口进食,总的拔管率为73.3%.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87.5%,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65%.总的5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喉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一些晚期喉癌病例需要慎重选择.

    作者:周永清;尚耀东;赵国庆;吴艳桥;马少民;柳英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蝶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并探索性提出经鼻-经鼻中隔-经筛-经蝶入路摘除蝶鞍巨大肿块.方法蝶鞍占位性病变病人共7例:垂体微腺瘤5例、巨大垂体腺瘤1例、鞍区炎性坏死性肉芽肿1例.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1例采用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结果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1例术前有一眼失明者外),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蝶鞍占位获得全切;1例获得次全切.结论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内镜下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为蝶鞍巨大肿块的切除提供了一条较佳的手术途径.

    作者:蒋卫红;赵素萍;肖健云;谢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翼点入路对大脑前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2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 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在大脑前动脉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中1/3区域临时夹闭A1可减少A1穿通支的损伤.

    作者:莫万彬;袁贤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喉结核18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加强对原发性喉结核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以减少对此病的误诊误治.方法我们对1988~2000年12年间经病理确诊,并排除了肺结核及肠结核的18例原发性喉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18例同以往喉结核相比,在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诸方面有极大差异.结论由于抗结核药的应用及肺结核的控制,原发性喉结核的症状日益不典型:①年龄偏大,老年患者居多;②声嘶多为首发症状;③病变部位多集中于真假声带,故在临床上对该病应有足够的认识,以期早确诊、早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世翔;徐有坤;宿天河;庄运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前、中、侧颅底恶性肿瘤手术径路的探讨

    目的评价前、中、侧颅底手术径路的实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自1984年6月至1998年12月,对30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病变位于前颅底者13例,中颅底2例和侧颅底15例(包括4例中、外耳道癌患者).累及前颅底者采用发际内大冠状切口并切除部分额骨入颅,或经额窦后壁入颅,然后实行颅面联合切除肿瘤.涉及中、侧颅底肿瘤则采用经颈-下颌入路方法整块切除肿瘤.中、外耳癌则实行颞骨次全切除术.结果全组30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合并脑脊液漏等轻度并发症者6例(20%),均经保守治愈.全组2年生存率为68%,5年生存率55.56%.结论上述资料显示所提出的颅底恶性肿瘤手术径路方法安全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前、中、侧颅底恶性肿瘤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树春;石胜利;刘文中;徐成钧;方风琴;李延国;李振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16蛋白和PCNA在不同恶性程度的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研究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①p16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程度(LI mean=28.50%)显著低于非肿瘤脑组织(LI mean=62.25%),而且其表达强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下降;②p16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结论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能较密切地反映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且对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永平;蒋海鹰;陈晨;沈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孤独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

    目的通过观察儿童孤独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听觉障碍儿童孤独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DSM-IV诊断标准确诊的15例孤独症患儿和14例正常对照组,同期接受听觉诱发反应检测,比较两组间波I~V各波峰潜伏期、波峰潜伏期差和波幅的差异.结果孤独症患儿左侧波V、右侧波II峰间潜伏期和右侧I~III、I~V峰间潜伏期差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0.005),孤独症组右侧波III振幅较对照组增高(P<0.05),其他各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突出改变是潜伏期有延长的趋势;对就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听阈正常而有听觉障碍,言语交往能力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潜伏期延长的儿童,应警惕孤独症或其他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作者:刘嘉;李思特;伍伟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

    异位甲状腺(Etopi thyroid)与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均为颈部先天性异常.异位甲状腺属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或错构的甲状腺组织,是甲状腺始基向尾端生长过程中,甲状舌管下降障碍,形成部位不同、大小各异的甲状腺.而甲状舌管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留上皮,病变常位于颈前正中部.临床上二者的鉴别仍需注意,我院近2年先后收治2例“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第1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第2例经综合检查后,于术前业已明确诊断.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红;田京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蒂胸骨舌骨肌瓣在舌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自1992年以来,用单蒂胸骨舌骨肌瓣修复舌根异位甲状腺、喉癌侵犯舌根手术后的缺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2例舌根部异位甲状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各为13岁和29岁.同位素扫描示颈部甲状腺正常,完整切除舌根异位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功能无异常,吞咽、呼吸及发音功能良好,顺利拔除气管套管.

    作者:戴长稳;秦照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上腺素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肾上腺素在鼻腔鼻窦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是收缩鼻腔以扩大术野;收缩血管以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肾上腺素有加快心率、导致心律失常、升高血压等副作用,绝大多数鼻科学医生对术中使用肾上腺素非常慎重,一般1%丁卡因25~30ml中使用0.1%肾上腺素不超过3.0ml.我们在鼻内镜手术中对增加肾上腺素的使用量进行了尝试,并做了比较研究.将手术病例分为2组,甲组为实验组(病例数50例):1%地卡因30ml加0.1%肾上腺素7.0ml;乙组为对照组(病例数40例):1%丁卡因30ml加0.1%肾上腺素3.0ml.为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选择的均为Ⅱ型鼻息肉鼻窦炎病例,年龄15~45岁,既往无鼻部手术史;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只收集作者本人实施手术的病例.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效果及术中心率、血压的变化.麻醉效果评价分4种:①优良:手术完全无痛;②较好:术中仅某些部位有轻度疼痛;③较差:术中一半以上时间疼痛明显;④失败:术中剧痛,手术被迫中止.

    作者:柳炯;蒋卫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气管外伤的治疗体会

    喉、气管外伤是耳鼻咽喉科的危重急诊之一,约占全身外伤的10%.如果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自1992年6月以来收治喉、气管外伤共21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1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5.6岁.外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1例,暴力打击伤7例,刎颈2例,自缢1例.其中闭合性挫伤10例,开放性挫伤11例,咽喉腔与外界相通者6例,颈部复合伤2例.

    作者:吴治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声带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

    自1981~1998年,我院对300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病人作地塞米松声带注射治疗,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0例全部为门诊病人,男76例,女224例.年龄17~50例,平均32.5岁.其中139例为声带小结,161例为声带息肉(97例为双侧).全部病例均经药物治疗1~3个月,疗效欠佳.治疗方法:声带注射均在门诊进行.患者取坐位.用1%丁卡因咽喉部喷雾麻醉9次(上咽、下咽、喉部各3次),用注射器吸取地塞米松5mg(1ml),然后间接喉镜下用自制的长5号注射针头在声带中1/3外侧缘粘膜下约2mm,缓慢注入地塞米松药液0.3~0.5ml,至声带轻度隆起.注射完毕,嘱患者发声,声音嘶哑加重但无憋气症状者为注射成功.术后嘱患者禁声休息3~7d,7~10d后复诊,效果不满意者可于10~15d后重复注射,多者注射次数达5次,全部病例均随访6个月~3年.

    作者:赵艳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伤性脑脊液漏82例报道

    颅脑损伤是脑脊液(CSF)漏的主要原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现将我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CSF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1 560例,其中伴有CSF漏者82例(5.25%).男62例,女20例.年龄10~72岁,平均34.5岁.脑脊液鼻漏50例(包括1例脑脊液耳鼻漏),占同期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3.2%.CSF耳漏32例,占2.05%.

    作者:张顺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腭切除治疗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

    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常与鼻腔、鼻咽肿瘤相似,传统手术治疗后易复发.1982~1999年,我们采用经口腔硬腭径路治疗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13岁,瘦小.进行性右鼻塞伴打鼾、呼吸困难3年.检查见右侧鼻腔及鼻咽部充满灰白色新生物,向下垂入口咽部,表面不光滑.首诊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待删.术中见肿物单发,蒂位于鼻中隔后部,基底宽约0.3cm×0.3cm,呈分叶状,质韧,经右总鼻道侵入鼻咽部,蝶窦正常.切除后肿物大小6.5cm×4.0cm×3.5cm,病理诊断为息肉.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0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延平;周凤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麻食管镜下取出疑难食管异物9例报告

    我科自1996~1999年上半年共收治各类疑难食管异物9例,均于全麻食管镜下取出.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8~20岁2例,40~70岁6例,90岁1例.异物类型:巨大带卡环牙托(附有8颗义齿)1例,带卡环义齿1例,塑料鸡心项链坠1例,巨大鱼骨1例,扁平长条形鸡骨5例.9例均有明确误吞误咽史,均经胸片或食管钡棉透视确诊.异物存留部位:均位于食管入口下方中上段食管.8例有试图强行咽下异物史.

    作者:怀德;张亚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内镜下微波分离鼻腔粘连

    自1994~1999年,我科开展鼻内镜下用耳鼻咽喉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分离鼻腔粘连7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好克医疗器械厂BD-Ⅱ型鼻内镜0°、30°和70°镜体;广东和佳医疗器械厂EBH-Ⅳ耳鼻咽喉微波综合治疗仪.本组鼻腔粘连78例(84侧),男46例,女32例.年龄16~63岁,平均27.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7个月.单侧粘连72例,双侧粘连6例;鼻腔鼻窦术后继发粘连72例(76侧),鼻咽癌、上颌窦癌放射治疗后继发粘连4例(6侧),鼻出血填塞治疗后引起粘连2例(2侧);单纯鼻甲与鼻中隔粘连58例(61侧),窦口鼻道复合体、上颌窦自然孔粘连12例(13侧),后鼻孔膜性闭锁1例(1侧),多发性粘连7例(9侧).全部病例均在1%丁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下,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头略偏向术者,将微波治疗仪功率调到35~45W范围,在鼻内镜直视下导入微波治疗探头直接压在粘连带上,启动脚踏开关,能量呈脉冲状输出,将粘连带烧断,粘连带两侧的部分组织稍变白色即可,逐一将粘连部位烧灼,自然孔的粘连带必需烧透,周围粘膜可多凝固些,以保证术后自然孔的引流通畅.取2片明胶海绵,用1ml强的松龙注射液浸泡软化后,在2片明胶海绵间挤入红霉素眼膏填入微波治疗后的创面间.术后用麻黄碱地塞米松滴鼻液滴鼻14d,于7d后及时清理鼻腔内分泌物,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诊复查,观察疗效.

    作者:朱忠寿;程道俊;李志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结果对83例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69例,占83.13%;好转13例,占15.66%;无效1例,占1.21%.结论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施小恬;俞丽萍;金国荣;叶霞;施剑斌;张友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声带息肉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声带息肉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59例病人,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范围及基底部的情况,选择了4种手术方式,提出了间接喉镜与纤维喉镜联合使用摘除息肉的新术式.结果随访3个月~2.5年,效果良好.结论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步骤.

    作者:曹洪玲;浦章杰;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991年1月~1998年6月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喉癌进行复发原因分析.结果局部复发15例(3例局部复发伴颈淋巴结转移),其中前联合及对侧喉腔5例,同侧喉腔2例、会厌前间隙2例、声门下区1例、喉前软组织1例、下咽部1例,声门旁隙及喉前软组织1例、下咽及颈前软组织2例,颈淋巴结转移复发6例,主要位于颈淋巴结levelⅡ、Ⅲ.结论正确掌握喉癌的分期及分型,选择合理术式,了解各型喉癌的病理发展规律可以减少复发机会.

    作者:邱连升;林泼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对在体喉鳞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平阳霉素短程化疗对在体喉鳞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论证临床应用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6例经病理确诊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化疗前后分别取活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化疗后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胞核及核膜变形,核仁碎裂、崩解、固缩或消失,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减少,嵴结构模糊不清,出现空泡变性,核内染色质变性呈不均匀粗块状,但桥粒结构和张力原纤维无明显变化.结论平阳霉素能使喉鳞癌细胞的超微结构产生明显改变,从而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术前应用平阳霉素可杀灭微小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胡海文;汪文晓;张琨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壁填塞法治疗萎缩性鼻炎

    目的提高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腔外、下、内三壁相结合的方法于粘骨膜下填塞硅胶以缩窄鼻腔.结果术后0.5~1年随诊46例,临床痊愈78.26%,显效10.87%,有效8.70%,无效2.17%.结论三壁填塞法可使大部分病人鼻腔达到理想的缩窄程度,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连铭;史海旭;毛贺娟;张华荣;张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9~1992年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23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手术适应证、术式及禁忌证等有关问题.方法对放疗后原发灶复发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复发7例,放疗后转移5例,颅底侵犯4例,颞下窝侵犯2例的手术,阐明有关问题.结果手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及3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结论①鼻咽癌放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术前必须明确病灶是未控、复发、转移或瘢痕增生;②手术应根据病灶部位及范围选择不同径路及方式进行;③对已有远处器官转移、颅底破坏侵及脑组织或恶病质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作者:况光仪;林振群;谭业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喉切除安装Blom-Singer发音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无喉患者重建发音功能.方法常规全喉切除后,切开咽缩肌在气管后壁做一长4mm横切口,切透气管食管间膜部,形成一气管瘘道,将Blom-Singer发音管安置在瘘道中,用手指堵压气管造口,即可发音.结果 31例中25例能发音,成功率为80.65%,发音音质好、流畅、时值长,长者已3年,无需更换发音管,发音仍十分满意.结论该手术是一种效果令人满意的全喉切除发音重建方法.

    作者:熊国军;沈亚华;傅敏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癌手术与复发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T3、T4喉癌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与手术相关的复发因素.结果随访5年以上,健在11例,复发8例.结论喉癌手术与预后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术式的恰当选择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手术切缘的病理检查只能部分反映原发灶是否切除彻底.本文深刻的教训是对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处理不当,而导致了不良预后.

    作者:缪东生;姜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芬太尼复合麻醉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芬太尼复合麻醉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10例颅底肿瘤病人在芬太尼复合麻醉下手术,观察病人术中循环情况,以及手术、麻醉效果和苏醒、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310例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术毕苏醒快.结论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于颅底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刘展梅;蔡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T3、T4喉及喉咽鳞癌的化疗与放疗

    目的用化疗与放疗综合治疗10例晚期喉和喉咽鳞癌,保留器官,替代手术治疗.方法化疗与放疗按一定程序给予顺铂和5-氟尿嘧啶3个周期,放疗总量至70Gy.结果原发灶肿块完全消退者(CR)7例,肿块大直径和小直径乘积缩小≥50%者(PR)3例;颈部转移淋巴结CR 5例,PR 3例.2年生存率70%.结论对晚期喉、喉咽鳞癌,化放疗不仅疗效好,并且保留了器官,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高仕俊;李奇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与鼻内镜手术有关的新设备

    目的介绍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新设备和技术.方法综述近年鼻内镜手术新设备的研究进展及与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结果新设备主要包括三维图象技术、电视导航系统、电动切割吸引器、立体内镜和人工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结论新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鼻内镜外科的发展.

    作者:谢民强;许庚;肖健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鳞癌1例报道

    小儿气管支气管鳞癌极罕见,自然人口发病率为1/50万.我院1978年9月30日曾收治1例因误吸硫酸住院的幼儿.当时行了紧急气管切开,插胃管.20 d后拔管出院.1个月后,患儿因受凉出现咳喘,口唇青紫、三凹征明显再次住院.于原切口处切开气管,但在下插气管套管时受阻,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切口下方约2cm至隆突处有弧形灰白色膜状物,占据约2/3管腔,右侧支气管开口处管腔亦明显变窄,表面覆盖灰白色膜状物.”

    作者:陈月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2,3鳃裂联合瘘管1例

    患者男,17岁.出生后即发现颈前左下方有一逐渐增大的包块,1岁时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后经反复换药抗炎治疗,切口一直不愈合,间断溢脓,进流汁时有液体渗出,但无食物残渣.1995年7月患者就诊我院外科以“颈段食道皮肤瘘”收入院,请我科行食道镜检查食道内未见瘘口,X线碘油吞服造影见碘油从左侧梨状窝流入颈部软组织内.瘘管口注射碘油造影见:瘘管向颈上内方深部走行,而转入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好,颈软、甲状腺及气管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窝锁骨中点上方有一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瘢痕增生,可挤出少许脓性分泌物.

    作者: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1例

    烧伤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常需经气管切开术置入气管导管以解除下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是此手术可能导致气管内大出血,一旦发生,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下面报道1例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大出血.患者男,49岁.因瓦斯爆炸致全身多处火焰烧伤16h而于1996年8月1日急送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体查发现:头、面、颈、四肢及会阴等多处烧伤面积达74%并有呼吸道烧伤.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置F-18号导管,术后常规护理,期间曾经多次植皮手术.9月12日1pm出现呼吸急促,从气管导管处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立即抽吸,气管内滴入止血药物及静脉给药,出血停止,喉镜检查发现气管后壁光滑,未见出血及溃疡,前壁看不清,更换较小气管导管.9月26日下午4点再次从气管导管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随即大量喷血,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王先成;赵柏程;鲁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扁桃体周脓肿并发颈深部、纵隔严重感染及脓胸1例

    患者男性,42岁.因咽痛、发热6d,加重伴颈部肿痛3d于1999年3月6日入院.6d前出现咽痛、发热,于外院治疗,诊断为“右侧扁桃体周脓肿”,作脓肿切开排脓及抗感染治疗.3d前出现吞咽困难,伴右颈侧肿胀疼痛,且逐渐往下蔓延至胸部,咯出黄色恶臭脓痰,出现呼吸困难,而转来我院.

    作者:农振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咽癌染色体3p14的精细等位基因缺失分析

    目的进一步明确鼻咽癌染色体3p14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的频率与共同缺失区范围,以便分离该区域内与鼻咽癌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方法选择位于3p14的6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标记,对32例鼻咽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 71.88%(23/32)的鼻咽癌在至少1个位点发生LOH,丢失频率较高的3个位点是D3S1313(46.43%)、D3S1300(50.0%)和D3S1312(44.44%).在存在丢失的23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一个连续的非随机的LOH区域,其小共同缺失区为D3S1313~D3S1312(约3.4个厘摩).且该区域的缺失与鼻咽癌临床分期、EB病毒感染有明显关系.结论鼻咽癌在3p14的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3S1313~D3S1312之间,该区域可能存在一个尚未克隆的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瘤基因.

    作者:邓燕飞;田芳;卢永德;陈主初;袁建辉;杨新明;谢鼎华;邵细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国际互联网上的耳科学信息

    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结合诞生了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即在线医学(Medicine Online),在线医学提供的丰富网上医学信息资源对医疗、科研和教学具有重要帮助作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通过因特网向全球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基因和蛋白质的共享资源及分析软件.在线医学和生物信息学都包含丰富的临床和基础耳科学信息.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介绍了耳鼻咽喉科有关网站[1~3],但缺乏耳科学专业网站内容介绍,有关的一些重要网站被遗漏,大部分临床医师或研究人员仍然不能有的放矢地找到相关资料.本文介绍耳科学各专业常应用和重要的11个网站,通过这些网站也可切入其它相关网页.查询这些网站有助于全面了解耳科学研究和耳病诊疗方面的新动态和进展.

    作者:肖自安;谢鼎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