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3期声门上喉癌的临床治疗探讨

刘文胜;李正江;张国芬;徐震纲;唐平章;屠规益

关键词:喉肿瘤, 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T3期声门上喉癌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459例T3期声门上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单纯手术、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和单纯放疗)和不同肿瘤侵犯部位患者的5年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喉局部控制率、颈部区域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 结果 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喉局部控制率、颈部区域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分别为64.2%、71.2%、87.8%、78.8%和64.5%.单纯手术组、术前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术前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412例手术患者中,有300例患者采用喉部分切除术和喉近全切除术,其5年生存并喉功能保留209例(50.7%,209/412),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27.7%,13/47).单纯会厌前隙受侵患者的5年生存率(70.2%)、喉局部控制率(93.5%)和喉功能保留率(85.1%)较高.全组患者的5年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6.2%(258/459),N0、N1、N2、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66.2%、50.5%和13.0%. 结论 T3期声门上喉癌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且多数患者可行喉部分切除术,手术方式与肿瘤侵犯的部位和范围有关.手术结合放疗未提高T3期声门上喉癌患者的生存率.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肝细胞癌治疗现状和免疫治疗新进展

    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存在巨大挑战,尚无公认的治疗策略.中国HCC患者的起因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诊断时常为晚期和终末期,临床预后不佳,有一定的特殊性,亟需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免疫肿瘤(IO)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成功,已有多种IO治疗药物获批用于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也给晚期HC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文章在阐述中国晚期HCC治疗现状的基础上,对IO治疗在晚期H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徐建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食管鳞癌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及其术后化疗的作用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ESCC)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pN阳性)患者的预后及其术后化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8年至2011年行胸腹两野食管癌根治术、术后pN阳性、生存时间≥3个月的胸段ESCC患者329例.其中男246例,女83例,中位年龄61岁.原发肿瘤位于胸上、中、下段分别为23、226和80例.单纯手术114例,术后化疗215例.分析影响胸段ESCC术后pN阳性患者生存的因素,以及术后化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结果 329例胸段ESCC术后pN阳性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5%、31.7%、24.5%和55.1%、27.8%、24.2%,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2和1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位置、TNM分期和术后化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原发肿瘤位置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术后化疗主要提高男性、年龄≤60岁、肿瘤长度<6 cm、中高分化、pT3期、pN2期和ⅢB期ESCC患者的生存时间(均P<0.05). 结论 ESCC术后pN阳性患者的预后不佳,TNM分期和原发肿瘤位置是影响其生存的主要因素,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齐战;王玉祥;杨琼;李静;姚继方;何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黏液性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黏液性卵巢交界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6年间收治并随访达10年以上的66例M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重新分型, 分析不同亚型M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手术方式、病理特点、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情况,并对影响复发及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66例MBOT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术前CA125升高者占33.3%(20/60),术前CA199升高者占51.7%(30/58),术中冰冻符合率为73.4%(47/64).66例患者中,行保守性手术21例,广泛性手术45例.有57例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其中Ⅰ期43例(75.4%).66例MBOT患者中,胃肠型48例(72.7%),浆黏液型18例(27.3%).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50个月,有8例(12.1%)患者出现复发,手术至初次复发的间隔时间为13~50个月,平均为26.4个月.胃肠型MBOT和浆黏液型MBOT的复发率分别为14.6%(7/48)和 5.6%(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OT伴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均复发.Ⅰ期和Ⅲ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9.3%(4/43)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间,肿瘤相关死亡2例,全组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95.4%.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晚、伴腹膜假黏液瘤是影响MBOT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均P<0.05).虽然保守性手术患者的复发率高于广泛性手术患者(23.8%和6.7%,P=0.047),但并不影响患者生存(P>0.05).结论 MBOT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其中胃肠型MBOT较浆黏液型MBOT多见,但胃肠型MBOT和浆黏液型MBOT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无明显差别.伴腹膜假黏液瘤是MBOT复发的影响因素.保守性手术的MBOT患者易复发,但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伴腹膜假黏液瘤、临床分期晚是影响MBOT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作者:孙力;宋艳;李宁;袁光文;孙阳春;李楠;马绍康;张洵;吴令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p16/Ki-67双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7月至11月间参加宫颈癌筛查并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的980名35~64岁妇女纳入研究,对留存细胞学标本进行p16/Ki-67双染检测,并与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p16/Ki-67在HPV16/18组和其他HR-HPV组的表达风险均高于HPV阴性组,OR值分别为10.64(95%CI为5.66~20.02)、5.40(95%CI为3.62~8.04).p16/Ki-67阳性率随着TCT和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而升高,且在CIN2组、CIN3组中均高于正常组(P<0.05).p16/Ki-67双染诊断CIN2+和CIN3+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9.3%和94.1%,特异度分别为69.3%和66.8%.TCT诊断CIN2+和CIN3+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60.7%和64.7%,特异度分别为49.3%和49.1%. 结论 与TCT比较,p16/Ki-67双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识别宫颈高度病变和指导CIN的分级.p16/Ki-67联合HPV检测可作为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作者:王海瑞;廖光东;陈汶;乔友林;江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改良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改良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在甲状腺髓样癌(MTC)诊断中的价值,以及MTC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良性结节的超声征象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超声检查且术后经病理证实的64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MTC 64例,PTC 414例,良性结节168例,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并采用改良的TI-RADS对病灶进行分级,分析其对MTC诊断的正确率及MTC的超声特点. 结果 改良TI-RADS诊断MTC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9.9%,阳性预测值为72.6%,阴性预测值为88.8%,正确率为67.2%.改良TI-RADS诊断PTC的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59.5%,阳性预测值为85.4%,阴性预测值为86.2%,正确率为85.6%.不同医师的改良TI-RADS分级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83. MTC多位于甲状腺腺体中上部(占85.9%,55/64),呈低-极低回声(占89.1%,57/64),边界相对光滑(占35.9%,23/64),纵横比多<1(占53.1%,34/64),血流信号较丰富(占31.2%,20/64),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占51.6%,33/64),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TI-RADS诊断MTC的敏感度和正确率略低于PTC,其具有很高的重复性.MTC和PTC在结节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边界、纵横比、血流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差异.

    作者:朱佳琳;赵静;魏玺;张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二次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行二次清扫的PTC患者,以两次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和>6个月进行分组,分析二次清扫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包括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计算淋巴结转移率. 结果 336例PTC患者共行360侧颈侧淋巴结清扫,其中单侧颈侧淋巴结转移率为92.9%(312/336),多区域(≥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47.5%(171/360).Ⅱ、Ⅲ、Ⅳ和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5.6%(200/360)、44.2%(159/360)、59.7%(215/360)和10.3%(37/360).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Ⅱ区(33.6%)和Ⅳ区(35.8%).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组清扫淋巴结26.56枚/例,转移淋巴结4.37枚/例.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组清扫淋巴结16.80枚/例,转移淋巴结3.20枚/例.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 结论 PTC患者二次颈侧淋巴结清扫以Ⅱ、Ⅳ区淋巴结转移多见,其中多区域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Ⅱ、Ⅳ区域首次清扫时尤需重视.大部分行二次清扫的PTC患者为首次手术后淋巴结残留,为减少淋巴结残留,对PTC患者实施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尤为重要.

    作者:何雨沁;刘绍严;徐震纲;唐平章;黄辉;王健;朱一鸣;鄢丹桂;张宗敏;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替吉奥和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替吉奥和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乳腺癌(ABC)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病理确诊的154例ABC患者,将患者分为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其中替吉奥组给予单药替吉奥或者联合三代化疗药,卡培他滨组给予单药卡培他滨或者联合三代化疗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预后相关因素. 结果 154例ABC患者中,替吉奥组70例,卡培他滨组84例.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患者的客观反应率(ORR)分别为31.4%(22/70)和28.6%(24/8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4.3%(52/70)和83.3%(70/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药卡培他滨和单药替吉奥治疗患者的DCR分别为94.4%(17/18)和64.0%(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7.5和8.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1.4%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ER和(或)PR状态(P=0.004)、T分期(P=0.041)、分子分型(P=0.046)与ABC患者PF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 ER和(或)PR状态为影响ABC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34).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发生率分别为14.3% (10/70)和36.9% (3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替吉奥和卡培他滨均为治疗ABC的有效药物,其ORR和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替吉奥的消化道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略低于卡培他滨.

    作者:李颖;姜达;吴圆圆;李立立;崔彦芝;董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依维莫司维持治疗原发性铂类耐药卵巢透明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43岁.2014年10月中旬因腹部胀痛就诊,CA125为566.2 U/ml,CA199>1 000 U/ml.超声提示盆腔肿物,CT示双附件区、盆腔内多发软组织结节及肿块,腹膜腔广泛种植转移,腹盆腔大量积液.行腹腔穿刺术,腹水病理考虑恶性肿瘤.放腹水后,给予顺铂100 mg腹腔灌注化疗.2014年11月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见左卵巢肿物8 cm×7 cm×5 cm,实性,无包膜,部分粘连在阔韧带后叶及乙状结肠表面,膀胱腹膜反折、左侧盆腔腹膜、大网膜、横膈腹膜、肝肾隐窝、乙状结肠浆膜、小肠系膜及降结肠沟腹膜均可见大小不一病灶,减灭术后肉眼残留病灶<1 cm,位于横膈和肝肾隐窝.术后病理显示,左卵巢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ovariancarcinoma,CCOC),肿物大小约5.3 cm×1.3 cm,输卵管未见癌侵犯,右卵巢及输卵管未见肿瘤侵犯.子宫壁可见侵犯,术后CA125为50.1 U/ml.免疫组化显示,CK(+),CK7(+),CK20(-),p53(+),Ki-67(70%+),CA125(+),甲胎蛋白(-),肝细胞(局灶+),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CD10(-),波形蛋白(-).术后诊断:左CCOC(Ⅲc期).术后妇科超声和腹盆腔CT显示盆腔积液征象,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图1A).2014年11月19日至12月12日行TC方案(紫杉醇175 mg/m2和卡铂AUC5,静脉滴注)化疗2个周期.2015年1月7日CT显示肝内新发多发低密度灶,阴道残端区域软组织影,诊断为CCOC术后复发、肝多发转移和腹膜转移,考虑为难治性卵巢癌,CA125和CA199分别为58.4 U/ml和992.75 U/ml,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1.1版评价疗效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图1B), 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5个月.UGT1A1基因检测提示患者未携带UGT1A1*6和UGT1A1*28,2015年1月9日至4月22日期间治疗方案调整为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治疗5个周期,治疗后CA125和CA199分别为66 U/ml和1 954.5 U/ml, 虽然CA199值明显升高,但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由于患者不同意继续治疗,治疗中止而导致PD,CA125和CA199分别为137.6 U/ml和3 688.85 U/ml.于2015年8月11日至2016年1月6日继续行第6~11个周期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治疗,治疗后CA125和CA199分别为15.4 U/ml和124.18 U/ml,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图1C).建议患者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但因患者不接受而停药.2015年12月4日,患者行390个肿瘤基因pannel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IK3R1基因突变(T471Ifs*12).患者于2016年2月16日开始采用依维莫司靶向维持治疗至今,不良反应主要为口腔黏膜炎、四肢水肿、发热和咳嗽等1~2级不良反应.依维莫司治疗2个月及5个月后复查盆腔CT,疗效评价为SD(图1D),CA125和CA199分别为18 U/ml和162 U/ml.

    作者:喻喆;刘泓若;蒋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与细胞形态相结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细胞学诊断肺癌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与细胞形态相结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细胞学诊断肺癌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7、8及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CEPs),对69例纤维支气管镜细胞学标本进行与细胞学形态学相结合的FISH检测. 结果 FISH检测显示,在细胞学诊断为癌细胞中,CEP7、CEP8和CEP17 的阳性率分别为50.0%、80.8.%和65.4%,CEP8与CEP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细胞学诊断为可疑癌细胞中,CEP7、CEP8和CEP17的阳性率分别为46.6%、66.7%和58.8%.在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细胞中,CEP7、CEP8和CEP17的阳性率分别为20.0%、33.3%和25.0%.CEP7、CEP8、CEP17在可疑癌和非典型细胞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癌与可疑癌细胞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良性细胞均未见染色体异常改变.肺腺癌中CEP7、CEP8和CEP17的阳性率均高于肺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但仅肺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CEP8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以CEP7、CEP8、CEP17任一阳性为标准,其与细胞形态相结合的FISH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100.0%.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54.1%,特异度为100.0%. 结论 与细胞形态相结合的FISH技术可以辅助诊断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细胞学中不能确诊的患者(可疑癌及非典型细胞),从而提高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且不降低其诊断的特异度.

    作者:卢珊珊;潘秦镜;曹箭;徐昕;赵焕;沈丹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间质干细胞对顺铂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乳腺癌来源间质干细胞(BC-MSCs)及癌旁组织来源间质干细胞(BN-MSCs),探讨其对顺铂(DDP)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BC-MSCs和BN-MSCs,成骨、成脂诱导法检测BC-MSCs的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BC-MSCs和BN-MSCs的表面标记.收集BC-MSCs和BN-MSCs 48 h培养上清液, 分别与DDP共同处理MCF-7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检测不同处理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Muse全能细胞分析仪检测MCF-7细胞凋亡和活力情况,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检测MSCs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处理组MCF-7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出 BC-MSCs和BN-MSCs, 镜下呈纤维样长梭形,高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2.5、5、10、20、40、80 μmol/L DDP作用MCF-7细胞48 h后,DDP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7.33±2.00)%、(22.37±0.73)%、(30.77±1.23)%、(44.93±1.27)%、(62.03±1.97)%和(73.93±1.10)%, DDP+BC-MSCs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8.27±0.63)%、(11.50±1.30)%、(20.57±0.93)%、(32.60±1.90)%、(52.27±0.73)%和(62.13±2.17)%, DDP+BN-MSCs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2.90±1.60)%、(16.53±2.87)%、(25.90±1.50)%、(39.40±2.40)%、(57.40±0.70)%和(69.03±1.07)%, DDP+BC-MSCs组的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D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组、DDP+BC-MSCs组和DDP+BN-MSCs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77±1.98)%、(29.20±2.12)% 和(37.92±2.21)%,DDP+BC-MSCs组与D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组、DDP+BC-MSCs组和DDP+BN-MSCs组的细胞活力比值分别为0.52±0.02、0.72±0.02和0.64±0.02,DDP+BC-MSCs组与D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ex液态芯片分析结果显示,BC-MSCs组的IL-6水平是BN-MSCs组的(2.50±0.6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组和DDP+BC-MSCs组的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10和7.5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P+BC-MSCs组和DDP+BC-MSCs+IL-6中和抗体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41±1.95)%和(42.45±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BC-MSCs组和DDP+BC-MSCs+IL-6中和抗体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72.40± 2.60)%和(59.7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功地分离、培养出BC-MSCs和BN-MSCs.与BN-MSCs比较,BC-MSCs能够改善DDP对MCF-7细胞的作用,显著减少DDP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促进增殖与活力,且与其分泌的IL-6有关.

    作者:徐会涛;周颖;李伟;张欢欢;吴惠毅;杨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通量靶向基因测序技术探查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相关基因

    目的 通过高通量靶向基因检测(TPS)技术探查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基因. 方法 收集22例单纯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提取DNA,利用Haloplex方法对356种已知恶性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文库捕获,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平台进行TPS,测序数据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标记(SNP/InDel)位点数据库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将22例患者根据放疗近期疗效分为放射敏感组(CR+PR)和放射抗拒组(PD+SD),对其中的非同义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筛选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相关基因. 结果 22例患者的测序数据中,97%以上的reads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相匹配,数据相当可靠.SNP/InDel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22例患者的突变位点主要分布在外显子区域,其对应的功能分布主要为错义与同义单核苷酸变异(SNV).进一步筛选出与食管癌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有23个.IPA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的通路有3条,分别为BRCA1基因相关的DNA修复通路、DNA双链断裂修复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和ATM信号通路.根据放疗疗效筛选出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分别为错配修复基因蛋白1(PMS1)、纤维连接蛋白1(FN1)、MLH1、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人类同源的果蝇片段基因1(PTCH1)和CYP2C19.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PTCH1在22例患者中均有突变,其中rs199476092和rs202111971突变位点仅见于放射抗拒组. 结论 PTCH1基因编码区内rs199476092和rs202111971突变位点与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乔云;胡晨曦;宋大安;黎世秋;周莉华;蒋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其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间进行放疗及同期放化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放疗40 Gy、放疗结束和放疗后3个月外周血HLA-DR-CD11b+CD33+MDSC、CD4+CD25+CD127low/-Treg的水平.同时比较放疗结束时发生0~Ⅱ级和Ⅲ~Ⅳ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的HLA-DR-CD11b+CD33+MDSC和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 结果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放疗40 Gy、放疗结束和放疗后3个月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分别为(8.42±1.52)%、(9.10±1.57)%、(8.87±1.56) %和(7.31±1.43)%,放疗40 Gy、放疗结束和放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分别为(7.65±1.94)%和(8.6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放疗40 Gy、放疗结束和放疗后3个月的外周血HLA-DR-CD11b+CD33+MDSC水平分别为(2.14±1.21)%、(4.08±1.90)%、(3.76±1.31)%和(1.52±0.88)%,放疗40 Gy、放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HLA-DR-CD11b+CD33+MDSC水平分别为(1.35±0.66)%和(2.2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放疗结束时,0~Ⅱ级和Ⅲ~Ⅳ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外周血HLA-DR-CD11b+CD33+MDSC水平分别为(3.15±1.04)%和(4.4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Ⅱ级和Ⅲ~Ⅳ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分别为(8.41±1.52)% 和(9.9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初治鼻咽癌患者外周血HLA-DR-CD11b+CD33+MDSC、CD4+CD25+CD127low/-Treg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且与鼻咽癌分期有关.鼻咽癌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过程中,HLA-DR-CD11b+CD33+MDSC和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明显增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与治疗导致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有关.

    作者:戴夕超;刘丽琴;汪步海;王朝敏;马莉;曹文淼;戴尔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T3期声门上喉癌的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T3期声门上喉癌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459例T3期声门上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单纯手术、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和单纯放疗)和不同肿瘤侵犯部位患者的5年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喉局部控制率、颈部区域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 结果 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喉局部控制率、颈部区域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分别为64.2%、71.2%、87.8%、78.8%和64.5%.单纯手术组、术前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术前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412例手术患者中,有300例患者采用喉部分切除术和喉近全切除术,其5年生存并喉功能保留209例(50.7%,209/412),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27.7%,13/47).单纯会厌前隙受侵患者的5年生存率(70.2%)、喉局部控制率(93.5%)和喉功能保留率(85.1%)较高.全组患者的5年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6.2%(258/459),N0、N1、N2、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66.2%、50.5%和13.0%. 结论 T3期声门上喉癌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且多数患者可行喉部分切除术,手术方式与肿瘤侵犯的部位和范围有关.手术结合放疗未提高T3期声门上喉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刘文胜;李正江;张国芬;徐震纲;唐平章;屠规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