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肉瘤的规范化诊治势在必行

牛晓辉

关键词:骨肉瘤, 诊断, 治疗, 规范化
摘要: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好发于10 ~ 20岁的青少年,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膝关节周围.截肢曾经是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截肢后只有10% ~ 20%的患者能够长期生存,大部分患者在2年内死于肺转移[1-3].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纵隔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59岁,因咳嗽1个月、低热伴憋气1周于2010年4月17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精神差,消瘦,全身皮肤未见色素痣、黄染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减低,叩诊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啰罗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有30年吸烟史,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35×109/L,血红蛋白121 g/L,血小板31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8.3%.血气分析:pH值7.419,二氧化碳分压38.9 mm Hg,氧分压88.7 mm Hg.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2.65 L,占预计值的86.3%.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炎、慢性胃炎伴糜烂.

    作者:陈佳宁;蒋萍;郑洪;郭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生物节律调控关键基因遗传变异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生物节律调控关键基因Clock和Per2的遗传变异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使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06例乳腺癌患者和412例健康对照者位于Clock基因(rs2070062)和Per2基因(rs2304672、rs2304669、rs934945)的4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携带rs2304669-TT基因型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携带rs2304669-CC+CT基因型者的2.33倍(P=0.001).单体型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所有含有rs2304669-T等位基因的单体型均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另外3个位点未发现与乳腺癌的发病相关.结论 位于Per2基因上的rs2304669位点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生物节律调控关键基因Per2的遗传变异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可以作为乳腺癌易感性的重要分子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雯邈;袁芃;王佳玉;马飞;樊英;李青;张频;徐兵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锌指蛋白217基因对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上皮细胞HO-891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217(ZNF217)基因对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上皮细胞HO-891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pEGFP-N1-ZNF217和pEGFP-N1质粒分别转染入HO-8910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pEGFP-N1-ZNF217/HO-8910、pEGFP-N1/HO-8910和HO-8910细胞中ZNF217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采用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将pEGFP-N1-ZNF217/HO-8910和pEGFP-N1/HO-8910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pEGFP-N1-ZNF217/HO-8910和pEGFP-N1/HO-8910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均显示,转染后的pEGFP-N1-ZNF217/HO-8910细胞中ZNF217基因的表达增加.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EGFP-N1-ZNF217/HO-8910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pEGFP-N1/HO-8910细胞和HO-8910细胞(P<0.001).Boyden小室侵袭实验的结果显示,pEGFP-N1-ZNF217/HO-8910、pEGFP-N1/HO-8910和HO-8910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41.25±13.91)个/200倍视野、(82.50±11.73)个/200倍视野和(81.75±12.12)个/2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47,P<0.001).裸鼠成瘤实验的结果显示,pEGFP-N1-ZNF217/HO-8910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明显强于pEGFP-N1/HO-8910细胞(P<0.001).结论 ZNF217基因具有促进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上皮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能力,ZNF217基因的表达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黎静;宋兰林;钟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Robo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肺癌脑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Robo1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NSCLC和52例癌旁组织中Robo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72例NSCLC脑转移患者(无其他脏器转移,脑转移灶为单发)脑转移瘤组织中Robo1蛋白的表达情况.另选取17例自身对照患者,检测肺癌和脑转移瘤组织中Robo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 rank检验.结果 Robo1蛋白在癌旁组织、肺癌组织和脑转移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1/52)、13.8%(11/80)和40.3%(2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例自身对照患者中,Robo1蛋白在肺癌和脑转移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中,Robo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明显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17个月,P <0.05).结论 Robo1蛋白在癌旁组织、肺癌组织和肺癌脑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Robo1蛋白在肺癌脑转移瘤中的表达与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Robo1可能作为促癌基因促进了肺癌和脑转移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晓霞;金玲;孙增峰;谷峰;李文良;马勇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及稳定性重建结果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效果及稳定性重建的结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18例胸腰椎肿瘤患者拟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肿瘤位于胸椎10例,腰椎8例.血管瘤7例,骨巨细胞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浆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乳腺癌转移瘤各1例.18例患者均在脊髓电生理检测下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其中14例为一期后路手术,4例为一期后前联合入路.前方椎体重建方式为钛网植骨或骨水泥15例,带加强环的钛网2例,人工椎体1例.后路固定方式为椎弓根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15例,短节段固定3例;配合后方大块桥接植骨13例,碎块植骨5例.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成功整块切除,3例改为分块切除.15例顺利完成全脊椎整块切除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50.7 min,平均出血量为4850ml,术中平均输血量为4200 ml.手术相关并发症有血气胸、肋间神经疼和应激性溃疡出血等.术后1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中由A级恢复为D级1例,其余均恢复为E级,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平均为0.5分.至随访结束,1例浆细胞瘤患者和1例L5转移瘤患者发生全身肿瘤进展,但仍带瘤生存;1例L3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局部复发并肺转移,1例L4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死于其他原因;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术后,病椎邻近上下椎体间矢状面Cobb角平均为-2.57°(-26.7°~12.0°).至末次随访或翻修术前,病椎上下相邻椎体间矢状面Cobb角平均为11.5°(-17.5°~57.2°).钛网均有不同程度塌陷入椎体,平均下陷7.5 mm.钉棒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2例.3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例行前后路翻修,1例仅行后路手术更换断棒.结论 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难度大,出血多,但明显提高了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全脊椎切除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应强调后路长节段固定、大块桥接植骨及胸腰骶支具的应用,可使脊柱获得短期牢固固定和长期融合固定.

    作者:杨强;李建民;杨志平;李昕;李振峰;阎峻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雷帕霉素对骨肉瘤干细胞和人骨肉瘤细胞中雷帕霉素靶蛋白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及意义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和骨肉瘤干细胞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传导通路的影响,探讨雷帕霉素应用于骨肉瘤联合化疗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和骨肉瘤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骨肉瘤细胞球中Nanog和Oct4的表达.以0、20、50和1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骨肉瘤干细胞和人骨肉瘤MG-63细胞,采用半定量PCR和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后骨肉瘤干细胞和未经处理的骨肉瘤细胞中mTOR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后人骨肉瘤MG-63细胞和骨肉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后骨肉瘤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骨肉瘤MG-63细胞球较致密的核心部分Nanog和Oct4呈阳性表达,提示成球的骨肉瘤细胞球有干细胞特性.半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未经雷帕霉素处理的骨肉瘤干细胞中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61±0.080,明显高于人骨肉瘤MG-63细胞(0.406±0.090,P<0.05).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骨肉瘤干细胞中mTOR mRNA的表达量为0.961 ±0.060,明显低于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1.654±0.246,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比较,20、50和1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均P <0.05);20和50 nmol/L雷帕霉素对骨肉瘤干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5),但100 nmol/L雷帕霉素对骨肉瘤干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可以有效抑制骨肉瘤干细胞的成球特性.结论 雷帕霉素通过干预mTOR信号途径可以有效抑制骨肉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成球特性,这将为雷帕霉素应用于骨肉瘤联合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沛宜;张伟滨;王君;沈宇辉;魏义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患者采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其中8例为初次手术,8例为外院肿物切除后二次手术,5例为外院术后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6例患者术中采用缝匠肌或半腱肌填充术野腔隙.15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结果 7例(33.3%)患者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行清创缝合术,2例经换药后伤口乙级愈合,1例重置伤口引流管,1例重置引流管后又行清创缝合术.全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但发生多发骨转移和肺转移1例,死亡2例(死于肺转移进展1例,死于心脏疾病1例).结论 采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需要适当处理.

    作者:赵振国;于胜吉;徐立斌;张鑫鑫;叶智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反复选择性动脉栓塞及刮除术治疗高位骶骨骨巨细胞瘤的远期疗效

    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末端,以膝关节周围为主,约5% 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扁骨,以骨盆和骶骨多见.骶骨骨巨细胞瘤因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术中出血量大,治疗极为困难.既往有研究显示,对于骶骨骨巨细胞瘤行反复选择性动脉栓塞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4].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们采用反复选择性动脉栓塞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7例骶骨高位骨巨细胞瘤患者,经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秀淳;刘晓平;付志厚;徐明;许宋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3年7月至2011年7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归为研究组,从同期住院的2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未破裂者归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化验指标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分析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糖、肿瘤大径、肿瘤位置以及肝硬化、门脉癌栓和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发生情况均与自发性破裂出血无关(均P >0.05),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甲胎蛋白的水平以及肿瘤突出肝表面高度均与自发性破裂出血有关(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正常或偏低(P =0.033)以及肿瘤突出肝表面>1 cm(P =0.041)是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纤维蛋白原正常或偏低和肿瘤突出肝表面>1 cm是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游梦星;虞希祥;吴宽;林永胜;朱国庆;施昌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骨肉瘤的规范化诊治势在必行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好发于10 ~ 20岁的青少年,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膝关节周围.截肢曾经是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截肢后只有10% ~ 20%的患者能够长期生存,大部分患者在2年内死于肺转移[1-3].

    作者:牛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血流量与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特点的关系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灌注成像血流量(BF)与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特点的关系.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NSCLC患者均行CT灌注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按中位BF值将28例NSCLC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分析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患者肿瘤组织病变微血管超微结构的表现以及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 全组28例NSCLC患者的中位BF值为36.40ml·100 g-1·min-1.以中位BF值为界,将28例患者分为低灌注组(14例)和高灌注组(14例),低灌注组患者的BF值为(30.844±4.79)ml·100 g-1·min-1,高灌注组患者的BF值为(49.67±10.89)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灌注组有9例(64.3%)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高灌注组有4例(28.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低灌注组和高灌注组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8).有转移组患者的BF值为(30.78 ±5.24)ml· 100 g-1·min-1,无转移组患者的BF值为(50.73±11.16)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低灌注组患者的NSCLC微血管成熟度较高灌注组更差,表现为管腔更狭窄,基底膜完整性更差,癌细胞与管壁关系更密切,而且管腔内更容易见到癌细胞.结论 CT灌注成像的BF值可能与NSCLC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异常有关,并有助于评价NSCLC发生转移的风险.

    作者:周晖;刘进康;陈胜喜;熊曾;林国强;周漠玲;陈伟;吕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克隆形态观察及含肿瘤干细胞克隆的鉴定

    目的 动态观察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克隆在形态上的差异,比较不同克隆细胞的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并鉴定含胃癌干细胞的克隆.方法 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胃癌SGC-7901细胞克隆的形态并分类,计算克隆形成率和每种克隆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克隆细胞中CD44和CDX2的表达.分离不同形态的克隆,检测其自我更新能力.将不同形态的克隆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各组克隆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SGC-7901细胞可形成3种克隆形态,即紧密型克隆、中间型克隆和松散型克隆.SGC-7901细胞总的克隆形成率为(9.80±1.07)%,其中紧密型、中间型和松散型克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2%、56.0%和33.8%.免疫荧光法检测的结果显示,CD44在紧密型克隆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强于中间型和松散型克隆,而CDX2在紧密型克隆细胞中的表达弱.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法检测的结果一致.紧密型克隆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也较强,接种103和104个细胞的成瘤率分别为75.0%和100%.结论 SGC-7901细胞的克隆在形态和分化程度上存在差异,其中紧密型克隆可能富含胃癌干细胞.

    作者:杨宏琼;周志华;张尤历;徐岷;徐萍;吴莺;王银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628例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28例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差异,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58个月,随访期内,17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0.3%和7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状况、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癌结节、肿瘤大体形态、TNM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脉管瘤栓、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术前和术后CEA水平、术前和术后CA19-9水平以及是否为双原发癌与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相关(均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单药氟尿嘧啶类、TNM分期为Ⅲ期、术前CEA和CA19-9升高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单药氟尿嘧啶类、TNM分期为Ⅲ期、术前CEA和CA19-9升高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秦琼;杨林;周爱萍;孙永琨;宋岩;杜丰;王金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岁的Ⅲb期和Ⅳ期老年NSCLC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培美曲塞联合卡铂(PC)组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GC)组,每组35例.PC组: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卡铂按曲线下面积(AUC) =5的剂量水平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GC组: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卡铂按AUC=5的剂量水平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结果 PC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 10例,有效率为28.6%;GC组CR0例,PR 8例,有效率为22.9%.两组患者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9,P=0.584).P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8.6%和11.4%;G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11.4%.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19).GC组患者Ⅲ~Ⅳ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C组(均P<0.05).肺癌症状量表评分显示,PC组和GC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老年晚期NSCLC的疗效相近,但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可能更安全.

    作者:施勋;余新民;张沂平;赵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阻断增敏紫杉醇抗黑色素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调控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发生紫杉醇耐药和逆转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紫杉醇、20 μmol/L EGFR阻断剂AG1478、40μmol/L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阻断剂PD98059和10 μmol/L PI3K抑制剂LY294002单独或联合处理A375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A375细胞中p-EGFR、p-ERK和p-AKT蛋白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A375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0.001、0.01和0.1μmol/L紫杉醇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方式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AG1478可促进紫杉醇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0.01 μmol/L紫杉醇通过降低G0/G1期细胞含量和延长有丝分裂进程促使A375细胞发生凋亡;而0.1 μmol/L紫杉醇则使G2/M期细胞发生阻滞实现细胞凋亡.当A375细胞发生DNA损伤时,可使细胞中p-EGFR、p-ERK和p-AKT蛋白表达均升高;当阻断EGFR信号时,紫杉醇激活MAPK和PI3 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消失,且不影响紫杉醇对A375细胞周期的影响.20μmol/L AG1478阻断EGFR信号后,可使0.001和0.01 μmol/L紫杉醇诱导A375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提高1.73和1.80倍;40μmol/L PD98059阻断ERK信号后,可使0.001和0.01 μmol/L紫杉醇诱导A375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提高2.73和2.25倍;10 μmol/L LY294002阻断AKT信号后,可使0.001和0.01 μmol/L紫杉醇诱导A375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提高2.02和1.46倍.结论 紫杉醇通过激活MAPK细胞增殖信号通路和PI3 K/A KT抗凋亡信号通路使黑色素瘤A375细胞产生耐药,阻断EGFR、ERK和AKT 3个信号通路靶点可明显增敏紫杉醇的抗黑色素瘤作用.

    作者:张晓晶;张亮;刘云鹏;徐惠绵;孙平;宋金纲;罗娅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