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范春红;金明娟;宋亮;徐虹;何寒青;童峰
患者女,43岁.右肾癌术后5个月,因胸闷憋气、视物不清伴咽部异物感1个月于2005年8月4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不明原因的腰背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及MRI检查,诊为右肾肿瘤,于2005年3月16日行根治性右肾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右肾透明细胞癌,8.0 cm×5.5 cm大小,输尿管切缘未查见癌,肾上腺组织无异常.术后未做特殊治疗.1个月前出现胸闷憋气、视物不清,并自觉舌部活动僵硬及咽部异物感,伴吞咽梗阻感,无咽痛及发热.入院查体:神智清,自主体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视力均下降,尤其左眼明显,无复视.
作者:徐敏;孙惠英;王仁本;巩合义;朱昆莉;李金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76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6例患者一侧甲状腺为良性病变,另一侧为恶性病变,共计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40例.双盲法评价病变边缘、密度变化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对照病理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各种征象对于良、恶性病变中的评价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病变42例,病变清晰38例(90.5%),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13例(30.9%),颗粒状钙化3例(7.1%),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4.8%).甲状腺癌40例,边缘模糊37例(92.5%),病变内未见多发、散在、规则低密度结节,颗粒状钙化14例(35.0%),颈部淋巴结肿大31例(77.5%).增强扫描甲状腺癌34例,病变出现混杂密度19例(55.9%);增强扫描良性病变32例,2例(6.3%)为混杂密度.经统计学处理,病变边缘是否清晰,有无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有无颗粒样钙化,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无混杂密度,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病变边缘清晰,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要点;病变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混杂密度,有颗粒状钙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诊断甲状腺癌较为可靠的征象.
作者:姚雪松;罗德红;李琳;吴宁;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将自杀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融合制备成自杀性肿瘤疫苗(FC/TK),观察FC/TK对大鼠卵巢癌的免疫治疗作用,并探讨对FC/TK进行体内灭活的可行性.方法 以聚乙二醇法,用大鼠骨髓来源的DC与转导有自杀基因(HSV1-TK基因)的大鼠卵巢癌上皮细胞株NuTu-19细胞融合制备成FC/TK,在扫描电镜下观察FC/TK的形态;用3H-TdR渗入法,检测FC/TK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大鼠体内的免疫治疗实验中,以FC/TK治疗大鼠卵巢癌皮下瘤,观察肿瘤形成及肿瘤大小,分别设立经60Co照射的FC/TK组、未经自杀基因修饰的卵巢癌细胞与DC融合的疫苗(FC)组和PBS对照组.在体内灭活实验中,将FC/TK以荧光染料标记后进行大鼠体内示踪,腹腔注射羟甲基无环鸟苷(GCV)7 d后,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对大鼠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做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FC/TK为多形性,扫描电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突起.与对照组相比,FC/TK能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P<0.01).大鼠体内的免疫治疗实验结果显示,FC/TK组与FC组大鼠的成瘤时间晚于经60Co照射的FC/TK组(P<0.05),较PBS组明显延迟(P<0.01);接种NuTu-19细胞90d后,FC/TK组大鼠的平均肿瘤体积较经60Co照射的FC/TK组和PBS组明显缩小(P<0.01),但FC/TK组与F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下,经红色荧光标记的FC/TK出现在大鼠脾脏;进一步TUNEL染色显示,经GCV处理后,进入大鼠体内的FC/TK已发生凋亡.结论 FC/TK对大鼠卵巢癌有免疫治疗作用,并可由自杀基因系统控制其在体内的存活.
作者:康玉;徐丛剑;刘惜时;邵志敏;欧周罗;罗建明;吴超群;钟翠平;顾健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p14ARF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Ad-Easy系统构建并扩增了Ad-p14ARF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应用台盼蓝细胞计数法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Ad-p14ARF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滴度的Ad-p14ARF作用后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皮下肝癌移植瘤裸鼠模型,研究Ad-p14ARF在体内的抑瘤活性.结果 Ad-p14ARF可以明显抑制野生型p53和突变型p53表型的肝癌细胞增殖、生长.Annexin V/PI双染色法显示,Ad-p14ARF能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和BEL7402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比例与腺病毒滴度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凋亡相关蛋白检测提示,Ad-p14ARF能上调p53下游基因Bax、p21的表达.体内抑瘤试验显示,Ad-ECRG2可以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p14ARF基因的导入可以通过p53依赖和非依赖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望在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宋海峰;钱海利;张雪艳;梁萧;付明;林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对乳腺癌细胞株浸润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20μg/ml刀豆素(ConA)刺激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促使其表达MT1-MMP蛋白,并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然后加入外源性MMP-2原酶(proMMP-2),并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oMMP-2被激活的情况;后用侵袭实验检测细胞株的浸润能力.实验中将细胞株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A组、MMP-2组和ConA+MMP-2组,各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利用ConA刺激后,ConA组和ConA+MMP-2组的细胞均表达MT1-MMP蛋白,另两组无MT1-MMP蛋白表达.明胶酶谱分析实验发现,MMP-2组只检测到72 000原酶形式的MMP-2,ConA+MMP-2组同时检测到72 000原酶形式和64 000活酶形式的MMP-2,其余两组检测不到任何形式MMP-2.侵袭实验结果显示,ConA+MMP-2组细胞穿过Marigel胶的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其他组.结论 MT1-MMP能显著增强乳腺癌细胞株的浸润能力,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MMP-2原酶,降解肿瘤周围的基质成分实现的.
作者:姚广裕;曾木圣;林鹏;宋立兵;张星;何洁华;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假阴性患者的FDG摄取特点、影响因素,分析PET/CT检查中CT对其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行PET/CT检查者中,18F-FDGPET为阴性的17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PET图像进行视觉观察和半定量分析,并与CT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例肝癌患者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型肝细胞肝癌,其中1例有两处病灶,一处病灶FDG摄取、平扫CT密度较周围正常肝组织低下,另一处病灶FDG摄取、平扫CT均为阴性;后行增强CT显示在动脉期两处病灶均明显强化.1例胃印戒细胞癌伴右侧附件转移患者,1例腹壁、大网膜转移性腺癌患者,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和1例前列腺癌患者(高分化型)的18F-FDG PET诊断受消化道正常生理性FDG摄取或泌尿系统FDG滞留的影响.3例转移癌病变直径≤1 cm,其中2例的原发病灶FDG摄取明显增高,1例原发病灶18F-FDG PET及CT诊断为阴性.68.8%原发肿瘤、66.7%转移肿瘤在平扫CT上显示异常密度,并精确定位;而31.2%原发肿瘤、33.3%转移肿瘤病变18F-FDGPET及CT诊断均为阴性.结论 恶性肿瘤18F-FDG PET假阴性与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病灶大小有关;结合CT或重视PET显像方法可减少恶性肿瘤18F-FDG PET假阴性.
作者:董孟杰;林祥通;赵军;管一晖;左传涛;陈香;戴嘉中;姜保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1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入国产IDA(试验组)和进口IDA组(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采用IDA 8 mg/m2,d1~3;阿糖胞苷100 mg/m2,d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IDA 8 mg/m2,d1~3;长春新碱2 mg/m2,d1;环磷酰胺750 mg/m2,d1;强的松60 mg/m2,d1~14,1~2个疗程.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出现Ⅲ~Ⅳ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74.0%和7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试验组相关死亡率为3.9%(3/77),死亡原因为脑出血和败血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依次为恶心或呕吐84.4%和79.5%,感染70.1%和71.8%,口腔炎42.9%和41.0%,脱发33.8%和33.3%,转氨酶升高28.6%和28.2%,心脏毒性16.9%和10.3%,后者主要为轻度心律失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因非血液学毒性停止化疗的患者.结论 国产IDA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应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非血液学毒性可耐受.
作者:刘彦;克晓燕;马军;沈志样;张晓红;杜欣;赵一鸣;吕旌乔;展昭民;曾晓颖;许晓华;陆泽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核表达与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关系.方法 对86例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法检测BCL-10的表达,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结果 10例桥本甲状腺炎均表达BCL-10于胞浆,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中,42例(48.8%)同时表达BCL-10于胞核和胞浆,35例(40.7%)检测出API2-MALT1融合基因.BCL-10核表达的检出与API2-MALT1融合基因具有相关性(r=0.374,P=0.000).结论 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的核表达与API2-MALT1融合基因相关.
作者:李雷;李甘地;江炜;杨文秀;刘卫平;张文燕;李吉满;唐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区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电穿孔法基因转染DC,ELISA检测基因转染DC表达sVEGFR-2水平;经尾静脉给C57BL/6小鼠分别注射PBS、DC、pcDNA3.1修饰的DC(DC-vector)、pcDNA3.1/sVEGFR-2修饰的DC(DC-sVEGFR-2),连续3次,每次间隔1周,后一次免疫注射后10 d,以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VEGFR-2特异性CTL活性,藻酸钠小珠法检测肿瘤细胞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以B16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观察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以抗-CD4单抗或抗-CD8单抗分别剔除体内CD4+T细胞及CD8+T细胞,研究DC-sVEGFR-2免疫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结果 DC-sVEGFR-2能有效表达sVEGFR-2,而DC-vector和DC不表达sVEGFR-2.DC-sVEGFR-2免疫小鼠脾细胞能有效杀伤VEGFR-2+的靶细胞H5V和3LL-sVEGF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VEGFR-2-的同系EL-4和3LL细胞无杀伤作用.DC-sVEGFR-2免疫能显著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DC-sVEGFR-2免疫小鼠藻酸钠小珠中FITC-dextran的摄取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sVEGFR-2免疫组小鼠B16黑色素瘤肺转移灶数目显著减少,瘤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与DC-vector免疫组相比,肺表面转移灶数目下降81.9%(49.7±12.7∶9.0±3.2,P<0.01).体内T细胞亚群剔除试验显示,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结论 DC-sVEGFR-2免疫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诱导针对VEGFR-2的CTL应答,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显著抑制肿瘤的转移,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
作者:潘建平;翁跃颂;吴茜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40多年来,5-氟尿嘧啶(5-Fu)一直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药物.经过多年的探讨,对改进5-Fu的疗效采取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主要有:(1)采用静脉持续输注5-Fu,与静脉推注方法如Mayo方案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有效率,减轻骨髓毒性;(2)并用醛氢叶酸(CF,亦称LV)作为生化调节,可以提高客观缓解率,且患者的存活时间延长;(3)开发了一系列5-Fu衍生物,提高治疗指数,特别是2001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大肠癌一线治疗的卡培他滨(希罗达).5-Fu/LV虽然对晚期大肠癌有一定疗效,但有效率仅20%左右,而且对治疗无效的患者或缓解后病变又复发进展者,亟需开发新的有效药物.现将开普拓治疗大肠癌的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管忠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磺基转移酶(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及其与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对14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例正常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结果 SULT1A1的Arg/Arg、Arg/His和His/His的分布频率在对照组和结肠癌、直肠癌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肉、过度烹饪肉类的摄入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和既往病史后,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红肉摄入量>5 kg/年组结合SULT1A1突变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直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78(95%CI:1.08~13.20).结论 磺基转移酶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与肉类摄入联合在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陈坤;范春红;金明娟;宋亮;徐虹;何寒青;童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T对进展期原发性卵巢癌的分期和初次手术时能否完全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64例术前行全腹CT扫描的进展期原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了解手术结果的情况下,对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理想手术的标准是单个残余肿瘤的大直径≤2 cm,64例中,37例为不理想手术,27例为理想手术.对每种预测手术结果的放射学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11种放射学表现作为终的预测参数并评分,对预测指数值≥1及以上者进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的统计.ROC曲线分析用于评价CT预测手术结果的能力.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关系应用似然比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T对进展期卵巢癌的分期准确度为87.5%,其中Ⅲ期为86.5%,Ⅳ期为91.7%,CT对进展期卵巢癌的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对手术切除可能性的预测,当预测指数值≥2时,具有70.3%的准确度,确定为不理想手术,其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74.1%,PPV为78.1%,NPV为62.5%.使用预测指数值,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2±0.055.结论 CT对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分期准确性较高,预测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为中等,预测指数评分模式对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用.
作者:楼芬兰;石一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X染色体失活偏移(SXCI)与女性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集148例女性肺癌患者与289例女性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经HpaⅡ消化后,PCR扩增雄激素受体(AR)基因,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结果,比较HpaⅡ消化前后AR基因扩增产物的强度差异,计算其校正比值(CR).结果 采用CR≥10作为SXCI标准时,50岁以下的肺癌患者SXCI发生率高于相同年龄段的对照者(分别为7.9%和1.2%,P=0.046);50岁以上肺癌患者和相同年龄段的对照者SXCI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4.5%和5.4%,P=0.488).无论采用CR≥3抑或≥10为标准,女性肺癌患者中发生SXCI者的平均年龄均比未发生SXCI者提前10岁以上(P<0.05).结论 女性血细胞SXCI与肺癌的早期发生有关.
作者:李刚;苏勤;刘贵秋;巩丽;张伟;朱少君;张贺龙;冯英明;张雨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办的现代放射肿瘤学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5-17日在福州召开.余子豪教授和郑天荣教授任大会主席.美国ASTRO候任主席,MD.Anderson cancer centre的K.K.Ang教授等8位欧美学者以及17位我国著名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对现代放射肿瘤学的新进展和重要热点进行了研讨.
作者:郑天荣;李建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和骨桥蛋白(OPN)联合检测筛查胃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70例受检者,其中胃癌144例,不典型增生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3例,糜烂、溃疡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健康者91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OPN的含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PG联合OPN筛查胃癌的检验效率.结果 PGⅠ≤80 ng/ml+PGⅠ/PGⅡ≤5联合OPN≥34 ng/ml或≥30.4 ng/ml筛查胃癌与PG单筛相比,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Ⅰ≤50 ng/ml+PGⅠ/PGⅡ≤5联合OPN≥35.2 ng/ml或≥29.2 ng/ml筛查胃癌与PG单筛相比,其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联合OPN筛查与OPN单筛相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可同时达到双高;而OPN单筛仅特异度较高.结论 利用血清PG与OPN联合筛查胃癌均优于血清PG或OPN单筛,此法可能成为胃癌人群筛查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宫月华;孙丽萍;袁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TRP2(hTRP2)MHC Ⅰ多肽TRP2p180-188(SVYDFFVWL)修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增强腺病毒载体介导hTRP2(Ad hTRP2)诱发的抗小鼠黑色素瘤免疫效果.方法 Ad hTRP2免疫C57BL/6小鼠,3周后分别用Ad hTRP2或DC/SVYDFFVWL再免疫一次.用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实验和细胞内IFNγ染色(ICS)分析CTL杀伤活性和IFNγ的产生;或给免疫小鼠皮下接种B16.F10细胞,观察荷瘤小鼠的成活情况.结果 测定脾脏中6 h CTL杀伤率和产生IFNγ的CD8+T细胞比例,结果分别是:Ad hTRP2(初免)-Ad hTRP2(加强)组为68.40%±5.50%和0.67%±0.16%,DC/SVYDFFVWL(初免)-DC/SVYDFFVWL(加强)组为28.50%±6.40%和0.22%±0.07%,而Ad hTRP2(初免)-DC/SVYDFFVWL(加强)组为98.90%±0.90%和1.05%±0.21%.荷瘤实验显示,小鼠接种1×106B16.F10细胞后3个月,DC/SVYDFFVWL(初免)-DC/SVYDFFVWL(加强)组小鼠无一成活,AdhTRP2(初免)-Ad hTRP2(加强)组只有40%的小鼠存活,而Ad hTRP2(初免)-DC/SVYDFFVWL(加强)组小鼠100%存活.结论 用DC/SVYDFFVWL加强免疫能显著地增强Ad hTRP2初次免疫的效果,表明Ad hTRP2(初免)-DC/SVYDFFVWL(加强)免疫是一种克服重复应用腺病毒并不能提高抗肿瘤免疫效应的有效方式.
作者:谭晓华;刘畅;万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