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霞;李力;黎丹戎;张玮;唐步坚
40多年来,5-氟尿嘧啶(5-Fu)一直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药物.经过多年的探讨,对改进5-Fu的疗效采取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主要有:(1)采用静脉持续输注5-Fu,与静脉推注方法如Mayo方案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有效率,减轻骨髓毒性;(2)并用醛氢叶酸(CF,亦称LV)作为生化调节,可以提高客观缓解率,且患者的存活时间延长;(3)开发了一系列5-Fu衍生物,提高治疗指数,特别是2001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大肠癌一线治疗的卡培他滨(希罗达).5-Fu/LV虽然对晚期大肠癌有一定疗效,但有效率仅20%左右,而且对治疗无效的患者或缓解后病变又复发进展者,亟需开发新的有效药物.现将开普拓治疗大肠癌的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管忠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卵巢癌细胞体外侵袭黏附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Lipofectinmin介导的MMP-9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至经纤黏连蛋白诱导MMP-9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利用RT-PCR、Western blot及明胶酶谱法检测转染寡核苷酸后HO-8910PM细胞MMP-9的mRNA、蛋白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通过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侵袭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 卵巢癌细胞HO-8910PM转染MMP-9反义寡核苷酸后,MMP-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34.8%和4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酶活性也受到了抑制.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降低了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侵袭和迁移抑制率分别为22.4%和24.8%,在60min和90 min黏附抑制率分别为49.8%和38.3%.结论 MMP-9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黏附能力,MMP-9有可能成为抗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分子靶点.
作者:胡晓霞;李力;黎丹戎;张玮;唐步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方法 收集123例正常肺组织和176例肺癌组织,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对组织DNA中EGFR外显子19~21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肺组织中EGFR基因均为野生型,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率为32.4%(57/176例),其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分别占突变总数的64.9%(37/57例)和31.6%(18/57例),外显子20突变少见,仅占3.5%(2/57例).外显子19突变发生在第746~753位密码子,均为碱基缺失突变,有7种不同类型.外显子20突变发生在第789~793位密码子,为碱基替换突变.外显子21突变全部是第858位密码子碱基替换突变.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肺腺癌和腺鳞癌.结论 EGFR基因突变是一种肿瘤特异性的体细胞遗传改变,突变发生率约占肺癌总数的1/3,其中以外显子19和21为主.女性、肺腺癌和腺鳞癌中突变多见.
作者:董强刚;韩宝惠;黄进肃;杨立民;黄建;赵春英;卢丽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单个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6例单个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比较单个淋巴结转移与105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别.结果 152例Vater壶腹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26例单个淋巴结转移,占转移淋巴结的55.3%(26/47),84.6%(22/26)的单个淋巴结转移位于胰头十二指肠周围,4例发生跳跃转移.x2检验显示,单个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P=0.007)、分化程度(P=0.003)、T分期(P=0.000)、胰腺受侵(P=0.009).结论 单个淋巴结转移多位于胰头十二指肠周围,开展前哨淋巴结(SLN)检查有利于指导Vater壶腹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作者:单毅;赵东兵;车旭;王成峰;吴健雄;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和骨桥蛋白(OPN)联合检测筛查胃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70例受检者,其中胃癌144例,不典型增生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3例,糜烂、溃疡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健康者91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OPN的含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PG联合OPN筛查胃癌的检验效率.结果 PGⅠ≤80 ng/ml+PGⅠ/PGⅡ≤5联合OPN≥34 ng/ml或≥30.4 ng/ml筛查胃癌与PG单筛相比,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Ⅰ≤50 ng/ml+PGⅠ/PGⅡ≤5联合OPN≥35.2 ng/ml或≥29.2 ng/ml筛查胃癌与PG单筛相比,其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联合OPN筛查与OPN单筛相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可同时达到双高;而OPN单筛仅特异度较高.结论 利用血清PG与OPN联合筛查胃癌均优于血清PG或OPN单筛,此法可能成为胃癌人群筛查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宫月华;孙丽萍;袁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43岁.右肾癌术后5个月,因胸闷憋气、视物不清伴咽部异物感1个月于2005年8月4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不明原因的腰背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及MRI检查,诊为右肾肿瘤,于2005年3月16日行根治性右肾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右肾透明细胞癌,8.0 cm×5.5 cm大小,输尿管切缘未查见癌,肾上腺组织无异常.术后未做特殊治疗.1个月前出现胸闷憋气、视物不清,并自觉舌部活动僵硬及咽部异物感,伴吞咽梗阻感,无咽痛及发热.入院查体:神智清,自主体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视力均下降,尤其左眼明显,无复视.
作者:徐敏;孙惠英;王仁本;巩合义;朱昆莉;李金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T对进展期原发性卵巢癌的分期和初次手术时能否完全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64例术前行全腹CT扫描的进展期原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了解手术结果的情况下,对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理想手术的标准是单个残余肿瘤的大直径≤2 cm,64例中,37例为不理想手术,27例为理想手术.对每种预测手术结果的放射学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11种放射学表现作为终的预测参数并评分,对预测指数值≥1及以上者进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的统计.ROC曲线分析用于评价CT预测手术结果的能力.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关系应用似然比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T对进展期卵巢癌的分期准确度为87.5%,其中Ⅲ期为86.5%,Ⅳ期为91.7%,CT对进展期卵巢癌的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对手术切除可能性的预测,当预测指数值≥2时,具有70.3%的准确度,确定为不理想手术,其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74.1%,PPV为78.1%,NPV为62.5%.使用预测指数值,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2±0.055.结论 CT对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分期准确性较高,预测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为中等,预测指数评分模式对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用.
作者:楼芬兰;石一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肺部肿块良恶性鉴别的应用价值,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对104例胸部X线或CT怀疑肺癌的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两种检查在1周内全部完成.对肺部病变的18F-FDG浓聚程度及特征进行分析,以局部斑块状放射性异常浓聚灶为阳性(肺癌);无明显放射性浓聚或浓聚呈云片状、散在性模糊的影像为阴性(良性).三项肿瘤标志物中有1项或1项以上超过正常值上限即为阳性(肺癌).上述检查完成后1个月内得到病理等终诊断结果.结果 66例患者确诊为肺癌,38例为肺部良性病变.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0%、77.2%和77.9%;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6.0%、60.9%和64.4%.统计结果显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在5例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检查假阴性的肺癌患者中,有4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为阳性,提示后者对肺癌的诊断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杨吉刚;李春林;龚民;邹兰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磺基转移酶(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及其与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对14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例正常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结果 SULT1A1的Arg/Arg、Arg/His和His/His的分布频率在对照组和结肠癌、直肠癌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肉、过度烹饪肉类的摄入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和既往病史后,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红肉摄入量>5 kg/年组结合SULT1A1突变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直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78(95%CI:1.08~13.20).结论 磺基转移酶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与肉类摄入联合在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陈坤;范春红;金明娟;宋亮;徐虹;何寒青;童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区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电穿孔法基因转染DC,ELISA检测基因转染DC表达sVEGFR-2水平;经尾静脉给C57BL/6小鼠分别注射PBS、DC、pcDNA3.1修饰的DC(DC-vector)、pcDNA3.1/sVEGFR-2修饰的DC(DC-sVEGFR-2),连续3次,每次间隔1周,后一次免疫注射后10 d,以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VEGFR-2特异性CTL活性,藻酸钠小珠法检测肿瘤细胞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以B16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观察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以抗-CD4单抗或抗-CD8单抗分别剔除体内CD4+T细胞及CD8+T细胞,研究DC-sVEGFR-2免疫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结果 DC-sVEGFR-2能有效表达sVEGFR-2,而DC-vector和DC不表达sVEGFR-2.DC-sVEGFR-2免疫小鼠脾细胞能有效杀伤VEGFR-2+的靶细胞H5V和3LL-sVEGF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VEGFR-2-的同系EL-4和3LL细胞无杀伤作用.DC-sVEGFR-2免疫能显著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DC-sVEGFR-2免疫小鼠藻酸钠小珠中FITC-dextran的摄取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sVEGFR-2免疫组小鼠B16黑色素瘤肺转移灶数目显著减少,瘤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与DC-vector免疫组相比,肺表面转移灶数目下降81.9%(49.7±12.7∶9.0±3.2,P<0.01).体内T细胞亚群剔除试验显示,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结论 DC-sVEGFR-2免疫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诱导针对VEGFR-2的CTL应答,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显著抑制肿瘤的转移,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
作者:潘建平;翁跃颂;吴茜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办的现代放射肿瘤学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5-17日在福州召开.余子豪教授和郑天荣教授任大会主席.美国ASTRO候任主席,MD.Anderson cancer centre的K.K.Ang教授等8位欧美学者以及17位我国著名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对现代放射肿瘤学的新进展和重要热点进行了研讨.
作者:郑天荣;李建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对乳腺癌细胞株浸润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20μg/ml刀豆素(ConA)刺激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促使其表达MT1-MMP蛋白,并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然后加入外源性MMP-2原酶(proMMP-2),并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oMMP-2被激活的情况;后用侵袭实验检测细胞株的浸润能力.实验中将细胞株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A组、MMP-2组和ConA+MMP-2组,各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利用ConA刺激后,ConA组和ConA+MMP-2组的细胞均表达MT1-MMP蛋白,另两组无MT1-MMP蛋白表达.明胶酶谱分析实验发现,MMP-2组只检测到72 000原酶形式的MMP-2,ConA+MMP-2组同时检测到72 000原酶形式和64 000活酶形式的MMP-2,其余两组检测不到任何形式MMP-2.侵袭实验结果显示,ConA+MMP-2组细胞穿过Marigel胶的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其他组.结论 MT1-MMP能显著增强乳腺癌细胞株的浸润能力,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MMP-2原酶,降解肿瘤周围的基质成分实现的.
作者:姚广裕;曾木圣;林鹏;宋立兵;张星;何洁华;杨名添;戎铁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能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合理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3月我院收治的312例不能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312例患者中,定期随访289例,失访23例,随访率92.6%.随访2~158个月,平均36.5个月.73例患者行肝癌冷冻手术治疗(包括TACE治疗后二期肝癌冷冻手术11例),术后配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等综合治疗;239例患者实施以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29例患者经TACE治疗后获得二期手术探查.二期手术探查中,18例行肝切除手术,11例行肝癌冷冻手术.73例肝癌冷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38.4%和27.4%;18例二期肝切除手术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7.8%和55.6%;以TACE为主综合治疗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1%、29.0%和10.0%;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0%、34.0%和16.7%.结论 不能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应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首选适合患者本身肿瘤类型的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多元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陈曙光;张双民;赵海涛;张宁;韩凯;王少斌;曲强;魏学;芮静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核表达与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关系.方法 对86例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法检测BCL-10的表达,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结果 10例桥本甲状腺炎均表达BCL-10于胞浆,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中,42例(48.8%)同时表达BCL-10于胞核和胞浆,35例(40.7%)检测出API2-MALT1融合基因.BCL-10核表达的检出与API2-MALT1融合基因具有相关性(r=0.374,P=0.000).结论 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的核表达与API2-MALT1融合基因相关.
作者:李雷;李甘地;江炜;杨文秀;刘卫平;张文燕;李吉满;唐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在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2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制作液基薄片进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随访组织活检结果,并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p16INK4a在宫颈细胞学诊断的鳞状细胞癌(SCC)、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和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病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7/7)、92.2%(107/116)、24.3%(17/70)、100.0%(14/14)和36.4%(4/11).150例p16INK4a阳性者中,111例有组织活检诊断,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者97例(87.4%);70例p16INK4a阴性者中,18例有组织活检诊断,无一例CIN2及以上病变.p16INK4a在CIN2及以上病变与在CIN1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R-HPV DNA的阳性率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16INK4a在宫颈HSIL及以上病变中高表达,有利于高危病例的筛选.
作者:李旻;曹箭;王乃鹏;李龙玉;李凌;乔友林;潘秦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p14ARF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Ad-Easy系统构建并扩增了Ad-p14ARF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应用台盼蓝细胞计数法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Ad-p14ARF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滴度的Ad-p14ARF作用后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皮下肝癌移植瘤裸鼠模型,研究Ad-p14ARF在体内的抑瘤活性.结果 Ad-p14ARF可以明显抑制野生型p53和突变型p53表型的肝癌细胞增殖、生长.Annexin V/PI双染色法显示,Ad-p14ARF能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和BEL7402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比例与腺病毒滴度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凋亡相关蛋白检测提示,Ad-p14ARF能上调p53下游基因Bax、p21的表达.体内抑瘤试验显示,Ad-ECRG2可以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p14ARF基因的导入可以通过p53依赖和非依赖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望在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宋海峰;钱海利;张雪艳;梁萧;付明;林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76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6例患者一侧甲状腺为良性病变,另一侧为恶性病变,共计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40例.双盲法评价病变边缘、密度变化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对照病理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各种征象对于良、恶性病变中的评价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病变42例,病变清晰38例(90.5%),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13例(30.9%),颗粒状钙化3例(7.1%),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4.8%).甲状腺癌40例,边缘模糊37例(92.5%),病变内未见多发、散在、规则低密度结节,颗粒状钙化14例(35.0%),颈部淋巴结肿大31例(77.5%).增强扫描甲状腺癌34例,病变出现混杂密度19例(55.9%);增强扫描良性病变32例,2例(6.3%)为混杂密度.经统计学处理,病变边缘是否清晰,有无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有无颗粒样钙化,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无混杂密度,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病变边缘清晰,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要点;病变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混杂密度,有颗粒状钙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诊断甲状腺癌较为可靠的征象.
作者:姚雪松;罗德红;李琳;吴宁;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