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结直肠肿瘤不同阶段中的表达

徐梅华;邓长生;朱尤庆;赵勇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腺癌, 细胞凋亡
摘要:变性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被认为是在光镜下观察到的早期大肠黏膜癌前病变.我们对结直肠肿瘤不同阶段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34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进行研究,以探讨在结直肠肿瘤形成各阶段中细胞动力学变化规律,以及iNOS对细胞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转移能力差异相关分子的研究

    目的鉴定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差异表达的转移相关分子,探讨肺巨细胞癌的转移机制.方法以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即PLA801D、PLA801C)为转移模型,通过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实验,验证高、低转移株间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差异.以明胶酶谱实验,分析肿瘤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活性;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分泌的MMP-2、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和TIMP-2)的蛋白水平,以及p53、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p16、CD44(V6)异构体、细胞骨架蛋白(CK18)、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和肿瘤转移抑制蛋白(nm23-H1)的蛋白水平;以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MMP-2、MMP-9、TIMP-1、TI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水平.结果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PLA801D的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高于低转移株PLA801C,大约为后者的4倍.PLA801D细胞株分泌的MMP-2活性高于PLA801C细胞株,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分泌的MMP-2蛋白以及细胞内MMP-2 mRNA水平显著增高所致.在PLA801D细胞株内,p53、PCNA、CK18蛋白和VEGF mRNA为显著高表达,p16、E-cadherin和nm23-H1蛋白为显著低表达,而MMP-9、TIMP-1、TIMP-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在高、低转移株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间存在转移能力和转移表型的显著差异,经鉴定的差异表达分子可能在促进或抑制肺巨细胞癌细胞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蒋代凤;陆应麟;邱宗荫;贺福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皮肤霍奇金病一例

    患者女,43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大腿内侧近股根部生长一皮下结节,约米粒大,红色,无痛痒.半年来,结节呈进行性增大,伴有压疼和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局部皮肤呈暗红色.在外院行皮下结节切除术后于2003年3月入我院.

    作者:刁兰萍;刘丽宏;王红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褪黑素对H22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褪黑素(MLT)在体外对H22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及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对bcl-2、bax及凋亡细胞进行检测.结果经MLT孵育相同的时间后,凋亡指数(AI)随MLT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中等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5-Fu组与低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同一药物浓度下,中等剂量组、大剂量组及5-Fu组在孵育24,36 h后,其AI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MLT浓度增加,bcl-2的表达呈降低趋势,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孵育24,36 h后,bcl-2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MLT浓度增加,bax表达在24 h内呈上升趋势,随时间延长变化不大.结论 MLT在体外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且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其促凋亡作用增强,bcl-2和bax参与了其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宫丽华;任大宏;熊密;鲁志强;王西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化疗栓塞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前瞻性评估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对30例HCC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和4周测量血清VEGF水平,TACE术后3个月评估复发转移发生情况.结果 30例HCC患者术前血清VEGF表达范围为154.47±90.17 pg/ml,术后血清VEGF表达较术前增高(P<0.05).在碘油分布不均匀及门静脉癌栓组中,血清VEGF表达增高.追踪半年后,血清VEGF水平升高者中有74%复发,而血清VEGF表达下降者无一例复发.结论 HCC患者TACE后血清VEGF表达增加,与复发转移发生有关.

    作者:熊正平;杨树仁;肖恩华;周顺科;张子曙;梁赵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国产盐酸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4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药试验组(A组):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2加生理盐水100ml或200 ml,于30~60min内静脉滴注,第1,8,15天各1次,每28 d为1个周期;联合试验组(B组):在单药方案基础上加顺铂30 mg/,2,60~120min内静脉滴注,第1,2,3天各1次,28 d为1个周期;联合对照组(C组):以健择代替盐酸吉西他滨.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入组的124例中,可评价疗效病例115例.A组40例中,9例(22.5%)达PR;B组36例中,15例(41.7%)达PR;C组39例中,15例(38.5%)达PR.B组与C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552).第二周期后,有117例患者可评价不良反应.Ⅲ~Ⅳ度恶心、呕吐、纳差的发生率以B组为高,C组的血液学毒性高于A组,B、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国产盐酸吉西他滨是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药物,使用安全,联合顺铂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健择联合顺铂相近.

    作者:刘淑俊;邸立军;王洁;李蓉;杨岚;孙红;张茂宏;黎莉;刘基巍;高亚杰;孙辉;徐光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靶区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影像学肉眼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与病理学GTV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明确NSCLC患者影像学GTV与病理学GTV之间的关系,明确NSCLC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电镜下侵袭关系,以精确确定CTV边缘.方法 2001年2月~2002年2月间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术前行CT检查,确定肿瘤在冠状轴(X轴)、矢状轴(Y轴)、人体长轴(Z轴)三维径线上的大小;术后病理检查,确定肿瘤在X、Y、Z轴径线上的大小及各径线上的侵袭距离.结果在不考虑电镜下侵袭的情况下,影像学的GTV与病理学的GTV在三维方向上是基本吻合的;腺癌平均侵袭范围为2.18 mm,鳞癌为1.33 mm(P=0.001).腺癌的侵袭范围95%在7 mm之内,鳞癌为5 mm.结论影像学的GTV与病理学的GTV是基本吻合的,在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靶区定位时,可以用影像学的GTV代替病理学的GTV.从GTV到临床靶区的扩充区,腺癌需要7 mm包括95%的侵袭范围,而鳞癌仅需5 mm.

    作者:李万龙;于金明;刘国华;仲伟霞;李文武;张百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喉鳞癌原发灶和切缘p53蛋白表达及其与术后放疗的关系

    目的分析喉鳞癌原发灶和病理学阴性切缘中p53蛋白表达与术后放疗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喉鳞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理学阴性切缘和原发灶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切缘和原发灶中p53阳性率分别为19.4%(13/67)和50.7%(34/67).在原发灶p53阳性组中,与术后未放疗者相比,术后放疗者的生存率较未放疗者高(P=0.000 5),复发率比较低(P=0.002);而在原发灶p53阴性组中,术后放疗者的生存率、复发率与未放疗者差异无显著性(P=0.409 6,P=0.175).在切缘p53蛋白阳性组中,术后放疗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与未放疗者差异无显著性(P=0.378 1,P=1.0);在切缘p53蛋白阴性组中,术后放疗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与未放疗者差异无显著性(P=0.074 3,P=0.248).结论对喉鳞癌原发灶p53蛋白阳性表达者进行术后放疗是有必要的,但病理学阴性、而p53蛋白阳性切缘暂不能作为术后放疗与否的依据.

    作者:夏良平;曾宗渊;郭朱明;饶慧兰;曾敬;许光普;侯景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p53C末端356~393氨基酸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去除C末端356~393氨基酸p53对人肺癌细胞恶性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 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去掉C末端356~393区37个氨基酸残基p53和全长p53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EGFP-p53(del),pEGFP-p53].p53缺失和突变的人肺癌细胞系801D为受体细胞,lipofectin介导质粒转染细胞.G418筛选,建立转染克隆细胞系.以PCR、荧光显微镜检查外源基因的表达;以集落形成和裸鼠移植瘤试验检测细胞体内外恶性增殖能力;以移植瘤或接种部位细胞团印片检查荧光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转染克隆细胞系pEGFP-p53-801D、pEGFP-p53(del)-801D和pEGFP-801D,证明有外源p53基因存在和外源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pEGFP-p53(del)-801D体外集落形成抑制率为99.6%,pEGFP-p53-801D为81.1%,pEGFP-p53(del)-801D细胞恶性增殖能力明显低于pEGFP-p53-801D(P<0.01).pEGFP-p53(del)-801D形成的少数集落也有外源p53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裸鼠移植瘤试验显示,对照组801D和pEGFP-801D移植瘤为阳性(4/4,4/4),pEGFP-p53(del)-801D和pEGFP-p53-801D移植瘤为阴性,接种细胞部位仍有残留细胞团存在,有少数表达荧光蛋白的活细胞.结论去除C末端356~393氨基酸的p53,在体外可明显增加对p53突变和缺失的人肺癌细胞恶性增殖的抑制作用.外源p53对癌细胞恶性增殖抑制作用表现为异质性.

    作者:汪惠;李金照;赖百塘;杨学惠;张春彦;岳文涛;湛秀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椎椎体骨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0岁.因颈部疼痛、双上肢肌力逐渐减退、行路困难45 d入院.入院后行MRI检查,发现颈6,7椎体形态尚正常,椎间隙变窄,间盘信号异常;病变椎体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椎旁和椎体后方有软组织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向后突入椎管使同平面脊髓受压.

    作者:赵云辉;许乙凯;陈大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核素淋巴显像法术中定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目的研究核素淋巴显像法术前显像和术中γ探测相结合定位活检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病理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癌、肿块直径≤5.0 cm、临床上腋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术前在肿块或活检腔周围腺体内分4点注射18.5MBq/0.5ml99mTc-硫胶体(标记率>98%,胶体颗粒大小为100~200 nm),核素显像和术中γ探测仪定位活检乳腺癌SLN.所有患者行同期根治术,切除的SLN与区域清扫标本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乳腺癌SLN核素淋巴显像检出率为88.1%,术中γ探测仪检出率为97.6%.SLN的灵敏度为93.3%(14/15),准确性为97.6%(40/41),假阴性率为6.7%(1/15),特异性为100%(26/26).结论核素淋巴显像法术前显像和术中γ探测相结合定位活检乳腺癌SLN能准确反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改进核素显像剂品质、注射核素显像剂方式和探测方法,可提高定位活检SLN的检出率.

    作者:楼岑;黄中柯;宋向阳;张大平;黄华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癌手术后经动脉化疗泵区域灌注疗法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胰腺癌切除术后经股动脉插管行腹腔动脉灌注5-Fu能抑制肝脏转移,并显著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现将我们近年来开展的有关胰腺癌扩大切除术后,经动脉化疗泵行区域灌注化疗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平;王春友;熊炯炘;刘芳;周峰;陈立波;陈鑫;范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开普拓治疗大肠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开普拓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237例大肠癌患者分为开普拓单药治疗组、开普拓+DGM方案组和开普拓+Mayo方案组,单药组开普拓剂量为270mg/m2,联合化疗组开普拓剂量为150 mg/m2.开普拓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不少于30 min.结果 全组可评价疗效者186例,其中开普拓单药组的有效率为27.9%,开普拓+DGM方案组为32.7%,开普拓+Mayo方案组为27.3%.在初治55例患者中,开普拓单药组、开普拓+DGM方案组和开普拓+Mayo方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28.9%和50.0%;复治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26.4%、34.8%和22.2%.本组主要不良反应有胆碱能症状、迟发性腹泻和粒细胞减少,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开普拓的疗效和毒副反应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作者:开普拓临床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乳腺癌细胞异质性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细胞系亚群的异质性及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乳腺癌细胞系MCF-7亚群,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人乳腺癌细胞系各亚群的DNA含量、细胞周期时相分布,以MTr法测定各亚群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各亚群间在DNA含量、细胞周期时相分布方面存在异质性,该异质性可导致各亚群细胞增殖能力和对抗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差异.结论肿瘤细胞自身遗传不稳定性可使肿瘤细胞在其演进过程中失去单克隆性,并发生亚克隆性生长,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包括DNA含量、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的差异,并且终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表型的改变.

    作者:田海梅;傅军;曹冬艳;石晓燕;郦皆秀;邵长君;马冬梅;黄宏;李茉;曲平;刘朝阳;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软组织非霍奇金B细胞型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67岁.因右背部不适2个月,发现肿块4 d,于2003年3月15日住院治疗.查体:无发热,血压160/85 mmHg,浅表淋巴结末触及.

    作者:于会明;于金明;范廷勇;蔡淑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病理学特性的观察与研究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tumor,DSRCT)是一种近年来才被认识的特殊型高度恶性肿瘤,为了解DSRCY的特性,我们着重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研究.

    作者:季天海;邓军;张哉根;余英豪;刘庆宏;曾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膀胱移行上皮癌螺旋CT增强扫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膀胱癌螺旋CT增强早期的表现,探讨癌灶的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53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SCT)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40~45 s进行扫描),测得肿瘤灶的CT强化值.术后对每一个病灶行病理分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研究,用统计学分析癌灶的CT强化值与病理分级、VEGF、MVD等的相关性.结果 73个膀胱癌灶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不同病理分级癌灶的CT强化均值、MVD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CT强化均值与MVD呈高度相关(r=0.936,P<0.001),与病理分级相关(r=0.75,P<0.001),与VEGF表达不相关.VEGF与MVD、病理分级不相关.结论膀胱癌在SCT增强早期的CT强化值与MVD、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此期膀胱癌的CT强化值可反映癌灶内的微血管生成情况与血供情况.

    作者:谢琦;张静;江新青;陈胜利;王奇玲;许进;古杰洪;郑一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扁桃体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扁桃体痛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4例扁桃体癌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情况不同,采用经口入路、下颌骨切开外旋入路、下颌骨切除入路、经舌骨入路等4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以胸大肌肌皮瓣、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舌瓣后置、软腭黏膜瓣修复组织缺损.所有患者术后行放疗.结果 3年生存率为76.0%,5年生存率为60.8%.患者咀嚼、吞咽、呼吸、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大限度地重建患者的口咽功能,并辅以术后放疗,可显著提高扁桃体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立强;解光;潘新良;栾信庸;魏奉才;王勇;杨秋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天津地区肺癌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肺癌危险因素,进一步为肺癌危险因素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年龄在30~75岁之间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93例和正常对照组259例,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等.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被动吸烟、饮酒和恶性肿瘤家族史、职业均与肺癌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吸烟、被动吸烟、10年前月人均收入、10年前人均住房面积和体质指数(OR分别为3.302,1.193,1.003,1.067和0.913).结论吸烟和被动吸烟为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10年前月人均收入和10年前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大;较高的体质指数则为肺癌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陈可欣;徐卫历;贾真琳;于满;王庆生;董淑芬;王继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初步观察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分泌Ⅳ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VM)中的作用,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158例,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CD31和VEGF双重染色及Ⅳ型胶原染色.通过网格计数法,比较CD31与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别及分布特点,以及有VM的点阵和无VM的点阵VEGF表达的差别.结果 VM的基底膜样结构表现为PAS及Ⅳ型胶原阳性;无VM的双向分化肿瘤VEGF表达高于有VM者,其中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二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S阳性物质和Ⅳ型胶原参与构建了VM的管壁,VEGF表达的差别表明VM的存在可以提供肿瘤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

    作者:郝希山;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结直肠肿瘤不同阶段中的表达

    变性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被认为是在光镜下观察到的早期大肠黏膜癌前病变.我们对结直肠肿瘤不同阶段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34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进行研究,以探讨在结直肠肿瘤形成各阶段中细胞动力学变化规律,以及iNOS对细胞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作者:徐梅华;邓长生;朱尤庆;赵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