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肝癌细胞系HCC-9903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刘军;王占民;刘博;吴小鹏;刘春生;高英茂

关键词:肝癌细胞系HCC-9903, 肿瘤细胞, 培养的
摘要:我们以手术切除标本作原代培养,新建一株人肝癌细胞系,目前已维持培养18个月,传代120代,生长稳定,命名为HCC-9903(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9903).现报告如下.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爱民;程红岩;陈栋;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中易于误解的若干问题

    对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DNA倍体作分析,可为肿瘤病理及其临床诊疗和患者预后提供较客观的信息.然而,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中一些易于混淆和误解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作者:夏潮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多元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 mRNA的表达等因素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在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119例原发性胃癌10项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越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越高;MMP-9阳性表达而TIMP-1阴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MMP-9阴性表达而TIMP-1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低;胃癌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 mRNA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较高.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强度、MMP-9和TIMP-1表达失衡情况及胃癌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 mRNA的表达情况,可作为术前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

    作者:张声;林华;李莉;林建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以前列腺器官特异性抗原指标测定前列腺癌微转移

    我们应用RT-巢式PCR方法,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及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为标志,对不同临床分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前列腺癌的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准确的指标。

    作者:赵洪;张琚;冯剑利;刘涛;吴明明;强万明;宋永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小板生成素Ⅱ对失血性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Ⅱ(thrombopoietin, TPOⅡ)体内的生物学活性对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前采尾静脉血,了解小鼠血小板正常值.实验中通过腹腔连续7 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并于第7天及第14天采眶静脉血0.5 ml,测定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同时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用药后第7天,TPOⅡ配体Ⅰ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P<0.05),与rhTPO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4天,TPOⅡ的两个实验组的血小板数均较同期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TPOⅡ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血小板数均呈升高趋势.在第7天眶静脉采血后,各组小鼠均陆续出现死亡,但TPOⅡ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死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TPOⅡ可促进小鼠外周血小板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血性血小板减少的小鼠的死亡率.

    作者:陈运贤;刘天浩;赵洪云;林旭滨;姚麟;钟立业;欧瑞明;钟雪云;苏薇薇;徐培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氩氦刀经皮治疗肝癌中的鞘内止血法

    氩氦刀冷冻头直径为3 mm,在经皮治疗肝癌过程中易引起肝脏的出血.我们通过留置在肝脏穿刺通道内的鞘管,用明胶海绵对肝脏穿刺通道进行填塞止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安;邱国钦;向鑫;崔殿龙;陈玉强;戴禄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实验性癌症恶病质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IL-1、IL-6与癌症恶病质的关系,观察消炎痛对癌症恶病质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肺腺癌(LA795)接种T739小鼠建立癌症恶病质实验模型,测定荷瘤前后不同阶段小鼠血清IL-6、IL-1、TNF-α的水平及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变化及体重变化,并且观察消炎痛对癌症恶病质的治疗效果.结果癌症恶病质小鼠的体重、血糖、血甘油三酯、血总蛋白显著低于非荷瘤组,而血清IL-6、TNF-α和IL-1水平显著高于非荷瘤组.消炎痛治疗后,恶病质小鼠的体重、摄食量、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总蛋白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提高且生存时间延长,同时,IL-6、TNF-α、IL-1的血清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 IL-6、TNF-α、IL-1参与了本动物模型的癌症恶病质诱导.通过抑制IL-6、TNF-α、IL-1的升高,消炎痛具有改善癌症恶病质的作用.

    作者:牛旗;李同度;刘爱国;董慧明;宋德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周期蛋白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功能及意义的深入研究

    目的深入研究周期蛋白D1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以Western blot方法确定D型周期蛋白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谱及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双参数法,确定cyclin D1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模式;结合反义硫代磷酸化寡聚脱氧核苷酸和抗体剔除实验,分别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抑制、中和cyclin D1的表达,探讨其在鼻咽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鼻咽癌细胞中,D型周期蛋白的表达谱为D1、D2、D3均表达型,cyclin D1在两株鼻咽癌细胞均有过表达.cyclin 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呈细胞周期依赖性,在G0/G1期表达高,S期及G2/M期下降,但仍可检测到.反义cyclin D1硫代磷酸化寡聚脱氧核苷酸和抗体剔除实验可以有效抑制蛋白质表达,抑制细胞进入S期.结论鼻咽癌细胞系中,D型周期蛋白的表达谱为D1、D2、D3均表达型,cyclin D1在鼻咽癌细胞中有过表达,且表达呈细胞周期依赖性,cyclin D1可能是鼻咽癌细胞G1/S期行进中必不可少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作者:赵晓荣;邓琳;翁新宪;顾焕华;邓锡云;曹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32例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自1991年6月至2000年4月,用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32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3例,霍奇金病(HD)9例;行自体骨髓移植(ABMT)12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0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均采用常规化疗(CE或CHOP)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GM-CSF;或G-CSF+GMCSF)10 μg*kg-1*d-1.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和MEL140 mg/m2(或+Vp-16 200 mg)+单次全身照射(TBI)8 Gy.结果全部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随访至2000年5月30日,中位随访1 020 d.处于无病生存者24例(75.0%),1,2年无病生存分别为78.1%(25/32)和46.9%(15/32),长存活8年.8例(25.0%)复发.全组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对预后不良复发或敏感的恶性淋巴瘤疗效佳,优于常规化疗.APBSCT造血恢复比ABMT快.预处理方案中含TBI的放疗组与单用联合化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含放疗组副作用大.

    作者:王华庆;崔秀珍;邵莹;佟仲生;任宝柱;戴荣增;郝希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畸胎瘤一例

    患者女,36岁.因反复发热、咳嗽、咯血4年入院.体检:体温37.6℃,右肺呼吸动度较左侧稍弱,右中肺野语颤减低,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低,并可闻及干罗音及湿罗音.CT扫描提示右肺中叶囊状病灶,支气管造影显示右肺中叶、上叶支气管扩张.术中所见:右肺中叶及上叶前段明显实变,与前缘壁胸膜及纵隔、心包、下肺紧密黏连,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行右肺上中叶切除术.病理检查:右肺上中叶明显实变,上叶下部见一厚壁囊腔,直径约3 cm,壁灰白,附有毛发.壁周可见多个小脓腔,并有灶性出血,两肺叶黏连.镜检:肺上叶囊腔壁衬鳞状上皮,其下见较多皮脂腺、汗腺、毛囊及脂肪、平滑肌组织.病理诊断:右肺上叶成熟囊性畸胎瘤并慢性化脓性炎症.

    作者:施荣杰;李正金;黄维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左颊部恶性造釉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9岁.因右髋关节疼痛2月余,于2001年2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10月因左颊瘘2年余在外院行左颊瘘及部分坏死腮腺组织切除、皮瓣填塞术,病理诊断:左颊部鳞癌.入院查体:左颊部有一长约5 cm的手术疤痕.右髋关节无红、热、肿胀,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下方压痛,伸、屈功能正常.“4”字试验(+),轴向叩痛(+),Thomas征(-).实验室检查:血沉75 mm/h,碱性磷酸酶414 U/L.X线片示:右髋臼、股骨颈、股骨大粗隆及双侧耻骨见斑片状溶骨性破坏.ECT全身骨显像示:右枕骨、左肩峰、左肩胛骨下角、第9~11胸椎、第1~2腰椎、右髋臼、股骨头、股骨颈、股骨粗隆、股骨中、下段及左胫骨上端放射性异常浓聚.初步诊断为:全身多处转移性骨肿瘤.右耻骨联合及左肩胛骨下角活检术中见上述部位骨质疏松,色泽正常,周围软组织均未被侵犯.

    作者:陈飚;赵春和;叶学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在乳腺癌疗效追踪中的应用

    据文献报道,组织多肽抗原(TPA)存在着35种抗原决定簇,其中2种与肿瘤细胞的活性有关。分离和测定其中1种抗原决定簇M3,然后对其进行DNA基因克隆,再人工合成M3抗原决定簇(21aa),并用小鼠生产出抗这一抗原决定簇结构的单抗。该M3单抗被用以开发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商品名:TPSTM)的测定。应用TPSTM可对血清中细胞角质蛋白18片断上的相应抗原进行定量测定。

    作者:齐军;车轶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1B55kDa缺陷型腺病毒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研究

    目的探讨E1B55kDa缺陷型腺病毒dl1520对肝癌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用dl1520分别感染p53基因型不同的人肝癌细胞,感染后第4天用染色的方法检测存活细胞.用RT-PCR检测细胞内p53和p21Waf-1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检测腺病毒衣壳蛋白hexon基因的表达证实腺病毒的感染.在SCID裸鼠瘤体内注射dl1520,观察dl1520对肝癌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结果 p53基因缺失的肝癌细胞Hep3B对dl1520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敏感,超过60%的细胞被杀伤,而不足20%的PLC/PRF/5(p53基因突变型)和HepG2(p53基因野生型)肝癌细胞被杀伤.腺病毒感染后,HepG2细胞内p53和p21Waf-1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瘤体内注射dl1520,可显著抑制Hep3B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而对PLC/PRF/5和HepG2的裸鼠移植瘤则无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E1B55kDa缺失的腺病毒可以选择性地杀伤p53基因缺失的肝癌细胞,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手段.

    作者:赵健;吕岩;郭亚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体会

    编者按乳腺癌手术在历史上是肿瘤外科具代表性的治疗,其手术方式,由经典根治手术到改良根治手术以及各种保留乳房的术式,体现了肿瘤外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方法的探索.终目的为:大限度地追求良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地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近年来,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的继续和延伸.作者曾在本刊2000年第5期上发表了他们对30例早期乳腺癌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的报告,阳性检出率96.7%;与腋窝淋巴结解剖的符合比较,准确性93.3%,灵敏度88.9%.目前,此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必将陆续出现更多的探索成果.这项研究的关键在:前哨淋巴结是否能完全地、准确地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状态,同时,如何才能安全地以其指导腋窝淋巴结解剖的选择.对此,尚需积累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索,以资佐证. 自1894年Halsted手术开创以来,腋窝淋巴结清扫一直是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其目的是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确定分期,估计预后,决定治疗方案.而手术后并发症——上肢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上的一大难题.1977年Cabanas对阴茎癌患者进行阴茎背侧淋巴管造影时发现了一组特殊的淋巴结,其早发生转移,故命名为前哨淋巴结,并提出先行双侧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明确前哨淋巴结组织学结果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实施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当时淋巴显像设备和技术尚不先进,致使Cabanas的思想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近10来年,国外许多学者对早期乳腺癌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并进行了大胆探索,利用前哨淋巴结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取代常规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也就是说,如果前哨淋巴结阴性,则表明腋窝淋巴结没有转移,就不必行腋窝淋巴结解剖,也就不会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Beechey-Newman于1998年在Cancer Treat Rev上撰文称这一举措是乳腺癌外科治疗上的一次革命.

    作者:张保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钙结合蛋白S100A2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钙结合蛋白S100A2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S100A2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入QGY7701肝癌细胞中进行表达,应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融合蛋白的表达和定位;通过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外源性S100A2表达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分析S100A2 对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通过裸鼠接种实验,观察S100A2对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绿色荧光蛋白-S100A2融合蛋白表达、定位在胞浆和胞核,而单一的绿色荧光蛋白(载体对照)则只定位在胞浆中;细胞在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集落形成率,实验组(QGY7701/A2)明显低于载体对照组(QGY7701/pc)和细胞对照组(QGY77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有G1和G2期阻制,DNA合成量明显减少;实验组裸鼠体内移植瘤重量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结论外源性S100A2可抑制QGY7701肝癌细胞在体外的集落形成和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能力,并对细胞周期有阻滞作用.

    作者:王秀清;陈丽珍;曾益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反义热休克蛋白hsc70对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反义hsc70 RNA对突变型p53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反义hsc70真核表达质粒pXAhsc70.脂质体介导将重组质粒转染至MCF-7/Adr人乳腺癌细胞(突变型p53),经PCR确定转染细胞中外源DNA存在后,以Western blot检测hsc70蛋白的抑制程度.p53稳定性实验分析反义hsc70 RNA对突变型p53半衰期的改变.结果建立稳定表达反义hsc70 RNA的细胞株MAc70,hsc70蛋白表达下降42%,其胞内突变型p53含量下降,半衰期缩短,稳定性下降.结论反义hsc70 RNA能够明显地降低突变型p53稳定性.

    作者:范云霞;赵玫;黄常志;施一江;周纯;徐枫;杜菲;林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头颈部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手术中注射蓝染料的方法,对51例未经治疗的头颈部癌颈淋巴结N0的患者进行了手术中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手术中取前哨淋巴结作快速冰冻病理,并与手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对照,观察冰冻病理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常规病理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结果 51例中48例成功的显示了前哨淋巴结,成功率94.1%,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每侧2.5枚.11例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2例有前哨淋巴结以外的颈淋巴结转移,2例为假阴性.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的总阳性预测值为85%.结论前哨淋巴结检测对头颈部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房居高;魏秀春;李思忠;王超;田爱娟;陶阳;孙向东;邹素娟;李敏;蔡淑萍;栾信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双原发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双原发肺癌的合理诊断及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双原发肺癌共34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1.2%.异时性22例,同时性12例.异时第二原发肺癌行肺叶切除10例,局部切除11例,探查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3.6%、4.6%和25.0%.同时双原发肺癌行肺叶及全肺切除各2例,其余均至少有1个肿瘤行局部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14.3%.结论双原发肺癌的诊断率较低,应加强术前检查、术后随诊及鉴别诊断.术式选择过于保守及淋巴结清扫不彻底,是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永岗;汪良骏;张德超;张汝刚;张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阴巴氏腺癌

    原发外阴巴氏腺癌,也称外阴前庭大腺癌,临床极为少见,我院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高志;吴令英;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甲状腺、卵巢三重癌一例

    患者女,45岁.1987年发现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肿块,3.0 cm×3.0 cm.4月行右乳区段切除术,术前分期T2N0M0Ⅱ期.术后病理诊断:右乳侵袭性癌,髓样癌,淋巴管中见有癌栓.同侧腋淋巴结转移0/7,ER(+),PR(+).术后行根治性放疗,右锁上下、右腋下及内乳区垂直照射Dm 50 Gy/25次,共35 d;右乳房切线照射DT 50 Gy/50 d;切口Dm 20 Gy/14 d.1987年6月~1988年8月服三苯氧胺治疗.1999年4月发现左侧甲状腺一肿物,约5.0 cm×1.0 cm,未治疗.2000年4月又发现右侧甲状腺一肿物,约5.0 cm×1.0 cm.5月行甲状腺肿物切除,病理诊断:左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未做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服甲状腺素片治疗.2000年10月因体表淋巴结肿大再次入院.左颈下部、左腋下各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分别为1.0 cm×1.0 cm、1.5 cm×1.5 cm,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左颈下部淋巴结穿刺病理: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左腋下淋巴结穿刺病理:右乳腺癌左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8项免疫组化结果为:ER(+),PR(+),C-erbB-2(+),nm-23(+),p53(±),PCNA(+),MDR-1(+),bc1-2(++);甲状腺球蛋白染色阴性.行内分泌治疗,并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平滑肌瘤;左侧卵巢颗粒细胞瘤;右侧卵巢、双侧输卵管未见异常.通过PCR-SSCP方法检测血液,BRCA1基因上5对引物扩增片段未见突变表现.

    作者:李红英;崔灵芝;宋三泰;刘晓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