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培养对Jurkat细胞bcl-2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王吉刚;陈幸华;周凡;刘彦琴;白颖;刘景华

关键词:骨髓细胞, 白血病, Jurkat细胞, 基因, Bcl-2
摘要:目的 观察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中Jurkat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并探讨基质细胞黏附培养对Jurkat细胞bcl-2、bcl-xL及box表达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BMSC,Jurkat细胞与60Co照射的基质细胞层黏附培养,构建共培养模型,扫描电镜观察.以悬浮培养的Jutkat细胞为对照,MTT法测定Jurkat细胞DNR的IC50,TC-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仪定量Jurkat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Jurkat细胞总蛋白中bcl-2、bcl-xL和box的表达.结果 白血病基质细胞黏附使Jurkat细胞对DNR的敏感性降低,IC50卯为2.30μmol/L,而悬浮对照组为0.45μmol/L,白血病基质细胞黏附组Jurka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05±0.54)%,与悬浮对照组(25.74±6.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白血病BMSC黏附培养4 h即观察到bcl-2表达上调,24h和48h尤为明显,该家族另一凋亡抑制蛋白hcl-xL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也未观察到促凋亡蛋白box表达的明显变化.结论 白血病BMSC黏附培养能介导白血病细胞耐药,其机制可能与基质细胞黏附使内血病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有关.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右肺癌右眼球转移一例

    患者患者,女,51岁,于2006年3月体检时胸部X线片示右肺肿物.当时无明显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5月底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靠近右主支气管处占位,大小约1.0 cm×2.0 cm.支气管镜活检病理为腺癌.2006年6月1日于该院行右肺全切术,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术后采用NC(长春瑞滨+卡铂)方案化疗4个周期,经查CT疗效评为病变稳定(SD).2007年6月患者自觉右目视物欠清,赴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白内障时检查发现右眼球后微小占位,MRI示右侧球壁肿物,大小为1.5 cm×0.5 cm.遂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示:右侧眼球内后壁转移.

    作者:王莉娜;李道睿;刘杰;林洪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诊治12例

    目的 探讨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相关因素和再手术的适应证及术式选择.方法 总结12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再次手术的经验.12例中,10例原术式为经腹手术,2例为经胸手术.再次手术采用左胸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结果 手术切除9例,切除率75%,2例术后并发轻度反流,无吻合口瘘及死亡病例.术后生存3年以上2例,2年以上2例,1年以上4例,左胸切口复发肿瘤切除的l例7个月内死亡,手术探查的3例分别于3~10个月内死亡.结论 贲门癌经腹手术复发率高.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者若病变未侵及主动脉或气管,无远处转移,且心肺可以耐受手术者,应积极再次手术.胸腹联合切口残胃全切、胸内横结肠问置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毅;王治华;李江红;马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时辰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

    目的 探讨时辰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单放组)和时辰化疗联合放疗组(综合组),两组各40例.时辰化疗方法:顺铂(DDP)联合5-氟尿嘧啶(5-Fu)静脉滴注,DDP20 nag/m2,每日10时至22时给药,5-Fu 500mg/m2,每日22时至次日10时给药,5d为1个疗程,第29天重复.放疗:综合组肿瘤剂量56~60 Gy,照射5~6周;单放组肿瘤剂量64~70 Gy,照射6~7周,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影像改善情况,随访6~20个月.结果 综合组和单放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及75.0%(3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和单放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5.0%(30/40)和52.5%(2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19/40)和3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时辰化疗联合放疗是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韦淑贞;山顺林;张闯;张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微创骨水泥灌注治疗肺癌椎体溶骨性转移灶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骨水泥灌注技术治疗肺癌椎体骨转移灶的止痛效果.方法 21例肺癌骨转移患者,43处骨转移病灶均给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强度变化情况并行镇痛药使用评分调查.结果 21例43个转移灶手术完成顺利.VAS和镇痛药使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微创骨水泥灌注技术治疗肺癌椎体溶骨性转移灶可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止痛药物的应用.

    作者:马晓泉;康玉禄;于红伟;夏秀春;王德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Fas、FasL及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Fas、FtrsL及C-erbB-2在乳腺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病变组织中mFas和mFasL表达及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sFas含量.结果 mFas在乳腺癌表达低,其次是乳腺导管增生和乳腺纤维腺瘤,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高.mFasL在不同乳腺组织中表达相反.sFas在乳腺癌表达高,其次是乳腺导管增生和乳腺纤维腺瘤,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低.mFas与C-erbB-2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mFas、mFasL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Fas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的肿瘤病理学分期、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相关.sFas检测无明显创伤,易检测,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病情判断、临床分期、是否转移和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mFas在乳腺肿瘤组织的低表达,也可用于肿瘤预后的估计,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亚芬;郝素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恶性阻塞性黄疸内支架置入治疗胆管完全阻塞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恶性阻塞性黄疸内支架置入治疗胆管完全阻塞的方法.方法 32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证实为完全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在内支架置入前采用以下步骤:通过插入的导管向阻塞处注入1%利多卡因10 ml,5 min后尝试通过导丝;如导丝不能通过,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外引流并输入抗生素,7 d后再尝试通过导丝;如尝试仍不能通过,可经引流管每天注入5-氟尿嘧啶250mg并夹闭引流管2~3 h,连续注射5~7 d后再尝试通过导丝;如上述尝试均不成功,可行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5 d后再尝试通过导丝.只要导丝通过阻塞段,即可行内支架置入.结果 32例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后有4例导丝通过,另28例经外引流、抗感染7 d后有10例导丝通过,余18例经局部注射化疔药7 d后有13例导丝获得通过.余5例再经局部注射化疗药加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1次,5 d后又有3例导丝获得通过.有2例导丝通过失败,导丝通过者均成功置入内支架.结论 胆管完全型阻塞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的直接侵犯、局部痉挛、炎性水肿等,经过解痉、抗感染消肿、引流、化疗等多种辅助处理.绝大多数完全型阻塞的胆管可通过导丝并成功置入内支架.

    作者:赵世平;陈丽娟;柳建军;梅建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恶性胆管梗阻的MRI、MRCP诊断与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恶性胆管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84例经临床、彩色超声、螺旋CT发现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行MRI、MRCP联合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MRI及MRCP对恶性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95.2%,80/84).肝内胆管扩张呈树枝状和腊肠状.低位胆管梗阻的胆总管末端呈截断状、杯口状.结论 MRI、MRCP联合检查诊断恶性胆管梗阻准确率高,可以作为不宜行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替代检查方法.

    作者:刘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大肠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sIL-2R和sI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大肠癌血清和组织中sIL-2R和sEAM-1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4例大肠癌手术前后、28例大肠息肉、30例对照组血清slL-2R和sl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大肠癌及大肠息肉组织中两者水平.结果 大肠癌组血清sIL-2R、sICAM-1水平分别为(209.27±127.42)pmol/L、(693.22±276.25)ng/m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和对照组.大肠癌组织中两者水平分别为(233.66±170.22)pmol/L、(706.92±286.09)ng/m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大肠癌血清和组织中两者水平与Duke分期有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后1个月血清两者水平明显下降,而姑息性手术下降不明显.结论 血清和肿瘤组织中sIL-2R、sICAM-1水平变化町作为大肠癌诊断、手术方法选择、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旭军;陈超;陈继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胸段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淋巴结三野清扫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与传统术式在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转移率和远期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三野淋巴结清扫的优劣.方法 同期入组的9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6例行食管癌淋巴结三野清扫(三野清扫组),另外50例接受传统术式(传统手术组).结果 三野清扫组扫除淋巴结39.28枚/例,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13.30枚/例(P<0.01);三野清扫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73.91%(34/46),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的38.00%(19/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喉返神经损伤和呼吸并发症三野清扫组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三野清扫组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增多;三野清扫组3年生存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三野清扫术有效地扩大了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使食管癌的分期更加准确,同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也有大量的证据.但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胡成广;廉建红;任宾;张双平;王春利;郭石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35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明确诊断10例.病理检查发现11种病理类型,良性16例,恶性19例.1例手术后发生肠瘘死亡.恶性肿瘤中9例复发或者转移.良性肿瘤长1生存16年,恶性肿瘤长1例生存6年.结论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病理类型复杂,CT、腹腔镜对诊断有明显帮助.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结合术后放疗、化疗.复发病例应多次手术.

    作者:雷鸣;刘海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癌围手术期肝脏功能检测方法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是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重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包括常规肝功能检测和肝储备功能定量检测),综合应用能评价肝脏功能,预测肝衰竭.

    作者:刘立国;吴健雄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癌切除术18例

    目的 探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脾及脾动、静脉未受侵的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8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存期.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出现并发症4例.结论 对于脾及脾动、静脉未受侵的胰腺癌,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翟刚;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柱状经腹会阴直肠癌联合切除术的初步研究

    目的 报道柱状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和使用人类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进行盆底重建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 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采用柱状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13例低位直肠癌.腹部操作直肠系膜的分离停止于肛提肌附着盆壁的平面.会阴操作采用俯卧折刀位,在进入盆腔之前环周解剖出肛提肌.切除尾骨和第五骶骨,切开Waldeyer筋膜进入盆腔,从后向前切断两侧肛提肌.在会阴横肌的后方切断盆底肌纤维并将直肠和肛管完整切除,标本呈圆柱状.盆底缺损使用HADM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无直肠穿孔,病理示环周切缘阴性.平均随访8个月,会阴伤口无裂开、膨出和疝的发生.会阴伤口感染1例,无症状血清肿1例,会阴疼痛3例,短期尿潴留5例.结论 柱状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可以降低Miles手术环周切缘阳性率和肠穿孔率,HADM盆底重建可以降低手术难度,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志刚;杨增辉;王振军;魏广辉;李敏哲;杜燕夫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 cm)术前MS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32例患者中平扫病灶等密度6例,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5例,3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20例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4例.透明细胞癌25例,主要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乳头状细胞癌3例,为轻度均匀强化;嫌色细胞癌及肉瘤样细胞癌各2例,为中度强化.32例患者中检出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3.75%,分期正确率84.38%.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是小肾癌诊断及其亚型鉴别诊断的可靠检查方法.

    作者:孙志刚;靳宏星;吴吉丽;申艳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癌超声影像与病理组织学分型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声像图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之间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乳腺癌CDFI声像图、血流特征及病理分型结果.结果 45例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32例,髓样癌4例,黏液腺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癌2例,乳头状癌、原位癌各1例.超声影像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包膜,纵径大于横径,边缘蟹足状浸润,后方回声衰减,部分可见沙砾状微小钙化及强回声晕.CDFI示血流信号丰富.结论 乳腺癌的CDFI声像图表现对其病理组织学分型有提示作用.

    作者:孙建新;党笑坤;张亚雄;曹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直肠癌术后凋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及其周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3DCRT和IMRT计划设计,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MRT计划PTV的均匀性(1.09±0.02)和适形度(0.81±0.08)均优于3DCRT计划(1.17±0.01,0.6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与3DCRT相比,在50 Gy的高剂量区.膀胱的V50下降了10%,小肠的V50下降了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股骨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IMRT技术较3DCRT技术有剂量学方面的优越性.

    作者:张玉海;李月敏;夏火生;韩守云;李苹;刘志晨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α-奈黄酮对人类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裸鼠移植瘤CYP1B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α-奈黄酮(α-NF)对人类卵巢癌耐药细胞株A2780TS裸鼠移植瘤CYP1B1基因的影响.方法 采用A2780TS细胞移植成功的24只裸鼠分为对照组、ANF组、紫杉醇组及联合用药组(α-NF+紫杉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CYP1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YP1B1 mRNA表达水平α-NF组及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YP1B1蛋白表达水平α-NF组及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α-NF在mRNA水平对CYP1B1基因无调节作用,在蛋白水平可下调A2780TS裸鼠移植瘤细胞CYP1B1的表达,发挥逆转A2780TS细胞紫杉醇耐药的作用.

    作者:朱壮彦;穆雅琴;富晓敏;赵富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20例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XT)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I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紫杉醇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1h,卡培他滨2000mg/m2,分早晚两次餐后半小时口服.第1天至第14天.化疗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 mg,2次/d,连服3 d.3周为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以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0例患者CR 3例(15%),PR9例(45%),SD 6例(40%),PD 2例(10%),CR+PR共12例,总有效(RR)率60%.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等,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高峰;田富国;贾俊鹏;刘玉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脐尿管腺癌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脐尿管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报告4例原发性脐尿管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脐尿管癌发病年龄较其他类型膀胱癌年轻,平均年龄52岁.临床表现以血尿多见,临床病理以黏液性腺癌多见.结论 脐尿管癌就诊时以血尿为主,肿瘤已侵及膀胱,治疗相对较晚,且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首次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和对复发转移患者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脐尿管癌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三山;郑曙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相关生物标志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及肺癌较单用化疗有效率提高10%~20%.然而EGFR单抗昂贵的价格及只对部分患者有效限制了其临床的合理应用,如能有效利用疗效预测生物标志,指导临床用药,不但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患者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患者在经济及时间上的浪费.文章对相关预测生物标志的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述.

    作者:刘慧龙;刘端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