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化平;尚培中;苏红;王琴;李春光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别用ELISA法检测糖抗原-199(CA-199)、胰腺癌胚抗原(PEA),用比色法检测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结果:48例胰腺癌患者CA-199、PEA、TSGF含量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85.4%、87.5%和83.3%,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阳性率为100%.胰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三指标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CA-199、PEA、TSGF动态检测是诊断胰腺癌、观察胰腺癌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胰腺癌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李琳;季海生;李建华;任兴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观察了自1997年5月-1999年12月以含PDD的2种方案(MVP和NP)治疗78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轩;孙雅红;李长征;韩明勇;李文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子宫肌瘤剜除术是目前公认的适宜术式.现对我院1996年-1997年2年间25例子宫肌瘤剜除术作一总结,以探讨该术式对妊娠的价值.
作者:刁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Baxter APⅡ微电脑泵自控镇痛(PCEA).采用0.5%布比卡因25 mL~30 mL+吗啡5 mL~10mL+氟哌利多5 mg+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混合液.PC剂量4 mL/h~5mL/h,背景剂量1 mL/h~2 mL/h,锁定时间30 min~40 min;限量10 mL/h~15 mL/h.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清醒.由麻醉师送回病房,记录并观察48 h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在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工作中,镇痛效果满意,其中出现3例意外反应及并发症.
作者:梅菊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8年元月-1999年元月我们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尿嘧啶(5-Fu)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网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2例胆囊腺癌和30例慢性胆囊炎进行细胞L型及p53蛋白检测,同时对细菌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腺癌组的细菌L型检出率为78.6%,慢性炎症组的L型检出率为76.7%,且两组的L型抗原检出率亦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组的p53表达率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腺癌组织细菌L型阳性组的p53表达率也高于其L型阴性组(P<0.05),表明细菌L型感染与胆囊腺癌、慢性胆囊炎及p53过表达均有关.结论:细菌L型感染可能引起p53基因突变,并可能通过导致基因突变而成为胆囊腺癌的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许涛;王元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性肿瘤在其接受颈部及纵隔放疗时,常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气管炎.当其发生时多予抗炎、激素及支气管扩张治疗,部分反应严重者不得不中断治疗,以致延长疗程影响疗效.我们自1997年8月-1999年8月采用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放疗所致的放射性气管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陈某某,女性,30岁,住院号31044,因孕40周,右卵巢肿物影响胎头下降而行剖宫产术,术中见一约5 cm×4 cm×3 cm大小的肿物.患者陈某,女性,27岁,住院号171238,因孕40周,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时偶然发现右侧卵巢有一约3 cm×3 cm×2 cm大小的肿物.2例剥除肿瘤后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示:(1)肉眼检查:卵圆形肿物,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坚硬如石,切面为致密骨组织.(2)镜下检查:肿瘤由分化成熟的板状骨小梁及小梁间少量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病理诊断:卵巢骨瘤.
作者:石红;赵元杰;高思宗;雷复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15和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对40例原发性子宫内膜腺癌组织进行了CD15和Cath-D检测.结果:CD15和Cath-D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2.5%和6 7.5%.子宫内膜腺癌的分级、分期与CD15表达有关(P<0.05),与Cath-D表达无关(P>0.05).CD15和Cath-D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CD15表达与Cath-D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D15和Cath-D表达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程度、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是一种良好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苏红;王琴;李春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化学疗法与放射疗法的进步,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抗癌药与放射线的远期不良反应受到普遍重视.第二次原发性肿瘤(second primary cancer),亦称治疗相关性肿瘤(therapy related cancer)是化/放疗主要,也是引人关注的远期并发症,是一种医源性肿瘤.了解第二次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与预防,对于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和随访追踪至为重要.
作者:陈运贤;钟雪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中DNA倍体及DNA指数(DI)情况,评估其在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对39例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45例鳞状上皮化生、45例异型增生、63例癌进行DNA倍体分布及DNA指数的检测.结果: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组、鳞状上皮化生组非整倍体均<1.3%,DI均值分别为0.92和1.03;异型增生组非整倍体为2.8%,DI均值为1.34;而癌症组非整倍体为18.93%,DI均值为1.7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结论: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倍体及非整倍体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定量分析检测细胞核DNA倍体及DI均值有助于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客观指标.
作者:杨国仪;虞敏红;华惠琦;王学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对患者血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1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IL-2R)细胞检出率,并对肿瘤已化疗和未化疗者的CD+25检出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肿瘤患者血细胞CD+25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其中肿瘤化疗者又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1).在转移并化疗的患者中,先转移后化疗者又显著高于先化疗后转移者(P<0.01).在肿瘤化疗患者中,未转移患者CD+25率显著高于已转移患者(P<0.01).结论:肿瘤化疗能提高患者血细胞IL-2R表达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周振英;吴晓柳;朱月清;沈宗丽;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7年1月-1999年1月,用含有国产异环磷酰胺(IFO)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艳;孙建国;高峰;王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结肠癌急性梗阻45例,其中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24例,占53.3%.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进胜;张海云;林炳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非复发性膀胱癌、26例复发性膀胱癌、12例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8例膀胱粘膜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二者与膀胱癌浸润深度、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和MMP-9在膀胱癌的表达明显多于乳头状瘤和膀胱粘膜(均P<0.01),且与癌组织的分化有一定的关系,分化差者,阳性率较高. 未浸润肌层的膀胱癌,其MMP-2和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浸润肌层及肌层以外者(MMP-2:P<0.01;MMP-9: P<0.05);二者的表达与膀胱癌复发也有明显的关系,复发者,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MMP-2和MMP-9的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和复发有关,可作为预测复发和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作者:黄杰雄;张永海;林莹;邱前程;曾庆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王某,26岁,住院号378799.因停经34周,阵发性腹痛5小时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8年10月1日,预产期1999年7月8日.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停经5个月时自感胎动.妊娠期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阴道流血流水史.入院前5小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口服硫酸舒喘灵2.4 mg未缓解,腹痛渐加重,间隔5 min~6 min,每次持续3 s,以临产收住院.体格检查:T 36.2℃,P 82次/min,R 20次/min,Bp15/8 kPa.心肺未见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方位RSA,先露浮,胎心138次/min.骨盆女性型,外测量各径线均正常.胎儿大小估计3 200g.B超检查:胎头位于子宫底部,双顶径8.8 cm,股骨长6.7 cm,胎心搏动正常,胎儿未见畸形.
作者:范引侠;李昭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肺癌肿瘤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敏感性低.我们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血清CYFRA21-1浓度,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德义;沈敏祺;李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过去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有复发.我院自1995年-2000年收治10例,采用手术结合平阳霉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宪珍;陈真;李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88年3月-1999年10月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806例,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26例,发生率为3.23%,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德宏;杨瑞森;吕桂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