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m23基因家族及其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邹德宏;杨瑞森;吕桂泉

关键词:基因家族,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转移相关性, 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临床, 基因表达产物, 诊断与治疗, 肿瘤发生, 研究对象, 基因异常, 发生情况, 病理特, 征之, 系统, 人体, 评价, 检测, 国内, 标本
摘要: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与凋亡

    肿瘤学家以往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proliferation).自从1972年Kerr等[1]提出凋亡概念来,有关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逐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2].这种特殊形式的细胞死亡,与细胞增殖互补共同维持机体的稳(homeostasis)[3].本文综述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诱导及细胞凋亡与肺癌的生、治疗、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姜宁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自1998年元月-1999年元月我们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尿嘧啶(5-Fu)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网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放疗前诱导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临床观察

    我们从1993年2月-1996年2月对84例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诱导化疗(综合组)及单纯放疗(对照组)随机配对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万泉;王纪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骨瘤2例

    1 病例介绍患者陈某某,女性,30岁,住院号31044,因孕40周,右卵巢肿物影响胎头下降而行剖宫产术,术中见一约5 cm×4 cm×3 cm大小的肿物.患者陈某,女性,27岁,住院号171238,因孕40周,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时偶然发现右侧卵巢有一约3 cm×3 cm×2 cm大小的肿物.2例剥除肿瘤后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示:(1)肉眼检查:卵圆形肿物,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坚硬如石,切面为致密骨组织.(2)镜下检查:肿瘤由分化成熟的板状骨小梁及小梁间少量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病理诊断:卵巢骨瘤.

    作者:石红;赵元杰;高思宗;雷复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继发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因上腹痛1月于1996年11月入我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胃镜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检示胃窦大弯侧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伴胃大弯淋巴结转移.诊断为胃癌T4N1M0-Ⅲ期.术后3月行FAM方案(5-Fu 1.0 g,静滴,d1~d 5,ADM 50 mg,静滴,d1,MM 8 mg,静滴,d1~d8)化疗3周期,1997年9月~12月又行VP16100mg,d1~d3天静滴,5-Fu 1.0 g静滴,d1~d3,CF 200 mg,d1~d3静滴化疗3周期后停止化疗.1999年3月无诱因出现关昏、乏力,血象:白细胞2.6×109/L,N38.4%,诊断为白细胞减少,予以对症处理好转.1999年5月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无规律,未在意.1999年9月21日无意中发现左颈部出现包块遂再次入院.查体:T38℃,贫血貌,消瘦体型,左颈部、锁骨上、右腋下、双腹股沟可触及多处淋巴结肿大,质中,大4 cm×4 cm,无压痛.胸骨有压痛,心、肺、腹无异常.ESR 120mm肺.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型,有母细胞转化.

    作者:刘岐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榄香烯乳联合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30例临床报告

    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约20%~50%,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1].我们自1996年4月-1999年3月间,应用榄香烯乳、鬼臼噻吩甙(VM26)、环已亚硝脲(CCNU)、顺铂(PDD)联合治疗3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同期应用VM26、CCNU、PDD联合治疗肺癌脑转移30例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千朗;吉学源;殷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胆囊腺癌细菌L型感染与p 5 3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2例胆囊腺癌和30例慢性胆囊炎进行细胞L型及p53蛋白检测,同时对细菌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腺癌组的细菌L型检出率为78.6%,慢性炎症组的L型检出率为76.7%,且两组的L型抗原检出率亦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组的p53表达率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腺癌组织细菌L型阳性组的p53表达率也高于其L型阴性组(P<0.05),表明细菌L型感染与胆囊腺癌、慢性胆囊炎及p53过表达均有关.结论:细菌L型感染可能引起p53基因突变,并可能通过导致基因突变而成为胆囊腺癌的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许涛;王元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m23基因家族及其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德宏;杨瑞森;吕桂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顺铂与放疗联合治疗晚期鼻咽癌37例疗效分析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生部位隐蔽,具有易于在粘膜下向临近器官直接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晚期病例多见.顺铂是近年来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有效药物之一,除本身的细胞毒作用外,与放疗配合还具有放射增敏效应[1].

    作者:周广信;张继宝;赵洪发;纪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26例治疗报告

    我院于1988年3月-1999年10月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806例,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26例,发生率为3.23%,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并发症3例报道

    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Baxter APⅡ微电脑泵自控镇痛(PCEA).采用0.5%布比卡因25 mL~30 mL+吗啡5 mL~10mL+氟哌利多5 mg+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混合液.PC剂量4 mL/h~5mL/h,背景剂量1 mL/h~2 mL/h,锁定时间30 min~40 min;限量10 mL/h~15 mL/h.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清醒.由麻醉师送回病房,记录并观察48 h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在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工作中,镇痛效果满意,其中出现3例意外反应及并发症.

    作者:梅菊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解救化疗

    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化疗渐趋增多,但晚期与复发的患者仍是主要对象.80年代确定的顺铂(DDP)为基础的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有效率(RR)提高达50%左右,且能改善中位生存期(MST),从4月增至7月~8月.90年代出现一些新药,如:紫杉醇(Taxol,TAX)与紫杉特尔(Docetaxel,DOC)、氟胞苷(Gemcitabine,GEM)、伊利特肯(Irinotecan,CPT-11)和去甲长春花碱(Vinorelbine,NVB)等单用RR>20%,与DDP或卡铂(CBP)联合应用,MST可达9月~10月,1年生存率亦有提高.然而,有些患者,特别是老人与肾功能不良者;不能耐受含DDP方案者;或经含铂的第一线方案治疗失败者;患者活动状况(PS)差或病变恶化者需要交替方案.近年来,积极探索以非铂为基础的解救方案渐趋增加,以期应用新抗癌药,单剂、序贯或组成非铂的联合化疗,力求延长生存期,导致小的不良反应,控制疾病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QOL).

    作者:王肇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MP-2和MMP-9与膀胱癌侵袭、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非复发性膀胱癌、26例复发性膀胱癌、12例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8例膀胱粘膜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二者与膀胱癌浸润深度、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和MMP-9在膀胱癌的表达明显多于乳头状瘤和膀胱粘膜(均P<0.01),且与癌组织的分化有一定的关系,分化差者,阳性率较高. 未浸润肌层的膀胱癌,其MMP-2和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浸润肌层及肌层以外者(MMP-2:P<0.01;MMP-9: P<0.05);二者的表达与膀胱癌复发也有明显的关系,复发者,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MMP-2和MMP-9的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和复发有关,可作为预测复发和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作者:黄杰雄;张永海;林莹;邱前程;曾庆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26例误诊原因分析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患者和临床医生忽视而导致误诊.我们报告1998年1月-2000年4月我科收治的26例误诊患者,总结分析其误诊原因.

    作者:胡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IL-2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对患者血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1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IL-2R)细胞检出率,并对肿瘤已化疗和未化疗者的CD+25检出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肿瘤患者血细胞CD+25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其中肿瘤化疗者又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1).在转移并化疗的患者中,先转移后化疗者又显著高于先化疗后转移者(P<0.01).在肿瘤化疗患者中,未转移患者CD+25率显著高于已转移患者(P<0.01).结论:肿瘤化疗能提高患者血细胞IL-2R表达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周振英;吴晓柳;朱月清;沈宗丽;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erbB-2、P 1 6、nm 2 3-H1蛋白在鼻咽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16和转移抑制基因在鼻咽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TM(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化法,对125例鼻咽癌组织中三种基因蛋白进行检测.结果:①C-erbB-2,p16,nm23-H1在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75%、45%、32.5%,在未分化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6.67%、31.11%、6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三种基因均在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p16蛋白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性差异;④同时存在C-erbB2蛋白阴性,p16,nm23-H1阳性者共30例,其中5年存活率为86.67%(26/30),然而,C-erbB-2(+),p16,nm23-H1均(-)者共48例,5年存活率仅31.25%(16/4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三种基因均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缺失的负相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楠;王力红;李春华;乔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53和mdm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53和mdm2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和mdm2在52例GCT(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4例p53表达阳性,阳性率26.9%,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6%.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99;0.871).p53和mdm2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20.5%和61.5%、25.6%.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7例,p53和mdm2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8).结论:p53和mdm2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作者:廖瑛;田英;贺丽萍;乔新惠;周秀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VP与 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我们观察了自1997年5月-1999年12月以含PDD的2种方案(MVP和NP)治疗78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轩;孙雅红;李长征;韩明勇;李文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 (附12例病例分析)

    胃排空障碍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误诊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1],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的报道.从1992年1月-1999年12月,我科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693例,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军;程惠民;唐振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胎盘血管瘤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王某,26岁,住院号378799.因停经34周,阵发性腹痛5小时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8年10月1日,预产期1999年7月8日.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停经5个月时自感胎动.妊娠期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阴道流血流水史.入院前5小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口服硫酸舒喘灵2.4 mg未缓解,腹痛渐加重,间隔5 min~6 min,每次持续3 s,以临产收住院.体格检查:T 36.2℃,P 82次/min,R 20次/min,Bp15/8 kPa.心肺未见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方位RSA,先露浮,胎心138次/min.骨盆女性型,外测量各径线均正常.胎儿大小估计3 200g.B超检查:胎头位于子宫底部,双顶径8.8 cm,股骨长6.7 cm,胎心搏动正常,胎儿未见畸形.

    作者:范引侠;李昭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