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子宫肌瘤剜除术是目前公认的适宜术式.现对我院1996年-1997年2年间25例子宫肌瘤剜除术作一总结,以探讨该术式对妊娠的价值.
作者:刁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瘤细胞巢及周围硬化性纤维间质所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上皮性、间叶性及神经性标记物共同表达.结论: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吴继锋;陈向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88年3月-1999年10月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806例,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26例,发生率为3.23%,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上皮源性多见,非上皮源性临床少见,而且临床表现往往缺乏典型特征,极易误诊.我们于1993年5月-1999年12月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8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庞芳河;邝海;周诺;蒙宁;林毅;巫家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性肿瘤在其接受颈部及纵隔放疗时,常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气管炎.当其发生时多予抗炎、激素及支气管扩张治疗,部分反应严重者不得不中断治疗,以致延长疗程影响疗效.我们自1997年8月-1999年8月采用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放疗所致的放射性气管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2例胆囊腺癌和30例慢性胆囊炎进行细胞L型及p53蛋白检测,同时对细菌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腺癌组的细菌L型检出率为78.6%,慢性炎症组的L型检出率为76.7%,且两组的L型抗原检出率亦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组的p53表达率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腺癌组织细菌L型阳性组的p53表达率也高于其L型阴性组(P<0.05),表明细菌L型感染与胆囊腺癌、慢性胆囊炎及p53过表达均有关.结论:细菌L型感染可能引起p53基因突变,并可能通过导致基因突变而成为胆囊腺癌的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许涛;王元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对患者血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1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IL-2R)细胞检出率,并对肿瘤已化疗和未化疗者的CD+25检出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肿瘤患者血细胞CD+25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其中肿瘤化疗者又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1).在转移并化疗的患者中,先转移后化疗者又显著高于先化疗后转移者(P<0.01).在肿瘤化疗患者中,未转移患者CD+25率显著高于已转移患者(P<0.01).结论:肿瘤化疗能提高患者血细胞IL-2R表达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周振英;吴晓柳;朱月清;沈宗丽;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德宏;杨瑞森;吕桂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在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的呕吐副作用中,采用胃复安加地塞米松静滴及恩丹西酮(江苏常州市第二制药厂生产)静注2种方法,并将两者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止吐作用相仿,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胃复安止吐完全控制率较恩丹西酮差,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慧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化学疗法与放射疗法的进步,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抗癌药与放射线的远期不良反应受到普遍重视.第二次原发性肿瘤(second primary cancer),亦称治疗相关性肿瘤(therapy related cancer)是化/放疗主要,也是引人关注的远期并发症,是一种医源性肿瘤.了解第二次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与预防,对于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和随访追踪至为重要.
作者:陈运贤;钟雪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从1993年2月-1996年2月对84例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诱导化疗(综合组)及单纯放疗(对照组)随机配对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万泉;王纪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大约在15%左右.大约80%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有淋巴结受累,40%的患者已有腹腔内扩散,30%的患者已有肝脏或肺的转移[1],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之首.胃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但即使应用了扩大的外科手术,大部分胃癌患者预后仍较差,一是手术切除不完全,二是即使是早期胃癌,浸润局限于粘膜下层或浅肌层,仍有2%~5%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至于局部有微小转移灶者为数更多,因此化学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采用5-Fu和CF联合治疗60例胃癌患者,认为疗效优于单用5-Fu,且副作用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琼;周新民;郭学刚;孙安华;苗继延;丁杰;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了研制新型的抗肝癌药物,观察了反义寡核苷酸对整合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癌细胞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 PreS2基因翻译起始位点的反义寡核苷酸(ASON),并设非互补序列作对照,选择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ASON以10μmol/L浓度用药,用ELISA法观察了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MTT法检测ASON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清铁蛋白浓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ASON对癌基因C-myc和N-ra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SON能有效地抑制HBV抗原表达,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66%和91%.而ASON以20μmol/L或40μmol/L浓度用药4天对宿主细胞无毒性作用,ASON以10μmol/L浓度用药后第二天用药组和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浓度分别为(28.26士0.02)μg/L和(28.14土0.02)μg/L,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第3天C-myc和N-ras蛋白表达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段反义寡核苷酸不仅抑制HBV抗原表达,而且抑制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而对宿主细胞无毒性,有可能成为有前途的抗肝细胞肝癌新药.
作者:丁培芳;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曹英林;王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肺癌肿瘤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敏感性低.我们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血清CYFRA21-1浓度,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德义;沈敏祺;李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过去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有复发.我院自1995年-2000年收治10例,采用手术结合平阳霉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宪珍;陈真;李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Baxter APⅡ微电脑泵自控镇痛(PCEA).采用0.5%布比卡因25 mL~30 mL+吗啡5 mL~10mL+氟哌利多5 mg+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混合液.PC剂量4 mL/h~5mL/h,背景剂量1 mL/h~2 mL/h,锁定时间30 min~40 min;限量10 mL/h~15 mL/h.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清醒.由麻醉师送回病房,记录并观察48 h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在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工作中,镇痛效果满意,其中出现3例意外反应及并发症.
作者:梅菊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结肠癌急性梗阻45例,其中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24例,占53.3%.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进胜;张海云;林炳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7年1月-1999年1月,用含有国产异环磷酰胺(IFO)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艳;孙建国;高峰;王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因上腹痛1月于1996年11月入我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胃镜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检示胃窦大弯侧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伴胃大弯淋巴结转移.诊断为胃癌T4N1M0-Ⅲ期.术后3月行FAM方案(5-Fu 1.0 g,静滴,d1~d 5,ADM 50 mg,静滴,d1,MM 8 mg,静滴,d1~d8)化疗3周期,1997年9月~12月又行VP16100mg,d1~d3天静滴,5-Fu 1.0 g静滴,d1~d3,CF 200 mg,d1~d3静滴化疗3周期后停止化疗.1999年3月无诱因出现关昏、乏力,血象:白细胞2.6×109/L,N38.4%,诊断为白细胞减少,予以对症处理好转.1999年5月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无规律,未在意.1999年9月21日无意中发现左颈部出现包块遂再次入院.查体:T38℃,贫血貌,消瘦体型,左颈部、锁骨上、右腋下、双腹股沟可触及多处淋巴结肿大,质中,大4 cm×4 cm,无压痛.胸骨有压痛,心、肺、腹无异常.ESR 120mm肺.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型,有母细胞转化.
作者:刘岐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进展程度和转移的诊断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75例,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44v6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按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34/45)和36.6%(11/30),肠型胃癌阳性率明显高于弥漫型(P<0.05);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83.1%(35/4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10/33)(P<0.05),且CD44v6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CD44v6蛋白的检测对早期预测胃癌进展程度及癌细胞转移潜能、判断胃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贤文;徐云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