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监测的研究进展

李晓宇;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综述
摘要: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 )的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患者脑缺血或脑组织损伤.既往的手术中监测技术包括荧光造影和血管超声等[1],主要是监测解剖形态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以上手段均无法在整个手术中持续监测脑功能的变化.但电生理监测可通过监测传导通路的变化反映脑供血改变造成的功能性影响,并且可以实现持续、实时监测脑功能.因此,电生理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中[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患者预后的出血性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出血性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的出血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同一血管组经显微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性AVM患者62例.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14例,mRS>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高血压病史、既往脑出血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AVM位置、AVM大小、AVM静脉引流类型、Spetzler-Martin分级、合并动脉瘤、合并脑室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性AVM手术预后的出血相关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脑出血病史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GC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功能区AVM[33.3%(16/48)比12/14]、Spetzler-Martin≤Ⅱ级[85.4%(41/48)比6/14]、出血量≥30 ml[10.4%(5/48)比8/14]、脑室出血[8.3%(4/48)比7/1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VM体积、引流静脉类型、合并动脉瘤、出血部位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将单因素分析中与出血相关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出血(OR=11.000,95%CI:1.722~46.231,P=0.009),出血量≥30 ml(OR=11.467,95%CI:2.029~44.894,P=0.004)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室出血、出血量≥30 ml可能为影响出血性AVM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刘俊;宋海·别德勒汗;张华楸;舒凯;雷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慢性肾脏病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逐渐增高,我国总患病率为10 . 8%,约有1. 195亿患者[1],且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导致CKD的比例不断升高.有多项研究发现,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valu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和尿白蛋白增加与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有关[2-4].因此,CKD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就eGFR及尿白蛋白/肌酐(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申致远;陈玉辉;龚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随访

    目的 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 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 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作者:肖翔;毛国华;朱建明;高子云;赖贤良;宋书欣;叶敏华;祝新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中Smart Mask技术指导微导管到位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6年8月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61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DSA资料,对比Smart Mask技术组(31例)与常规路径图组(30例)导丝导管到达动脉瘤并进行弹簧圈栓塞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的差异等.结果 SmartMask技术组与路径图组在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92±37)和(215±40)ml,X线曝光量分别为(5913±1682)和(6975±2036)mGy,手术时间分别为(2.62±0.29)和(2.94±0.3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运用Smart Mask技术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张凯;黄清海;吕楠;毛燕君;张军;王永春;沈辉;丁海岭;戴力赫;扈艳超;侯林;高也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监测的研究进展

    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 )的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患者脑缺血或脑组织损伤.既往的手术中监测技术包括荧光造影和血管超声等[1],主要是监测解剖形态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以上手段均无法在整个手术中持续监测脑功能的变化.但电生理监测可通过监测传导通路的变化反映脑供血改变造成的功能性影响,并且可以实现持续、实时监测脑功能.因此,电生理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中[2].

    作者:李晓宇;张鸿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13例患者(共14个动脉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管内治疗包括弹簧圈、弹簧圈结合液体栓塞材料或单纯应用液体栓塞材料进行动脉瘤瘤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以Raymond分级判定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DSA行影像学随访,并与即刻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平均年龄(40±14)岁.动脉瘤大径为1.0~12.0 mm,中位数为大小4.5 mm.对14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其中4个行瘤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10个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不显影,2个瘤体残留.血管内治疗术后未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期限为9~96个月,中位数时间30.9个月,除2例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残余神经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临床预后良好.12个动脉瘤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期限6~24个月,中位数时间15.2个月,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以选择性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

    作者:吕楠;周宇;黄清海;许奕;洪波;刘建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DCS)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后偏瘫患者45例,病程为1~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DCS 1.0 mA、2.0 mA和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2次/d,45 min/次,5 d/周,持续2周.1.0 mA组和2.0 mA组在此基础上,周期给予1.0 mA或2.0 mA的ctDCS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对照组仅接受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1.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2)、(22±9)分;2.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3)、(20±6)分,对照组差值分别为(9±3)、(7±3)、(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2周1.0 mA组和2.0 mA组的上肢FMA评分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比较均P<0.01,ARAT评分比较均P<0.05;而1.0 mA组和2.0 mA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DCS有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趋势,但ctDCS强度1.0mA与2.0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曲斯伟;宋为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肿瘤筛查.方法 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8例(0.7%)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现躯体恶性肿瘤.回顾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D-二聚体水平等化验结果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8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为58~78岁,平均(70±3)岁,男6例,女2例;其中5例为肺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肠癌以及前列腺癌各1例;3例多次发生脑梗死患者于住院期间因呼吸衰竭死亡,其确诊卒中至死亡间隔时间分别为49、95及28 d.5例患者完善了D-二聚体检查,其中2例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73μg/L及3.0μg/L)升高;8例完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患者中,2例CK-MB水平(分别为31 U/L及49 U/L)升高,其中1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完善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和脑血管检查,仅1例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狭窄血管一致;6例患者为双侧大脑半球且前后循环同时发生多发性脑梗死,且MRI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病灶均为多支血管供血的小点片状或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对病因不明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早期卒中反复的患者,需要注意躯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且急性脑梗死早期复发提示预后不佳.

    作者:赵海燕;鲁明;樊东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如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常合并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动静脉梗死是其常见并发症[1].在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将近15%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其中动、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分别占10% ~30%、50%[2].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以反复发作、多灶性为特点,患者脑梗死先于恶性肿瘤被发现时多处于肿瘤的中晚期,往往已经失去了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研究较少,多以个案报道为主.笔者从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高危因素、筛查与预防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程艳伟;于敏敏;张菲菲;石向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用原则

    目前,卒中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残性和致死性疾病之一[1],我国的卒中防治形势尤为严峻.《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指出,2011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卒中标化患病率为1 . 8%,2014年增加至2 . 1%,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人,卒中已成为国民第1位死亡病因.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其治疗仍是一个医学难题.除特异性的血管再通治疗外,对适宜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尽早启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目前唯一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且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2].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中争议的热点之一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问题[3-4].

    作者:吴川杰;宋海庆;王玉平;吉训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水蛭素对脑出血大鼠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蛭素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水蛭素组,每组72只.将大鼠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自体动脉血.水蛭素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6、24、72、120 h注入水蛭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于同时点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对不同时点时3组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及脑系数进行比较;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JAK2(p-JAK2)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结果 (1)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系数、脑细胞凋亡率及p-JAK2和p-STAT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水蛭素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系数、脑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造模后6、24、72、120 h,模型组p-JAK2分别为0.632±0.036、0.783±0.045、1.250±0.071、1.006±0.052,p-STAT3分别为0.155±0.005、0.193±0.006、0.379±0.012、0.317±0.010;水蛭素组p-JAK2分别为0.267±0.014、0.248±0.013、0.329±0.018、0.283±0.016,p-STAT3分别为0.139±0.004、0.081±0.001、0.283±0.009、0.174±0.005.水蛭素组p-JAK2和p-STAT3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水蛭素可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红;吴黎黎;高青;李海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