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丽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急诊内科因素以及对策.方法:收治急性中毒患者100例,研究影响其预后的急诊内科影响因子、对策等.结果:影响急性中毒预后的急诊内科因素主要有接触毒物的时长、毒物类型、中毒途径、PSS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初次用药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液净化时间、服毒剂量以及胆碱酯酶等,其与预后存在紧密联系(P<0.05).结论:影响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急诊内科因素主要有农药中毒、初次用药时间、血液净化时间、PSS评分、胆碱酯酶、碳酸血症、服毒剂量、APACHEⅡ评分、肌酸激酶同工酶、SOFA评分等,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尽早予以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马建飞;廖楚婕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在新生儿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新生儿肺炎患儿80例,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患儿40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试验组40例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5.00%,远高于对照组的72.50%;且试验组患儿在咳嗽消失、呼吸困难消失、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7年将层级管理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通过制定分级标准及管理制度,开展以层级为基础的全员培训,实施以层级管理为框架的专科管理.从专科护理、消毒隔离、教学科研、护理文书、设备物品、急救药品、环境管理7个方面与2016年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并对比同期的手术医生满意度、护士自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层级管理后,手术室7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3项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护、患3方的满意度,提高手术室的管理水平.
作者:朱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讨自制痛风药酒外用治疗痛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痛风患者128例,随机分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64例,在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自制痛风药酒外用治疗的观察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2.19%(59/64)高于对照组的76.56%(49/64),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的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分别为(0.19±0.07)μg/L、(29.19±7.45)mg/L、(23.12±6.45)mm/h,和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优,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患者使用自制痛风药酒外用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宗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辩证护理在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显著并发症及大出血情况,手术完成后48 h内将引流管拔除.研究组围手术期指标及心理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结石性胆囊炎给予胆囊切除术患者辩证护理,能够提高手术疗效,有助于让患者尽快恢复,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林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总有效率67.2%;治疗后两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显著.治疗前后两组膝关节VAS评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安全、有效,易于操作.
作者:杨贤炜;杜海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360例,平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作对照组,风险管理的患儿作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及静脉输液穿刺疼痛情况评分.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78%,和对照组的11.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FLACC、Wong-Bak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在常规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大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穿刺痛苦,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
作者:任明晶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作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65例,双盲法纳入试验组(n=33)与常规组(n=32).常规组实施传统的疝修补术,试验组应用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03%,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谭晓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和氨溴索雾化联合治疗之后的实际效果.方法: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0例.之后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的选择进行分组,一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治疗方式;一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采用无创通气和氨溴索雾化联合治疗的方法.将两组的有效指标数据进行对比,以及复发比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联合的治疗方式以后,有效比例达到了93.00%,复发比例2.00%,两组数据相比于对照组来说数据突出,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和氨溴索雾化联合治疗之后,有效比例明显改善,且复发率较低,效果突出.
作者:焦建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腔镜与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性疾病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胆囊炎性疾病患者140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予以腹腔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组,予以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0例为参照组,后比对治疗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研究组与参照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炎性疾病应用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治疗,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作者:刘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卵巢肿瘤腹腔镜剥除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治卵巢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手术室护理,重点加强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8.6±3.5)min,术中出血量(43.4±10.3)mL,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手术时间(48.6±8.5)min,术中出血量(83.8±13.6)mL,护理满意度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宣教、按照要求进行术前准备、症状护理和手术护理是手术室护理的关键,是提高护理满意度的重要内容.
作者:刘玲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钢板内固定断裂的因素,总结可行性防治对策.方法: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18例,对患者发生术后钢板断裂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钢板断裂原因,据此提出可行性防治对策.结果:调查发现,造成术后钢板断裂的原因包括固定材料选择不当(77.8%)、患肢过早负重(11.1%)、手术操作不规范(11.1%).结论:四肢骨折钢板内固定断裂既有医源性因素也有患者的因素,四肢骨折内固定治疗时需要合理选择内固定材料,严格规范手术操作,加强患者宣教,认真负责术后患肢锻炼,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保证患者术后顺利康复,避免因钢板断裂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
作者:沈云峰;杨浩;朱金富;尹家辉;杨晓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晚期食管癌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晚期食管癌患者18例,行支架置入,于胃镜下操作.分析患者进食梗阻缓解情况、生存率、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近期进食梗阻缓解率100%.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18例中生存1~2年8例,>2年2例,因远处转移、全身衰竭于术后6~12个月死亡8例.结论:食管支架置入方法操作简便,能迅速缓解患者进食梗阻,提高了生存质量,是治疗食管癌所致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孟初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研究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和静脉留置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需开展康复训练患者86例,依据置管方式分组,各43例.对照组为静脉留置针患者,观察组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观察两组并发症率及训练1个月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与对照组(23.26%)比较明显更低(P<0.05);置管后1 d运动功能评分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30 d两组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式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减少对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影响,利于提高肢体功能改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任宽;王燕;马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46例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47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观察.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进行SAS评分与SDS评分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44.11±1.42)分、(43.12±1.23)分,对照组分别为(46.94±1.96)分、(47.62±1.74)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同时提升其心功能.
作者:杨丽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数字放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近1年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60例,结合实际情况和内容等进行分析,随机分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X线检查以及数字放射成像技术检查,对成像结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甲组的显效率87.5%,乙组的显效率97.5%,乙组的显效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使用数字放射成像技术检查,效果明显,能提升图像清晰度,在数字化过程中能提升整体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精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耐药性情况.方法: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患者600例,对其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其中培养出致病菌200例,留取痰液或气道吸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挑选病原菌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鉴定.结果:本组600例患者共分离细菌200株(200例),痰培养阳性率33.3%,其中革兰阴性菌164株(82.0%),革兰阳性菌18株(9.0%),真菌8株(4.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多数药物耐药,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菌株耐药情况: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无耐药发生,均敏感.结论: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能够客观反映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及其药物的敏感性,能够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作者:李小梅;赵远芳;何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被羁押人员是特殊群体,其医疗救治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存在患者刻意隐瞒病史、遵医嘱依从性很差、医护人员不能随意和单独接触患者的特点.本文简要介绍1例吸食新型毒品被羁押人员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过程,以积累经验和教训.
作者:巫伟东;郑岳;柏传荣;唐乐中;杨烤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综合治疗干预对鼻内镜手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干预,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3.35±0.69)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的(5.62±0.78)分,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85.7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鼻内镜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焦虑评分.
作者:胡丹;孟国燕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感染创面的护理体会,总结护理措施.方法: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伤口感染患者55例,所有患者感染创面的治疗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配合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有效的护理经验.结果:55例患者,每次实施负压封闭引流5~7 d,其中患者经过1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51例;急性骨髓炎患者2例经过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并骨外露患者2例进行了3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引流技术,将其应用在骨科感染创面治疗当中效果显著,同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燕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