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葛根总黄酮与丹参酮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

仇一青;丁素菊;毕晓莹

关键词:葛根总黄酮, 急性脑梗, 情感障碍
摘要:目的:观察固定剂量葛根素与丹参酮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疗效。方法8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41例)和丹参酮组(47例),治疗剂量分别为0.3 g/d和60 mg/d,连续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评分(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血清氨基酸、5-HT浓度差异。结果葛根素组2周后各量表评分均优于丹参酮组,血清5-HT浓度较丹参酮组明显升高,但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总黄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有效,且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均有帮助,其疗效优于丹参酮制剂。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症”、“证”、“征”的用法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的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征”、“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2)“证”用于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手术适应证和手术禁忌证等;(3)“征”用于综合征、征象、体征和指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手术指征等。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影响预后疗效因素分析

    床突旁动脉瘤有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风险,其外科手术夹闭通常要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同时由于其相邻骨性结构,硬脑膜附件靠近视神经等解剖结构特点,外科手术往往伴有一定并发症。随着近些年来神经影像学及血管内介入技术(EVT)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成为临床医生广泛接受的治疗手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长期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其治疗后仍存在一定动脉瘤再通率,血管内介入治疗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吕楠;黄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溶血磷脂酸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核移位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的影响,探讨LP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水平LPA(0~10μM)刺激人THP-1细胞4 h,或以LPA 1μM处理THP-1细胞不同时间(0~8 h),Westernblot检测THP-1细胞核蛋白NF-κB p65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核移位,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水平。将细胞予NF-κB抑制剂咖啡酸苯乙酯(CAPE))20 mg/L预处理1 h后, LPA 1μM处理4 h后,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结果 LPA以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THP-1细胞NF-κB p65表达,促进NF-κB p65转位到核内,并促进TNF-α分泌,CAPE抑制NF-κB后可显著抑制TNF-α分泌。结论 LPA可显著促进THP-1细胞N F-κB的表达和活化,促进炎性因子TNFα的释放,N F-κB信号途径部分介导了LPA致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牛建平;周志斌;宋叶华;林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如何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类型(八)

    在上一期讲座中,我们向读者介绍了裂区设计。本期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标准析因设计[1]。一、标准析因设计的列表格式1.2×2标准析因设计列表格式,见表1。

    作者:胡良平;孙日扬;吕辰龙;王小利;李崇;王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窗和病例选择

    再通闭塞血管和建立側支循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在血管再通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并发症,有效地降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治疗时间和治疗对象是影响血管再通治疗并发症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只有严格遵守治疗时间窗和严格选择病例,才能大限度地降低血管再通治疗的并发症。与单纯时间窗相比,按组织时间窗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成功率。另外,应评估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狭窄段血管解剖特点、脑灌注和側支循环改变,是病例选择的重要依据。

    作者:涂雪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脑梗死二例

    病例1女性,64岁,因“反应迟钝伴行走不稳2天”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4年,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5 mg bid,二甲双胍0.25g tid”,未定期监测血糖。患者两天出现反应迟钝、神志恍惚、行走摇晃,伴头晕、恶心感,到我院就诊,尿常规:酮体2+,葡萄糖:4+;随机血糖:28.9 mmol/L;血气分析:PH 7.22;血常规:白细胞29.8x109/L,中性粒86.6%;糖化血红蛋白:14.6%;血液N-末端脑钠肽前体:2326 pg/mL;生化全套:甘油三酯1.36 mmol/L,总胆固醇5.0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9 mmol/L;心肌酶谱、全套甲状腺功能检查、叶酸、VitB12、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多发性腔隙性陈旧性梗死;腹部B超、头颈部增强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未见明显异。患者肾功能正常,不考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乳酸中毒。追问病史,患者无饥饿病史,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给予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并积极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治疗两天后好转。5天后患者出现右侧肢体乏力,持稳不稳,查体:血压160/95mmHg,神情,反应稍迟钝,鼻唇沟、额纹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轻瘫实验阳性,四肢肌张力、共济、腱反射、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提示:左侧丘脑新发梗死灶。考虑新发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等治疗,两周后好转出院。

    作者:翁雅婧;程会兰;马召玺;赵合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 aneurysm”、“incomplete clipping”及“endovascular 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朱卿;陈爱林;陈延明;孙超;兰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订阅信息

    作者:《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吸烟与饮酒对颈动脉的影响

    目的:研究吸烟饮酒者的颈动脉病变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对2013年5月~2013年10月在包头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吸烟、饮酒患者及年龄、基础病变相匹配的男性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描记颈动脉内膜、斑块、狭窄及闭塞等病变,比较各组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分为吸烟组与吸烟饮酒组,每组入组100例进行比较,吸烟饮酒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大小及数量与吸烟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狭窄发生率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与饮酒共存的情况下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吸烟与饮酒之间的关联对疾病的影响奠定基础。

    作者:武佳芳;刘国荣;杨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已能查询到我刊--《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已能查询到我刊。广大作者、读者可登陆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于“便民查询”栏内点击“新闻出版机构查询”,于“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栏内点击“连续型电子期刊”,在查询条件中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到我刊。作者、读者如有需要,可按上述路径查询,特此说明。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31种电子期刊已全部可在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上查询。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刊误声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8月第7卷第4期,文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作者:秘勇建、盖洁、江渔、罗朝丽、杨小凤、赵小燕、谭佳容、刘静),目录信息刊登有误,更正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秘勇建,盖洁,江渔,等.36(218-221)。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葛根总黄酮与丹参酮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固定剂量葛根素与丹参酮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疗效。方法8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41例)和丹参酮组(47例),治疗剂量分别为0.3 g/d和60 mg/d,连续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评分(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血清氨基酸、5-HT浓度差异。结果葛根素组2周后各量表评分均优于丹参酮组,血清5-HT浓度较丹参酮组明显升高,但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总黄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有效,且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均有帮助,其疗效优于丹参酮制剂。

    作者:仇一青;丁素菊;毕晓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无症状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

    无症状脑梗死(ACI)在人群中患病率为8%~28%不等,其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同,但有一些特殊因素值得重视,ACI无明显临床症状,ACI进展过程中可致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状态及症状性脑梗死,诊断依靠头颅磁共振影像(MRI)或头颅CT检查,ACI是否需要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仍存在争议,本文就ACI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文青;石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87例次CAS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100%。术中51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3例出现栓子脱落导致动脉到动脉栓塞,1例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1例留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1.1%,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术后对87例患者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1例出现有症状性再狭窄,6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出现再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为8.1%,卒中再发率为1.1%。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刘华坤;张磊;刘朝来;初建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发病3天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7例,检测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分组,并进行6个月至1年随防以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LD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显著正相关(r=0.278,P<0.001;r=0.386,P<0.001;r=0.316, P<0.001);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显示超敏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

    作者:梁晨;高社荣;梁晓安;居克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栓塞上矢状窦区DAVF

    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1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作者:黄清海;李强;张永鑫;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是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书写论文时,凡在论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引用参考文献。作者引用参考文献时,须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首诊表现为意识丧失、休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病例患者,女性,43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1 h”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当时查体:收缩压60 mm Hg,舒张压测不清。神志不清,周身湿冷,双眼紧闭,舌咬伤,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部无抵抗感,脑膜刺激征阴性。就诊过程中心电监测示:出现2次尖端转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100 mg入液静滴,后出现室颤、肢体抽搐,给予非同步200J电复律1次后恢复窦性心律,但仍神志不清、持续休克状态。当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胸导联T波倒置,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可长达0.74 s), R-on-T,(图1)。行颅脑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四脑室出血(图2)。收入院后进一步完善颅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未见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起源于椎基底动脉(图3)。心脏彩超: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二尖瓣反流(轻-中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功能减低。血凝常规:D-D 3.95 mg/L。其他化验室检查变化见表1。予抗心律失常、维持血压、机械通气、降颅压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但一直不能维持自主血压;此后经多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后病情好转,生命体征稳定,心肌酶、肌钙蛋白T均逐渐恢复正常(表1),患者于2013年7月15日好转出院。

    作者:孟庆国;毕丽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