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作用

胡学强;李津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眨眼,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摘要: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确诊MS患者分别进行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 MS组BR 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85.7%和50.0%;BR检测对MS组患者Ⅴ、Ⅶ脑神经损害的异常检出率均为21.9%;BAEP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71.4%和44.4%;BR、BAEP及二者联合检测检出MS患者脑干损害的阳性率分别为65.6%、56.3%和75.0%.结论 BR能检出MS患者脑干、三叉神经及面神经的亚临床病灶;BR与BAEP联合检测更易于发现脑干亚临床病灶,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心脏骤停复苏后产生全身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尤其容易遭受这种损伤,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的介导作用[1,2 ].近年来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笔者于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通过制作兔心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观察bFGF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bFGF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马岳峰;张茂;江观玉;徐善祥;干建新;陶祥洛;洪岸;李校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X线照射诱导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与调控

    材料和方法:取健康雌性SD成年大白鼠18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2、4、6、8 Gy四个剂量X线照射组及对照组(作假照射),行全脑照射.照射条件:6MV的X射线源,剂量率为320 MU/min(1 Gy=100 MU),照射野大小10 cm×20 cm,单次等中心照射,照射深度1.5 cm(加盖1 cm厚的有机玻璃板).真假照射后1、2、4、6、12、24 h六个时间点取出鼠脑,鼠脑额叶皮层石蜡包埋,冠状石蜡切片,每个处理组每个时间点的动物样本数6只.

    作者:冯文峰;漆松涛;黄理金;邱炳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九例报告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对称性运动神经病,临床少见,对其认识存在争论.现将我们收治的9例MMN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肖兴军;李晓光;陈琳;郭玉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D)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为了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接轨而新增的疾病单元,它是一种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常因多样化的躯体症状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门诊,尤其是神经科、心内科、消化科,据统计综合医院就医人群中30%~40%具有躯体疾病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神经科门诊SD患者占有相当高比例,约占首诊患者的20%~25%[1].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明确的药物治疗,鉴于此,我们设计了西酞普兰(citalopram)治疗SD的随机对照研究,来初步探讨其疗效及耐受性.

    作者: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陈耀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亚历山大病的临床和病理一例报告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s disease)又称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病.确诊需作脑组织病理检查.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玺;李扬波;崔爱琴;徐锡萍;彭隆祥;徐家立;李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眩晕和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专题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变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大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这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均为脑内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神经元的变性、缺失,而其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方法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应用,使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作者:胡国华;董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MS)又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它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次级特征包括高血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和高血压[1].随着认识的深入,新加入的成分不断增多,如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脂肪肝、骨质疏松、冠心病以及新近认识到的慢性血管炎症综合征[2]等.MS突出的病理特点是它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苏明;梅爱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

    目的验证线粒体DNA点突变与早发性帕金森病(PPD)的相关性,并了解中国人线粒体DNA点突变特点.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对40例PPD患者及48名健康对照组A4336C、G5460A、A10398G、A13780G突变点进行检测,对20例PPD组和20例对照组碱基位点10256~10577 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 PPD组A10398G、G5460A、A4336C、A13780G,4个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PPD组A10398G突变率(50.0%)显著高于对照组(14.6%)(P=0.0001);其他3个突变点PPD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新发现碱基位点10400C/T多态性.结论线粒体DNA突变与PP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A10398G突变很可能是PPD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线粒体DNA存在10400C/T多态性和PPD患者A10398G高突变率(50.0%)特点.

    作者:王进;林仲辉;程道宾;马朝桂;袁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确诊MS患者分别进行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 MS组BR 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85.7%和50.0%;BR检测对MS组患者Ⅴ、Ⅶ脑神经损害的异常检出率均为21.9%;BAEP检测在有脑干症状组和无脑干症状组的脑干损害检出率分别为71.4%和44.4%;BR、BAEP及二者联合检测检出MS患者脑干损害的阳性率分别为65.6%、56.3%和75.0%.结论 BR能检出MS患者脑干、三叉神经及面神经的亚临床病灶;BR与BAEP联合检测更易于发现脑干亚临床病灶,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

    作者:胡学强;李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首次癫癎样发作的治疗

    癫癎的患病率为0.5%左右,大约3.5%的人一生中出现过一次癫癎样发作.换一个角度说,约有3%的人一次发作后没有第二次或更多的发作,其他0.5%的人首次发作后以不固定的间隔反复发作,成为典型的癫癎患者.目前还没有准确的预测方法判断首次发作后就诊的患者今后是否会复发,这就出现了首次发作后是否需要治疗的问题.

    作者:吴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目的探讨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培养方法,寻找有效的鉴定途径.方法 16 d胚龄大鼠脊髓组织经胰酶消化,采用6.8%的碘葡酰胺(metrizamide)密度梯度离心,差速贴壁,阿糖胞苷抑制非神经元细胞的分裂增殖及无血清限定性培养基等措施以获得相对纯化的运动神经元.应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胆碱乙酰转移酶多克隆抗体(ChAT)特异性标记脊髓运动神经元,并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更加清楚地显示细胞的结构.结果脊髓运动神经元呈ChAT阳性反应,能够存活7~9 d左右,培养纯度可达85%.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成功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方法,ChAT能够特异性标记脊髓运动神经元.

    作者:赵合庆;杨晓玲;严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1β引起胶质瘤细胞U251中蛋白聚集体形成、活性氧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高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否引起细胞内蛋白聚集体的形成以及细胞活性氧(ROS)含量的变化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L-1β处理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24 h,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线粒体氧化还原酶的活性,用硫磺素S染色研究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情况,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 5 ng/ml的IL-1β作用于U251小于6 h没有降低细胞活性.不同浓度IL-1β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U251细胞活性在5 ng/ml时明显下降(P<0.05), 并随着IL-1β剂量继续加大,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IL-1β(50 ng/ml)可导致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增多,并且用JC-1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用DCFH-DA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显示,U251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结论 IL-1β可引起U251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线粒体膜电位增高,ROS含量增加进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终导致细胞死亡.

    作者:马国诏;陈生弟;陆国强;汪锡金;杨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丙炔苯丙胺治疗帕金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丙炔苯丙胺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方法,对已使用PD治疗药物但疗效不佳的143例PD患者,分别给予丙炔苯丙胺和维生素E或单独维生素E治疗12周.治疗前后对所有PD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和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以评估药物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丙炔苯丙胺治疗组UPDRS-Ⅲ各项评分,除右上肢动作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静止性震颤、强直、手指拍打、手运动、手部轮替动作等症状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治疗组12周后UPDRS-Ⅲ总分为(19.9±10.7)与对照组(27.6±1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12周后总有效率为4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P<0.01).治疗组Hoehn-Yahr分级减级≥1者25例(39.0%),与对照组(4.0%)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丙炔苯丙胺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部分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副作用的发生率为31.0%,显著高于对照组4.2%(P<0.01),但多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炔苯丙胺对PD的主要症状震颤、少动和强直及伴随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疗效,副作用主要为失眠、头晕等主观症状,多数较轻微.

    作者:苏闻;陈海波;张振馨;陈彪;王鲁宁;孙相如;沈扬;李漪;耿同超;赵伟秦;张小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的沉积及与Aβ1-42的关系

    目的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中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与β淀粉样蛋白(Aβ1-42)的关系,初步探讨α7nAChR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共染方法,观察α7nAChR在3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AD患者脑中的沉积及与Aβ1-42的关系,以3名正常脑组织蜡块为对照.结果抗α7nAChR和抗Aβ1-42单染发现:AD脑中有α7nAChR的异常沉积,其沉积部位与Aβ1-42形成的老年斑的沉积部位一致,主要发生在海马和颞叶皮层,绝大部分在细胞外,偶尔在细胞内,其沉积方式从形态来看主要存在于老年斑中.正常脑中无α7nAChR沉积.抗α7nAChR和抗Aβ1-42共染进一步显示,α7nAChR和 Aβ1-42共同沉积于AD脑的老年斑中,两者在海马、颞叶、额叶中的平均共染率分别为57.8%、51.0%和21.8%,α7nAChR在海马和颞叶中的沉积比额叶更多.结论α7nAChR与Aβ1-42可能在AD患者脑中结合,使α7受体遭受破坏或阻滞,或造成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影响认知和记忆.

    作者:卢家红;吕传真;王亮;都爱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Nasu-Hakola病一例报告

    Nasu-Hakola病又称多囊性脂膜样骨发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质脑病(PLOSL),1961年由日本学者Nasu和芬兰学者Hakola先后报道.Nasu-Hakola 病是一个独特且罕见的疾病,其特点是不断进展的早老性痴呆和全身多发骨囊肿[1].

    作者:李轶;龚浠平;王国相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韦格纳肉芽肿病神经系统损害33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韦格纳肉芽肿病的神经系统损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3例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3例患者中16例累及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NFDA4性发作2例;轻偏瘫1例;脑神经损害7例,其中多脑神经损害3例;脊神经损害4例,其中多发性单神经病3例,远端对称性感觉神经病1例;风湿性多肌痛2例.1例头MRI显示眶内浸润性病变,2例头MRI和DSA显示病变浸润颅底组织,均累及颈内动脉,DSA证实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其中1例累及垂体,并伴有脑梗死,另外1例证实伴有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鼻腔黏膜或皮肤、肾活检病理显示坏死性肉芽肿性小血管炎,11例血清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C-ANCA)阳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可缓解.结论韦格纳肉芽肿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神经系统损害可为疾病的首发表现,血清C-ANCA检测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袁晶;关鸿志;吴庆军;郭玉璞;唐福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第一届国际睡眠障碍论坛简介

    由法国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倡导和组织的第一届国际睡眠障碍论坛于2003年10月3~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关注睡眠障碍的教授、学者共94名出席了论坛,其中北美占一半左右,欧洲次之,亚洲8名,非洲仅1名.整个论坛充分体现了紧张、热烈、畅所欲言的精神,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参加者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尽管论坛并未作出结论性意见,但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取得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共识,为将来制定国际性失眠的诊治指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者:李舜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转导与重症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NMJ)主要是由特化的运动神经轴突末梢和骨骼肌细胞膜组成.在NMJ形成过程中以及NMJ结构的维持、功能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NMJ诸多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包括先天性基因缺陷、自身免疫反应、炎症性损伤等,都可以引起信号转导障碍,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重症肌无力(MG)就是其中一种.普遍认为,MG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破坏、功能丧失所致,但许多资料表明,从神经轴突至骨骼肌细胞的整个信号转导通路均可能受累.本文就NMJ信号转导与MG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樊永峰;吕传真;任惠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非痴呆(ND)老年人脑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探讨泛素在A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例AD、5例ND脑海马中泛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泛素在AD脑海马内的NFT和SP中特异性表达,而缠结前期神经元缺乏泛素免疫染色,同时海马CA1、CA2区泛素染色阳性的NFT神经元数目(分别为42.13±0.65、30.57±0.78)明显多于CA3、CA4区(分别为12.43±0.24、18.34±0.81,P<0.01).结论泛素参与NFT形成的晚期发病机制(晚期事件),失去正常功能的异常泛素可能是导致AD病理改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AD病理过程中海马CA1、CA2区病理改变较CA3、CA4区更为严重,提示CA1、CA2区神经元对AD的致病因素更为敏感.

    作者:唐湘祁;刘正清;谭利明;涂秋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