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张中原;张久蛟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体积较小的在破裂之前多无症状,临床表现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脑血管痉挛,发病2周内再出血患者死亡率极高,宜尽早进行有效治疗.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效果好.现在此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6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马利杰;许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难题之一,而Nogo-A的发现和认识让人们看到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希望.自2000年成功克隆出Nogo基因以来,人们对Nogo-A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抑制作用及其原理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在这些研究中,发现了Nogo-A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
作者:李俊君;熊南翔;赵洪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有人认为岩静脉或其属支是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责任血管,为了解其存在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对岩静脉和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研究,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一、资料与方法选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3例,进行红、蓝硅胶灌注,自中脑水平切除大脑半球等结构,保留小脑幕.
作者:张占英;张方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人由于麻醉、创伤、颅压高、保留气管插管、外界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在麻醉恢复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利于护理.我院中心ICU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应用咪哒唑仑治疗手术后出现躁动的病人87例,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告.
作者:徐颖;蔡卫新;苏丹;石广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术后继发血肿的病例,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后继发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702例颅内肿瘤病人术后19例(2.71%)继发颅内血肿;均发生于术后48 h内,16例发生于24 h内;12例病例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7例为术后CT检查发现;继发血肿病例术中失血量平均为1102.63 ml;5例曾行脑室外引流;再次手术血肿清除后痊愈12例,部分神经功能障碍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术前、术中对患者危险因素的充分评估以及术后的密切监测是减少继发血肿的前提,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行血肿清除.
作者:兰川;吴南;李飞;陈志;朱刚;林江凯;高伯元;崔高宇;孟辉;冯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视力改善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眼为对象,分别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切35例,次全切10例.术后视力改善54只,无明显变化24只,恶化12只.统计分析显示术前视盘改变、肿瘤与视神经关系、侵及方向、年龄、视力下降时间及程度、肿瘤大小、质地及切除程度与术后视力改善密切相关(P<0.05).结论 术前视盘改变、肿瘤与视神经关系、侵及方向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主要的因素.
作者:王传伟;范晓勇;宁丽萍;曲福军;杨扬;刘玉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作者:陈建;万政强;施炜;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MRI显现脊髓中央纵向丝状液性管腔,提示脊髓中央管轻度扩张的意义.方法 总结30例MRI检查显现脊髓中央纵向丝状液性管腔,横径1~2 mm的意义,并排除脊髓积水的已知病因.结果 均合并有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临床症状和电生理检查未提示有脊髓神经损害.讨论 MRI显现丝状脊髓中央管,提示其轻度扩张,与脊髓积水不同,无临床神经损害症状和进展,不需要积极干预,可直接进行骨科矫形手术.
作者:王嵘;邱勇;张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胶质瘤放射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人选初发的胶质瘤患者,术后给予肿瘤局部普通外放疗,在放疗前与放疗中期分别行弥散磁共振扫描,患者放疗结束后1个月再次行增强磁共振扫描判断其治疗效果.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者间弥散磁共振参数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进一步判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各疗效组患者治疗前病变ADC均值、治疗中ADC均值、ADC差值、治疗前累积ADC值、治疗中累积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PR组的AD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各组患者的累积ADC变化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累积ADC变化百分比早期判断这部分患者放疗疗效的正确性为92.7%,其发现进展病例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1.9%和96.2%.结论 利用弥散磁共振技术可早期判定胶质瘤患者的放疗疗效,累积ADC变化百分比是预测胶质瘤放疗效果的可靠参数.
作者:李守巍;邱小光;李少武;江涛;王忠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自纤维支气管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价值日益被认识,在临床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脑外伤手术后发生肺感染、肺不张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1].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早期、定期进行呼吸道清理,可明显降低昏迷病人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作者:杨帆;毛瑞;陈慧;毕红燕;徐鹏;靳峥;王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随着影像技术和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切除已经成为治疗髓内肿瘤的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手段.我科于2000年2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髓内胶质瘤病人31例,现将治疗情况和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5~49岁,平均29.5岁.
作者:黄玮;杨雷霆;冯大勤;廖声潮;柯超;余永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简单而且有效,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现总结我院2005-2007年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6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资料与方法男38例,女29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6岁.
作者:谈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解脱弹簧圈(GDC)的发明使介入治疗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扩展.随着近十年来手术例数的增加,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技巧逐渐成熟.
作者:徐翔;崔建忠;王大勇;王凯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晚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中期治疗(4-10 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 d入院,且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的患者,41例接受中期动脉瘤手术夹闭,54例接受晚期手术夹闭(11-30 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 出院后6个月,中期组30例(73.2%)患者预后良好(mRS 0~2级),而晚期组为42例(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期,积极闭塞动脉瘤可为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尤其是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
作者:童鹰;范卫健;谷军;潘剑威;万曙;周永庆;詹仁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哑铃形肿瘤因经椎间孔在椎管内外生长,肿瘤与胸腔、腹腔及颈椎等重要结构相邻,单一入路难以全部切除,手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们采用联合人路一期手术显微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1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庞长河;龙江;孙剑瑞;宋来君;魏新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胶质瘤主体位于皮质运动区的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6~70岁,平均42.6岁.头痛头晕15例,肢体偏瘫或单瘫19例,癫痫发作8例,感觉障碍7例,吐字欠清3例,精神症状4例,视力下降2例.
作者: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王俊;赵谦;林军;姚倍金;杨承勇;王超;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急诊手术治疗疑为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36例病人,体会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62.5岁;发病时间1-23 h.临床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随着意识丧失、病情危重为主要表现.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级15例,Ⅳ级21例.
作者:邹积典;郭庆雷;苘辉斌;肖华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与形态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提出新的分型.结果 将下丘脑错构瘤分为Ⅰ~Ⅳ型:Ⅰ型错构瘤与下丘脑附着面小;Ⅱ型错构瘤与下丘脑的附着面宽大,此两型错构瘤均位于脚间池内;Ⅲ型为错构瘤骑跨于第三脑室底;Ⅳ型则错构瘤完全位于第三脑室内.本组Ⅰ型77例(36.0%),Ⅱ型26例(12.1%),Ⅲ型87例(40.7%),Ⅳ型24例(11.2%);性早熟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癫痫者的发病年龄;错构瘤大径的大小:Ⅰ型:13.57 mm(3~30 mm);Ⅱ型18.73 mm(8~38 mm);Ⅲ型:22.08 mm(9~70 mm);Ⅳ型:11.21 mm(8~16 mm).大径:Ⅲ型、Ⅱ型>Ⅰ型>Ⅳ型,表现有癫痫的错构瘤大径大于无癫痫的错构瘤;性早熟在Ⅰ~Ⅳ各型中的比例分别为54.8%、10.4%、33.0%及1.7%,性早熟多见于Ⅰ型,而罕见于Ⅳ型;痴笑样癫痫在Ⅰ~Ⅳ各型中的比例分别为3.1%、7.3%、66.7%及22.9%,痴笑样癫痫和癫痫主要见于Ⅲ型,而Ⅰ型罕见;无症状者(14例)在Ⅰ~Ⅳ各型中比例分别为50%、35.7%、7.1%及7.1%,主要见于Ⅰ型和Ⅱ型.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形态关系密切,新的Ⅰ~Ⅳ分型较好体现了这种关系.
作者:罗世琪;李春德;马振宇;张玉琪;甲戈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MRI视束水肿样变的诊断和治疗学意义.方法 下丘脑视路胶质瘤19例、鞍上生殖细胞肿瘤13例、脊索瘤9例,均为初诊且肿瘤压迫视交叉和(或)视束,回顾性分析MRI上视束水肿样变的特点.结果 视束水肿样变在下丘脑视路胶质瘤、鞍上生殖细胞肿瘤、脊索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6.2%和0%,肿瘤大小及术前视觉功能障碍在视束水肿样变阳性和阴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束水肿样变近2/3在术后早期即可消失或减轻.结论 视束水肿样变不是颅咽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在手术满意切除肿瘤后,视束水肿样变多可消失或减轻,否则需考虑肿瘤视束内浸润或其他原因,特别是下丘脑视路胶质瘤.
作者:张喜安;漆松涛;方陆雄;潘军;樊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胶质瘤干细胞样抗原与非干细胞样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s)疫苗对胶质瘤的体外作用.方法 体外用无血清法和血清法培养恶性胶质瘤细胞,有限稀释法检测其克隆形成率;冻融法获取相应胶质瘤抗原;GM-CSF、IL-4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取DCs,与抗原孵育后再激活T淋巴细胞,同位素法检测效应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分子变化以及非贴壁细胞中T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 无血清培液中的胶质瘤细胞具有更高的克隆形成率(P<0.01);DCs经不同抗原刺激后HLA-A、HLA-DR、CD80、CD86表达上调(P<0.01);非贴壁细胞与DCs共培养后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干细胞样抗原激活的效应细胞对非干细胞样细胞和干细胞样细胞杀伤率分别为(70.2±5.13)%和(56.7±7.81)%(P<0.001),而非干细胞样抗原活化的效应细胞相应的杀伤率为(36.6±6.45)%和(9.05±3.49)%(P<0.001).结论 无血清培养液中的胶质瘤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胶质瘤干细胞样抗原较传统抗原具有更强的抗原性,为进一步提高胶质瘤DCs疫苗疗效奠定基础.
作者:花玮;姚瑜;周良辅;毛颖;肖保国;储以薇;徐锋;朱剑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