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锰;孙青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常见的一种类型 [1],临床表现为松弛性的水疱及大疱,易破溃而露出大片鲜红的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因感染、败血症及恶病质而死亡 [2].天疱疮患者皮肤受损范围广泛、面积大,尽早控制皮肤损害,使糜烂面愈合,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治愈率 [3].因此,创面护理治疗对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创面护理治疗以局部清洁换药为主,存在着创面异味重、患者舒适度低等难点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使用自来水清洁伤口创面安全、经济、有效、便捷的报道 [4-7],而在我国普遍存在PV患者畏惧冲淋,创面异味明显,患者舒适度低等难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冲淋护理联合传统创面换药的护理方法,观察其对PV创面护理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周露;徐梦妮;张婷;陈娇娇;邹雅茹;潘萌;袁勇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对阿萨希毛孢子菌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耐药,探讨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将标准株CBS2479分别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耐药、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诱导耐药、单独环孢素诱导,诱导阶段同时检测菌株氟康唑小抑菌浓度(MIC)值,诱导终点检测其对常用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并在无药培养基中对获得的氟康唑耐药株进行20次传代(每四代检测1次菌株MIC值),观察耐药表型的稳定性.结果 经过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培养,A组(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固定浓度诱导)及B组(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均可获得氟康唑耐药株,A组氟康唑MIC值上升低于B组.A组耐药株与初始相比对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MIC值的上升低于B组.氟康唑耐药株无药培养20次连续传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 A组耐药株对氟康唑的耐药表型不稳定,终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值恢复或接近初始状态;而B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表现稳定.结论 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的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以部分抑制适应性耐药表型的发生,且该表型在去除药物应激压力后可出现转复,所以该方式可能是减少长期应用氟康唑出现阿萨希毛孢子菌耐药的潜在策略.
作者:廖勇;丛林;敖俊红;彭卓颖;郎德休;杨蓉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1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予以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6、14周时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结果 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患者PASI评分为(18.48± 5.08)分,治疗14周后,患者PASI评分降为(3.03±2.65)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治疗前为(14.74± 4.67)分,治疗14周后降为(1.87±1.8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PASI评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PASI评分和病程进入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病情得到快速控制,低生活质量得以改善.PASI评分和病程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PASI评分越低,病程越短,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作者:刘勇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22岁男性患者,右小腿软组织尤文肉瘤多发肺转移、多发骨转移,胸11椎体转移瘤伴截瘫.住院化疗期间自觉腹部皮肤隐痛不适、出现水疱1周,并迅速蔓延至全身.皮损组织病理及病毒检测确诊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支持治疗后,感染痊愈.
作者:丁潇;夏志宽;杨蓉娅;王文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患者的抗凝及纤溶状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55例GPP住院患者和54例相匹配健康人的D-二聚体(D-Dime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和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在GPP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GPP组患者FIB、D-Dimer及CRP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F/Z =69.097,-7.078,-7.112, P均<0.001),且与性别及年龄等分层因素无关.GPP组患者FIB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525,P=0.002).影响因素分析发现,GPP组中45岁以上患者的FIB和D-Dimer显著升高(F/Z =5.401,-2.458 ;P=0.024,0.014),且男性及由寻常性银屑病进展而来的GPP患者FIB水平更高(F/Z =4.382,P=0.041;F=4.808,P=0.033).结论 GPP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与纤溶状态,这与GPP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GPP患者出现皮肤外器官损伤的组织病理基础之一.
作者:王思宇;谢震;陈凌;孙超楠;王超群;沙晓伟;廖金凤;沈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以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为主要特征.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均属于非蛋白质编码RNA,广泛参与细胞生命活动和多种人类疾病,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miRNA和lncRNA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该文将miRNA和lncRN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乔锰;孙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转录因子FOXO是叉头框基因家族的成员,其编码的FOXO蛋白家族在细胞代谢、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磷酸肌醇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以及microRNA等参与FOXOs翻译后修饰调节,调控FOXOs转录活性和亚细胞定位.FOXOs可能参与调控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对FOXOs参与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苗朝阳;张淼;张晓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78岁女性患者,双手背及腕部多发性斑块8个月.皮肤科情况:双手背及腕部散在大小不等肤色或淡红色斑块,上覆黄色角质物,部分皮损中央可见火山口样凹陷.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可见多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真皮浅层混合炎性细胞浸润.诊断:角化棘皮瘤(多发型).治疗:口服阿维A胶囊2个月,皮损基本消退.随访4个月无复发.
作者:董正邦;宋昊;张韡;孙建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35岁男性患者,面颈部、耳后及腹股沟角化性丘疹17年,部分丘疹增大融合成不规则的疣状斑块,伴掌跖角化及甲损害.组织病理示基底层上裂隙、绒毛,见角化不良细胞.诊断:毛囊角化病(Darier病).
作者:臧晓慧;郑占才;姚志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表达水平发生的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变化,主要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调控.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银屑病的发病与表观遗传学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关于甲基化的研究较多,该文就银屑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甲基化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思;岳育阳;程毅;胡彩霞;张国强;高顺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道红色阴囊综合征2例,临床均表现为中老年男性阴囊及阴茎的持续性潮红,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痛及瘙痒,起病慢、病程长,前期治疗效果欠佳.经过系统及局部治疗后,分别于2周及4周皮损好转,停药后无复发.
作者:廖倩;汪瀚文;欧阳飞;于春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分析NB-UVB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6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使用NB-UVB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 Th17/Treg、IL-17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reg细胞比例、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使用NB-UVB治疗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Treg细胞比例、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NB-UVB治疗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h17、Treg细胞比例、Th17/Treg、IL-17和TGF-β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与Th17细胞比例、Th17/Treg及IL-17的水平呈正相关(P<0.01).Treg细胞比例及TGF-β1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Th1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可能对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NB-UVB治疗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作者:王惠琳;孟继龙;张伟伟;张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银屑病研究中现有应用较广泛的动物模型主要有4大类,包括急性炎症模型、基因工程模型、异体移植模型和中医特定证型动物模型,在银屑病的机制研究及开发新治疗药物的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急性炎症模型花费少,建模快,应用比较广泛,但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操作规范.基因工程模型可以对目的基因进行过表达或敲除,为研究目的基因在银屑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便利,但价格昂贵、建模耗时较长,相对不容易获取.异体移植模型接近人类银屑病的免疫和遗传基础,但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中医特定证型动物模型能较好的模拟银屑病患者的整体状态,但缺乏国际认可.银屑病动物模型种类较多,各有其优缺点,需要研究者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作者:张同梅;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消斑敷剂定向透药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活血散瘀汤联合透药仪将消斑敷剂导入皮损,每周3次;对照组口服活血散瘀汤、外用白凡士林,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瘙痒指数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评估.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65.51%,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PASI评分、瘙痒指数评分、DLQ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斑敷剂定向透药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肯定.
作者:刘久利;钱佳丽;李冠汝;孙丽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甘肃河西地区712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诊治银屑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确诊的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2例银屑病患者中男398例,女314例,男女比例1.27:1 ;平均发病年龄(21.15 ±13.26)岁,发病高峰20~49岁.皮损的初发和分布以头皮和四肢伸侧为主,银屑病类型以寻常性多见,红皮病性次之;227例(31.88%)有诱发因素,伴发疾病中以代谢性疾病常见.病情加重因素受季节影响403例(56.60%).结论 本地区银屑病男女发病比例相近,初发部位以头皮为主,本病复发加重受季节影响明显,感染、饮食、嗜酒为常见诱因,伴发率高的疾病为代谢性疾病,预防为主、心理疏导和规范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夏毓;韩磊;王婧;曹莉丽;彭珊;毛锦萍;张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银屑病病情反复发作以及重症和特殊类型病例治疗效果差,既是患者的大痛苦,也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如何合理、规范地用好目前的治疗手段,使患者在疗效上的获益大化,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仍然是当前银屑病治疗领域值得重视的课题.临床实践中要牢固树立分型分级规范治疗的意识,切实解决重症和特殊病例的治疗难题,同时还要着力提高银屑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对规范化治疗的依从性,避免不正规治疗造成的危害,从而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点阵微针射频(FMRF)对鲜红斑痣动物模型鸡冠的作用和治疗鲜红斑痣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FMRF干预雄性莱亨鸡鸡冠一侧,未干预一侧作为自身对照.FMRF进针深度1.5 mm ;射频脉宽分别是1 000 ms,1 500 ms和2 000 ms ;能量水平分别是0 W, 10 W,16 W和20 W.分别在FMRF干预后的第14、28天取材,制作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各组鸡冠毛细血管减少率和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结果 FMRF干预后第14、28天,所有治疗组鸡冠的毛细血管减少率与未发射射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RF干预鸡冠后28 d,16 W/2 000 ms/1.5 mm、20 W/1 000 ms/1.5 mm、20 W/1 500 ms/1.5 mm、20 W/2 000 ms/1.5 mm组鸡冠Ⅰ型/Ⅲ型胶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结论 FMRF干预鸡冠组织后可以有效地破坏毛细血管网,减少毛细血管数量.在一定的能量和脉宽范围内,鸡冠组织修复后能保持稳定的Ⅰ型/Ⅲ型胶原比例,但是能量过大,可能会造成鸡冠纤维化的风险.
作者:孙丽华;刘丽红;李万水;张歆;杨蓉娅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