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香;劳景茂;郑达武;首志雄;石朝绩;麻元亮;吴培生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者社区护理现状及护理需求.方法:收治肠造口患者94例,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社区护理现状及患者护理需求.结果:患者不愿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主要为医疗水平有限、无专业造口治疗师、无专门造口产品.肠造口患者希望从社区医院获得的护理服务主要有造口袋更换方法、生活指导及并发症的护理.结论:肠造口患者能够从社区医院得到的护理服务有限,社区卫生院应通过多途径提供造口的护理服务与日常护理方法,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社区得到全面诊疗.
作者:张焕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收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52例,平分两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护理干预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试验组明显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控制并发症发生.
作者:保汾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结果:对比T1时,研究组H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见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出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及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患者可接受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其麻醉效果明显,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均得到缩短.
作者:魏宇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甲状腺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前者进行改良小切口方式治疗,后者运用传统切除方式治疗.结果: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终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小切口对甲状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好,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比较高.
作者:张帆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对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后患者在自尊、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变化.方法:收治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ANSS、SES、PSP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
作者:李文秀;房金涛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两组均接受血糖控制治疗,常规组加用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加用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彭卫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慢性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病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护理技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马惠荣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0例,分为基础组和抗病毒组,各45例.基础组实施保肝治疗,抗病毒组实施保肝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结果:抗病毒组治疗后AST、ALT、GGT水平较基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优良.
作者:于君;王晓彬;崔伟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颅脑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的疗效.方法:收治颅脑手术患者231例.对照组115例给予芬太尼结合丙泊酚,试验组116例给予瑞芬太尼结合丙泊酚.结果:试验组于插管即刻、开始手术30 min后、气管拔管即刻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颅脑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保持其稳定.
作者:张景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疗法与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颅内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更优.
作者:芦东根;洪涛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黄与伪品大黄的鉴定方法.方法:真品和伪品各25份,分别对实验样本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荧光试验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定,对比4种鉴定方法的鉴定准确率.结果:显微鉴定、荧光试验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定方法准确率均明显高于性状鉴定(P<0.05).结论:显微鉴定、荧光试验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定均为大黄和伪品大黄的有效鉴定方法,性状鉴定方便、省时,但准确率较低.
作者:何雪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延续性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对照组采用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ESCA评分、HPLP评分、FBG和PBG2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作者:李潮兰;肖一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治疑似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80例,用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及反流检查积分量表(RFS)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确诊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口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确诊为咽喉反流性疾病.治疗后,63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咽喉部病变得到明显改善,其余17例临床症状也出现好转.所有患者治疗前后RIS及RF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及反流检查积分量表作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奥美拉唑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撒志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降血脂效果更好,患者炎性指标改善更明显.
作者:潘奇澄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听阈情况、中耳积液时间、完全愈合时间及复发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季立;吴敬东;陆文敏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孙志宏;陈俊香;张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将牵引配合中药湿热敷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并采取合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实行心理护理、牵引护理、饮食护理、中药湿热敷护理、体位护理、出院指导等对症护理,疏导患者不良压力,提升继续治疗的信心.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例通过合理的措施治疗效果均提高.结论: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采取合理措施对于改善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牵引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总结,既提高了疗效,有益于患者的康复,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侯潘;冉琴 刊期: 2018年第13期
本文详细分析了牙齿修复材料对微晶玻璃性能的要求,并详细阐述了其制备过程,希望能够为我国牙齿修复材料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王征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方法:收治髋部骨折术后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骨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术后功能锻炼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杨淑婧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改良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入手术室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手术治疗患儿8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肌注诱导,试验组采用改良麻醉方式,比较两组入睡用时、手术室滞留用时、体动与躁动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入睡用时、滞留时间和体动与躁动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入手术室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王猛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