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效果的评价

朱丹;艾育德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 正位率, VEP双眼总和,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6月和12月的33cm和5m斜视角,以及术前和术后12月视觉诱发电位(VEP)的P100振幅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眼位判定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月正位率高于高年龄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高年龄组欠矫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正位率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双眼VEP总和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VEP振幅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继发青光眼77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继发青光眼可在损伤后立即发生,也可迟至数月、数年才出现,眼压的升高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是持续性的,为了解外伤性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和治疗,现对我科1996年5月~2003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77例(77眼)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齐银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改良的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方法共31例(31眼)无晶状体眼.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2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2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其他类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眼.全部应用了这种改进的硅油取出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7±3.4)月.结果所有31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平均手术时间为(36.2±8.5)分钟,手术切口不需缝合.术后25眼(80.65%)视力提高在2行以上.3眼(9.68%)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3.23%)继发青光眼.结论 这种简化的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杜磊;邢怡桥;陈长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6月和12月的33cm和5m斜视角,以及术前和术后12月视觉诱发电位(VEP)的P100振幅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眼位判定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月正位率高于高年龄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高年龄组欠矫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正位率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双眼VEP总和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VEP振幅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作者:朱丹;艾育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义眼台植入后结膜囊狭窄时心包膜移植的效果

    目的探讨保存的人心包膜移植治疗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的效果.方法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者36例36(眼),行同种异体心包膜移植结膜囊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6~18月,平均11月.结果 35眼(97.22%)在30~60天移植的心包膜被结膜覆盖,感染1眼(2.78%),结膜囊狭窄治愈34例(94.44%).结论保存的心包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取材方便,疗效良好.

    作者:侯习武;雷方;刘德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CL19在大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趋化因子CCL19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探讨CCL19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正位穿透角膜移植模型,RT-PCR法测定正常角膜0d及角膜移植后1d,3d,5d,7d,10d,14d的局部淋巴结内趋化因子CCL19 mRNA的表达变化,应用Boyden小室进行不同时相淋巴结组织液对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实验.结果自体移植组术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的表达升高,持续至术后3d(P<0.05),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的表达术后1~3d与自体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持续上升至后期显著高于正常组及自体移植组,于7d达高峰(P<0.01).其对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增强(P<0.05),这种趋化作用可被CCL19抗体所阻断(P<0.01).结论大鼠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表达增高,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可能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启动与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启明;胡燕华;徐惠民;赵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上皮植入的治疗

    目的总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上皮植入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对LASIK术后上皮植入143眼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发生与术中操作不当密切相关.系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上皮植入的发展.结论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处理措施是防治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宝文;胡建荣;严宗辉;孙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反眉形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农村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经巩膜隧道行反眉形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96例(96眼),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视力情况.结果术后3天,视力0.5以上者31眼(32.29%),0.3以上者24眼(25.00%).4周后视力达0.6以上者46眼(47.92%),0.3以上者35眼(37.50%).术后并发症在1月内消失.结论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组织损伤轻,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由于费用较低,易在广大农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陆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介入性聚胺酯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初探

    目的探讨介入性聚胺酯支架(支撑器)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方法 23例(29眼)表麻下冲洗泪道,再X光下用导丝进行泪道探查,冲洗通畅后,置入介入性聚胺酯支架,再行泪道造影,确定支架位置,生理盐水冲洗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当天,溢泪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于术后1天、7天冲洗泪道,六月行泪囊造影,显示支架位置正常、泪道冲洗通畅.25眼有效(86.21%).结论介入性聚胺酯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准确、安全和实用等特点.

    作者:郑婕;佟玲;王玉祥;张金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瞳孔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小瞳孔状态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的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5眼小瞳孔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33眼(73.33%);术后36眼瞳孔恢复生理圆形(80.0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及时治疗并发症,小瞳孔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陶黎明;范伟杰;鲍宁;陈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IOL植入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0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随访平均6月,眼压均低于21 mmHg,视力0.2以上者19眼(86.36%)功能滤过泡20眼(90.9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有效眼压控制较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刘学成;刘玉敏;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改良术30例临床报告

    由于严重眼外伤、眼内炎等原因行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摘除术后常形成眼窝凹陷畸形,对儿童还会影响眶面部发育.因此,必须及时行义眼座填充术.传统的手术方法,常有植入物暴露、感染、偏位、活动度差以及排异等并发症发生.我院从2002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改良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植入术,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红霞;许淑云;付芳;蒲晓莉;王立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方法较多,但常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更高[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自2001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保存人羊膜治疗翼状胬肉35例(42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莉;李新章;韩有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辅助切口与透明质酸钠在眼穿孔伤修复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角巩膜穿孔伤修复手术中,采用角膜缘辅助切口加透明质酸钠的效果.方法 138例(140眼)角巩膜穿孔伤修复手术中45例(45眼)伤口复杂及虹膜不易还纳者采用辅助切口加透明质酸钠的应用.结果 45眼经此处理,大部分瞳孔圆形或接近圆形.4眼瞳孔撕裂散大,3眼虹膜部分缺损,所有患眼均未造成虹膜前粘连.结论此手术方法减少了虹膜恢复的困难及眼内组织损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

    作者:李长瑞;马淑玲;王朝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优点.方法对180例(190眼)施行小切口手术,沿上方10~2点位角膜缘切开球结膜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距角膜缘1.0~1.5 mm,宽5.5mm,内切口达角膜缘内1.5 mm的透明角膜处.术中根据核硬度适当延长切口.结果术后1周视力达0.5以上者154眼(81.05%).术中无虹膜脱出.术后无切口渗漏或浅前房.结论此手术早期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设备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刘志远;范红丽;方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方法做筛前、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用带针芯的硬膜外导管的圆头由泪点插入,从泪小管颞侧断端穿出,再插入鼻侧断端向泪囊推进达泪囊内侧骨壁、转垂直向下达鼻泪管,拔出针芯.吻合断端泪小管.2~3月拔出硬膜外导管.结果 36例(36眼)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全部吻合.随访3~12月后,28例成功,4例失败.结论伤后及时就诊,寻找鼻侧断端,显微镜下手术,应用支撑物,以及术后定期随诊,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赵勇;王晓霞;邓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眼球全层切裂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眼球全层切裂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18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全层切裂伤183眼治疗后,绝大部分眼球的完整性和视功能恢复良好,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正确地处理并发症,对预后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王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手术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43眼)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施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 mmHg者35眼(81.40%,)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6眼(13.95%);术后1月视力提高者25眼(58.14%),保持不变者12眼(27.91%).术中或术后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黄筱鸣;钟松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71例临床分析

    伴有低眼压、正常眼压或高眼压的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对71例(100眼)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卢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目的对比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两种不同术式的效果.方法共95例(103眼)中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出组37例(38眼),超声乳化组58例(65眼),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散光及并发症.结果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好、成本低、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作者:丁功奎;郑芳;向辉;张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半导体激光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 34例(36眼)晚期青光眼以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后使用非接触眼压计观察眼压,密切观察,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随访6月以上.结果本组患者情绪稳定,眼压下降明显,止痛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配合良好的护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预后,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张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