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

赵勇;王晓霞;邓卫东

关键词:泪小管断裂, 吻合术, 硬膜外导管
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方法做筛前、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用带针芯的硬膜外导管的圆头由泪点插入,从泪小管颞侧断端穿出,再插入鼻侧断端向泪囊推进达泪囊内侧骨壁、转垂直向下达鼻泪管,拔出针芯.吻合断端泪小管.2~3月拔出硬膜外导管.结果 36例(36眼)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全部吻合.随访3~12月后,28例成功,4例失败.结论伤后及时就诊,寻找鼻侧断端,显微镜下手术,应用支撑物,以及术后定期随诊,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性聚胺酯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初探

    目的探讨介入性聚胺酯支架(支撑器)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方法 23例(29眼)表麻下冲洗泪道,再X光下用导丝进行泪道探查,冲洗通畅后,置入介入性聚胺酯支架,再行泪道造影,确定支架位置,生理盐水冲洗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当天,溢泪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于术后1天、7天冲洗泪道,六月行泪囊造影,显示支架位置正常、泪道冲洗通畅.25眼有效(86.21%).结论介入性聚胺酯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准确、安全和实用等特点.

    作者:郑婕;佟玲;王玉祥;张金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滞留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方法做筛前、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用带针芯的硬膜外导管的圆头由泪点插入,从泪小管颞侧断端穿出,再插入鼻侧断端向泪囊推进达泪囊内侧骨壁、转垂直向下达鼻泪管,拔出针芯.吻合断端泪小管.2~3月拔出硬膜外导管.结果 36例(36眼)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全部吻合.随访3~12月后,28例成功,4例失败.结论伤后及时就诊,寻找鼻侧断端,显微镜下手术,应用支撑物,以及术后定期随诊,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赵勇;王晓霞;邓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优点.方法对180例(190眼)施行小切口手术,沿上方10~2点位角膜缘切开球结膜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距角膜缘1.0~1.5 mm,宽5.5mm,内切口达角膜缘内1.5 mm的透明角膜处.术中根据核硬度适当延长切口.结果术后1周视力达0.5以上者154眼(81.05%).术中无虹膜脱出.术后无切口渗漏或浅前房.结论此手术早期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设备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刘志远;范红丽;方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角膜穿孔伤并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2例(32眼)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的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13眼采用Ⅰ期角膜缝合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眼采用Ⅱ期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1~3月,视力≥1.0者4眼,占12.50%;0.5~0.9者19眼,占59.38%;0.1~0.4者6眼,占18.75%;0.1以下者3眼,占9.38%.结论角膜缝合,晶状体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合手术的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同时须对术中、术后并发症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作者:刘豪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近视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分析LASIK术前近视屈光度与LASIK术后眼的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150眼LASIK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瞳孔直径分别为小瞳孔(3 mm)及大瞳孔(6.25mm)时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及第三和第四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并计算出球差、慧差、第三及第四阶像差的均方根.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LASIK术后,大瞳孔直径和小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明显增高.无论瞳孔大小,术后3月较1月时高阶像差均轻微下降.大瞳孔直径下,光区直径为6.25mm时,术后球差、第四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与术前屈光度存在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高阶像差明显增高,尤以球差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屈光度过高的近视眼不宜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

    作者:何异;刘谊;唐晓昭;廖志强;刘京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半导体激光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 34例(36眼)晚期青光眼以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后使用非接触眼压计观察眼压,密切观察,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随访6月以上.结果本组患者情绪稳定,眼压下降明显,止痛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晚期青光眼配合良好的护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预后,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张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意义

    目的观察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64例(78眼)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中应用滤过试验.即小梁切除、巩膜瓣缝合、结膜缝合后,经前房穿刺口各进行1次前房注水.通过全过程滤过试验来检验滤过情况并加以调整.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结果术后无发生持续性浅前房者.术后第7天眼压在11.7~18.0 mmHg之间.术后7~14天,全部病例拆除可拆缝线,眼压在9.8~14.8 mmHg之间.追踪观察6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6眼(84.62%).结论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应用滤过试验,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充分发挥可拆缝线的作用,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朱凯;闵宗英;陈伟;王达良;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眼球全层切裂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眼球全层切裂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18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全层切裂伤183眼治疗后,绝大部分眼球的完整性和视功能恢复良好,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正确地处理并发症,对预后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王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普通数码照相机的眼科临床显微成像技术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普通数码照相机在眼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进行显微成像,以收集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方法 采用普通数码照相机,对门诊或病房遇到的有价值病例,在裂隙灯或手术显微镜的观察目镜上进行照相或录像.结果 2002年11月至2006年1月,采集影像资料600余份,包括:眼睑、结膜、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等各类疾病的影像以及部分手术录像.此外,也用于其他光学显微镜照相,均获得理想效果.结论数码照相机具有轻巧、便携、操作简便的优点,同时还有及时修正、重复摄录和输入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的功能.由于直接对接显微镜的目镜进行摄录成像,因此,具有其他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和光学相机难以替代的优点.

    作者:王文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831例(1637眼),其中第1组:屈光度-1.00D至-6.00D,共574例(1140眼),平均屈光度-3.73D;第2组:屈光度-6.25D至-10.00D,共210(414眼),平均屈光度-7.34D;第3组-10.25D至-18.00D,共47例(83眼),平均屈光度-12.03D.结果 术后总眼数中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1617眼(98.82%),总眼数中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者1407眼(85.94%).约有接近1/3病例在术后可以超过术前矫正视力1到2行.结论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为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麻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如何减少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28例(136眼)手术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术中主要并发症为环形撕囊失败、后囊破裂及虹膜损伤;术后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不熟练,操作经验不足.结论提高术者的操作技巧是超声乳化术成功的关键.对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可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作者:李铌;张力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71例临床分析

    伴有低眼压、正常眼压或高眼压的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对71例(100眼)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卢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义眼台植入后结膜囊狭窄时心包膜移植的效果

    目的探讨保存的人心包膜移植治疗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的效果.方法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者36例36(眼),行同种异体心包膜移植结膜囊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6~18月,平均11月.结果 35眼(97.22%)在30~60天移植的心包膜被结膜覆盖,感染1眼(2.78%),结膜囊狭窄治愈34例(94.44%).结论保存的心包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取材方便,疗效良好.

    作者:侯习武;雷方;刘德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方法较多,但常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更高[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自2001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保存人羊膜治疗翼状胬肉35例(42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莉;李新章;韩有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手术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43眼)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施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 mmHg者35眼(81.40%,)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6眼(13.95%);术后1月视力提高者25眼(58.14%),保持不变者12眼(27.91%).术中或术后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黄筱鸣;钟松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上皮植入的治疗

    目的总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上皮植入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对LASIK术后上皮植入143眼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发生与术中操作不当密切相关.系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上皮植入的发展.结论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处理措施是防治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宝文;胡建荣;严宗辉;孙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6月和12月的33cm和5m斜视角,以及术前和术后12月视觉诱发电位(VEP)的P100振幅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眼位判定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月正位率高于高年龄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高年龄组欠矫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正位率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双眼VEP总和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VEP振幅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作者:朱丹;艾育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眼挫伤后低眼压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分析

    目的总结眼挫伤后低眼压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诊断结果,分析眼挫伤后低眼压产生的原因,并评价该项新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22例(22眼)眼挫伤后低眼压接受了UBM检查.对每一病例常规探查9个切面,观察前房、瞳孔、前房角、虹膜及睫状体等的改变并采集图像,可疑部位重点观察房角及睫状体情况,并记录病变范围.结果 22例低眼压中位病程3月,平均眼压6.42mmHg.22眼均存在全周睫状体脱离,19眼存在睫状体分离房角漏(86.36%).房角漏范围从0.5到4个钟点,并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22眼中7眼根据UBM及临床检查结果实行了睫状体缝合手术.结论经脉络膜上腔途径的房水引流增加是眼挫伤后低眼压的主要原因.UBM对于眼挫伤后低眼压尤其是伴有睫状体分离房角漏的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倩;孙兴怀;王嘉健;宋月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瞳孔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小瞳孔状态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的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5眼小瞳孔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33眼(73.33%);术后36眼瞳孔恢复生理圆形(80.0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及时治疗并发症,小瞳孔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陶黎明;范伟杰;鲍宁;陈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IOL植入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0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随访平均6月,眼压均低于21 mmHg,视力0.2以上者19眼(86.36%)功能滤过泡20眼(90.9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有效眼压控制较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刘学成;刘玉敏;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